致敬,我的刘老师们
2023-06-27王长福
王长福
我常想,如果不是几场美好的“师徒遇见”,还真无法想象自己现在会是怎样的人。我实在有必要写写为我成长铺路、助力的恩师们,尤其是令我难以忘怀的三位刘老师——引领我成长的“大先生”!
从小学到初中,三位先生“接力”似的引领我这个懵懂无知的农村娃儿,一步步成长,然后考取中师,当上老师。
时至今日,我确知的一位刘老师,早已作古,多年前获悉他辞世的噩耗时,我是悲痛满怀,抱憾未能亲见先生一面,为他送行。第二位刘老师在我们毕业后调到了外地,便失去了联系,之前多次到有关部门查询,均无他的信息。按时间推算,先生应早已光荣退休,步入耄耋之年,但必然身体健康,生活平静,日日尽享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了。这是我坚信的。第三位刘老师,我近日得见,她虽已年逾八旬,满头银发,但身体很好,精神矍铄。我是因其爱人辞世去参加吊唁活动见到她的。先生的眼神和记忆力令我惊讶,她隔着几米远就喊出了我的名字,我心头一热跑前几步,紧紧地握着先生的手,尽管多年没见,她依然能将我人与名“精准对号”,令我感动不已。
感动于先生对当年顽皮学生的记忆,然心里的愧疚更盛,这些年来我竟未曾专程去拜见他们……倘若不是几位先生的言传身教,我便是别样的我了。
幸运啊,天赐吾良师!
(一)
恩师刘健夫是我读小学时的语文老师,先生于十五年前高寿而逝。他私塾出身,曾听人说他是戴“右派帽子”的老師;这话在当时很让我纳罕,先生头发斑白,并没有戴帽子啊?彼时的我并不明白,先生戴着的所谓“右派帽子”是怎么回事。
先生留给我的清晰印象是,春夏秋冬一件黑色的布袍或黑色大褂,讲课声音很大,智慧幽默,他爱用“能豆子”夸奖顽皮的我们。先生温和善良,也严厉;每每想起他,总会因感激与忏悔交织而潸然泪下。
我是上小学四年级时,遇到刘健夫老师的,他约莫50岁;而他对我的认知,大约因为我是当时班里30多个小伙伴中,每天中午总是第一个到学校的。母亲说我是“急饭”,我总是放学一口气跑到家,到家就要吃饭,三扒两口吃好饭就往学校跑。早早到校就是想和小伙伴玩,一起去操场上“钓骆驼”——吹去地面一层细灰,寻找垂直向下的小洞口,用细草棒沾上唾沫钓一种小白虫。先生见了便批评我们:“你们个个能豆子样,不能温温书、写写字吗?都到我这来!”我们怯怯地走到他门口。先生转身从屋里拿出一本崭新的小人书递给我,很严肃地说:“从今天中午开始,罚你每天来拿一本连环画,等中午学生到的差不多了,到讲台上读给他们听!”一起玩的小伙伴们快活地哈哈笑,为我被先生“罚读书”而幸灾乐祸,我也很懊恼。先生还交给我一本厚厚的《新华字典》,说:“认不得的字,别瞎读,问问这个不说话的老师!”
慢慢地,我觉得读连环画这活儿有趣,便也快活得在心里哈哈笑。再后来,我就十分喜欢先生对我的这项“惩罚”了。
先生陆续交给我读的连环画,是《西游记》,一共36册。遵照先生的“口谕”,我一天没落地把《西游记》给小伙伴们读了一遍。我先是自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因为读卡壳了会被小伙伴起哄嘲笑的。当我完成了《西游记》朗读任务后,先生说“歇几天再读吧”。于是,在接下来没有书读的中午,教室里一片声地“众说”《西游记》,小伙伴们手舞足蹈,唾沫乱飞。一周后,发生了新惊喜:先生拿来了60册的《三国演义》连环画,说每个中午读两本,每次由两个学生读,你们轮流,于是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
当听读连环画成为最有趣的享受时,时间就显得飞快;转眼间,我们小学即将毕业。两年里,我们还读了35册的《水浒传》、25册的《聊斋志异》以及50册的《雷锋故事》和单本的连环画《刘胡兰》《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董存瑞炸碉堡》《草原英雄小姐妹》……后来才知道这些书都是先生自己掏钱,陆续买来给我们读的!
我幸运地当了两年的“朗读者”,这么多有趣的连环画读了两遍,会有什么收获?那便是我知道了自己喜欢语文、朗读能力很不错的原因了。刘健夫先生对我的语文启蒙影响,特别是他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方法,让我受益至今;薪火相传,也让我教过的一届届学生受益了。
(二)
上初二时,我遇见的刘新华老师也是教我们语文,他是城里人,40岁左右,身体偏胖,皮肤白皙,脸色较常人红润。
刘老师读过很多书,他的第一节课就让我们有些着迷。那天,他在黑板上给我们写了一长串的古今中外名著,书名几乎都是我们闻所未闻的,我顿感孤陋寡闻。第二天,我们从语文课代表口中得知刘老师的寝室里有一个大书柜,里面装满了书;我很渴望一饱眼福。
愿望很快实现了,就在第二天下午的语文课上,刘老师说喜欢读书的同学请举手,我们是“异手同举”。刘老师很高兴,说:“我就喜欢借书给爱读书的学生!但是,今天有个条件,谁能上黑板准确写出3个我昨天写在黑板上的书名,谁就可以找我借书读。请同学们自告奋勇,上黑板来写吧!”这回可不是“异脚同上”了,陆续有3名同学走上讲台,我在其中,于是成为第一批获得借阅“资格”的读者。后来,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大家都全神贯注,因为他把借书读的“条件”隐藏在他的讲课内容里。印象中,我们班47个学生都先后从刘老师那儿借了书,我们班的语文总体成绩是当时4个平行班中最好的,直到初三毕业。
清晰记得一次读后感写作,引起了刘老师对我的“特别关注”。那时写作文都是命题作文,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题目来写作文;刘老师给我们上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布置我们写一篇《岳阳楼记》读后感。作文送上去了,于是我们便像往常一样怀着又期待又害怕的复杂心情,等待刘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因为写得好的作文,不仅能得到刘老师给出的“甲或甲上”评价和一大段评赞文字,还能被作为范文进行朗读,然后再“登”上教室后墙的“学习园地”展览,真是风光无限啊!对于写得一般或不好的作文,刘老师则是找亮点批阅,比如某个词用得准确贴切、某个比喻生动形象等,这样鼓励式的评价不会让写得不好的学生太尴尬。当我成为语文老师批阅学生的作文时,才发现自己已传承了刘老师的“赏识教育”,学会了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与写作兴趣。
那次读后感写作,是我的作文第一次得到刘老师的“赏识”,原因是全班46个同学的题目不是“《岳阳楼记》读后感”就是“读《岳阳楼记》有感”,而我的题目是主标题下加了一个副标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岳阳楼记》有感”。刘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两行题目后,说:“同学们,对比一下自己的作文题目,你们有什么感觉……”
至今我对刘老师当年给予我的评讲还有很美好的记忆:长福的这篇作文写得好啊,题目新颖,内容剪裁得当,事例典型,由范仲淹的“忧乐观”写到文天祥、林则徐、谭嗣同和周恩来总理,非常恰当地引用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格言警句……
那节作文评讲课使我赚足了“风头”,也牢牢记下了刘老师的“教诲”:文章千古事,写作是一种运用语言和思维的创造活动,爱动脑思考才能思想深刻;题目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题好一半文;千篇一律令人望而生厌,匠心独运让人耳目一新。
(三)
的確,小学和初中的两位刘老师言传身教,培养了我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我初三有很不错的成绩打下基础。当时的初中升学考试(中考)前要进行预选,通过预选考试的考生才能参加中考;正是这个预选考试,使我的求学之路一波三折,险些中断学业。
当年的预选考试,我们是应届生与复读生同一套试卷、同一分数线比拼;我考了应届生第一名,但还是拼不过复读生,很憋屈地落选,失去了参加中考的资格。同学中很多人当即决定留校复读一年,我与为数不多的几个同学郁郁而返,因为我们面前都有一个相同的“拦路虎”:拿不出26.5元的复读费!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值得一提,可在当年那是我家大半年的收入啊!
老实巴交的父亲对我的落选不以为意,因为他知道“钱是个大问题”;母亲说“砸锅卖铁也要供娃上学”,然而一提到复读费,也无语了。好在经历了一个暑假的自由懒散,我的心气淡了,便不再去想复读的事,决定跟在父亲后边学做农活。
就在我认为今生无缘再读书时,“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得以重返学校复读一年,并顺利考取中师,捧上了当时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喜出望外的父母逢人就说:“我家福子(我的小名儿)命里是有贵人相助的。”
起初我并不知道父母说的“贵人”是谁,他们也不知道是谁。直到我与另外两个同学拿到中师录取通知书后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天翻地覆般的人生“逆转”是缘于贤淑善良的刘耀芳老师“雪中送炭”!她竟然默默地为我们三个穷孩子交了钱,却“骗”我们说“学校免了复读费”!她用慈母般的博爱情怀改变了我们几个农村娃的人生走向!
刘耀芳老师是我刚上初一时的语文老师,虽然只教了我们一年,但一直关注我们几个农村娃的学习和成长,她甚至还因为我当时预选落选,多次请求学校向上级教育部门再申请一个预选指标;她的善愿自然未果。
刘老师是在复读班开学后,发现我们几个没来,就叫同学分别捎话给我们:学校免了复读费,明天回学校上课!这意外的喜讯不啻于范进听闻自己中举,我激动得在屋里走来走去,几乎一夜未眠……
宝贵的读书机会失而复得,我们岂能不全力以赴!1984年中考,我们三个蒙受刘老师无私关怀和慷慨资助的农村娃,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师范学校,如今都已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了36年,也实实在在地收获了“培桃育李”的幸福。
我时时想起父亲说的话,“我家福子命里有贵人……”是啊,现在想来,我的“贵人”就是我人生遇见的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如长于培养兴趣的刘健夫先生、善于赏识教学的刘新华先生、给予慷慨资助的刘耀芳先生,他们教书育人有方,关心学生有爱,是名副其实的好老师、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我是幸运的,沐浴着三位刘老师以及教过我的许多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已走过的36年教育人生中得到了很多的赞美和荣誉,也算是“名利双收”;在我的学生中,有文学博士、医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大学教授、公务员、飞行员、优秀企业家,也有很多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长为各地的名特优师……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我是幸运者,也是“名‘福其实”的幸福者;想想自己的成长,我更加感谢遇见的好老师!
我爱教育,深爱吾师。谨以此文表达我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