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德汉剧与湖北汉剧的渊源及异同

2023-06-26唐鑫

戏剧之家 2023年16期
关键词:汉剧高腔声腔

唐鑫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 常德 415000)

一、渊源与流变

武陵戏,湖南大戏剧种之一,孕育并形成于旧常德府属武陵(常德)、桃源、汉寿诸市、县城乡,流布于洞庭湖区、沅水流域及武陵山脉的湘西,并远涉鄂西南、黔东北。其产生之渊源可追溯至明代,据史料记载武陵老艺人周春彩、王元禄曾见常德市梳子巷老郎庙内太平缸上携字“大明永乐二年华胜班置”的太平缸(毁于1919 年)。武陵戏艺人视《目连戏》①为“百戏之祖”,彼时弋阳腔的发展对武陵戏有着深刻的影响。到万历四十一年袁小修二游桃源,其《再游桃花源记》载:“邑人士江伯通、张阿蒙诸公,携酒宫(桃川宫)中,携得村伶一部佐酒。”文中的“村伶一部”指桃源本地高腔。万历年间,常德府戏剧活动频繁,作有《金门记》和《蓝桥记》两部传奇,《金门记》是湖湘之地最早使用的昆腔剧目。康熙十三年,顾彩《容美纪游》说:“女优皆十七八好女郎,声色皆佳,初学吴腔,终带楚调。男优皆秦腔,反可听,所谓梆子腔是也。”根据所载戏曲活动,可以看出秦腔和梆子腔已经进入常德,这一时期高腔和昆腔还是戏曲的主流。

清乾、嘉间兴盛期常德老郎庙已在梳子巷集资建立了华胜、华升、华庆、瑞凝、天元、元秀、松秀、荣庆等9 个戏班。1984 年在常德桃源汤家湾发现的《易公真人戏会簿》中记载,华胜班在汤家湾持续演出长达九年,居数十班首位,可见这一时期常德高腔在农村相当活跃。民国以后,日寇入侵导致常德汉剧遭受摧残。建国以后,常德汉剧作为新时期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先后建立院团,如1953 年湖南地方大戏剧种多称为湘戏,武陵戏亦称为常德湘戏,剧团改名为湘剧团,1956 年有常德湘剧团(前同乐班,曾改名文艺湘剧团)、常德文化湘剧团(前文化班)、汉寿民艺湘剧团(前汉同乐班)、桃源文新剧团(前德记天元班)、华容瑞凝湘剧团(前瑞凝班,后迁慈利)、安乡县曙光湘剧团(前汉天元班,改名民间剧团,一部分迁湖北)。1957 年4 月常德市人民委员会具文报省,要求更改市湘剧团、剧种名称。5 月,湖南省文化局批复同意,剧种改称常德汉剧,剧团迳称汉剧团。因其自身有长久发展的历史和艺术特点,为了避免剧种称谓与湘剧及湖北的汉剧混淆,1984 年7 月12 日,常德地区戏曲工作室将《关于申请更改“常德汉剧”名称的报告》上报文化主管部门。1986 年12 月30 日,经湖南省文化厅批准,常德汉剧改名为武陵戏,各剧团改称为武陵戏剧团。虽已改名,但常德人仍称之为“常德汉剧”,这一习惯延续至今[1]。

湖北汉剧是湖北地方戏曲剧种,曾流行于湖北省境内长江、汉水流域,鄂南山区以及湘、豫、川、陕、闽、粤、皖、赣、黔、晋等部分地区。湖北汉剧前身称为楚调,乾隆四十五年《乾隆上谕》记载:“再查昆腔之外、有石碑腔、秦腔、弋阳腔、楚腔等。”乾隆年间,湖北汉剧兴盛繁荣且流行地域扩大,依地方形成了襄河、府河、荆河、汉西四个河派,其中荆河河派以沙市为中心,流行于宜昌、宜都、枝江、公安、石首、荆门、当阳、监利一带,远及重庆,成都以及湖南的常德、岳阳等地。1915 年杨铎著的《汉剧丛谈》在汉口刊印出版,汉调自此称为汉剧,一直延续至今[2]。从上述史料中可以得出,常德汉剧与湖北汉剧属于同源剧种,且常德汉剧兴起的时间早于湖北汉剧。常德汉剧以“四大名班”为代表,如明代的瑞凝班、天元班、清道光年间的文化班、清光绪年间的同乐班;湖北汉剧则以“四个河派”为代表,按照地方区域进行划分。但它们都对各自的戏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常德汉剧之所以改名为“武陵戏”,是经过多方学者数年的调查、研究以及学术论证最后确定的,虽已改名,但常德汉剧在近现代创作中也常与湖北汉剧进行巧妙的融合,如常德汉剧《我娘是片钥匙》将常德“高腔”和武汉“弹腔”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抒发情感,使人物表演更具张力。

二、声腔与风格

常德汉剧的声腔有高腔、昆腔、弹腔及杂腔小调,现以弹腔为主,高腔次之,昆腔极少。高腔、昆腔属于曲牌体,弹腔属于板腔体。常德汉剧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声腔是弹腔,也是各类声腔中运用最广泛的声腔。

常德汉剧高腔多采用民族五声调式为基础,其中宫调式用得最多。在宫调式的基础上可以加入偏音“fa”,变成加清角的六声调式,以强调伤怀的情感。常德汉剧高腔有三十余个曲牌体,本文不再一一赘述,下面以常德汉剧高腔传统剧目《祭头巾》为例[3],简要分析其唱腔及风格。

该曲选自《三国戏·赐马挑袍》,关羽演唱,为七声徵调式,实际上这段唱腔也可以看作加清角的六声调式,因为偏高的四度音“fa”在行腔中多次出现,并且可以用作落音,由此凸显了主人公关羽此时此刻的悲伤心情。开头的散板运用“sol-do”的大跳以及三次使用“la-sol-fa”的下行级进,将关羽的英雄形象和忧心忡忡的情感表达了出来,随后采用越来越快的流水与句末的唢呐帮腔等手法,刻画出关羽义重如山的人物性格以及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曲谱中上下句尾“do”与“sol”的多次对应以及“fa”音的使用,器乐帮腔与人声甩腔“do”的使用,使调式具有强烈的宫调式色彩,更能体现剧中人物极不平静的内心。

常德汉剧昆腔属曲牌体,现存曲牌百余支,现常德汉剧昆腔多以北曲为主,南曲较少。现存的昆腔曲牌多用于“吉庆戏”,曲牌的运用有单曲和套曲两种形式。下面以用于《凤鸣山》单曲曲牌中发兵时的《新雨令》为例[3],进行简要分析。

《新雨令》为七声宫调式,全曲可分为六个乐句,第一句是散板,其他五句为四四拍,演唱速度以慢板为主,第一句两次出现“mi-la”四度大跳并采用下行级进;第二句主要采用音型环绕与下行级进的方式,在低音区演唱将士们出征的士气;第三句音区升高,突出演唱者得意忘形的神态;第四句两次在强拍上使用休止,演唱者继续保持得意洋洋的情绪;第五句变化重复第四句,句尾处巧妙地在“do”后面加上“mi”,使旋律极其不稳定。锣鼓点子后,结束句由弱拍续腔,把侵略者急不可耐的丑恶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常德汉剧弹腔也称南北路,是属于皮黄系统的一种戏曲声腔,主要包括南路、北路、反南路、反北路、南反北等几种类型。南路与北路相当于京剧中的二黄、西皮,在常德汉剧音乐中使用广泛;反南路是以南路唱腔为基础而衍生的;南反北则唱北路腔,用南路指法,也称为“阳调”。常德汉剧弹腔唱段数不胜数,各有魅力,下面主要对南路唱腔《龙虎斗》中赵匡胤唱的《探马不往飞来报》[1]进行简要分析。

该曲调式为七声商调式,是散板与垛板相连接的一段唱腔,旋律、节奏对比鲜明,富有特色。第一句唱腔中的落音分别是“re、do、mi、sol、fa”,每个落音有较长的拖腔,音调高亢激昂,有感染力。其中“不住”唱完以后,还附有打击乐进行助威,接着重复的“飞来报”拖腔更长,且两次出现全曲最高音“sol”,仅倒板的唱腔就占据全曲的一部分。下半部分是垛板,节奏由松到紧,自由转为急促,富有音韵,叙述性强。结束句转为四二拍,旋律从容自在,平稳终止。在演唱时,生行表演者,真嗓吐字,假嗓翻高拖腔,唱腔圆润,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威猛高大的英雄形象。

湖北汉剧以皮黄为主要声腔,兼有反调、平板及其他腔调。皮指西皮,黄指二黄,合称皮黄,俗称弹腔。《兴汉图》是一部优秀的湖北汉剧,是汉剧行当中末角的重头戏,从汉剧泰斗余洪元开始唱响世界,流传至今。下面以刘备在“金殿”《听众言不由孤泪流满面》[2]的唱段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剧目讲述的是诸葛亮闻知曹丕簒汉自立,即邀许靖、谯周、秦宓等力劝刘备称帝承继汉统。刘备以关羽命丧麦城,大仇未报,兼恐人心未附,不肯称帝。经诸葛亮佯装病,再三劝进,刘备始允即位。演唱此段需保持原生腔调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将上句落音移高五度变化处理,且都用跳进,在演唱时以本音为主,真假嗓结合,以声传情,举手投足间善合规矩,而金殿之西皮,病中之二黄,声音洪亮,引腔自然,令观众潸然泪下。

三、板式与结构

板式是戏曲音乐中的节拍与节奏的形式,下面将其两者的板式与结构作为研究,进行比较。

表一:常德汉剧唱腔板式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

第一,常德汉剧与湖北汉剧的板式基本一致,都是以板腔体为主,它们的主要板式有导板(倒板)、散板、滚板、哀子、三眼板、一眼板以及有板无眼。其特点是称西皮为“北路”,二黄为“南路”。

第二,常德汉剧不仅较好地保留了湖北汉剧一板三眼的板式,还有平板、草鞋板及杂曲小调等(均为曲牌体)一起,共同展现了常德汉剧非凡的风采与特色。

不同的戏曲音乐有不同的结构,常德汉剧与湖北汉剧在结构上也有不同。常德汉剧中的高腔仍以联曲体为形式,有同类曲牌连缀,如南曲连套、北曲连套,还有不同类曲牌连缀,如南、北曲合套,也有单曲叠用。昆腔多以只曲和套曲两种形式进行使用,只曲即曲牌单独叠用,套曲分南套、北套、南北合套。而常德汉剧的弹腔与湖北汉剧皮黄的板式结构一般是散板开头,慢板在前,不快不慢的板式在中,急板在后,梢尾时以散板结束。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还是依据表现需要,组成各种不同的板式结构。

为了让常德汉剧的经典唱段得到永久保存,老一辈艺术家进行了“传帮带”,以便更好地保存原汁原味的声腔并传授给年轻演员。常德汉剧不仅在继承中革新,而且在近现代创作了很多经典剧目,比如《孟姜女传奇》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通过在高腔的曲牌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在传统唱段中将高腔与弹腔相结合,从而使唱腔更具有时代感。

汉剧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汉剧还在准备“申遗”,以促进汉剧的传承和发展。沙翁名剧《李尔王》的“中国化”,让外界看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将语言和声腔改为中国汉剧唱腔,不仅保留了原剧的“原汁原味”,还为其增添了汉剧的独特韵味。

常德汉剧与湖北汉剧一脉相承,是同源不同流的戏剧。它们相互吸收,取长补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从渊源与流变,声腔与风格,以及板式与结构来看,常德汉剧受到了湖北汉剧的影响,但又拥有自己独特的戏曲声腔。希望汉剧在以后的发展与创新中,扬长避短,让这朵根植于湘、颚的“花”盛开得更加娇艳!

注释:

①目连戏是以宗教故事“目连救母”为题材,保存于民俗活动中古老剧种,是目前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剧目,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戏祖”。

猜你喜欢

汉剧高腔声腔
荆风楚韵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剧
武汉市汉剧剧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瓯剧高腔与南戏渊源关系考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高腔》小说意象叙事与美学意蕴分析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