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城融合背景下城市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探析

2023-06-26朱睿李勇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7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朱睿 李勇

[摘 要] 大学是城市发展的形象名片,城市是大学发展的摇篮。在现代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大学与城市“共荣共生,融合发展”,两者既有融合共进,也有冲突适应。对当前的应用型城市大学来说,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面临着很多挑战与难点。成都大学坚持以校城融合为抓手,积极探索与实践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高等教育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 校城融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城市型大学可持续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JG2021-1073);2022年度成都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从新兴到一流:校城融合发展下城市型大学‘一基三元,融创合一育人模式探索”(cdjgb2022191);2015年度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一般研究课题“新时期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背景下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TER2015-018)

[作者简介] 朱 睿(1983—),女,四川西昌人,硕士,成都大学党委统战部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7-0015-04[收稿日期] 2022-07-27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高等院校落实办学定位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始终面临内涵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永恒命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尤为如此。近几年,以成都大学为代表的城市型综合高校改革校城融合背景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目标、内涵、管理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治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的服务力明显提升,应用型城市大学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扩大,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绩和社会效应。

一、校城融合的内涵与机制

大学是每个国家科学研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着大批的科研人才、科研设备和科研资金;大学提供了巨大的科研成果,而且一旦可以合理地進行利用,就会给社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1]。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在自然环境中以人为基础并开展经济活动而形成的综合体,根据这个定义城市发展的目的及初衷便是为了增加人们的福祉,以提升经济效率。大学和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两大重要标志产物。城市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联系,经历了中世纪的教育精英化时代的“高校驻在城市却完全独立于城乡管理”、近代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高校与城市交互不断并各取所需”、现代教育普遍化下高等院校与城市“校城交融,共荣共生”三个阶段。

和谐稳定的校城融合关系,既是一笔重要的发展资产,也是一笔无形的文化资产。校城融合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现代大学发展的理念目标。其一,校城融合促进了人才集聚,推动了发展。高校和企业之间有着鲜明的对应关系,高校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推动着学校对外交往与对外开放框架的建立,进而为资源的聚集、交换、传播提供了十分有力的外部环境[2]。其二,校城融合将带来学校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提升大学的影响力。综上所述,高校和城市的全面融合,一方面可以促进城市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知识密集型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高校全面开放办学,进一步拓宽办学空间,充实办学资源。

二、校城融合背景下应用型城市大学人才培养路径

人才培养是高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培养方法也是高校教学研究探索的主要课题。培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以及积极探索和发展创新型培养方式已成为中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既紧迫而又重大的使命。根据目前应用型城市高校发展情况,校城融合将是目前应用型城市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方向。

1.要明确定位,增强校城融合下高校的竞争力。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部分应用型城市大学并不顾及自己的经济基础和条件,只是力图走“本科生学校—重点高校—研究性高校”的路子,要求过于“高大上”,却忽视了区域经济发展。而应用型城市大学作为与城市发展高度融合的大学,始终与城市血脉相连,必须确定高校本身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位置,并遵循校城一体化的教学发展思想,真正做到积极依托本地、发展当地,积极实现政产学研的结合,从而实现应用型城市大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增强应用型城市大学的竞争力[3]。

2.要促进政产学研协同,探索校城融合下人才培养优势。有效的政产学研联合应该形成产业、院校、政府部门共赢的格局,有效促进企业提升与科技进步,积极促进地方经济的成长[4]。校地联合共建将促进全国各地院校牢固树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意识,共同面向区域发展优势,积极培育重点专业和优势领域,积极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5]。校企合作是双方在技术研究、人才、资金优势互补和生产实践等领域相互作用形成的乘法效应的过程,利用共享优势充分发挥两大主体的资源优势和潜力,推动院校和产业的联合良好成长[6]。校校合作,是指高校间通过合作办学、合作科研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一种合作关系。例如,高校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联系开展科研合作的形式进行高校间的合作。

三、校城融合条件下,成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实施

在成都推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背景下,成都大学采取校城融合的策略,根据地方资源优势与城市发展现状,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制度的顶层设计,以开放合作的路线策略推进教育,以服务地区发展为重点探索培养方式,最终促成高水平办好成都大学的新战略,构建开放办学、协同办学的新机制,取得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成效,如图1。

1.实施校城融合战略,创新办学发展思路,建立高校与区域城市融合互动机制。2010年,学校积极申请并承接了成都市铁路中心医院为我校的下属医院;2013年,学校实现了由国务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委员会管理的四川省病原微生物工业学院整体划转至我校;2016年,学校根据成都市大力发展足球工作的需求,通过整合各方人才建成了普通高校综合性学院的首家专职足球学校;由承接政府项目融资22亿多元兴建的成都市国际足球馆已入驻学校;根据成都市积极拓展文创产品业务,创建国际文化名城要求,主动加快筹建成都艺术学院。目前成都市正在全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都市政府对其建设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2011年,在成都市政府管理工作汇报中特别强调“学校服务地方能力应显著提升”,自2015年起每年度成都市政府管理工作汇报中均提到高标准办好成都大学。

在校城融合策略下,学校将充分利用地方行政、企业等资源,通过平台与52个机构合作(如市属高等学校质量提升管理工作办公室、市属高校教务处长联席会、新闻学院等),有效整合高等院校与区域内的人才、科研、教育政策等资源优势,积极汇聚高素质人才。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的培训目标、课程体系、实验环节等都始终坚持对接和融入成都市区域发展,以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教学质量支持系统、教学质量激励体系等各环节质量标准保证培养品质。

2.构建校本特色的学科专业集群,加强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关联紧密度,如图2。在校城融合式发展的战略理念下,学校紧紧对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建立四大学科专业集群,实现了人才培养体系的校本特色建设。同时,立足我校的人才特点,以生物与医药学科群积极融合生物健康科学技术优势,积极推动四川生物医药与食品工业的建设;以动画与文化产业创意学科群植根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积极融合文创产业建设;以智能制造和城市建设学科群融合技术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成都智造与智能城市的建设;以城市教育学科群整合高等教育专业资源优势,用全球化眼光金融服务于成都市的城市高等教育融合建设。

学院以学术专业网络平台、实践性教学平台、革新创业平台、推广宣传网络平台、教育管理系统为主要载体,经过持续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的教育资源、有效创新的课堂教学手段等变革实施,基本完成了学科教学和职业能力训练的有机整合,通过对产业、课程、职业、再就业、创新性教育项目的整合与设计,促进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和目标之间的高度关联,有效克服了传统学科专业设置和区域内主导产业之间关联性不高、结合度不深的问题。

3.努力形成具有多样性、全过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区域城市发展的针对性与贡献度。强化协作合作,成都大学与区委宣传合作报道院校,培育优秀新闻报道人员;与国外护理技术发展趋势接轨,确定创建護士院校;实施“3+X”的校外多途径的见习实训、产销无缝连接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常态化建设等。另外,注重地方特色课程建设,进一步将地方公共领域选修课程模块化,积极打造与地方主导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特色课程,优化教学内容,进一步建立具备对地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和前瞻性的新课程体系。同时,地方政产学研用联合组织、研发、自制的课程数量已达到近千门,其中26门以MOOC形态在清华书院、优课联盟和智慧树等全国平台上线,学生点击率和教师受益数稳居全国地方本科院校首位,受到深圳大学等高校的推崇。学校组建了由地方政府部门、行业、科研院所、优秀毕业生和院校领导构成的质量教育工作委员会,首先引入了美国劳瑞尔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并针对地方经济建设需求、行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联合审定了各学院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以及地方质量社会保障体系。

为适应城市国际化发展需要,成都大学与美国、意大利、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方的友好院校,进行了多领域、多学科的中外合作办学计划、国际合作人才培养计划等。目前,成都大学各项国际合作计划学生规模均达到2 000余人;近年来累计已有来自40多个国家1 000余名留学生来我校学习;学校每年选送100多名毕业生到泰国大学就读和实践。

通过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学校大力推进了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做到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的有机融合,学生素质显著提高,在全国级别不同的专业比赛上都获得过优秀成果。成都大学近五年的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其中70%在成都市就业,学校持续五年被授予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优秀企业单位。

结语

综上可观,以成都大学为代表的城市型综合高校在探索与实施校城融合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找准了定位,措施有力,发展空间与前景广阔,成绩明显。城市型市属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研、为社会服务等过程中,要立足校本,狠抓特色,力求形成一个和谐共生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良性生态系统。当然,这还有诸多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凯,高山行.中国高等院校科研投入:产出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97-101.

[2]庞丽娟,洪秀敏.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5(4):43-46.

[3]王慧.师徒结对模式对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1(2):89-92.

[4]孔祥浩,宋迎东.熊克政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1(7):32-33.

[5]何根海,谭甲文.基于校地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61-63.

[6]向大顺.新形势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运作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63-165.

[7]刘伟.中国高校国际化合作的五种模式浅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8(9):84-86.

Explor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the context of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ities:Taking Chengd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U Ruia, LI Yongb

(a. United Front Work Department of  the CPC Committee, b.University Office,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6, China)

Abstract: University is the image card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city is the cradle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Nowadays ,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is “co-prosperity, co-existence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 which there are  integration and progress but also conflict and adaptation.  For the current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here are many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in personnel training.  Chengdu University insists on the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taking it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actively explores and practices the innovative mode of cultiv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And it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becoming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higher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urs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