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变废为宝”主题实践研究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3-06-26邹豪生

学周刊 2023年20期
关键词:变废为宝创意思维小学美术

邹豪生

摘 要:学校十四五规划美术课题组在实施“变废为宝”美术主题实践研究活动中归纳出了工艺粗糙、学习方式陈旧、创意不够新颖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课题组以激发兴趣、培养小达人等方式提高制作技能,解决工艺问题,同时利用开展同课异构、搭建学习支架、实施多元智能理论等方式来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要用金字塔教学理论、认知学习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理论知识助推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明确主题,精心选材,學会包装和推广自己的作品,以“变废为宝”主题教学研究促进师生综合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小学美术;变废为宝;核心素养;创意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0-015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0.051

一、缘起

“变废为宝”是体现师生创意智慧的平台,更是学生综合能力展示的大舞台。2011版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这样写道: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通过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他们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1]。基于此,笔者归纳了“变废为宝”主题实践研究的各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二、问题

1.工艺问题。表现为制作工艺粗糙,做工不够精细,缺乏美感,无法吸引别人眼球和打动他人。

2.创意问题。立意简单、无创意,或缺乏创新亮点,没有巧妙利用材料的特点进行二次创作或加工等。

3.主题问题。展示缺乏主题,或作品主题不够鲜明突出,只是无组织的作品堆砌,或各种主题的作品拼凑在一起,没有形成主题化、系列化的作品展。

4.选材问题。材料选用不科学,缺乏构思,比如制作轻巧的花篮,就不能选用又粗又笨重的铁棍,一般应选择废弃的塑料绳、尼龙绳、细铁丝等材质轻便的废料。还有的学生为了省事,不惜购买大量崭新的材料充当废弃品,严重违背了变废为宝的初衷。

5.展示问题。首先是平面作品或半立体作品制作完后缺乏美化装饰环节,使作品主体不突出,从而降低了作品档次。其次是变废为宝成品布置于具体环境中时,没有考虑与周边环境是否协调、风格是否统一,导致作品的表现形式不突出。再次是展示时作品量太少,没有形成规模,不能从展示的形式、数量上打动观众。最后是没有归类展示,布置参观路线规划不够科学,给参观者带来杂乱之感。

6.教学问题。缺乏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未能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实施科学有效的美术创意实践教育,教法陈旧,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和动力,在制作过程中学习效率低下。

7.推广问题。师生创作的作品没有制作成小视频、视频专题片、画册或编制成校本教材,也没有在线上或线下对研究成果做进一步推广。

三、对策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技能

1.开设社团班,组织专题培训。为了让学生制作出精美的作品,学校开设了变废为宝社团班,狠抓专项基本功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剪、贴、挖、拼、锯、焊等基本技法,让学生爱动脑、喜实践、勤动手。

2.狠抓常规趣味活动,培养创意小达人。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变废为宝活动的积极性,学校策划了“变废为宝每周一星”评选活动,让学生在空余时间利用身边的废弃材料创作作品。每到周一,校园的“变废为宝”创作展示橱窗总是有新“成员”加入。学校美术课题组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品质量情况,每周以班级为单位评选1名“变废为宝小达人”,并给予适当的积分奖励,每学年对积分累计由高到低进行1~5级的“创意小达人”评选表彰。德国著名的民主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完全相信学生的创作能力,给予参与活动的学生强烈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教师不断期望中成长,养成会思考、勤动手、爱实践的好习惯。这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起到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创意实践等美术核心素养的作用,这也是罗森塔尔效应所带来的效果。

(二)开展深度学习,剑指核心

1.巧用知识迁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构建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将知识从外部转移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理解,并与外部世界互动[2]。因此,学习活动不是教师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产生信息的过程。我们教学生用废弃的矿泉水瓶子制作花篮,让学生认识了塑料瓶子剪成细条后可以编织成花篮。这时教师又给学生出示了几张用藤条编织椅子的图片,并提出“矿泉水瓶子能做椅子吗”等问题。通过想象、思考,学生尝试一半向内编织成椅子的面板,还有一半不改变方向,向上编织成靠背。经过努力,有部分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成功编织出了椅子的造型,说明这部分学生已经成功建构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技能。我们知道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模仿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学习培养的目标是需要达到触类旁通的层面。

2.开展说技评比。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当学生能把变废为宝的作品制作方法、步骤和制作时要注意的要点向同伴讲解得一清二楚时,说明他对这个知识点已经了然于心了,真正掌握了这项知识和技能。教师要让学生不但会做,还要会说,这样学习的知识点比教师单向传授、被动学习在大脑中的记忆要牢固得多。我们学校每月都会在微信公众号推送一期“‘变废为宝我来说”技法讲解微视频节目,让有兴趣的学生在家长、教师的指导下录制3分钟以内的并配有详细步骤的讲解视频,方便其他学生学习、借鉴。

3.探索项目学习。项目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上学期,学校美术组接到工作坊评比大赛任务,为了做好工作坊的作品展示,教师组织工作坊学员集中开会,明确展厅位置及展示的作品要求。确定了主题任务之后,各组以“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任务为驱动,以“文明的脚步”为主题,以时间轴为序,把工作坊成员按年龄、制作技能水平分成4组,对应冷兵器时代、蒸汽时代、电器时代、绿色环保时代四大模块。经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克服了诸多困难,完美地完成了作品,并且本次工作坊的作品在评比中荣获市级一等奖。

(三)明确展示主题,形成系列

“主题”原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源于德国,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3]。后来这个术语被广泛用于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

我们学校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根据需要设立主题进行创作,并进行分版块展示,作品展示颇具规模,连续性较强。比如,在我们的教学楼二楼设立的校园文化主题是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我们美术组的学员根据走廊可装饰的区域量身定做了十几件作品,作品对应一年中的时令节气,在楼梯入口开始就按时间顺序分别展示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七个节日的内容,有的是节日里常见的场景,有的是食品、用具,有的是民俗节庆活动等。以楼梯口布置的《春节》主题为例,学生用废弃红包袋子制作一串串鞭炮、一盏盏灯笼,用快递纸箱、泡沫加超轻黏土制作舞龙灯、打船灯等作品。这些作品主题突出,表现了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

(四)依材设计制作,量力而行

在参观学生制作的“变废为宝”作品展览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的作品创意很好,但是在材料选用方面做得不够合理。比如,有的学生制作了古风宝塔,选用的材料是废铁丝,由于铁丝生锈得厉害,影响了美观度,如果把铁丝用钢丝球打磨一下,或者涂上丙烯颜料装饰一下,作品就会更加美观。当然把材料换成用素色稻草秆或着色吸管来制作,作品既轻便,又会别有一番韵味。

(五)科学展示作品,增添美感

1.精心装裱。布置展览前教师要教给学生托裱、衬边等简易的装饰方法,讲究托底、衬边的纹样、色彩等,这样才能让作品更加精致、美观。

2.巧用灯光。在布置“变废为宝”展览时,为了更好地展示、突显立体作品,我们应整体布置展厅,不仅要确定风格,还要考虑使用什么材料、设计几个板块、计算展架个数、确定展架造型、选择灯光颜色和照明效果、思考如何与各墙面布置融为一体等等。

3.装点校园。我们指导学生制作的“变废为宝”作品有些是大型作品,在创作之初就要先设想好要摆放在校园的哪个区域,或走廊,或花圃,或水池旁等,同时所展示的作品要有美感,或有警示意义,或有一定的实用性。因此,所设计安装的作品必须牢固、稳实,色调、肌理、风格、大小要与校园整体布局协调统一,与校园环境相映成趣,交相辉映。

(六)建构有效课堂,提升素养

1.开展同课异构,异曲同工。众所周知,实施同课异构的目的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換后每人有两种思想[4]。实施“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可以让教师产生智慧的碰撞,取长补短、触类旁通,能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比如,同样是上一堂“纸芯大变身”课,陈老师一开始并不教学,而是直接问学生,“你能利用纸芯制作一个富有创意的东西吗?老师给你限定时间15分钟,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15分钟过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按“加法”“减法”“组合”“剪拼”等制作技法归类展示并讲评,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给予表扬,做工不够精致的给予提醒。总结之后,教师可以播放收集的“纸芯制作技法大全”微课,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新的认知,当看到教师播放新的创意点子时就能碰撞出新的创意思维火花,产生新的创意,这种先试错后归纳总结学习的方法对于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而林老师采用的是“循序渐进”法,逐步推进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顺利学会了“剪、拼、饰”的三步技法,在课堂的前25分钟就体验到变废为宝的成功感。

2.给学习搭支架,体验成功。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边缘,并获得新的发展高度,使其踮起脚尖能摘到新果子,让其尝到学习的甜头[5]。比如,在教学“用塑料袋制作裙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介绍休闲裙、背带裙、连衣裙、旗袍服饰特点的微课视频,并引导学生学习“剪”“编”“穿”“饰”等制衣技法,进而将微课作为学生创新制裙技法的学习支架。学生观看了这些微课之后,都能创作出新颖、奇特的漂亮裙子。可见,搭建合理有效的学习支架,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3.讲究作业设计,五育并举。作业设计要遵循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坚持五育并举,发展学科核心素养[6]。因此,教师应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在减负的同时注重增能,这才是“作业改革”的亮点。以校本特色课程《易拉罐汉剧人物》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易拉罐制作工艺品,并提出如下四个要求:(1)作品要美观,能发声、发光。(2)要求作品长宽高小于40厘米、大于3厘米。(3)作品能体现“闽西汉剧旦角”主题。(4)作品要运用对称原理和重复图案。该作业隐藏了数学、物理、美术、历史、文化知识等,需要学生主动涉猎各类相关知识。这种活动类作业培养了学生的智力,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传承了历史文化知识,以多元智能融合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拓宽宣传渠道,展示成果

“变废为宝”是国家大力倡导的绿色环保行动,既是环保教育又是艺术教育。为此我们所制作的作品应在多个渠道进行立体式的宣传。除了在校内进行专题展览,在连廊、花圃等公共区域展示外,我们还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影响力,拍摄短视频、微课等,在腾讯视频、微视频、快手、抖音等平台展播,或把作品拍摄成动态影集,编印成校本教材,这既能够推广研究成果,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热情,持续提升学生的综合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28.

[3] 宋丽斌.博物馆设计中主题性的表达[J].美术观察,2013(4):116.

[4] 邱越.“同课异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奇妙的建筑》一课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0(5):67.

[5] 谢晓敏.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应用[J].扬州大学,2013(5):40.

[6] 范菁.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优化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87):121.

[责任编辑 万淑蕊]

猜你喜欢

变废为宝创意思维小学美术
“变废为宝”
标志设计教学中创意性思维的拓展
平面广告中的创意思维方法探析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
设计素材与创意思维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差错引领,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