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鸿门宴》中刘邦形象的特点

2023-06-26王献平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3年2期
关键词:樊哙鸿门宴张良

王献平

“鸿门宴”是楚汉之争中最为精彩的片段,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这个故事更加曲折动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有立体感。笔者着重从《鸿门宴》中刘邦的语言入手,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一、八面玲珑

《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多达数十人,刘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形象。仔细阅读《鸿门宴》,我们会发现刘邦十分擅长与他人打交道,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

古代士大夫的称谓除姓名之外,还有字、号以及其他的称呼。结合不同的称谓,我们可以看出谈话双方之间的关系,窥见说话者的心理活动。比如,刘邦与张良原本是上下级的关系,刘邦却多次对张良使用了敬称。在宴会开始之前,得知项羽即将率军攻打自己,刘邦惶恐不已,向张良询问计策:“君安与项伯有故?”“孰与君少长?”“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刘邦三次尊称张良为“君”。“君”原本是敬称,通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原本是主,张良为仆,二人是上下级的关系。很显然,刘邦称呼张良为“君”,是刻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从而向张良求得应对楚军的计策。在宴会开始之后,眼见席上的种种杀机,刘邦心存余悸,想找借口抽身。在与张良对话的过程中,他又转换了称呼,两次称其为“公”。“公”同样也是敬称,但常用于晚辈称呼长者。刘邦再一次自贬身价,说话的语气近乎于哀求。“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在这里,刘邦称自己为“我”,敬称张良为“公”,言辞诚恳,目的是希望张良留下,为自己争取逃跑的时间。除此之外,在项羽的面前,刘邦也以“将军”称之,自己则自称“臣下”,再三讨好项羽,可见其八面玲珑,善于与人打交道。

二、老谋深算

项羽震怒,意欲发兵攻打刘邦。刘邦在惊慌之下选择听从张良的计策,先拉拢项伯,然后亲自前往楚营面见项羽,当面谢罪。在见到项羽之后,他只说了几句话便成功消除项羽的戒心,打消了项羽除掉自己的念头。可见,他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

刘邦的言语看似十分平淡,实则精妙至极,大有深意。在见到项羽之后,刘邦所说的第一句话是:“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刘邦先是态度十分诚恳地向项羽表明:我们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盟友,有着一致的战斗目标,而我绝对不敢独吞胜利的果实;然后主动向项羽示弱:我之所以能先一步进入咸阳,纯粹就是靠运气,要论战斗力,肯定远远不及将军您!刘邦十分自觉地将自己摆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上,处处示弱,以此来平息项羽心中的怒气。最后,他将话锋一转,开始为自己辩白:“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刘邦的前一句话已经打动了项羽,此时又暗示他:有小人想要挑拨我们的关系。仅仅两句话,刘邦便成功地扭转了局面,为自己赢得了一线生机。

三、能屈能伸

在《鸿门宴》中,刘邦说了三次“为之奈何”。这四个字看似是在表达他的无奈之情,其实却鲜明地展现了刘邦能屈能伸的特点。

当从张良那里得知项羽准备大举进攻时,刘邦先是惊慌不已,当着张良的面脱口便问:“为之奈何?”一方面,他张皇失措;另一方面,他又及时地虚心求教。面对刘邦的发问,张良并未作答,而是反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刘邦一听张良说话的口气,立即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他并未固执已见,而是机智地一转话锋:“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张良再次逼问:“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此问一针见血,直戳刘邦的要害。刘邦立即意识到自己失策了,赶紧又说道:“且为之奈何?”刘邦再次强调自己没有办法,摆出了谦虚求教的态度。后来,刘邦在拿定主意逃离楚营时,对樊哙说道:“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这是刘邦第三次说“为之奈何”。此时的刘邦是真的没有对策,在向樊哙等人求助吗?显然并非如此。事实上,对于如何逃,刘邦的心中已经有了计劃。他让张良留下来向项羽辞谢,并且嘱咐张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他则只带四名随从,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虽然心中已有计划,但当着下属的面,他却不好说出口,因为这样会显得自己是一个薄情寡义之徒。因此,他以一句“为之奈何”表示自己的无措,然后让下属替自己出主意。樊哙没有辜负刘邦的期待,为刘邦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他可以放心地离去。刘邦忍下一时之气,从杀机四伏的鸿门宴中成功逃离,为自己赢得了翻盘的机会。

总之,这场宴会是楚汉之争的一个转折点。在《鸿门宴》中,司马迁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用富有个性的语言展现了刘邦的特点,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了。

(作者单位:河北省平泉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樊哙鸿门宴张良
张良书法作品选登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张良受书
张良拾鞋
猛人樊哙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张良拾鞋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