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之洞的幕僚群体

2023-06-25丁亮

中国故事 2023年1期
关键词:洋务幕府张之洞

导读

晚清时期,张之洞幕府是继曾国藩幕府之后,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幕府。因为清末地方事务十分繁巨,必须添设非正式的机构来应对处理,同时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充任。张之洞幕僚群体主要由旧日门生、官场失意旧友、留学归国人员、新式学堂毕业生、外籍人员等构成。其幕府已经逐渐制度化、规范化,幕府人员走向了职官化。幕僚群体推动张之洞幕府担负起管理地方各项事务的责任,形成了许多宾主相知、建功立业、革新社会的佳话,如冯子材、梁鼎芬、赵凤昌、辜鸿铭、黎元洪等是其中的著名者。

作者:丁亮,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晚清时期,地方督抚的幕府是政治运行中的一个重要机构。幕僚与督抚共同讨论地方事务,被督抚委派管理地方事务,权力极大。晚清曾国藩的幕府极有美誉。张之洞幕府是继曾国藩幕府之后,清末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幕府。幕府中人才济济、群英荟萃,对近代中国社会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规模幕府的出现,与晚清官制和社会变革关系紧密。清朝最主要的入仕途径是科举,但是中进士为官者人数有限,地方官吏往往会延揽幕友协助处理公务,一般规模不大。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时期,地方事务繁巨,必须添设非正式的机构来应对处理,同时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充任。从曾国藩开始,幕府规模不断扩充,那些仕途失意或者没有科举功名的才能之士纷纷加入这种非正式的官僚机构。他们除协助幕主办理文案、刑名、钱谷等事务之外,还在幕主所办的各种军事、洋务机构中工作。很多临时机构成为常设,其中办事人员也得以出任官吏,这使幕府成为官吏升迁之终南捷径,引来各方能人投奔。

张之洞幕府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为清末最大的幕府。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沧州)人,生于1837年,卒于1909年,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4个时期,担任封疆重臣长达40年,晚年以大学士身份参与军机,他从清流干将到洋务重臣,是晚清重要的历史人物,被日本名臣伊藤博文称为“中国第一能办事之人”。

张之洞是有理想的儒学名臣,处晚清之世,其政治目标是“保中国,保名教”。早年他投身清流,与一些著名清流人士相互援引,奏弹国家大政,表现出“清流议政”的特点。因文才出众,张之洞本人被誉为“清流健将”。随后张之洞多历封疆,宦海沉浮,从“清流健将”转化为洋务重臣。张之洞“保中国,保名教”的政治理想一以贯之,但在达成的途径上,从 “六经大旨”“维持名教”转向“效西法图富强”。因此,在各地担任督抚期间,张之洞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办近代机器工业、军事工业,编练新军,等等,创造了巨大的政治功业,由此集儒臣与能吏于一身,成为晚清一代名臣。

张之洞儒臣的名声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他的洋务活动也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这是其幕府能够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就名声而言,张之洞学问优长且为官清廉,颇令天下士子歆羡。同时,张之洞在朝中多有奥援。张之洞的族兄张之万是道光年间的状元郎,后官至大学士。慈禧太后、大学士宝鋆、大学士李鸿藻都是张之洞在朝中的重要援手,张之洞因而得以能够在洋务事业上大胆作为。

于此,张之洞幕府吸引了四方人才,其幕府发展可以分为4个时期。

担任山西巡抚是张之洞幕府发展的第一个阶段。1882年,45岁的张之洞到太原履任山西巡抚。当时,他自称“微臣到晋,既无随员,亦无幕友”。担任巡抚期间需要处理文书、钱谷、刑名等多方面事务,为解决现实问题和履行职责,张之洞开始招聘幕僚。他督学四川时的得意门生杨锐应邀入幕,在抚署执掌文书奏章。张之洞在山西整顿财政、办理洋务,先后聘请高崇基、马丕瑶、李秉衡、杜崧年、张彪等入幕帮办,其幕府不少人后来官至督抚。有研究者统计,张之洞抚晋两年多的时间内,其幕僚有四五十人。

任职两广总督是张之洞幕府的发展时期。1884年5月,清政府调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其时正值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命其参与主持中法战争。张之洞仅带杨锐、李秉衡、张彪等少数亲信赴粤。为应付中法战争,他在幕僚中增加了一批武职人员,如唐景崧、冯子材等 ;为做好战争后勤工作,张之洞增设专门机构,招募通晓军事的相关人才,聘用外籍军事教官。与此同时,张之洞继续兴办洋务,招募不少洋务人才。他延聘赵凤昌入幕充文案;聘请精通西洋语言文化的留学归国人员辜鸿铭担任翻译和涉外顾问,并参与机要工作;他还招聘了梁鼎芬、蔡锡勇、梁敦彦、林贺峒等任幕府参事或办洋务。张之洞还办洋务学堂,聘请了洋人赫尔佰特、葛路模、骆丙生、巴庚生分别教授公法学、植物学、化学、矿学等课程。督粤五年多的时间里,张之洞的幕僚已有一百数十人。

总督湖广是张之洞幕府的鼎盛时期。1889年8月,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12月抵达湖北省城武昌,开始了经略湖北、缔造江汉的仕宦生涯。此间,张之洞曾两度署理两江总督共一年又八个月,直到1907年7月奉调入京任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督湖广长达18年之久。这一阶段,张之洞大举兴办洋务、实业、文化、教育、军事等事业,因而是张之洞幕府广泛招募、大量吸纳幕府人员的时期。张之洞调往湖北时随行或经奏调赴鄂的幕友仅二十余人,因而张之洞又在湖北新聘了一批幕府人员在督署任事,如李葆恂、程颂万、沈瑜庆、张榛、施肇基、汪康年、郑孝胥、陈宝箴等。这些幕府人员,不只在督署处理行政事务,更多地在各种洋务机构中任职。正是依靠众多的幕府人员,张之洞才成就了彪炳史册的功业。张之洞督鄂的鼎盛时期,其幕僚已达四百余人。

到朝廷任职之后,张之洞的幕府逐渐走向衰落。1907年7月,张之洞被上调京城任体仁阁大学士,补授军机大臣,不久又奉旨管理学部事务。张之洞进京入阁拜相时,只有辜鸿铭、梁敦彦等少数幕僚跟随。离开湖北前,张之洞曾上奏为梁鼎芬、纪钜维、杨守敬等多名幕僚请奖,请朝廷为他们授予官職或对他们做出妥善的工作安排。张之洞清楚自己一旦离开湖北,庞大的幕府行将分解或转入继任者之手。赵尔巽继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府的原有人员大多留任,有的独立从事,如张彪、黎元洪继续做军事、学堂、洋务工作,也有的转入他人幕府,如杨守敬、缪圣孙等人就转入端方幕府中。赵尔巽撤换了张之洞在任时期的一些局、厂总办,张之洞对此甚为不满,便用自己的影响让清廷将赵尔巽调往四川任总督,另调陈夔龙接任湖广总督。陈虽然十分尊重张之洞这位在京的元老重臣,对张的人事安排不敢多有更改,但对众多的幕府人员来说,毕竟已是人走茶凉,张之洞也鞭长莫及了,其幕府的衰落在所难免。1909年10月,张之洞在京病逝,除了部分幕僚前来奔丧外,只有张曾畴等少数幕僚为之协助料理后事。

张之洞的幕府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其幕僚主要由以下几类人物构成。

第一类人物是旧日门生。张之洞早年曾担任浙江、四川、湖北等省乡试的考官或者学政,中年任封疆大吏期间又兴办了许多书院和学堂,因而门生弟子数量庞大。张之洞任职后自然将自己欣赏的弟子招入幕府,如杨锐、廖平等都曾是他的门生,刘成禹、吴禄贞等都毕业于他兴办的新式学堂。这些门生弟子得到了张之洞的信任,在幕府中发挥了自己的优长。

第二类人物是官场失意者,有的是已取得一定科举功名的士子和候补待缺人员。如在山西入幕的杨笃系举人,在广东入幕的马贞榆为廪生,在湖广或两江任内入幕的张曾畴为廪生,杨守敬、黄遵宪等均为举人。还有相当一批是候补待缺官员,如沈嵩龄、凌兆熊、王秉恩等人均为候补道、候补知府或知县。他们仕途路远,入张之洞幕府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还有一些是丁忧、致仕或遭降调、贬革的官员。清朝制度规定,官员丁忧期间可以入各级官员的幕府任事。杨守敬、易顺鼎等人都是在丁忧期间加入张之洞幕府的。“致仕”官员进入幕府也可发挥其原有专长,如镇南关大捷中的老将冯子材,中法战争前本已退职还乡,张之洞邀请他出山帮办广西军务,因而得以建功立业。柏正才、郑孝胥、沈曾植等也是离职后加入幕府的。还有梁鼎芬、朱一新、吴兆泰等官员,遭朝廷降调革斥,张之洞将他们延入幕府。这些人本已官场失意,因幕主器重而加入幕府重新任职,开拓了自己人生事业的新天地。

第三类人物是留学归国人员及新式学堂毕业生。张之洞十分热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他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十分重视留学归国人员的安置,将他们接纳到自己的幕府中从事相关工作。如在两广总督任上,张之洞就聘请了第一批留美学生詹天佑、梁敦彦入其幕府。到湖广总督任上,张之洞更是对出国留学的学生优礼有加,当时有人回忆:“张之洞对出洋的学生非常优礼,出洋必送行,回国必设宴接风。”杨守敬、高凌蔚、刘禹生等均为出国留学生或曾有出洋考察经历的人员,他们在张之洞提供的平台上发挥了自己的专长。

第四类人物是外籍人员。张之洞为了更好地建设近代军队、发展近代工农业、兴办新式学堂,他不仅引用留学归国人才,还直接聘用外籍人员。张之洞往往通过驻外使臣考察查访、各国驻华人员推荐等方式聘用外籍人员,还通过各国有关局、厂代雇外籍人员。这些外籍人员在洋务机构中担任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或者充任各学堂的教习及军队的教官。有研究者曾经统计,张之洞在两广、湖广总督任上,先后聘用的洋员有名字可考者达239人。

幕僚出身、来路各异,张之洞管理幕府的方式也大有革新。

传统幕府是以“三缘”即血缘、地缘、业缘结合起来的,幕主往往将血缘家族中的兄弟及后辈、同乡、师生、同学、同事、结拜兄弟等聘入幕府。在“三缘”以外,幕主也会聘用一些杰出人物,但是他们在幕府中不会占很大比例,也难以起到主导作用。张之洞幕府与传统幕府有所不同,他摒弃了血缘、地缘偏好,更重视朋友、学缘关系。张之洞虽然是直隶南皮人,但没有在家乡长大,之后做官,脚步同样遍布全国,因而幕府用人家乡观念较为淡薄。幕府选用的如杨锐、廖平、缪荃孙、周锡恩、吴禄贞等,主要与其是师徒关系。至于梁敦彦、赵凤昌、辜鸿铭等,主要与其是相知相识的知己朋友关系。

张之洞的幕府已经逐渐制度化、规范化,幕府人员走向了职官化。张之洞招募人员实行札委、奏调制,幕府内部有公开化、专业化的酬金体系,并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和支付酬金。对于幕府成员,张之洞主要采用委员差遣制,幕友和幕主不仅仅是私人的雇佣关系,而是有着明确的官方身份和正式称谓,形成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幕府人员的任职,要么在总督衙署内任事,如任总文案、文案、参事委员、翻译委员等,要么在督署外任职,督抚署外的各洋务局、厂矿、书院、学堂或军队,都需要他们担负专责,从事具体工作。还有一类临时委任的工作,比如赴各地查勘、办理交涉等事务,其任职事也如职官一样常有变动。张之洞幕府人员的委任方式,推广到了他治理下的司、道、府、县等行政机构,同时为其他各省树立了一个效仿的榜样。张之洞的幕府管理方式,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一套规范完整、制度化、常态化的幕府管理模式,晚清的地方官制变革,也在这中间逐渐萌发生成。

著名民族英雄冯子材是张之洞幕府中的重要军事人才。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盛情邀请冯子材出山,并赋予其军事指挥权。年近七旬的冯子材感张之洞知遇,以当地团练为基础,召集昔日部将,与法国侵略军作战,取得了著名的镇南关大捷。镇南关大捷是中国军民抗法战争所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大长了中华民族志气。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也是张之洞幕府中的著名幕友。杨锐1857年生于四川省绵竹县的一个书香之家。1873年,张之洞简放四川学政。次年,杨锐赴成都参加院试,学政张之洞批阅杨锐的试卷时异常惊喜,称之为蜀中奇才,杨锐即师从张之洞。1885年,杨锐应顺天乡试,考中举人。1889年,他又考取内阁中书,进入朝廷做撰拟、记录等工作。光绪帝看重他的才华,提升他为内阁侍读。杨锐离幕供职于京师期间,与张之洞的关系依然十分亲密。据梁启超记载,张之洞的儿子张权当时也在京城,而张之洞遇事总要托付杨锐却不交给自己的儿子,张之洞了解到的京师的一切消息,都来源于杨锐。戊戌政变时,张之洞托人保全杨锐,可惜未成。

辅助张之洞办理洋务的著名幕僚有梁鼎芬、辜鸿铭、蔡锡勇等。

梁鼎芬,字星海,番禺县(今广州市)人,早年通过科举入仕,授翰林院编修。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26岁的梁鼎芬上奏弹劾权臣李鸿章,指责他有植党营私、对外妥协求和等可杀之罪六条。梁鼎芬的奏章惹怒了当权派,很多当权派请求严惩梁鼎芬,幸亏有户部尚書阎敬铭为他说情,使得梁鼎芬仅领降五级调用的处分,梁鼎芬因而辞官返乡。梁鼎芬回乡时,恰为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所知。1886年4月,张之洞聘请梁鼎芬加入幕府,梁鼎芬本人亦愿意在官场有所作为,于是协助张之洞办洋务事业、办教育事业以及为张之洞出谋划策。在梁鼎芬的幕府生涯中,他既在督署办事,又兼管学务。张之洞到武昌后,梁鼎芬先后任两湖书院院长、汉阳知府、武昌知府,累迁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等职。张之洞与他时相往来,乃至朝夕相见,每遇大事或关键时刻,张之洞必征询梁鼎芬的意见,梁也自然成了张之洞仕途中的智囊和高参。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时,曾向朝廷请求赏给梁鼎芬二品衔。梁鼎芬为湖北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曾自题门联“楚材必有用,教成君子六千人”。

辜鸿铭作为张之洞的洋务、外交顾问,曾是张之洞幕府中最为显赫的幕宾之一。1857年,辜鸿铭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一个家财丰厚的华侨世家。1870年,13岁的辜鸿铭随养父母到英国,开始了他在欧洲长达11年的留学生活。辜鸿铭聪明好学,十分熟稔西方文化,精通包括英、法、德、拉丁在内的9种语言。中法战争期间的1885年,辜鸿铭回福建故乡探访亲人、游览山水,在香港时巧遇张之洞的幕僚,辜流利的外语和辩才吸引了张之洞的幕僚。张之洞得知后,随即派赵凤昌前往香港邀请辜鸿铭入幕。辜鸿铭长期追随张之洞,在张之洞幕府中做出了诸多业绩。张、辜二人主客优势互补,研讨学术文化,共担仕途风险,在幕府中长相厮守二十年,留下了不少佳话。

蔡锡勇是张之洞幕府中的重要人物,他是福建龙溪人。1867年,20岁的蔡锡勇从广州同文馆毕业,后来在广东任实学馆教习及文报局差使。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蔡锡勇被委任为广东洋务局的总办,办理对外交涉事务,蔡锡勇在任上开设枪炮厂、银圆局、水陆师学堂以及制造兵器轮船等。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蔡锡勇被调任湖北铁政局总办,先后参与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银圆局、自强学堂、武备学堂等洋务事业。张之洞在向朝廷保荐蔡锡勇的奏折中说:“臣所见办理洋务之员,其才品兼优,事事着实,实无有能出蔡锡勇之右者。”

近代著名智囊赵凤昌也是从张之洞幕府中走出的重要人物。赵凤昌,1856年生于江苏武进,少时家境贫寒,有富豪替其捐官分广东候补。张之洞任两广总督,赵凤昌得充文案;张之洞移督两湖,赵凤昌升任总文案,掌管督署机要,甚得张之洞的器重和信任,张之洞有要事大多与赵凤昌秘密商议。赵凤昌因太得张之洞的信任而为人所嫉妒,后遭人弹劾去职。赵凤昌退居上海期间,张之洞又为其谋得湖北电报局的差事,挂名支薪,常驻上海,为湖广督署办理通讯、运输等事务。赵凤昌继续为张之洞提供重要情报和出谋划策。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赵凤昌和盛宣怀联络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袁世凯等著名督抚,倡导东南互保。东南互保条约由盛宣怀、赵凤昌共同拟就,互保的范围扩展到全国十几个省,形成了一股相当大的势力。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赵凤昌和张謇等人邀请已经独立的各省咨议局代表和部分革命党人在上海成立“全国会议团”。赵凤昌在革命党和立宪派之间穿针引线,扮演了幕后军师的角色,他家的惜阴堂成为讨论国事的会场。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党人均与他过从甚密,孙中山也曾就一些国家大事与赵凤昌商讨。南北和谈期间,赵凤昌也积极活动。1919年第二次南北议和时,双方虽然再度将他推为调停人,可惜毫无建树。赵凤昌从此隐退,1938年逝于上海。

黎元洪也是出自张之洞幕府的著名人物。黎元洪1864年生,家世居湖北黄陂。1888年春,黎元洪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天津水师学堂,禀报李鸿章赏给六品顶戴,后调任广东水师广甲舰,升二管轮。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广甲舰管带吴敬荣贪生怕死、临阵脱逃,黎元洪也因此受到牵连,被监禁了几个月。从监管所出来后流落到上海,恰值張之洞在南京设馆招揽武备人才,黎元洪闻讯于1895年前往投效入幕。张之洞十分信任黎元洪,黎元洪成为湖北地区最懂近代军事技术的新军将领,累官至湖北新军二十混成协统领。辛亥革命期间,黎元洪为起义军拥戴,成了共和元勋,在民国时期曾担任过大总统等职。

一些著名人物加入张之洞幕府,自身不断成长和发展,也推动张之洞幕府担负起管理地方新政事务的责任,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宾主相知、建功立业、革新社会的佳话。

参考文献

[1] 苑书义. 张之洞全集[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 黎仁凯. 张之洞幕府[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 李志茗. 晚清幕府的嬗变与近代社会变迁[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4] 葛荃. 张之洞政治人格刍议—— 基于政治文化的视角[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5] 于翔. 晚清幕府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猜你喜欢

洋务幕府张之洞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张之洞的“三不争”
再论晋抚张之洞之口外七厅改制
THROUGHOUT THE SPREAD OF NEO-CONFUCIANISM TO SEE JAPANESE’S WISDOM
制度: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从金陵制造局看李鸿章的政治智慧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洋务自强》
论国人自办报刊兴起及其洋务舆论的构建
张之洞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