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护生生命意义感与死亡应对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2023-06-25施敏敏潘盈盈

护理与康复 2023年6期
关键词:亲友总分经历

施敏敏,张 伟,潘盈盈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 310053;2.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浙江杭州 310015; 3.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温州 325000

死亡应对能力是指个人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一系列信念、态度、技巧和适应性行为[1]。临床护士在开展急危重症护理与临终护理时常表现出恐惧、焦虑、无力感等死亡应对能力不足的现象[2-3]。本科护生是未来护理队伍的主力军,死亡应对能力不足将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临床岗位胜任力培养。生命意义感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思考自身价值和目标,确定生命意义的全过程,是心理需求的较高层次[4]。护理服务的本质是关怀,良好的生命意义感有利于护士建立自尊、自爱和对生命的敬畏感,帮助患者发现生命意义,从而更好地应对和处理死亡[5]。本研究旨在调查本科护生生命意义感及死亡应对能力现况,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提高本科护生死亡应对能力及构建相关课程和培训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2年1月10日至2月10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省3所开设护理学专业高校中的420名本科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全日制本科护生。排除标准:拒绝参与调查者。根据Kendall准则,按变量的5~10倍计算样本量,缺失率按10%~20%计算,最终纳入的样本量为420名。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经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伦)审批号:20221028-1。

1.2 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1.2.1.1 一般资料调查表

由研究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定,包括本科护生的性別、年龄、民族、宗教信仰、家庭所在地、年级、志愿服务经历、患者死亡或抢救经历、亲友死亡或抢救经历、死亡教育学习经历。

1.2.1.2 生命意义感量表(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MLQ)

该量表由刘思斯等[6]汉化,共2个维度(生命意义体验、寻求生命意义感),9个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其中条目2为反向计分,总分9~63分,总分越高表示生命意义感越强[5]。本研究中该量表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793。

1.2.1.3 死亡应对能力量表(Coping with Death Scale,CDS)

CDS共8个维度(死亡接受能力、濒死处理能力、死亡思考表达能力、处理丧葬能力、生命省察能力、处理失落能力、谈论他人死亡能力与谈论自己死亡能力),30个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7分表示“完全同意”,总分30~210分,总分越高表明死亡应对能力越强,其中总分<105分表示死亡应对能力不足,>157分表示死亡应对能力较强[7]。本研究中该量表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22。

1.2.2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通过现场集中发放问卷并回收。采用统一指导语向调查对象解释调查目的、意义以及问卷的填写方法,获得知情同意后发放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填写,控制填写时间在15~20 min。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回收有效率93.33%。

1.2.3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本科护生生命意义感及死亡应对能力得分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护生生命意义感总分为(45.26±7.56)分,其中生命意义体验得分为(20.13±4.92)分;死亡应对能力总分为(135.96±24.73)分。本科护生生命意义感及死亡应对能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见表1。

表1 本科护生生命意义感及死亡应对能力得分(n=392)

2.2 不同特征本科护生死亡应对能力得分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家庭所在地、年级、志愿服务经历、患者死亡或抢救经历的本科护生的死亡应对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亲友死亡或抢救经历、死亡教育学习经历的本科护生死亡应对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本科护生死亡应对能力得分比较(n=392)

2.3 本科护生生命意义感与死亡应对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本科护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各维度与死亡应对能力总分及各维度(除生命意义体验与处理丧葬能力、生命意义感总分与处理丧葬能力外)得分均呈正相关(r=0.108~0.455,P<0.05),见表3。

表3 本科护生生命意义感与死亡应对能力的相关性分析(r)

2.4 本科护生死亡应对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以死亡应对能力总分为因变量,将生命意义感和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情况:生命意义感得分按照原值输入;无亲友死亡或抢救经历=1,有亲友死亡或抢救经历=2;无死亡教育学习经历=1,有死亡教育学习经历=2。最终3个自变量均进入回归方程,提示亲友死亡或抢救经历、死亡教育学习经历及生命意义感均会对死亡应对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见表4。

表4 本科护生死亡应对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n=392)

2.5 生命意义感与死亡应对能力之间的模型分析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生命意义感与死亡应对能力之间的作用路径。以生命意义感为外因潜变量(各维度得分为观察变量),死亡应对能力为内因潜变量(各维度得分为观察变量)构建假设结构方程模型。采用极大似然法进行参数估计,根据修正指数对模型进行修正。修正后符合模型拟合标准,模型拟合指数见表5(CMIN/DF<3,RMSEA<0.08,GFI>0.90,NFI>0.90,CFI >0.90,说明模型拟合良好)。生命意义感与死亡应对能力之间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833,P=0.001,见表6。生命意义感与死亡应对能力之间的模型见图1。

图1 生命意义感与死亡应对能力之间的模型

表5 模型整体拟合优度指标结果

表6 模型回归系数

3 讨论

3.1 本科护生生命意义感处于中等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护生生命意义感总分为(45.26±7.56)分,与量表总分中间值31.5分比较,处于中等水平,与刘薇等[8]对河南省1 251名本科护生生命意义感的调查结果(46.99±8.18)分相似,高于闫纪霞等[9]对新乡市5 094名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研究(42.86±7.69)分,原因可能与护士职业价值观中的爱与奉献精神及医学“救死扶伤、敬佑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与启蒙有关。但其得分低于高冉等[10]关于大连市464名护士以及董修芝[11]关于济南市365名肿瘤科护士生命意义感的研究结果,分别是(48.29±8.52)分和(47.54±8.02)分。究其原因,可能是增长的年龄、阅历以及长期从事“死亡工作”的照护经验能够帮助个人增强对生命意义的内在感知力,并激发内心寻求生命意义的动力[12]。综上,护理教育者可从帮助本科护生增加生命感知力与促进思考生命意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等方法以提高本科护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

3.2 本科护生死亡应对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护生死亡应对能力总分为(135.96±24.73)分,与量表总分的中间值105分比较,处于中等水平,高于王丽华[13]关于南昌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现状调查的研究结果(128.23±21.31)分。这可能是由于肿瘤科护士需要为终末期患者长期提供全方位照护,引导患者及家属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工作负荷与心理压力较大,因此在自我评价时对自身死亡应对能力不足之处有更多理解和审视,而本科护生尚未步入社会,个人生活与工作阅历较为单一,对自身死亡应对能力的信心较高有关。本研究中有亲友死亡或抢救经历的本科护生其死亡应对能力高于无相关经历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患者死亡或抢救经历的本科护生在死亡应对能力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本科护生在院校教育期间较少面对患者死亡或抢救事件,同时亲友死亡或抢救事件产生的内心触动更为真切、深刻有关。另外,有死亡教育学习经历的本科护生其死亡应对能力高于无相关经历者,与汤丽娟等[14]提出接受死亡教育课程能够提高学生死亡应对能力的结论相似。综上,提示相关人员可从模拟死亡或抢救场景等方面着手,构建本科护生死亡应对能力课程,以提升本科护生的死亡应对能力。

3.3 本科护生生命意义感与死亡应对能力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护生的生命意义感对死亡应对能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说明本科护生对于生命意义感的感知度越强,其死亡应对能力越强。但生命意义体验与处理丧葬能力、生命意义感总分与处理丧葬能力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是丧葬处理专业性指向强,需要拥有办理丧事和丧葬死者的技能,同时又涉及各地迥然不同的文化风俗,其内涵与生命意义感差异较大。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亲友死亡或抢救经历、死亡教育学习经历及生命意义感为本科护生死亡应对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共解释本科护生死亡应对能力总变异的26.7%。分析原因可能为本科护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增强时其对生命的领悟愈发透彻,有利于体验到自我价值、责任感和控制感,对自然接受生命终结的水平越高[11]。因此,护理教育者需加强本科护生的生命意义感培训,尽快构建合理的生命教育课程。此外,亲友死亡或抢救经历及死亡教育学习经历均为本科护生死亡应对能力的影响因素,提示护理教育者在构建死亡教育课程时,可尝试对本科护生自身经历进行挖掘,同时创造临终病房观察学习机会,收集与编写能与本科护生产生深度情感连结的案例素材,灵活运用生活取景法、角色扮演法、情境体验法、移情训练法、观察学习法等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

3.4 构建以死亡应对能力为导向的生死教育课程

尽管本科护生死亡应对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但考虑到临床实际工作中护士将面临更为多样化与复杂化的死亡、丧亲情况,因此当前本科护生死亡应对能力状况有待提升。结构方程模型得出本科护生死亡应对能力受到生命意义感的正向影响,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833,提示应积极构建以死亡应对能力为导向且能够与本科护生产生深度情感连结的生死教育课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得出各维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大小排序,建议在本科护生生死教育课程的知识点分布上以生命意义感包括寻求生命意义与生命意义体验为重难点,覆盖死亡应对能力的8个维度,尤其是死亡接受能力、谈论他人死亡能力、处理失落能力,并设计合理比例的死亡思考表达能力等5个维度的知识内容,从而为本科护生走向临床开展临终照护做好充分的准备。

猜你喜欢

亲友总分经历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非法集资类案件中亲友认定问题探析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七绝·岁末染恙恰遇除夕以记之
限于亲友“低吸高贷”行为的司法认定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