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趣缘社区的故事生成与传播研究

2023-06-25李开元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故事

李开元

[摘要]社区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传统农业时代就已经存在。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在豆瓣、虎扑等网络论坛中人们因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而联结形成趣缘社区。文章阐述网络趣缘社区与故事的生成逻辑,以豆瓣小组“只爱听故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豆瓣小组“只爱听故事”的故事主体、故事主题、故事篇幅以及故事情绪四个方面的故事生成特征,探究网络趣缘社区的故事生成与传播运行机制。

[关键词]趣缘社区;故事;豆瓣小组

一、网络趣緣社区与故事的生成逻辑

社区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传统农业时代就已经存在,有以城市、村庄而形成的地缘社区,以伦理关系而形成的血缘社区,以社会联系而形成的共同体社区等。相比地缘社区、血缘社区、共同体社区等,经由趣缘关系联结而形成的社会群体并非主流,如现实社会中的俱乐部、社团等,这种群体关系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话语体系和价值规范上,并形成趣缘社区,具有小众化和零散化的特征,且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以Web2.0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实现人与人的连接,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并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和文化共享性的特质。传统的社会群体也逐渐在网络空间中得到延伸,并联结形成具有共同兴趣爱好、话语体系和价值规范的网络趣缘社区,使社区中的个体产生基于趣缘心理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任何一种社群关系的确立都伴随着身份认同的问题[1]。同样,网络趣缘社区可以被视为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精神共同体,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其中以豆瓣、虎扑等网络论坛为代表形成的网络趣缘社区,为游离的个体提供了寻找同类、建立关系、主动交往的空间,并在个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呈现精彩纷呈的亚文化特征。

当前,故事作为人类古老的传播实践,已从面对面的语言传播发展到如今依托数字媒介进行传播,故事生产也凸显新的生机,人们跨越时空,实现故事对话,获取故事体验,感受故事的独特魅力。

二、豆瓣小组“只爱听故事”的故事生成特征

豆瓣网是以图书、电影和音乐等用户兴趣爱好为联结而形成的网络趣缘社区,具有相对单纯而独立的话语空间和弱商业化且慢节奏的社区氛围,成功吸引了相当数量的用户群体。其中豆瓣小组是各成员针对某类话题建立的讨论群组,讨论话题涵盖各个领域。

笔者在豆瓣小组中以“故事”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至搜索日,共搜索到1659个故事小组。这些故事小组或讲述边缘故事、或接龙故事创作、或收集网络上的故事评论等,且不同类型的故事小组具有自身明确的定位。文章选择豆瓣小组“只爱听故事”为研究对象。截至2023年3月22日,该小组共有成员18921名,他们被称为“织梦者”。该小组规定,故事可以是各种转载,也可以是私人故事改编的小说原创帖,还可以是日常生活分享。文章选取该小组2020—2023年的故事,并剔除广告等无关的话题,共获得故事样本78篇,且依据故事样本的留言与互动,重点分析豆瓣小组“只爱听故事”的故事主体、故事主题、故事篇幅以及故事情绪。

(一)以人物为核心的故事主体

人物与故事是相互依存的,故事主题和内容的建构都需要通过人物形象加以表现,因此故事的核心是故事背后的人。故事中的人物通过情节的发展,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特点,最终为用户认知人物、理解故事主题提供参考。

文章为了研究故事中人物出现的频率,利用ROSTCM6文本分析工具对78篇故事样本进行自动分词和词频分析。笔者发现,在前30个高频词汇中人物相关词汇共有13个,故事聚焦“孩子”“爷爷”“女孩”“父亲”“同事”等家庭亲属或关系密切的社会成员。这类故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类是反映单个或多个人物的故事。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关系设定都以某个人物为核心展开,如《恰是这几两碎银能解人生多少荒唐》。该故事讲述作者“我”与朋友在外边吃夜宵,遇到邻桌的中年人,双方从寒暄到讲述波折的人生经历,“我”在其中承担故事的引入。另一类是反映人物关系的故事。生活中血缘、地缘等构成的人物关系成为故事作者的创作核心,如社会关系、亲属关系和利害关系等。此类故事通过建立人物关系、身份、性格,实现各方的对立与统一,从而创造出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

(二)生活化的故事主题

文章根据豆瓣小组“只爱听故事”的故事特点,将该小组的故事类别划分为童话故事、玄幻故事、生活故事、寓言故事,并基于此对78篇故事样本进行分类,其中童话故事15篇、玄幻故事22篇、生活故事35篇、寓言故事6篇。可见,生活故事数量最多,玄幻故事数量次之。一方面,这与豆瓣小组“只爱听故事”的核心用户群体密切相关。调查显示,其用户群体多为具有一定教育背景的青年人,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利用网络来记录生活。从某种角度来说,故事是他们对生活的创造性转化,他们通过对生活经历的叙述或加工,实现人与人交流过程中的价值传递,如记录普通人的情感经历,叙述特定时空状态下的亲身经历以及回忆过往等。另一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网络文学的主流类型化写作,故事侧重轻松、消遣、趣味等内容,满足用户群体的情感需求。其中,童话故事也占据着一定数量,这类故事多以联想、想象、夸张等方式编织奇异的故事情节。例如《壁橱后的老鼠》,该故事将老鼠拟人化,通过描写老鼠聚集讨论攻占一间公寓的“作战计划”,展现它们言语、行为、状态等拟人物特征,并以人类发动战争的逻辑组织故事情节。

(三)微型化的故事篇幅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可以在不同场景、不同时空进行阅读,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阅读成为人们的阅读习惯,且阅读呈现碎片化、浅表化等特征。一方面,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便于人们阅读和提升阅读效率。另一方面,碎片化的阅读需求又反过来促使内容快速供给。人们的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零散、碎片、无序、简易等行为特征。而篇幅作为故事最基本的呈现形式之一,直接影响着故事的内容表达和形式特征。

文章对78篇故事样本进行字数统计后发现,1500字以下的微型化故事有35篇,1500—5000字的短篇故事有32篇,5000字以上的中篇故事有11篇。微型化故事的篇幅和体量呈现微型化,其故事叙事视角也呈现微观化。而微观叙事更强调故事的切入点与立意,也就是说,故事更侧重选取事件的某个横截面,并省略次要叙事情节,快速切入故事主线。例如,《我的爷爷》在故事开头即写道:“国庆突然得知了爷爷生病住院的消息,我便回家了。”一句话概括了故事发生的缘由、时间、地点、身份等显性要素,显著加快了故事的叙事节奏,使故事在有限的篇幅中完成以人物為核心的背景介绍,并将重点叙述放在后续情节。

(四)相对均衡的故事情绪

故事文本的情感分析可以判断故事文本的内在立场,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故事情绪的整体概况。文章借助ROSTCM6文本分析工具,对78篇故事样本进行情感分析,将故事情绪分为积极、中性、消极三个类别,并获得故事情感的量化结果。其中故事积极情绪占比最大,为46.21%,故事中性情绪占比为23.74%,故事消极情绪占比为30.05%。从整体来看,豆瓣小组“只爱听故事”的故事以积极正面的情绪居多,但中性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比例也同样较大,各类故事情绪差距并不明显。

共享的情感和认知体验为参与互动的成员带来自我的身份认可与情感能量的聚集[2]。在豆瓣小组“只爱听故事”等社会化媒体中,讲故事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具有表达自由、情感丰富、题材灵活等特点,而用户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身的情绪,也更符合个体化的内容表达和网络化的传播语境,且相较于单纯地传递信息,这更易建立身份认同,实现情感凝聚。

在全媒体环境下,人们的社会互动已经从现实在场转化为虚拟在场。在豆瓣小组“只爱听故事”的虚拟趣缘社区中,一方讲述故事,另一方通过网络即可随时进行阅读与互动,双方共同实现虚拟空间中的数字化在场和参与。尽管豆瓣小组“只爱听故事”分享的是故事,但故事背后隐含不同类型的故事情绪,如家庭邻里的温暖、爱情的悲欢、生活的烦闷等。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该小组成员通过跟帖、评论、点赞等方式回应某种故事情感,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

三、网络趣缘社区的故事生成与传播运行机制

(一)倾诉亲身感受的“网络树洞”

“树洞”喻指隐藏、秘密,象征着可以倾听秘密、保守秘密的人或空间[3]。它是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吐露心声,揭露自我的地方。基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和隐私性的特点,“网络树洞”快速发展,相继产生“树洞网”“树洞微博”“树洞贴吧”等新式“网络树洞”渠道。同样,豆瓣小组“只爱听故事”的评论区也可以成为“网络树洞”,该小组成员可在故事评论区表达各自的生活压力、喜怒哀乐、生活近况等,从而与故事产生情感共鸣。

豆瓣小组“只爱听故事”作为故事性小组,是面向热爱故事的用户所形成的半封闭交流圈,该小组成员之间存在同质性的需求,并且他们所形成的趣缘群体具有固定的圈层关系,不易被圈层外的其他人察觉。因此,该小组成员可以作为倾诉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改编成故事,并发布在作为“树洞”的豆瓣小组中。一方面,该小组成员可在一个较为自由的自我表露空间,以讲故事的方式寻求精神慰藉与情感共鸣,实现情感减压的效果。另一方面,该小组成员也可以以点赞、评论、留言的方式与故事讲述者进行互动,并关注、倾听他人的心声。

(二)展露真实自我的“后台”

戈夫曼在拟剧理论中将人类世界称为舞台,并将舞台划分为前台与后台。表演者在后台会相对随性、举止放松、彼此更加亲昵,而在前台表演时则会谨小慎微[4]。基于自身的现实性和强关系性,微信等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个人进行形象的建构与呈现,通过朋友圈、头像、昵称、个性签名等符号向他人展现积极正面的自我“前台”形象。而网络趣缘社区则将个体放置于虚拟、开放、匿名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表演化”生存方式。人们面对匿名化的活动场景,可呈现一种真实的自我“后台”。在豆瓣小组“只爱听故事”中,该小组成员可以在相对固定和安全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交流,讲述现实中无法言说的故事,从而实现自我的表露,宣泄真实情感,并重新面对现实世界。例如,在《还在他乡流浪》中,该故事作者叙述自己回乡过程的感受,“毕业后就在外漂泊了两年,不知其他人回乡的情绪如何,总之我的内心百感交集”。

(三)趣缘导向下的“无组织的传播”

现代社会组织是由工作地域、家庭身份、人际关系等物理因素促成的。然而,在网络环境中,趣缘社区的成员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现实社会的限制,更关注自身关心或者感兴趣的内容,且社区本身凸显虚拟性、协作性和业余化的特点。

豆瓣小组“只爱听故事”作为网络趣缘社区,聚集以故事为共同的兴趣和交流需要的用户群体,他们自发且主动创建该小组及其内容。该小组成员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他们在现实中可能是学生、作家等,但在豆瓣小组“只爱听故事”中,他们只是该小组的成员,他们听故事、讲故事、交流故事,并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形成网络聚集和圈层,自发形成无组织的组织结构,参与无组织的故事传播。他们之间的组织是一种基于话语的、临时的、短期的、当下的组织,而不是一种长期契约[5]。

在豆瓣小组“只爱听故事”中,虽然小组成员是无组织的自发行为,但该小组也有一定的内在秩序。首先,该小组成员具备热爱故事的特质,在不计报酬、没有利益驱动下进行交流和传播故事,基于共同的身份特质,自发参与互动并形成联结。其次,该小组建立群体规范,以保持社群稳定。该小组不仅设置组长和管理员,进行小组日常运营,也约定明确的组内规定,以规范小组成员行为。最后,该小组成员在建立身份认同和群体规范下,共同构建起较为稳定的合作与互动关系,共同创作和交流个体化、个性化的生动故事,最终实现自我心理的满足和个人身份的归属。

[参考文献]

[1]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趣缘文化传播的社会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4):137-141.

[2]黄莹,王茂林.符号资本与情感能量: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直播互动分析[J].传媒,2017(08):80-83.

[3]燕道成,李菲.“无处安放的青春”:网络树洞的传播表征与价值隐忧[J].传媒观察,2022(02):19-26.

[4]张骁鸣,常璐.拟剧理论视角下的旅游网络社区人际互动研究:以豆瓣网“穷游”社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9(07):98-109.

[5]冯阳.无组织的组织传播:社会化媒体聚合传播现象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故事
为“故事”买单
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故事》(FOLK)
创新求变 讲好“三农”故事
千里姻缘“故事”牵
故事细节语言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