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动态空间的海岛旅游者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3-06-25马鑫涛胡宇娜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旅游者

马鑫涛 胡宇娜

关键词:旅游者;海岛型旅游目的地;动态潮汐;海岸类型;行为注记法

中图分类号:F590;K902;P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23)02-0029-10

0 引言

海岛旅游流研究缺乏在微观尺度上对时空行为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随着旅游流降尺度趋势和高精度定位设备的发展,进一步探索微观尺度海岛型旅游目的地内部旅游者的时空行为特征及其人地交互规律成为可能,也为海岛旅游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提供新思路。海岛受潮汐影响,呈现出周期性、实时变化的动态空间特征,不同于陆地景区旅游者浏览路线较为固定和单一的特征,海岛所形成的动态空间将从哪些方面影响旅游者行为以及旅游者行为受此影响形成的行为规律值得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选取山东养马岛作为海岛动态空间案例研究地,以海岛型旅游目的地不同时段及连续时段内旅游者GPS点分布情况为数据样本,采用海岸线近邻分析、标准差椭圆等地理学方法对其进行处理、描述和分析,以期能够在微观时间序列上总结和归纳养马岛内部旅游者的分布和流动行为特征,更加精准化地描述和探索旅游者行为活动及其移动规律,并总结动态空间对旅游者活动的影响因素。这为进一步拓展旅游流微观研究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边界,为海岛型旅游目的地未来规划、管理和空间布局等优化提供具有细节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方案,有助于进一步打造高品质的海岛型旅游目的地。

1 文献综述

旅游流是旅游现象和旅游业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1],其表示在某个区域内由于相似的旅游需求而引发旅游者整体的空间位移现象[2],主要用以描述旅游者在不同区域内的游览参观活动形式,具有明显的尺度特征[3]。目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宏观及中观尺度,较为关注国家[4]、区域[5]、省份[6]之间的旅游者在不同年度或季节中流入和流出的情况及其网络空间结构等特征,但宏观及中观旅游流较为关注旅游者在目的地与出发地之间的移动表象,无法深入探究旅游者细致化的行为活动及其影响因素[7]。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和高精度追踪设备的发展,旅游流更加关注和探讨人与空间交互的深刻意义[8],呈现出微观化、细致化的趋势特征,学者们开始关注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内部的行为活动及其过程[9]。但微观旅游流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集中于公园等陆地型旅游目的地,相对忽视海岛等较为特殊的目的地类型;而且微观旅游流研究在精细化个体旅游者流动行为的同时,明显忽视在同一时段内目的地内部旅游者的整体分布及连续时段中流动着的分布变化情况,从而缺少从时间维度和群体性特征方面对目的地内部旅游者进行整体性把控和精细化管理的可能性。随着旅游流研究逐渐由宏观目的地转向城市、景区内部,时间维度也从年份、季度逐渐转向周、小时等更微观的计量单位,这一契机为目的地内部精细化管理提供新思路。

与此同时,诸多新科技和新方法被应用到较小尺度区域的个体流动研究之中。其中,手机信令数据能够获取大规模的样本量[10],但受限于费用成本让多数研究人员及团队望而却步;热点地图同样是观察区域人口流动分布的重要工具[11],但与手机信令数据同时存在難以剥离居民和旅游者身份、缺乏人口统计学特征的限制;微博签到[12]、旅行日志[13]、户外轨迹[14]等数据来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缺乏人口统计学属性的不足,但受限于实际用户数量,且难以对诸如天、小时等时间长度内旅游者的流动和分布进行较为全面的统计和把控,尤其针对旅游者数量较少的景区,数据可用量难以保障。因此,本研究针对难以区分居民和游客、旅游者相对较少和微观尺度的海岛型旅游目的地,通过结合目视调查法[15]确认基本身份信息和采用GPS行为注记法[16]对旅游者个体的分布及不同时段内的整体性分布变化进行实时定位信息采集,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折损旅游者详细身份信息,但能够在达到剥离居民和旅游者身份的同时,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海岛旅游者的分布情况,并通过多次定时采集,获取不同时间段内的整体旅游流变化情况。

不 同尺度区域内的旅游者所呈现出来的分布及流动模式、形态及其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7-18],而其背后显然存在着较为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19],通过建立分析框架描述旅游者空间运动行为及其背后所形成的机理,深化人们对旅游移动行为的理解,对准确把握旅游流形成及其发展过程,完善旅游目的地服务、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旅游者流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且集中于宏观层面,多以人文社会因素进行解释[20],主要包括经济要素[21]、政治政策[22-23]、危机事件[24],基本局限于单纯以外部“推-拉”因素来解释宏观尺度旅游流的流量及流向性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目的地缺乏具体空间和地方特征因素的分析。尽管旅游者行为本身是高度复杂的,但同时存在一定的目的性[25-26],而且应当意识到不同目的地旅游者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作为特殊的动态空间,海岛不同于一般山岳、城市等旅游目的地具有较为固定的活动空间及内容。旅游者在岛内活动的同时,海岛空间在潮汐作用的影响下,可进行活动的范围、形式、内容均处于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从而影响着旅游者具体的分布、流动等行为状态,其动态空间背景下的旅游者行为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值得更进一步探讨。

2 区域、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养马岛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的黄海海域,总面积13.52km2,海岸线长17.23km。传闻秦始皇东巡曾在此养马而得名,拥有秀丽的海岛风光、丰富的海洋物产和岛内外较便捷的交通条件[27],整体上形成海滨观光、度假休养为主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地。养马岛靠近陆地,接近主要消费市场,借助连接岛外的跨海大桥和岛内“一环、一横、八纵”的覆盖式路网格局,为大量旅游者出行及游览活动提供较为便捷的交通条件。

作为不正规半日潮型的海岛型旅游目的地,养马岛夏季日潮显著大于夜潮,潮汐落差相对较大,为旅游者提供更具动态性、多样性的活动空间。养马岛不同区域的海岸由不同基质构成,从而形成“一岛三滩”的独特景观[28]:东南岸拥有岛内最为优质的砂砾质海岸,可供游客进行戏水、沙滩活动;南岸则以滩涂为主,落潮时可完全显露,适合游客赶海活动;北岸地形陡峭、多礁石,呈现出明显的岬角景观特征,海水清澈,风光秀丽,最宜观光。因此,交通便利、日潮显著、客流较多、海岸异质、通信良好的养马岛作为海岛动态空间研究案例地具有较高可行性。

2.2 数据来源

关于养马岛旅游者分布及流动特征研究的数据主要分为2个部分。①来源于天地图、地理空间数据云、养马岛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基本地理信息数据,主要用于提取海岛边界、构建道路网络和划分土地类型;②用于范围划定的检验数据和用于反映旅游者岛内行为活动的实地调研所得GPS定位点数据。

2.2.1 范围选定

为进一步细化实际研究区域,采用共享式GPS轨迹平台的数据进一步明确旅游者活动的集聚范围。截至2020年9月28日,以“养马岛”为关键词在“六只脚”(www.foooooot.com)和“两步路”(www.2bulu.com)轨迹记录平台上进行检索,通过筛选并删减定位偏移、重复发布等无效轨迹,最终获取160 条有效轨迹,经线要素转点后得到129417个轨迹点,沿海岸线轮廓近邻分析获得最近距离值。以25m 作为等差数列间隔直至距海岸线1100m 处终止,以区间数值前者代表该区间值,并将每个距离区间的占比作为纵轴值,由此得到图1。结果显示:游客主要集中在海岸线附近区域活动,亲海性游览行为非常显著,海岸线附近承载了大多数旅游者。由此可知,海岸带基本涵盖整座海岛旅游者的活动足迹,选取该范围作为信息采集区域所得到的轨迹点数据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2.2.2 数据获取

作为环境行为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行为注记法简便易行,借助GPS定位仪能够更加精准有效地记录海岛空间中旅游者的位置,而且实施过程对旅游者行为不产生干预,能够有效研究旅游者在养马岛上的主观环境取向和行为方式。课题组于2020年7月1—7日进行养马岛实地考察,根据上述养马岛旅游者近海分布的特征,课题组成员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养马岛沿海各区域对旅游者进行行为注记采样[16]。

由于数据要求和天气等因素,课题组选择在客流量相对较大的周末(7月4—5日)8个不同时间段内进行旅游者实时分布情况的采集工作,共计旅游者GPS定点2401个,详情见表1。尽管观测注记方法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但在前期选定的高涵盖范围、高精度仪器共同校准下,误差对结果产生的不良影响较小[29]。

2.3 研究方法

由于养马岛内部环境的差异以及旅游者整体分布的相似性,本研究主要采取点-线-面的研究思路,将旅游者行为抽象为地理坐标上的轨迹点,并与沿海一线进行近邻分析,从而探究其具体活动规律。与此同时,将所有轨迹点转化为标准差椭圆面,进一步分析和总结旅游者的整体分布及其流动情况。

2.3.1 近邻分析

近邻分析可计算旅游者位置距海岸线的最短距离和其他邻近性信息,以求判断旅游者分布与海岸线的相对空间位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潮汐和海岸类型对其变化的影响机制。受潮汐涨落的影响,实际海岸线位置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岛屿存在固定海岸线,并以此为准将离岸旅游者的近邻距离进行负值处理。与此同时,定义跨过固定海岸线的状态为“离岸”,未跨过固定海岸线的状态为“在岸”,并开发“在岸指数”用以表达在不同时段旅游者的相对在岸情况。

3 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

3.1 移动特征:游客沿海分布,整体逆时针位移

根据旅游者各时段轨迹点所形成的标准差椭圆(图2和图3),A~H 时段平均中心基本呈现逆时针方向变化。

上午涨潮时段南岸缺乏能够让游客停留的景点,旅游者多集中于入岛路段和獐岛景区,并逐步向北岸和东部移动,旋转角度逐渐变大;而下午由于退潮和流动时间因素,游客多集中于秦风崖和海水浴场,尤其南岸优质的砂砾质海滩显露,海水浴场游客大量增加,出现南岸的旅游热点区域,因此旋转角度变小,基本符合岛内逆时针走向的环岛交通规划和一般旅游者的游览顺序。再者,由于落潮后整座岛屿可游玩范围变大,游客可选择性更强,因此椭圆面积的标准差相较于满潮时更大。除此之外,对于封闭性海岛而言,大型户外活动的举办对客流相对较小时段的椭圆形状及面积影响较大,调查过程中,北岸曾举办攀崖活动,南岸曾举办马拉松活动,但椭圆显示北岸举办活动时,对整体椭圆影响不明显,而南岸活动对椭圆影响异常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海岛南面缺乏热点景区,旅游者分布和聚集较少,因此大型活动参与人数较多时,为该区域填补了非惯常状态的旅游者数量,导致椭圆整体变化较大。

3.2 分布特征:潮汐影响不大,游客分布较稳定

潮汐发生变化时,旅游者在岛内的活动内容及其范围都将发生变动,因此对旅游者的近海距离平均值、在岸率和潮汐高度的经标准化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可进一步检验游客是否会随着潮汐变化进行相应的移动活动(图4)。

从结果来看,潮汐变化与旅游者分布位置存在相似的“凹-凸”变化趋势,但相关性系数并不大,说明潮汐变化与旅游者近海行为之间并不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结合旅游者所在的位置同样可以说明高潮水位时岛内可游玩的区域相对有限,而此时獐岛、秦风崖等崖壁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同时此类区域设置较长距离的观景栈桥,导致在数据上反而显示出高潮时段旅游者同样能够接近甚至超越动态海岸线的情况;而在砂砾质海岸进行沙滩活动的人数相对游泳活动的人更多,在较为安全的潮水完全退出部分拾撿鹅卵石的行为比海水区域更加安全,尤其就儿童而言,家长会限制其在相对接近海岸线区域,由此导致在数据上潮水高度与旅游者近海距离表现出较低的相关性。

而从在岸率和近海距离可以发现,除了晨间潮汐高位时段多数旅游者在岸分布且距离海岸线较远外,其他时段有更多的人超越海岸线从而形成负值的近海平均距离,说明在清晨潮汐最高位时段,由于潮间带完全被海水淹没,人们更多集聚在固定海岸线内部,而在落潮和低潮时段存在部分旅游者向海移动的趋势。

3.3 集聚特征:低潮人数较多,集聚基岩质海岸

尽管潮水涨落对养马岛可活动范围的影响呈现周期性变化,但养马岛内存在“一岛三滩”的景观,这不仅造就岛内相对固定的海岛景观和功能分布,而且为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旅游选择,使得游客在同一高潮或低潮时间段内表现出较大的分布差异(图5)。

岛屿南北岸游客分布较为不均,岛屿北面拥有岛内最为优质的景观资源,始终是旅游热点区域,而南面的淤泥质海岸多数时间泥泞难行且充满危险性,形成热点仅仅出现在游客集中入岛时段和退潮时段。而在低潮时段,跨越海岸线进行亲海活动的旅游者比高潮时段总体多69.11%,说明旅游者相对更偏向在低潮时段进入潮间带活动,而且主要集中在基岩质海岸区域。与纯景观礁石海岸不同,秦风崖区域海水清澈、景观秀丽,退潮后会有钉螺、螃蟹等海洋物产供旅游者进行赶海活动。尽管沙滩是传统滨海旅游者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但由于养马岛内砂砾质海岸面积有限且相对于秦风崖区域资源禀赋一般,吸引力较弱,因此旅游者仍以北岸基岩质海岸区域为主活动。

4 海岛空间行为影响因素

海岛旅游者具有明显的亲海性特征,但由于海岸类型、潮汐涨落、景观变化等一系列影响因素,海岛型旅游目的地始终是动态变化着的旅游空间,因此旅游者的行为相对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征。此外海岛形状、格局等也是影响旅游者行为的重要因素[14],但与动态空间所涉及的持续变化要素的关联性不强,故在此不做论述。针对海岛空间特点,主要从动态潮汐和海岸类型2 个方面进行解释(图6)。

4.1 动态潮汐因素

作为被海水包围的小片陆地,海岛具有不同于一般陆地目的地的资源禀赋。动态潮汐在以观光游览为主的养马岛的整体旅游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海洋潮汐在塑造景观的同时,也形成海岛内部较为动态且封闭的活动空间。与此同时,潮汐所影响的不仅是可供活动的范围,还有旅游者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在涨(高)潮时,潮间带面积受潮汐影响逐渐缩小,旅游者在养马岛活动的陆地空间范围不断缩减,被海水覆盖的区域风险性较大,因此在该时段进行亲海活动的可进入性门槛较高,多数游客不会涉足,从而导致亲海型旅游者的行为活动较大程度受到限制,因此该时段岛内旅游多集聚在观景台、栈桥和环岛路上,以观光游览活动为主。在落(低)潮时,潮间带面积受潮汐影响逐渐扩大,但并不意味着旅游者活动范围与潮间带形成等面积扩大的趋势,由于养马岛局部区域不同的用地类型,尤其是渔民养殖区与旅游开发区的界限并不明晰,导致旅游者活动范围与养殖户生产空间产生一定的冲突,因此岛内存在部分区域在低潮时游客仍活动受限。与此同时,海岸崖壁区域在落潮时段仍不会改变其危险系数,潮汐涨落并不会改变其以观光为主的区域属性。因此旅游者的离岸行为并不均匀分布在沿海区域,而是集聚在风光秀丽且较为安全的潮间带区域,观光行为仍占主要比例,但包括赶海和游泳在内的旅游者离岸行为有所增加。

4.2 海岸类型因素

旅游者受海岸风光的吸引形成明显的沿海岸线分布的行为特征,但养马岛的多种海岸类型导致其适宜旅游者的旅游形式和内容并不相同,因此导致不同偏好的旅游者存在岛内分流和集聚的现象,从而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聚集”的行为规律。

养马岛的基岩质海岸区域内拥有清澈的海水和独特的崖壁地貌景观,受到大量以观光为主的旅游者的青睐,其中秦风崖和獐岛现已成为养马岛的两大热门景点,但由于礁石较多,难以行走且危险性较大,可活动范围相对局限,因此栈桥和观光台已成为该区域观光游览的主要方式。砂砾质海岸集中于养马岛东南部局部区域,面积相对较小,而且多作为渔民捕捞船出海口使用,旅游者和渔民空间交叠导致该区域可活动的安全范围进一步缩减。与此同时,砂砾质海岸相对岛内基岩质海岸景观并不具有较高吸引力和特色,因此旅游者集聚性较低。淤泥质海岸在退潮时形成较为丰富的海产资源,但由于该区域泥泞难行且存在局部海水流动,进行相关活动需要较高的安全技能和采集设备,因此该区域以当地居民赶海为主,实际涉足的旅游者数量极为有限,旅游活动不明显。

5 结论

海岛空间的软边界由海岸与潮汐共同构建,潮汐的变化控制着海岛所能够提供的活动空间边界,加之不同的海岸类型进一步影响着旅游者的活动范围、形式和内容。养马岛旅游者的亲海性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环岛路及潮间带区域内,流动行为多以环岛路为主轴进行逆时针流动。观光型旅游者的行为与潮汐变化之间尚未呈现出强相关的变化规律,岛内活动分布整体较为稳定,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分布规律。高潮时段旅游者在岸活动较多,落潮和低潮时段存在旅游者向海移动的趋势,多集聚于基岩质海岸区域。旅游者与海岛动态空间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系统和影响机制,而这是优化海岛旅游规划、管理和经营的重要支撑,也是海岛旅游精细化、品质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旅游者群体的行为活动在养马岛内存在一定的时空重叠性和冲突性,这不仅会增加岛内热点区域的生态负担,加剧渔民与旅游者的空间矛盾,而且也将持续加剧岛内旅游业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对规划者而言,应当清晰规划活动空间的主要隶属关系,避免旅游者与当地居民、渔民在空间上发生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重视旅游者的现有和未来活动需求,优化岛内旅游服务区布局范围,同时应设立和加强岛内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为岛内环境和景观可持续发展做好生态保障工作。对管理者而言,针对不同海岸类型应当采取不同方式和方法进行管理优化。基岩海岸区域需做好崖壁区域的安全提示和防护工作,同时做好日间引流和分流的工作,避免旅游者在此区域内过度集中,造成过重的生态和管理负担;在砂砾质和淤泥质海岸需要持续提升吸引力、安全性和降低可进入门槛,通过适宜的旅游项目吸引旅游者进行游览和消费。对经营者而言,要在把握潮汐实时动态的基础上灵活调整营业时间,并根据不同的海岸类型开展具有针对性和适宜性的业务以满足旅游者需求,增加经营收益;与此同时,适当开发资源较好、生态承载力较高的区域开展经营活动,以此增加养马岛整体旅游效益,改善整体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6 讨论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地理学中的流动已不再是简单的地理空间位移,也不仅是对时空效率的理性考量,而是在流動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发掘和更新人地关系这一核心命题,承载着多重社会价值和内涵。探究旅游者在海岛动态空间的行为规律,对拓展旅游者行为研究的科学边界,挖掘目的地内部微观影响因素,提供精准宣传、营销、规划和管理方案均具有重要价值。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①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在缺少详细的社会属性调查的基础上,可能存在无法覆盖海岛旅游者整体的问题;②养马岛面积相对较小,环岛时间较短,距离城市较近,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相对忽视了饮食、住宿等活动节点对旅游者分布及流动的考虑,但实际上其在旅游者行为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③旅游者行为与养马岛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旅游业的持续开发与旅游者的活动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反作用于旅游者行为的影响是重要研究内容。因此,未来有必要通过采取延长数据采集周期、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扩大和完善旅游者信息及其行为数据样本,并充分考虑岛内生态环境和复杂旅游系统所发挥的作用,实现人地关系实践和理论系统更加完善的构建。

猜你喜欢

旅游者
红色旅游地文化氛围生产与旅游者价值观内化关系研究
“道德式”凝视对旅游者信用行为的影响机制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大数据时代旅游者需求变化以及e 旅游者的特征及趋势
方向
旅游者幸福感研究回顾与展望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旅游者安全行为外文研究文献综述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等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