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艺往事》

2023-06-25

全国新书目 2023年2期
关键词:饼子道工序工种

这是一本散文作品集,共收录了50余篇作者记述和回忆皖南小城镇上传统手艺人和手艺故事的文章,极富地方文化风貌。摆渡、糕点匠、剃头匠、补锅匠、铜匠……这些人与这些手艺有不少业已消失在日益现代化的城镇生活中,而随之远去的更是传统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礼俗文化。作者以白描的写法,不仅将笔触停留在记录手艺过程,更多的是承载着一种生活记忆与人情往来。

夏天是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季节,我在这个季节进入了宣纸行业。上班的第一天,经老工人提示,我按照工艺流水线,将所有的车间转了一遍。第一站是在一个特别脏的大房子里,见两三个人在一个大大的堆满白草的房间里,有人用又长又粗的棍子对准一捆草狠狠地抽打,也有人用两根细细的鞭子对着桌上已经凌乱了的白草抽打。无论棍子还是鞭子,每一次抽打都能带来一阵灰雾。灰雾被扬起来,半天落不了地,新的灰雾又接着产生。屋子里变得影影绰绰,如梦如幻。人走过去,灰雾像一堵堵软墙,拦阻着别人。这道工序叫鞭干草,他们将经过自然漂白后的稻草通过鞭打的方式,抖去草上的石灰、石块,让草变得纯净起来。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想疼了脑袋也找不出农村比这更脏的活。

这些打散的草被他们团成一个个松散的草块,送到一个水池边。这里蹲着一人,拿着农村筛稻谷的筛子,将草块放在筛子上展开,放在水里,一手将筛转圈,另一手在筛里的草上划动。池水随着筛子的转动瞬时变白,一圈一圈地向周边蔓延。这人将草在筛里划得差不多时,筛趁着转动的方向被转至岸边,水随着筛的缝隙往下流,草又神奇地变成一个圆柱形。圆柱形的草被放到旁边的平板上,另一个草块又下水了。草里有石灰,通过这道工序洗净。池水是流动的,泛着白地往池外淌。草是干的,稍微一动就有灰尘飘出。洗完的草还需要经过木板与木板的挤压,榨去水分后再送去选拣。世上没有任何选拣像宣纸行业一样,选拣后不是將草扔掉,而是将草留下来。

草变得精纯了,被送往舂碓。舂草的地方看着很熟悉,因为我从小就开始接触。记得每年进了腊月,我们家就要做饼子、熬糖,一是为了给物资贫乏的年代里的孩子当零食,二是熬的糖可以做成酥糖、欢团等,作为春节时待客或礼尚往来的礼品。饼子是由米舂碓成粉做的,糖熬出来后也需用米粉来保存。这些粉需要碓细、过筛,一般来说,都由父亲踩碓,母亲过筛。碓一上一下,换来不大的碓屋里单调的舂碓声,母亲盘坐在碓边,拍着细筛,将滤剩的粗粉倒进碓臼里,又从里面舀出碓过的粉。这一碓,就是大半天的时光。我与弟弟稍大时,就由我们俩替代了父亲。父亲在忙别的事时,我们兄弟俩一左一右站在碓脚,双手把着扶手,人在用力下踩中一高一矮,换来碓的一上一下。宣纸厂的碓长着一样的碓臼,不同的是带动碓头的臂很长,数量也多出好几座。传动的那一头连着一根粗粗的横梁,由钢铁锻制,横梁在电动机的带动下将碓带动得此起彼伏,样子很是好看,场面也非常壮观。在这里我还看见了两座不一样的碓,这样的碓没有碓臼,而是有齿的石板。每个石板前坐着一个人,将一块巨大的饼子一样的东西,随着碓的起伏不停地翻挪。

在另一座大水池边,这里的人仅穿着一条裤衩,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地拿着撑船时用的竹篙,往水池里狠命地捣,池水泛起了白色的浪花。竹篙的另一头连着布袋,这道工序叫袋料,经过碓打后的宣纸原料在这儿进行最后一道清洗工作。袋料的旁边是捞纸,这是宣纸成纸的第一道工序。两位捞纸师傅站在水池的两头,抬着一个方木框,铺上纸帘,将方框在水里左晃一下,右晃一下,再一提,一揭,一张宣纸就这么完成了。行至晒纸车间,令人窒息的热气扑面而来。在高温中,只见每一个房间的中间都立着一堵厚厚的只有一人多高的墙,墙的两面分别有一个穿着裤衩光着膀子的人,他们从一边的架子上揭下一张白绸缎一样的纸,用刷子一刷一刷地贴上矮墙,水汽随着刷子的舞动弥漫开来。这样的高温环境我是待不住的,便去了检验车间。这是一个不大的房间,基本都是女工。只见她们有的将铺陈在桌上的纸一张张地翻动着,有的将一张张纸夸张地在空中翻动,纸扬过一道道弧线落在桌上,有的则用一把斧头一样的剪刀对准纸边推过去,纸边落地,一摞纸立刻像挺立的将士,齐刷刷地站在了桌上。

一圈看下来,没有看见曾经的稻草是怎么形成白草的,其中的过程好像有意被隐匿了。我在此后几十年的工作与生活中,才逐步对这个行业有了了解。原来一般人看见的宣纸厂都只是宣纸的制造环节,而稻草的加工环节与真正意义上的宣纸厂是分开的。现在的宣纸厂对很多的工艺进行了提升,比如鞭草、洗草、袋料等工种,都不同程度地机械化了,只有捞纸、晒纸、检验三个工序没变。这三个工种与碓皮工都算是技术工种,有着较为严格的师徒传承关系。其他工种一般只是由一个师傅稍微带一下便可独立操作,包括宣纸的原料加工也是,这些工种技术含量不高,更多的是作业环境差、体力消耗大。

在新中国成立前,鞭草、洗草、袋料等工种与踩碓工都是外乡到我们这儿打工的劳动力来做。当时的舂碓由人力传动,非常耗体力,老板供给伙食,这些人一天可吃五顿饭。一旦到了夏季,这里完全是个男人的世界。踩碓、鞭草、晒纸工绝大多数不穿衣服,汗流浃背时衣服不仅是累赘,还容易坏。可能因为大多数宣纸工人或蓬头垢面,或衣冠不整,工作环境或露天或在低矮的房内,或灰尘漫天,或冷水刺骨,或酷热难当,他们被人们称为“棚花子”。家境稍好的人是不会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的,当年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这样的工作与叫花子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些尊严而已。

猜你喜欢

饼子道工序工种
清明节
娘的剩“饼”
娘的剩“饼”
饼子麻花故乡情
“瓷中君子”诞生记
例析求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四个途径
特殊工种提前退休问题探析
修铁链
我能按照从事有毒有害特殊工种办理提前退休吗
新形势下如何实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