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保护现状分析与完善措施
2023-06-25张靖研张静
张靖研 张静
【摘 要】文物是历史的记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博物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不仅能够让珍贵文物源远流长的传承下去,而且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也有积极帮助。本文首先概述了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例如经费投入不够、保护方法单一、文物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随后结合工作实践,分别从加强经费保障、重视队伍建设、完善管理机制、搭建文物管理信息平台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完善建议。最后介绍了近年来文物保护领域常用的激光3D修复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新时期博物馆发挥技术优势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激光3D扫描;文物管理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3
博物馆承担着珍贵历史文物收集、保管、研究、展览等一系列任务。其中,文物保护既是博物馆的责任之一,同时也是保证陈列展览、教育科研等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从整体上来看,随着各级部门对文物保护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文物馆藏条件的不断改善,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是在微观层面上,许多博物馆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博物馆文物保护现状
(一)经费不足,保护设施更新不及时
博物馆需要与时俱进的采购、安装、使用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定期检查、维护既有基础设施,才能为珍贵文物的保护创设良好环境。而文物保护设施的定期更新和检修维护,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无形中增加了博物馆的经费负担。博物馆作为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以上级财政拨款为主,本身并不盈利。这种情况下,由于经费不够、预算不足,博物馆内的文物保护设施很难保持动态更新,久而久之也会因为文物保护条件不理想,造成珍贵文物的损坏。
(二)文物管理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文物保护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对博物馆文物保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例如,文物保护工作者除了要了解不同类型文物(如青铜器、瓷器、陶器等)的保存条件外,还应熟悉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本馆对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以及文物修复的相关知识[1]。目前来看,博物馆复合型文物管理人才的数量偏少,无法满足现阶段博物馆对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开展的要求。另外,从调查情况来看,许多博物馆在职的文物保护人员,虽然有着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专业能力过硬,但是也存在缺乏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等问题。以按部就班的完成岗位任务作为最终目标,而没有从工作实际出发,思考如何与时俱进的创新文物保护的方式方法。
(三)文物保护的方式方法缺少创新
相比于以人工为主的文物保护模式,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文物保护工作效率,而且在珍贵文物的保管、抢救、修缮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安装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的文物监管,有效解决了人为因素导致的文物破坏、丢失等问题。纵向对比来看,博物馆使用的文物保护方法有所增加,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升,但是整体来看创新力度不强。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文物保护”的融合程度不够,博物馆文物保护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成为当前博物馆文物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文物保护力量相对单一
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同样的,文物保护不仅仅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责,也是每个人应尽的一项义务。尤其是对于一些馆藏文物资源丰富,但是因为各种因素限制文物工作人员数量偏少的博物馆,在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时经常面临人手不足的困境。另外,由于文物保护力量较为单一,也会导致博物馆不得不将更多的资源、精力投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而文物收集、文物研究等工作的开展则受到了影响,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因此,新时期博物馆面对日益繁重的文物保护工作压力,以及不斷提升的文物保护标准,需要在履行好本馆职责的前提下,尝试拓展文物保护力量,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保护好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五)文物管理机制仍需完善
现阶段博物馆有一套文物管理制度,能够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指导。但是在实践中,文物管理机制还有许多地方亟待完善。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博物馆不仅文物藏品的数量增加、种类丰富,而且文物保护的设施和条件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而现行的文物管理机制则因为更新速度慢,已经不符合当下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需要。还有就是文物管理机制存在形式化问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存在凭经验办事的现象,而没有严格依照有关规定和管理制度,也会因为操作不规范而使文物遭受损失。
二、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完善措施
(一)加强经费保障,引进先进文物保护设施
博物馆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包括文物藏品的数量、价值,以及既有文物保护设施和下一年的文物保护工作开展计划等,合理确定预算。然后向上级部门申请财政拨款,同时加强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的台账管理,保证每一笔经费都能做到规范使用、合理透明。同时,博物馆自身也要尝试拓展其他的创收渠道。早在2015年发布的《博物馆条例》中,就明确规定博物馆在不违背其非盈利属性、不脱离其宗旨使命的前提下,可以开展经营性活动[2]。因此,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文物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文博创意产业。像内蒙古博物馆推出的“蒙古搏克”工艺摆件、玉猪龙琉璃车挂件等,深受游客喜爱;故宫博物馆的文创收入达到15亿。
(二)重视队伍建设,提升文物管理人员素质
新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只有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才能切实保护文物安全。博物馆方面在开展人力资源建设时,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来增强文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是每个季度开展一次集中培训,学习《博物馆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以及本馆施行的与文物保护相关的规章制度。通过加强学习,不仅可以增强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而且还能明确文物保护的流程、要点,为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其次是每个月度开展一次专项培训,目的是学习和掌握各种文物保护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在扎实提升个人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高质量的完成文物保护工作。最后还要培养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要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以及敢于创新、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
(三)创新管理方式,搭建文物管理信息平台
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在博物馆的文物抢救、文物监控、文物展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应用。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也需要创新管理方式,加快推广“互联网+文物保护”模式,搭建文物管理信息平台,从而依托信息技术优势,改善文物保护环境。例如,博物馆在清点文物、摸清家底的前提下,为每一件藏品做好登记,并建立文物管理信息系统[3]。该系统包含了藏品资源库、研究信息资源库与业务资料信息库等若干子系统,既可以满足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需要,同时也能为博物馆文物科研等工作提供支持。文物管理信息系统还能实现文物接收、鉴定、分类、定级、编目、入库、保管等多项工作的“一站式”办理,极大的减轻了基层文物保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基于文物管理信息平台生成的文物藏品数字资源(包括文物的二维影像、3D模型等),也能对文物的出入库鉴别提供帮助,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工作效率。
(四)做好宣传引导,凝聚文物保护社会共识
博物馆在履行好本馆职责、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前提下,还要做好宣传引导,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号召群众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例如,博物馆可以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入部门、入企事业单位、入校园、入社区、入村、入户等“六入”活动。除了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外,还可以通过现场展览和讲解文物的方式,让公众了解到文物的独特魅力和珍贵价值,从而激发他们保护文物的自觉性。通过这些活动,让公众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内涵、文物保护的责任与意义,号召全社会动员起来,守护好文化遗产。除了线下宣传外,博物馆还要与时俱进的打通线上宣传渠道,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加入到文物保护的志愿团队中。博物馆策划“抖音云端博物馆”主题活动,依托抖音短视频平台,以短视频的方式向公众科普文物保护知识[4]。
(五)完善管理机制,细化文物保护工作依据
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套内容完备、执行到位的管理机制。博物馆除了要重视文物保护设施建设和文物保护人员培训外,也要重视配套机制的优化,从制度层面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约束和指导。从现阶段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需要出发,制定更加完善的文物管理机制体系。这些机制主要有设备设施检修机制、出入库管理规定、复制机制、安全管理守则,以及藏品征集、修复、分类、检定和消毒等规定[5]。另外,近几年博物馆中数字文物的比例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数字文物保护也成为一项新的工作内容。因此,博物馆方面还应结合数字文物的特点、保护要求等,尽快在文物管理体系中增加关于数字文物保护的相关内容,让数字文物在展出、保管中也能得到妥善保护。
三、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先进技术的应用
(一)激光3D扫描技术
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不仅仅是保护完好的文物,还包括修缮、处理已经遭受损害的文物。例如,一些木质、纸质文物和泥质塑像、壁画等,容易遭受细菌、微生物的侵袭而受到损害。如果不及时修复,文物的损害程度还会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文物失去价值。因此,文物修复也是文物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众多的文物修复技术中,激光3D扫描修复可以通过激光扫描确定出文物的大体轮廓,然后再配合3D打印技术,将文物残缺的部分打印出来,最后清洗文物的灰尘后将打印的碎片粘贴上去,从而达到一个完整的文物。以内蒙古博物馆的藏品辽灰陶菩萨头像为例,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材质特殊,陶质文物的局部已经出现了缺口和裂缝。如果不及时修复,这些裂缝还会继续扩大,从而破坏文物的艺术价值。为此,内蒙古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人员使用激光3D扫描技术,首先扫描并复原了文物的原始轮廓,并建立了3D模型。然后打印出补齐材料,并利用做旧工艺时使新材料与陶像的颜色、质感一致,最后粘贴上去。同时还对裂缝进行了清灰、填胶,避免裂缝的进一步扩大。经过文物修复后,不仅重新恢复了该文物的艺术价值,而且也能让其更好地保存下去。
(二)虚拟现实技术
博物館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打造虚拟展厅,让游客能够在虚拟化的博物馆中欣赏各种文物。此外,基于VR技术还能让原本静态的文物“活”起来,这对于更好地呈现文物的艺术魅力也有积极帮助。博物馆在陈列展出文物时,光照等外界因素不可避免的会对文物造成损害。而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后,这些文物就可以转移到更加理想的环境下进行保存,并且不影响游客正常游览、欣赏文物。除此之外,虚拟现实技术下展出的馆藏文物,还能增进与游客之间的互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游览体验,而且也能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魅力,激发了游客保护文物的自觉性,为今后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以呼和浩特大召寺召庙壁画为例,工作人员首先进行现场取景,将大召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的召庙壁画进行拍照,然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照片进行处理,生成三维场景。这样一来,游客就能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扫描二维码进入博物馆的虚拟展厅。只需要动动手指或转动身体,就可以在虚拟展厅中漫步、游览召庙壁画。
四、结语
文物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主要展现,落实好文物保护工作不但有助于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众的道德素养及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还能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随着博物馆文物藏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加,文物保护工作的压力和标准也在提升,如何更好地履行文物保护的责任,也成为现阶段博物馆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增加经费投入改进文物保护条件,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队伍建设和引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等一系列措施,能够让馆藏文物得到更好地保存,让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能够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徐军峰.五台县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环境改善措施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4).
[2]孙亚娣.浅析中小型博物馆纸质文物现状和保护——以信阳博物馆为例[J].喜剧世界:中,2022(3).
[3]曲轶莉,张开亮.馆藏皮影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探讨——以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皮影为例[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14).
[4]梁丽敏.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浅谈[J].东方收藏,2020(1).
[5]钟国文.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客家文博,2021(2).
作者简介:张靖研(1974—),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博物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