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化元素,激活小学数学教学活力
2023-06-25赵斌
赵斌
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元素非常广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融入生活元素,结合生活情境深化学习体验,引用生活案例加深学生理解,组织生活实践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紧跟新课改的教学标准,激活小学数学教学活力,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道理,增进学生与数学的联系,唤醒学生的数学潜能,产生求知欲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 结合生活情境深化学习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结合生活情境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生活情境是最好的教学环境,会给学生营造熟悉的感觉,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索问题心情会更加放松,有利于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创造生活情境正是为学生提供有利的生活学习条件,促进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学习兴趣出发,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平均分》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刚开始接触除法,无法快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要想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象的形象思维,教师需要创设生活情境,使用直观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理论上建立平均分概念,经历平均分过程,从而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对平均分形成初步印象;其次,教师准备一些糖果,营造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深化学习体验。再次,教师将糖果分给每个小组,让学生相互交流如何将糖果平均分给每个组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总结平均分的方法。最后,通过观察各组的分配结果,教师就会了解学生对平均分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小组是否平均分配了糖果,如果不是,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让学生进行第二次分配。
又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将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学生可以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征集每个小组的答案,比一比哪个小组给出的答案更好,从而活跃学习气氛。要想将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应该怎样分呢?有几种分法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散思维,通常会总结出以下几种分法:第一,每个盘子分别放1个苹果,一而再,再而三,最终每份分得3个苹果;第二,先在每个盘子放2个苹果,再将剩余的苹果依次放在每个盘子中,最终每份分得3个苹果,这样会加快分发速度;第三,每个盘子直接放3个苹果,最终放到最后一个盘子时,正好每份3个苹果,这样速度会更快。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法进行总结,学生都将15个苹果分成了每份3个,也就是说将15个苹果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3个,这就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实践学习与教师的总结整理,学生会加深学习体验,能够理解平均分在生活中的运用,在后期学习中也会保持数学学习兴趣。
二、引用生活案例加深学习理解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结合新时代的教学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案例,为学生打造积极生动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提升学习积极性,从而将数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千克和克》一课教学中,单纯通过理论讲解让小学生理解两个质量概念是很有难度的,但如果将生活案例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学生就能轻松地掌握质量概念。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游戏,通过游戏吸引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市场上都会准备公平秤,要想让学生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教师就要教会学生认识秤上的数字如何与实物的质量对应。角色分为两种:一是有公平秤的售货员,二是没有公平秤的售货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扮演。有公平秤的售货员可以使用公平秤称量物品的重量,没有公平秤的售货员要通过自己的感觉分辨物品的重量。通过两种不同角色的设置,学生既能通过数字学习千克与克,知道1000克等于一千克,又能通过手感去感受重量,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使用公平秤称量物品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将称量结果填写在表格中,作为物品调查数据资料,方便后期的买卖与销售实践活动。没有使用公平秤的学生,要估量利乐装牛奶与盒装牛奶在同等克数下的手感是否相同,然后将自己的判断写到调查表格中,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强了对克与千克的记录精确度认知,加深了对克与千克知识的理解,并通过用手估量物品重量增强了手感的精细化感知力,知道了同样重量的物品会因包装和形态的差别产生不同的手感错觉,影响自身对重量的判断力。学生只有通过实践学习,才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了解重量的意义,增强数学思维提升效果。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会感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如此有趣,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蔬菜水果,感受相同重量不同形态的蔬菜水果的手感有何不同,分析是自己的感觉问题还是视觉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千克与克的深刻理解与探究。
三、组织生活实践提升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重在教会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逻辑关系。信息时代,学生对数字化的认知逐渐增强,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学生会通过信息媒介接触到数学逻辑方面的知识,教师要灵活地将生活化元素融入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数学综合素养。教师要充分研读新课标内容,将生活化元素融入数学课堂,让数学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问题,组织生活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将生活元素与数学教学相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使教师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教授小学数学知识,改变传统说教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运用能力,避免生搬硬套。
例如,在《折线统计图》一课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统计信息,还要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辨析观察能力和说理分析能力。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关心现实世界的数学现象,提升统计意识。教师要提前准备一些教学资料,为学生的统计实践做好充足准备,可以以教材包的形式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设置三类统计内容:A.气温变化、B.中国各城市人口变化、C.世界各国人口变化,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统计分析,在生活实践中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当学生选择A时,教师就将教材包打开,让学生进行资料比对,并绘制折线统计图。以此类推,B、C教材包中都有对应的统计参考资料,帮助学生完成课堂学习。小学生更注重具象思维的应用,要通过数学教学逐渐将具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增强数学逻辑性。折线统计图可以帮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四、结语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复杂的数学知识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小学阶段结合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其中的技巧和方法,提升数学学习体验。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将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数学的趣味性。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小学生的生活思维能力逐渐增强,教师要融入生活化元素,激活小学数学教学活力,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出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生活中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和形式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