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南戏曲音乐的特点及变革
2023-06-25王海军
【摘 要】河南省有着许多受民众青睐的戏曲剧种,此类戏曲音乐集多样性、艺术性、大众性、鲜活性等特点于一身,成为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日趋进步,河南地区戏曲音乐在拥有着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新时期背景下,唯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才能促进河南戏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继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本文将立足于实际角度,对河南戏曲音乐的特点以及变革方向予以详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河南;戏曲;文化;音乐;特点;变革;方案;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3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传统戏曲艺术最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豫剧、曲剧等戏曲均具备着独一无二的艺术表演风格。众所周知,河南戲曲艺术极具特色,其深深植根于河南地方民俗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之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囊括独特戏曲音乐、特色唱腔在内的完整的艺术表演形式。由于河南地区的戏剧文化历史悠久且种类繁多,所以河南省有着“戏曲之乡”的美名。通过数次调查和分析得知,从明清时期发展到现如今,河南戏曲剧种就接近50余种。1980年,活跃在河南省各地专业剧团舞台、业余剧团舞台中的戏曲剧种有30多种,主要涵盖了豫剧、越调、大平调、四平调和曲剧以及怀梆等。
一、河南戏曲音乐的主要特点论述
(一)多样性特点
从地理位置上进行分析,河南本省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与其他省份接壤,正是由于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便成就了河南地方戏曲音乐的兼收并蓄。众所周知,中原地区土地辽阔,河南省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地区均具备着各自特点,差异较大,即便是同一地区也有着多种方言。各地区对音乐风格的偏好亦存有差异,有的地区民众喜欢高亢类型的音乐,而有的地区民众则喜欢偏低沉的音乐,上述差异的存在,使得河南地方戏曲音乐在曲调和唱腔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在河南地方戏曲中,除了曲剧和豫剧以及越调这三大类剧种以外,还包含了四平调和大弦戏以及大平调等多种表现形式。上述剧种均具备着各自不同的行腔板式,并且在唱法和曲调上也各有特点,表现形式层面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二)艺术性特点
河南地方戏曲音乐是中华民族戏曲音乐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有目共睹,与此同时,河南地方戏曲音乐也是中原深厚地域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作为黄河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河南省戏曲音乐具备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处在原始社会时期,彼时的祭祀活动中,中原音乐初见雏形,以巫舞和图腾舞以及葛天氏之乐等最具代表性,上述表现形式内容丰富,集合了诗、乐、舞等元素,均深度体现出了中原音乐的显著发展特点。据史书记载,“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桑间濮上”“郑卫之音”,这些均是一代戏曲文化的代表,令听者为之动容。时至今日,《花木兰》和《五世请缨》以及《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亦或是《朝阳沟》和《倒霉大叔的婚事》等现代剧目,无一不体现出了河南地区戏曲音乐的蓬勃发展状态。
(三)鲜活性特点
河南省地处黄河流域,在历史上始终以农耕作为主要生产手段,并且古时有很多朝代均在开封和洛阳等地建都,所以极具地域发展特色的宫廷音乐以及民间戏曲文化,均随着历史和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以豫剧为例,其发源于河南,并且是在河南本地最为盛行的一大剧种,由于“豫”是河南简称,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称为“豫剧”。豫剧是中华民族五大剧种之一,是中华各地域戏曲之最,影响力可见一斑。豫剧在民间有河南梆子之称,也有河南高调以及靠山吼之称,其蕴含了浓郁的河南地区特色,唱腔往往铿锵有力、生动活泼、抑扬顿挫、韵味十足,该剧种的演唱具备着奔放激荡和粗犷高亢等特点。豫剧表演可以有效的传递角色的内心情感,并且有着高度的艺术性特征,所以颇受民众欢迎。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豫剧承载了各个时期河南老百姓的思想以及文化意识,成为了该地家喻户晓的剧种。
二、河南戏曲音乐文化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论述
(一)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冲击,戏曲剧团发展受阻
河南地区中的个别民营剧团,有时会歪曲豫剧,怠慢豫剧。众所周知,个别民营剧团通常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使用削减成本、压低戏价、抢占市场等不良手段去参与市场竞争,如此就难以更好的保障河南戏曲艺术质量。最为常见的就是当演员数量不足时,着重增加主角戏份,配角人数少、戏份少;再就是表演所涉服装不齐全,乱戴乱穿等情况时有发生,和剧目根本不匹配;再就是奏乐人数不够且化妆简陋,没有根据剧本进行表演。有时个别的省剧团或市剧团资金不足,生存难以为继,尽管说这些剧团在艺术表演水平上要远高于民营剧团,但因为遭受到现有体制环境和市场因素的限制,其演出也未能达到预期标准,譬如说服装陈旧、音响设备迟迟不更新、灯光单一等,而且最为严重的就是一些专业演员出场机会比较少。
(二)专业演员老化问题日趋严重
现在的河南戏曲演员群体中存在两点比较突出的问题。
首先,演员专业化水平相对不足。处在多元化文化交织的时代中,若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不足的话,那么河南戏曲文化底蕴就难以得到彰显,如此就会导致河南戏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受阻。
其次,演员年龄层次逐渐老化。现阶段的一些河南戏曲剧团中,演员年龄层次老化的问题日益突出,这样就会导致团队演出结构缺乏合理性,阵容残缺不全,最终表演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三)演出市场不景气,剧团创作有心无力
河南戏曲文化若想长久的发展下去,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有创新力的推动。此种创新包括对戏曲市场的适应能力以及健全的剧团管理机制等多项内容,而其中最为核心的一点便是新剧排练。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新剧是衡量一家剧团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但有个别河南戏曲剧团因为资金不足、人才短缺,所以根本没有进行新剧排演的能力,像这样的剧团就和时代脱节了,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
(四)传播路径单一化
处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之下,媒介之间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平台互融、资源共享、受众互融的开放化状态。此状态让信息的传播路径日渐拓宽,受众人员因此开始不断增加。但纵观现状不难看出,当前河南戏曲音乐的传播路径依旧略显单一,基本上仍以传统媒体为主,所以这便难以真正融入到社会文化生态中来,也就不能和其他社会资源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
(五)传播内容有些陈旧
媒介融合时代最为显著的一类特点便是以受众为中心。随着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特点日益突出,受众不仅仅可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通过分享和评论以及转发等方式,亦或是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身份正在不断的进行转化,在这之后便衍生出了“产销融合”效应。“产销融合”模式的出现,使受众可通过自身的信息偏好和行为偏好,主动的进行信息反馈,而后参与信息生产,让传播内容更具趣味性,更加贴合于老百姓的生活,如此也更便于信息广泛的对外传播。对河南戏曲音乐传播态势进行研究后不难发现,其仍旧滞留在传统媒体时代,通过电视播出戏曲节目,此时因为转发、分享相对有限,不能形成强有力的渗透式传播格局,如此就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戏曲艺术欣赏需求,最后导致受众数量减少。
(六)传播手段单一
在以往的传统媒体时代中,河南戏曲音乐的传播主要依靠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去进行播出,所以信息接受方式比较单一,人们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去欣赏戏曲艺术。但处在新媒体时代则大有不同,人们通过使用智能手机,足不出户就可线上浏览图文、观看视频。当前的河南戏曲音乐传播,仍没有彻底摆脱传统媒介的束缚,没有完全和当前受众的移动化信息接受需求、碎片化观看需求相适应,不具备移动社交属性。尽管说一些电视戏曲频道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以求创新戏曲音乐传播路径,但却还是将传统媒体中的内容照搬到新媒体平台上,这样“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几乎没有新意,不能充分发挥出新媒体平台去传播传统戏曲艺术的优势,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三、河南戏曲音乐的发展变革方案
(一)对文艺体制进行改革创新
正确的做法是,有关部门需要发挥出作用,积极地进行文艺体制改革创新,之后在此基础上资助且鼓励地方剧团发展,构建出行之有效的剧团经营发展机制,让这些剧团可以找到灵活高效的内部管理模式,与此同时,还要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形成正规化的文化消费理念,如此便可慢慢促成购票看戏的良好氛围。
(二)对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加强保护
河南戏曲音乐若想和其他文化传播形式一较高下,就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努力谋求发展。
首先,需要对一些优秀剧团进行大力扶持,向其调拨大量的经费,让这些剧团可以专心搞河南戏曲音乐研究。众所周知,绝大多数经典剧目几乎都是在漫长岁月里精心打磨而成的,它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与心血,可以集中体现出某一戏曲流派的浓郁艺术特点,所以各剧团务必要反复推敲,不可急于求成。
其次,我们应该基于市场竞争角度,在保持河南戏曲音乐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做到顺势而为,要多编多演和老百姓生活紧密关联的戏曲剧本,唯有作品更加的接地气,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认可,同时这样还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河南戏曲音乐独有的艺术魅力[1]。
(三)加强戏曲音乐艺术教育培训力度,培养更多优质观众
若要处理好河南戏曲演员队伍老龄化问题,培养更多新生人才,对河南戏曲音乐艺术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首当其冲就是要做好一系列的民间曲艺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观众。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通过加强对戏曲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便可从根本上提升大众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因为观众问题是河南戏曲音乐艺术发展中面临的一类主要问题,所以未来我们务必要深入到各大院校、社区之中,积极的进行河南戏曲音乐文化演出和辅导以及宣传,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接触到传统戏曲、爱上传统戏曲,成为河南戏曲音乐艺术的忠实受众。
(四)拓宽戏曲音乐艺术传播路径
媒介融合的核心特点在于不同媒体介质被打通,实现了跨媒体和跨用户群的信息传播,如此便让信息传播渠道得以拓宽,此时受众接受信息的限制就会变得越来越小。河南戏曲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出媒介融合之优势,通过不同形式去投放在电视和广播以及新媒体平台上,这样便可不断的积累受众群,持续增强河南戏曲音乐艺术的影响力。河南电视台成功举办的《梨园春》栏目大获成功,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河南戏曲音乐艺术的发展,但若想让这门艺术可持续发展下去,单纯依靠某一个节目的成功是远远不够的,应在创建“品牌栏目”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上发挥出媒介融合优势,在当前不同媒介平台中创造出更多的、极具影响力的河南戏曲音乐文化专栏,打造“栏目群”,让河南戏曲音乐这门艺术遍地开花。通过建立“栏目群”,使戏曲内容和戏曲表现形式相互补充,还要在播出时段上进行精细化设计,这样才能得到最理想的戏曲艺术传播效果,提升受众满意度。还有就是在使用广播电视台以及互联网等新老媒介对河南戏曲音乐艺术进行广泛宣传时,可通过制作flash动画的形式,赋予戏曲文化新颖性特点,通过经典唱段的全新演绎,便可吸引更多年轻受众驻足欣赏,让他们爱上戏曲这门艺术,继而未来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自身力量[2]。
(五)有效定制戏曲音乐艺术传播内容
从传播样态上去分析,在打通各种媒介平台的情况下,这便代表着戏曲音乐文化传播内容需要和不同媒介平台的特性相适应。就戏曲音乐而言,在电视和广播以及移动端口进行播出时,戏曲音乐艺术的内容形态必定各不相同。所以说,处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进行戏曲音乐传播,一定要注重提升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及可看性,继而最大限度上去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文化需求。现在的文化传播方式不断更新,“产销融合”模式应运而生,如此便拉近了内容生产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此时若想进行专业化的戏曲音乐内容定制,关键点在于明确受众群,基于此按照不同受众群的独有特点,为其制定出极具针对性、个性化的戏曲音乐内容,如此便可让河南戏曲音乐艺术在未来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与认可。
(六)对戏曲音乐艺术传播手段予以丰富
处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最为重要的一项属性便是分享,此为信息生产者和受众之间进行身份互换的必备要素。基于受众之间相互分享这一特点,在进行媒介融合期间,媒体平台拥有着一定的社交作用,而这种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虚拟社交,恰恰促进了用户之间的聚合,大幅度的提升了信息传播效力。所以说我们在进行河南戏曲音乐艺术传播时,一定要重视媒介的社教特性,使用“自媒体”传播的方式去进行戏曲音乐艺术主体内容设计,拍摄出大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中上传,而后通过大数据技术去分析受众喜好,之后对戏曲表现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不断改进,如此才能更好的促进传统戏曲文化传播和发扬[3]。
四、结语
综上所述,河南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不可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充分汇集艺术机构、民间艺术、专家学者等各方力量,走媒介融合之路,如此才能打造精品河南戏曲音乐作品,实现大范围的传播,进而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雪娟.浅谈河南戏曲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J].世纪之星(交流版),2022(2).
[2]刘书凤.传承与革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河南戏曲改革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2021(5).
[3]侯银梅.试论河南戏曲的传承与保护[J].文教资料,2013(13).
作者简介:王海军(1979—),男,汉族,河南魯山人,本科,国家二级作曲,研究方向为古典音乐、戏曲音乐及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