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庇佑与祈福 : 山西晋城开锁仪式中幼子养育习俗探究

2023-06-25张娇

今古文创 2023年22期
关键词:成人礼乱象

张娇

【摘要】成人礼作为人生仪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承认个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办的仪式。山西晋城的开锁仪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人礼”,包括挂锁、开锁、拍打、回归等流程,具有保全生命及开窍启智的内在含义。但是,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如“人情债”“面子局”等过度物质化的现象。摒除乱象,推动开锁习俗向好发展,既是对传统民俗的挽救,也是对社会价值观的矫正,这需要地方政府的良性引导,更需要社会个人的自省与自觉。

【关键词】成人礼;开锁;乱象;山西晋城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2-005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2.017

一、特殊成人礼——开锁

“人生仪礼是社会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人之所以经历人生仪礼,决定因素不只是他本人年龄和生理变化,而且是在他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宗族等社会制度对他的地位规定和角色认可,也是一定文化规范对他进行人格塑造的要求”[1]156。成人礼作为人生仪礼的重要一环,是身心发育成熟到一定程度时,为承认其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办的仪式。中国自古便有男子二十行冠礼,女子十五行笄礼的传统。《仪礼》首篇《士冠礼》对具体流程有着翔实的记载,主要包括筮日,戒宾,筮宾,宿宾,为期,陈设器服,就位,迎宾入庙,三加冠,宾礼冠者,冠者拜母,宾字冠者,冠者见兄弟、赞者、姑姊、君、卿大夫、乡先生,主人礼宾等环节,其中“三加冠”和“取字”是冠礼的重点部分,以外在发饰、服器的改变表成人之实。与此相对应,女子则举行及笄礼。“笄”即簪子,古时女子改变幼时发式,将发髻挽成一束盘至头顶以笄固定,表示成年。女子笄礼多为“许嫁而笄”。《仪礼·士昏礼》言“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2]51,行礼之后便要承担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映射到现代生活中,则体现为男女十八周岁的法定成人礼。除此之外,在我国山西、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区,还留存着一种特殊的“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人礼”[1]166,即“开锁①”。对此,《大同府志》(清乾隆四十七年刻本)中有所记载:“其冠、笄礼久废。男子生弥月或周岁,辫红线锁带之。十二岁始蓄发,俱设祭庙宇或灶神前。”[3]544由此可知,开锁仪式自两百多年前就已初具雏形,经时空流转,这一习俗不断扩散且与各地民众生活相融合,至今天仍为许多地区沿袭。

关于开锁的研究,目前主要呈现出以地区个例进行分析的态势,涉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且以山西省内地区为多,这与圆锁产生于山西因而在此地更具普遍性有一定的关系。史亚楠[4]、何生海[5]等都分别在其文章中以《大同府志》《归绥县志》中的相关记载为依据,追本溯源指出“圆锁”习俗源于山西,后经“晋商走西口”的活动流传至内蒙古地区。学界基本对这一观点达成共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本文将立足已有研究,充分注重地域实际,对晋城市的开锁仪式进行考察梳理,力求为丰富全国开锁风俗研究献出微薄之力。

据《晋城市志》记载:“圆辫,子女长至13岁时,成童留辫子,称为圆辫。届时亲友携带礼物来贺,姥姥要作一身衣服作为贺礼,另外还要做大花馍相送。其他亲友多送现金,以致庆贺。”[6]1989由此可知,晋城的开锁仪式常在13岁时举行,当然,由于山西民间多习惯以“虚岁”来记岁,故而孩子开锁时实际年龄为12周岁。十二周岁恰逢第一个本命年,本命年作为上一个循环的结束和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备受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十二岁行成人礼也与早婚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关系。为了满足先冠后礼的传统礼制,成人礼的年龄也随之提前。因此12岁举办成人礼在多方面的影响下逐渐固定下来,在许多地区形成风俗并流传至今。

二、开锁仪式的具体过程及内在含义

晋城市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现今下辖1市辖区、4县、1市,即城区、泽州县、阳城县、沁水县、陵川县和高平市。由于晋城各地开锁礼略有不同,笔者此处以沁水县为主展开论述。

在沁水县,小孩降生后满月时有戴“长命锁”的习俗,锁常有两种,一种是家用锁门屋的铁锁或铜锁,一种为姥姥准备的银锁(刻有“长命富贵”“麒麟送子” ②[7]78的字样)。其大体流程为孩子满月时,在家中祭拜奶奶神(即高禖爷③[7]59),然后用红布条挂在孩子脖子上,再拿一把锁,由干爹或干妈将其锁住,就表示挂锁完成。干爹干妈是拜认干亲而来,即为孩子找一户孩子多、命相好的人家,称呼其为干爹干娘。当然,也有找残疾人认作干爹干娘的,“意为不幸代人受难以保孩子平安健康”[8]145。除此之外,还有拜认物件,如石头,轳柱棍(地方方言,即石辗)为干亲的。所认干亲负责挂锁和开锁。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当干亲,赵奶奶告诉笔者“不是谁找都能给当干爹干娘的,当时有算命的给我算过,说我不能给别人当干娘,对我自己不好” ④。由于负责给挂锁的干亲为孩子承担了一定的灾厄,因而主家为表谢意给予其物质报酬也是常有的事。这种举措实质上是借力抚养的表现,意在保佑孩子健康长大。

满月戴锁之后每年生日便只需“戴辫子”,王奶奶说“之后就是生日的时候,给孩拿红线编上一个制钱,现在也有用硬币的,但一些比较讲究的人还是给编铜钱。” ⑤这样的戴辫子只需在生日当天在红布条上增加一个戴上作为象征即可,无须在生活中佩戴,逐年增加的辫子则被细致保存直至开锁。

(一)启礼——请神上香

在晋城逢重要的日子,许多人家会祭天拜神以求保佑。开锁更是不例外,但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当天人们祭拜的主要对象是奶奶神,即主庇佑子嗣平安与健康的神灵。赵奶奶告诉笔者“开锁那天就是在院子里放张桌,桌上摆上香炉和神仙排位,再放上献(方言,即供品),就是弄点水果,还有做的花馍(指用煎炸蒸煮等方式制作而成的各种造型的面食)、圆圈(一种圆圈形状的面食),再放上孩戴的锁,意思就是告诉老爷(当地对于神的一种称呼)是孩开锁了” ④。之后便开始上香,孩子的父母和親戚长辈双手上香且嘴里念念有词,请保佑孩子的诸神及祖先来参加孩子的开锁仪式,随即双膝跪地磕头,整个过程十分严肃。

(二)行礼——开锁

开锁是核心环节。赵奶奶讲述了其大体流程“正式开锁就是孩跪到供桌跟前,栓上一个真锁,身上挂上编的那锁(即指用红布条编的制钱),提前寻三个全伙人,除了爸爸,再找俩不同姓的,先给你假装的开,不能真打开了,最后再让干爹或干娘给打开” ④。所谓全伙人即父母健在、无离异丧偶、子女双全且品质良好的人,以取吉祥美好的含义。除此,他们在给孩子开锁时嘴里还念着“一开天,二开地,三开聪明又伶俐”的密语,以求孩子聪慧开窍,具有启智的寓意。孩子及其父母继而在供桌前给诸神及祖先磕头。严肃的仪式过后,便是有趣的拍打仪式,“开锁以后,爸爸拿着扫帚追着孩打,围着供桌正反各三圈,最后跑回屋里去,扫帚里提前夹上硬币、红枣和红布条,一边打,东西一边落,小孩们在后面争着捡,很热闹” ④。拍打表示长辈对小辈的训诫,同时也有去除晦气的意味。在追打中,孩子虽然是在跑,却不能真正的躲避,而要让扫把轻轻拍打到背上。拍打过后便往家里跑,这时母亲便在家中呼唤并搂着孩子说“回家了,回家了”。至此需受外力保护方可平安的孩子,从“锁着”的状态正式融入俗世。

(三)礼成——谢神宴请

开锁结束后要虔诚地送走出席仪式的神,即把事先准备好的纸钱,以及用纸做的衣服、元宝等烧掉,然后上香磕头以表示感谢。至于开锁用的锁和辫子,王奶奶告诉笔者“这些东西就用红布裹住,扔到门外去,一般都会提前打好招呼,有的人家快要生小孩的,就会专门捡来给自己孩子戴,这种对孩子更好” ⑤。整个仪式在中午之前全部结束,之后主家便请宾客前往宴席,平时因工作繁忙无法常见的人则可借此时机把酒言欢。

纵观整个流程,庇佑生命和启迪智慧是其两大主题。古时,经济生产多依靠手工劳作来维持,由于劳动的低效性,更多的人丁则意味着更大的生产力,因而从客观角度来说,保证人口的数量则是保证生产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再者,从感性角度而言,对生命的渴望和重视则是人最本原的情感驱动。因此,多子多福,保全生命成为社会共识和必然选择。但是,受医疗手段的局限和迷信观念的裹挟,人们将婴儿多遇夭折的现象归于魂魄未全的鬼神之说,在民众的观念中,刚出生的婴儿魂魄未全,因此要用锁锁住孩子,防止生命被夺走,直至12周岁魂魄长全,生命的危机解除,能够独立抵御外来侵害时,便可给孩子开锁。满月挂的“锁”便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抵抗疾病和死亡的“护身符”。随着时代的发展,开锁的启智寓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当今12岁孩子普遍升入中学,进入读书的关键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在“一开天,二开地,三开聪明又伶俐”的密语中显示得淋漓尽致。

三、开锁的功用与乱象

开锁自有记载直至今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一民俗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与其社会功用密不可分:第一,开锁的举办利于孩子的自我身份认知。同时,虽然其中所含的启智寓意虽不具有科学依据,但不可否认从心理角度给予了孩子动力和信心。第二,开锁将亲朋好友、街坊邻居汇聚一处,在快节奏的当下,对社会关系网络的维系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第三,开锁习俗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其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活力也赋予了当代乡村振兴以新的思路。

但是,不可否认开锁在流传过程中也沾染上了铺张浪费、攀比、人情债等负面气息。红包本是出于祝愿,但随着礼金的飙升,人们便背上了“温柔”的经济债。同时,开锁规模越办越大,俨然成为展示家长或孩子“面子”的绝佳机会,这种攀比的乱象无疑对于青少年并不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淳朴的民俗逐渐变味,其实质内涵被渐渐淡忘。面对乱象,及时整治还其以本来面貌,既是对民俗的挽救,也是对社会价值观的矫正,更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拓展。在此过程中,政府和社会个人应积极作为,合理有序地将开锁民俗文化与乡村建设相结合,推动地方经济向好发展,使开锁习俗成为晋城地区的特色民俗标签。

四、结语

华夏为礼仪之邦,人一生的重要环节要伴随相应的仪式来度过,又称为人生仪礼,主要包括诞生礼、成人礼、婚礼、葬礼等。成人礼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最早起源于氏族社会时期的“成丁礼”,且与原始族外婚形态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长期婚配实践中,先民们为了避免与未成年异性建立婚姻关系,产生出身体标记仪式以进行区分,如文身、拔牙等,具有野蛮性。后随社会发展,粗暴的成丁礼消亡,经改造而为冠礼,属五礼之中“嘉礼”的一种。兴起于周代的冠礼仪式复杂且为士族阶层专属,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仪式逐渐由繁化简,并向民间下移,在士为礼,在民为俗,伴随民间各区域生活信仰习惯多有变迁,最终形成各地独特的仪式。至清代,冠笄礼久废,山西地域“男子生弥月或周岁,辫红线锁带之。十二岁始蓄发,俱设祭庙宇或灶神前”[3]544,以此步入成年。

法国学者阿诺尔德·范根纳普曾将过关礼仪定义为“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位置、年龄的每一变化而实施的礼仪”,并指出“一切过渡礼仪都具备分离、边缘(或阈限)、聚合等三个阶段”[9]512。所谓阈限期主要是指一种“非此非彼,即此又彼的之间性状态”。处于这种阶段的人称之为“过渡者”或“阈限人”,由一个名称或一组象征所规定。而此种象征则又多是复杂而古怪的,在山西晋城的开锁仪式中,阈限人(即开锁人)跪地由亲友为其开锁,并将挂于脖子上的铜钱辫子取下后扔出,则表示着满月锁住的状态结束,正式融入俗世,通过这一仪式以这种象征手法来表现开启新的生命周期。正如维克托·W·特纳指出“阈限圣物之所以奇形怪状……是通过生动的形象使其迅速地了解可以称之为文化‘因素的东西”[9]525,在这一过程中,“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这种圣物的选择常来自社会团体的基本文化假定,即近百年来人们对于孩童未满十二周岁时魂魄未全,须以“锁”锁命达成的共识,它并不具备科学性,但当它起作用时,人的理性思考与科学事实也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挂锁、戴辫子、开锁、拍打、回归,山西晋城“开锁”仪式于一道道程序中蕴藏世代相传的精神文明,具体而深刻的礼仪活动启发着即将步入成年的年轻人。但不可否认,在流传的过程中令人痛心的现象也悄然出现。年轻一代对于开锁内涵了解甚浅,逐渐简化的仪式背后是认知淡薄的无奈。流程已简,礼金未简,过度物质化的乱象加大民众压力的同时,也扭曲了开锁的本质。矫正社会价值观,推动地方经济与传统习俗传承的良性结合亟须民俗理性的回归!

注释:

①开锁,即圆锁,圆(元)辫。各地因习惯不同,有不同的叫法。在本篇文章所聚焦的山西省晋城市的民众多习惯称呼为“开锁”。

②《论衡》云:“麒麟,兽之圣也。”“兽”与“寿”谐音,因此,麒麟寓意福寿。《礼记·乡饮酒义》说:“产万物者,圣也。”作为“圣兽”的麒麟既能“产万物”,而“圣”又与“生”同音,因而,人們认为它能送子。

③“高禖”,又称“郊禖”,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位管理婚姻和生育的大神。

④采访对象:赵奶奶;采访时间:2022年7月18日;采访地点:山西省沁水县郑庄村赵奶奶家中。

⑤采访对象:王奶奶;采访时间:2022年7月19日;采访地点:山西省沁水县郑庄村王奶奶家中。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4]史亚楠.民间“圆锁”习俗的发展与演变——以山西、内蒙古地区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8,(7):219-220.

[5]何生海,刘一鸣.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圆锁”习俗[J].东疆学刊,2013,30(2):8-12.

[6]秦海轩.晋城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齐涛,万建中.中国民俗通志·生养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8]叶春生.区域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9]维克托·W·特纳.模棱两可:过关礼仪的阈限时期[M]//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猜你喜欢

成人礼乱象
成人礼感想
特别的成人礼
遏止网课乱象重在落实
成人礼
光伏招投标乱象,谁之殇?
“成人礼”致青春
减肥市场的乱象与坚守
七夕成人礼
“春节价”缘何乱象频生?
治超新规实施在即 深究货车非法改装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