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3-06-25侯荣杰
侯荣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已经逐渐成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提高小学生个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实现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新一代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何构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基于此,为了帮助教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优化教学思路与方法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开展师生互动活动、分组合作活动、情境探知活动、实践体验活动等具体教学策略,以提高小学生学习参与度,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提升其综合认知能力,改善课堂认知效果。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教学课堂的首要原则是科学性原则。教师要根据当前最新的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创新和优化授课方法与授课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真实性、先进性等特点,让小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更多学科知识,拥有扎实的学科技能,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观念意识,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发挥综合素养培养的教育作用。
(二)主体性原则
要想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遵循主体性教育原则,充分认识到小学生这一课程主体,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设计和开展授课活动。在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教师要设计符合当前班级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转变学生对传统课程的看法,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探知任务,从而真正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认知的效率与质量。
(三)生活化原则
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教师的最终教育目的是让小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对此,为了更好地达到上述教学效果,教师要遵循生活化的教育原则,在课堂认知活动中合理融入现实生活元素,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深入思考教材知识点,从而快速理解概念性和理论性的知识,扎实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技能,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
二、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道德与法治课程包括一部分比较枯燥和单调的理论性知识,不仅让教学活动变得更严肃、沉闷,还会降低小学生自主探知的兴趣,甚至产生懈怠消极的不良学习心理,进而影响学生最终的课堂认知效果。对此,为了快速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和互动指导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双方的互动,让小学生真正感知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探究乐趣,从而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活动。另外,教师可以借此让小学生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得到多維思维的启发与锻炼,在思辨互动中透彻理解学科理论性知识的本质内涵,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改善课程学习效果。
以《合理消费》课程为例,此单元要求小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科学分辨合理与不合理的购物要求;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购物选择;树立合理消费与合理理财的意识,养成节俭消费习惯。对此,为了转变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看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教师可以创建师生互动性较强的角色扮演活动。首先,教师在第一排课桌上摆放几组不同的商品,如普通水彩笔、精装水彩笔;普通文具盒、联名版文具盒;简易格尺套装、卡通格尺套装;坚果零食、膨化食品等。其次,由学生扮演父母或教师,而教师则扮演学生,演绎商品购买情景剧。在角色演绎过程中,教师可以任意选择想要购买的商品,而学生则需要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判断所要购买商品的性价比或健康价值,根据实际经济情况选择更适合的商品,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让小学生充分体会到知识探究的乐趣,提高认知活动的参与度,还能使其真正理解单元知识的深刻内涵,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二)实现分层合作,提升团队学习质量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会形成差异化的认知能力,也会产生不同的求知需求。对此,要想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满足班级学生差异化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创建分层合作探知活动。教师要根据单元授课目标和当前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将其按照“同组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分成多个合作探知小组,再按照各组的综合学习能力布置与其相符的互动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互动探讨,从而理解单元重难点,提高合作学习质量。另外,教师可以借此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认知意识,使其真正认识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
以《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课程为例,此单元主要围绕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技艺展开,小学生需要通过课程学习了解民间艺术的类别;知道不同民间艺术的所属地区;体会到我国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及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探索各类民间艺术背后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形成较强的技艺保护与传承意识。对此,教师可以开展分层小组探知活动。首先,按照“同组同质”原则将综合学习水平相近的小学生分到同一小组中;其次,教师给各组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自主探知任务。例如,A组根据民间艺术的发展情况,分析其背后的现实意义与传承价值,如京韵大鼓、东北秧歌等;B组深入研究各种民间艺术,探索不同传统技艺的特点,感知其中的文化魅力,如川剧、皮影戏等;C组研究民间艺术种类,按照文学、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等类别将所了解到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此种分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减轻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其自主探知的信心,还能满足学优生知识拓展和能力提升的需求。另外,教师也能借此增强班级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改善学生团队认知效率的同时,使其拥有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设计情境教学,增强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情境教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悟性等特点。对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根据单元授课目标创建案例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多样化的情境授课活动,使小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认知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拥有良好的自主认知能力。
1.创设案例情境,培养政治认同。
道德与法治知识不仅来源于现实生活,还需要正确应用于现实生活。对此,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实用价值,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创设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情境教学活动,让小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加深对单元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真正认识到案例内容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案例背后的深层内涵和现实意义,体会案例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小学生逐渐形成较强的家国情怀意识和良好的政治认同素养。
以《我们当地的风俗》课程为例,此单元要求小学生了解风俗的演变,体会各种民风民俗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其传承与发扬当地优秀民风民俗的意识。对此,为了改善班级学生自主认知效果,培养其政治认同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结合单元授课目标创设案例情境分析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当地风俗有关的真实案例信息,引导小学生根据案例探索此风俗的演变过程,了解这一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认识到风俗演变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知道风俗传承与发扬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较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良好的家国情怀。例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明节期间学校组织的祭奠革命烈士活动照片,让小学生根据课件中的课外资料探究清明节的意义,了解清明节两千多年的发展与演变历程,知道“三月节”“踏春节”别称的由来。同时,从案例照片和介绍中认识到扫墓祭祖、凭吊革命先烈的现实意义,从而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小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2.创设故事情境,提高道德修养。
兴趣是小学生主动探知的内在驱动力,对此,为了调动班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课堂认知效率,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故事情境感知活动,利用趣味故事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深入分析故事内容,感悟其中的深刻寓意,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以《说话要算数》课程为例,此单元要求小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与失信和诚信有关的故事,通过分析故事内容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明白“失信害人害己、守信得到尊重”的道理,养成说到做到的良好习惯,拥有诚实守信的品质。对此,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使其拥有守信的品质,教师可以结合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开展故事情境感悟活动。例如,对失信,教师可以讲述“食言而肥”的故事,让小学生分析殷羡把他人所托信件扔到水里,致使这些人的亲人因收不到音信而焦虑、担忧,认识到对他人说话不算数,不仅会失去别人的信任,而且会伤害到他人。对守信,教师可以讲述“一诺千金”的故事,让小学生从季布被朋友冒死保护的故事中明白“诚实守信、得道多助”“声誉重于物质”的道理,从而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养成说到做到的习惯。教师设计故事情境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小学生的文化视野,改变其学习态度,还能让學生从故事中感悟到更多的人生道理,从而有效提升道德修养,提高课程认知质量。
3.创设生活情境,培养观念意识。
生活情境教学的最大优势是可以直观展现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小学生在情境探究中形成强烈的代入感,建立较强的同理心,从而快速且透彻地理解学科知识的本质内涵,感悟其中蕴含的现实意义,掌握将知识正确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法,进而真正提高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对此,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元素和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自主探知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分析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之间的关系,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从而真正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拥有良好的生活态度。
以《买东西的学问》课程为例,此单元要求小学生知道查看商品包装的方法;具备较强的商品识别能力;了解购物应当注意的事项;掌握购物的基本常识与基本技巧;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拥有正确的合法权益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对此,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其正确购物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生活情境探知活动。首先,教师在讲台上摆放多种带有完整包装的食品,创设商场购物的生活情境,再教授小学生查看包装的方法,让其运用所学技能查看食品的包装,找出其中营养丰富且未过期的食品。其次,教师给每种食品贴上价格标签,小学生要通过称量和对比的方式判断食品价格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找出其中价格过高或物价不符的食品,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进行维权处理。开展生活情境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其知识认知效率,还能借此锻炼其知识运用能力,使其在情境体验中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
(四)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通过课程教学让小学生扎实掌握学科知识与学科技能,还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和技能实践应用能力,使其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观念意识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实践活动帮助小学生积累更多生活经验,让其养成关注生活、关心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
以《家乡的喜与忧》课程为例,此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深化对家乡的认识,了解家乡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情况,感知家乡的发展变化;能够根据现实情况和具体信息发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对此,教师可以开展实践调查活动,让小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实地参观、采访身边人、网络信息搜寻等方式,了解家乡近五十年的发展变化情况,从出行方式、城镇面积、消费水平、文明程度等多方面出发,探寻家乡的变化特点,分析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现象认识到家乡发展的不足之处,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所学知识提出科学的、有价值的以及有意义的建议。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其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生活,认识到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增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合理优化授课思路和授课方法,从小学生的视角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激活其主观能动性,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小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探知活动中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形成良好的学科综合素养。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