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专业匹配的影响因素
2023-06-25蒋盛君董彬怡
蒋盛君 董彬怡
摘要: 使用湖南省2019届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数据,运用离散选择模型实证分析高职教育与地区经济环境对高职毕业生专业和就业岗位匹配(专业匹配)的影响,并构建样本选择模型处理样本选择偏误,发现专业教育、双创课程、地区行业发展态势显著正向作用于专业匹配;地区经济整体状况则发挥显著负向影响。鉴于双创课程、地区经济环境对不同学科、不同性别毕业生的专业匹配有显著差异化影响,为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建议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中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在教师队伍、课程内容、监督管理等方面发力以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质量;深化完善高职教育体系内双创教育建设;增强就创业服务的适切性、针对性。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专业匹配;高职教育;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23)03-0118-10
一、引言
高职毕业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就业问题既关乎高职教育与人才培养,又关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来,伴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教育现代化持续推进,我国逐步明晰职业教育定位及特色,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优质发展,全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针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我国在提高专业素养、增强综合素质、畅通就业渠道等方面推出系列具体举措①,以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区产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2-3]。
依据麦可思研究院《2022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近几年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境况有所改善,體现为薪资水平与满意度稳步提升[4](P45-75)。但仍有超过1/3的高职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匹配的工作[4](P88-89),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体积累的高职教育人力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上利用不充分,意味着企业培训成本较高,高职教育服务地区经济的效能不足。
鉴于此,本文利用湖南省2019届高职毕业生就业数据,基于职业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中的学习经验、工作定向技能、外界环境决策三因素[5](P52-55+61),从高职教育与地区经济环境两方面出发,深入探讨影响高职毕业生专业匹配的因素,旨在为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服务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在以下几方面做出了边际贡献:第一,实证分析高职教育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教育、双创课程、就业创业服务对高职毕业生专业匹配的影响。第二,将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个体就业行为相联系,实证研究地区经济整体状况和各行业发展态势对高职毕业生专业匹配的影响。第三,采用高质量省级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分析,且有效处理了实证研究中的样本选择偏误问题。
二、文献综述
在现有文献中,针对个人与工作匹配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学历匹配和专业匹配两个维度展开。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首次提出“教育过度”的概念,之后的早期研究主要关注纵向维度的学历匹配问题。随着详细微观数据库的出现,更多研究开始关注横向维度的专业匹配问题[6]。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专业不匹配现象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7-8]。胡艳婷和蒋承基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发现仅有56.1%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匹配,有11.7%的人工作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9]。学者普遍将专业匹配情况作为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之一,并对影响专业匹配的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关注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层面的性别[10](P59-67)、专业兴趣[11]、学习成绩、学生干部经历[12]、实习活动[13](P82-88)、求职成本[14](P126-135);家庭层面的父母受教育程度[15]、家庭社会资本[16]、家庭收入[17];高校层面的学校层次和类型[18]、专业教育[19-20]、实践教学和就业指导[21];就业层面的行业和单位特征[22-23]、职业类型[24](P113-123+128);国家层面的就业和户籍政策等[25]。
相比本科院校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普遍较弱,专业匹配度偏低。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本科生、高职生就业报告指出,2021届本科、专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73%[26]、63%[4](P88-89)。孙海荣、苏妍等学者的研究均发现本科毕业生专业匹配率约高出专科毕业生5至10个百分点[27-28]。针对不同学科毕业生专业匹配的研究众多,但没有达成一致结论。部分学者认为理工农医类毕业生知识针对性强,专业匹配的概率较高,而人文社科类毕业生拥有更多一般性技能,专业匹配的概率较低[29];一些实证研究则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24](P113-123+128)。学者们基本认可学习成绩良好的毕业生专业匹配可能性更高[30-31]。也有较多学者关注高校就业服务,发现学校的就业支持和指导对专业匹配有正向影响[10](P59-67)。就双创教育而言,相关研究较少且所得结论存在差异。朱红和张优良认为创业教育能够降低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从而提高其在所学专业领域创业的意向[32],董小平和苏姗姗则发现接受且认可创业课程及实践的本科生更偏向灵活就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工作[33]。
目前,针对高职毕业生群体专业匹配问题的研究较少,且样本数据主要来自个别高职院校,样本量有限。冯臻和文玉菊以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为例,发现专业素质技能培育对专业匹配有显著正向影响[34]。刘轩追踪调查3所高职院校学生,发现就业指导有助于提升专业匹配率[35]。虞凯等通过分析4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数据,指出反映专业建设的师资队伍、实践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化四个指标均显著影响学生的专业匹配[36]。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从不同角度对高职毕业生专业匹配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体现出国内外学者对高职毕业生专业匹配问题的重视,为本文厘清影响专业匹配的因素提供了有益借鉴。然而,在现有文献中,缺乏将全省高职毕业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从专业教育、双创教育及就创业服务的角度出发,探讨专业匹配影响因素的研究。同时,关注高职教育与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的内在联系,实证探究经济环境对高职毕业生专业匹配影响的研究也相对不足。
依据职业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影响个体职业生涯决策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禀赋、学习经验、工作定向技能、外界环境,这四种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及后续的就业决策[5](P52-55+61)。其中,学习经验与工作定向技能指个体具备的各项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思维习惯,与个体对自身成长及自我实现路径的判断相关。接受高职教育是学生积累学习经验与工作定向技能的过程,具体依托于两条路径[37]:其一是专业教育,学生通过学习贴合生产实践的知识技能,构建专业知识系统框架;其二是双创课程和就创业服务,学校通过提升专业教育的灵活性与适切性,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创业。众多研究也支持了双创教育与就创业服务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及就业结果的积极影响[38-39]。外界环境指个体不能控制的各项环境因素,个体需要了解政府政策、经济环境、劳动力市场供需现状等,制定相对应的职业规划。高职教育紧密对接地区经济发展,这一高度耦合性可具象化为高职专业与地区产业的协同联系[40]。因此,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通常会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态势与行业发展情形的影响。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着眼于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教育、双创课程、就创业服务)与地区经济环境(经济整体状况、行业发展态势)两方面,实证研究高职毕业生专业匹配的影响因素。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湖南省普通高校2019届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该数据包含高职毕业生的受教育基本情况、毕业去向及丰富的就业信息,具有权威性、真实性、代表性。此外,因为个体主要参照毕业前临近年份的经济环境做出就业决策,故本文宏观经济数据来源于2018年《湖南統计年鉴》。
本文关注的群体是就业质量调查问卷中毕业去向为“就业”的毕业生。样本中去除存在变量信息缺失的数据后,总样本量为46 792。在考虑经济环境对个体就业决策的影响时,因样本中约半数毕业生在湖南省内就业,其余则零散分布于全国多省市,加上各地差异化程度大,数据可比度与解释力有限,也难以获得各地市各行业详细发展数据,故本文进一步筛选在湖南省内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最终得到的样本量为22 378。
(二)变量描述
1.被解释变量
借鉴现有研究,本文选用主观自评法衡量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匹配情况[14](P126-135)。依托调查问卷中“您目前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吗”这一问题,我们将专业匹配设置为虚拟变量,“很不相关”和“相关度比较小”赋值为0,“比较相关”“相关”“非常相关”赋值为1。
2.解释变量
本文的解释变量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高职教育,包括专业教育、双创课程和就创业服务。其中,专业教育从学科大类、专业满意度、学习成绩三个维度衡量。学科共分为19大类,分别设置18个虚拟变量。专业满意度通过问卷中教师专业素养满意度、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满意度、实践教学满意度得到,将“很不满意”“不太满意”“比较满意”“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赋值1至5,而后取三项指标均值。学习成绩以专业综合成绩排名体现,排名后20%、后21%~40%、前40%~60%、前21~40%、前20%分别赋值1至5。针对高职院校双创课程存在没有开设、开设为必修课、开设为选修课三种情况,我们设置双创课程-必修、双创课程-选修2个虚拟变量。就创业服务以高职毕业生的就创业服务评价来衡量。调查问卷中涉及学生对学校就创业指导课、职业咨询辅导、校园招聘活动、就业信息提供与发布、就业手续办理、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就业政策宣传与讲解、创业咨询与指导八个维度的实际反馈,我们将“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赋值1至5,求八项指标均值得到就创业服务评价。
第二部分是地区经济环境,包括就业地区经济整体状况、行业发展态势。其中,就业地区经济整体状况以高职毕业生就业所在市州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来衡量。地区行业发展态势以高职毕业生就业所在行业2017年生产总值指数、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来衡量,分别代表行业纵向与横向发展情况。
3.控制变量
参考已有研究,本文选取个体特征和就业过程两类控制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的能力和资源,从而控制内生性问题。个体特征包括性别、民族、户籍、家庭困难、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在校实习、家庭帮助八个变量。就业过程包括求职阶段的简历数量、面试次数、求职成本三项指标以及反映单位特征的新兴产业、工作环境两项指标。
表1报告了样本中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专业匹配率为69.4%,即近1/3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相关或相关度较小。毕业生的专业满意度、就创业服务评价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毕业生所在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双创课程,且必修课形式(55.1%)平均多于选修课形式(35.7%)。样本中45.6%为男性,绝大多数为汉族,约一半学生有学生干部任职经历,且大多参加过学生社团。
本文还依据“专业是否匹配”将毕业生进行分组,检验各主要变量在两组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显示,专业匹配毕业生对专业教育和就创业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专业不匹配毕业生,而专业不匹配毕业生所在地区经济整体状况、所在行业发展态势优于专业匹配毕业生。这些结果初步体现出提升专业素养和增强综合适应性有助于个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地区经济环境良好则可能给予个体更多就业选择,使其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匹配的工作。
(三)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Probit模型研究高职毕业生专业匹配的影响因素,构建基准模型如下: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专业匹配Match,解释变量为专业教育sub_edu、双创课程cre_course、就创业服务emp_service、地区经济指标region、地区行业指标industry。专业教育具体分为学科大类、专业满意度、学习成绩,双创课程包括双创课程必修和选修,地区经济指标具体分为毕业生就业所在市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地区行业指标具体分为毕业生就业所在行业生产总值指数及占比。控制变量X包含个体特征和就业过程变量,μ为随机扰动项。
由于仅可观测到参与了就业质量问卷调查的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匹配情况,在样本构建过程中,我们排除了没有参与就业质量问卷调查的群体。然而,用此样本进行估计可能会导致样本选择偏误,使得基准模型回归结果有误。为处理这一问题,本文采用了该年全省高职毕业生数据,排除毕业去向为继续深造和出国、待就业、实习的样本,删除缺失信息的样本后,获得总就业样本,而后构建样本选择模型进行最大似然估计,并在选择模型中引入高职毕业生生源地变量(共43个虚拟变量)作为排他性约束变量。此外,在考察地区经济环境对高职毕业生专业匹配的影响时,本文仅以湖南省内就业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排除了在其他省市就业的学生样本,也可能带来估计偏误,故使用相似的方法构建样本选择模型进行分析。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表2汇报了基准模型的回归结果。列(1)显示了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成绩变量对专业匹配的作用。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成绩每提高一个层级,专业匹配概率分别增加3.5%和4.4%,说明当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专业综合素质越强时,对专业的满意度越高时,其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与能力有所增强,专业匹配率相应提高。列(2)中增加了双创课程变量,回归结果显示,双创必修课程比选修课程发挥的积极作用更大。原因可能在于,双创课程旨在拓宽个体知识广度,激发潜能特质,增强开放性、创造性、进取性意识,因此,学生修习双创课程有益于增强其综合素质和竞争优势,进而促进专业匹配。列(3)中加入了就创业服务评价变量。回归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就创业服务评价提高一个层级,专业匹配概率提高0.7%。可见,就创业服务引导个体全面客观地审视自身、了解就业前景与宏观环境、树立正确职业观念,有助于提升就业质量,帮助学生找到匹配的工作。
列(4)中引入了地区经济环境变量。首先,在高职毕业生就业所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学生就业对口率下降约0.092%,意味着经济整体水平越高,行业间交叉融合程度加深,新兴领域多元涌现,高职毕业生发展空间广阔,有更多的机遇和选择,更有可能尝试与专业背景并非紧密契合的就业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专业教育可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产业结构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二、三产业占比扩大,众多专业对应的行业随之壮大,能够提供给毕业生较多从事专业匹配工作的机遇,就业对口率上升。但这两项衡量经济环境的指标对专业匹配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其次,在高职毕业生就业所在的行业,生产总值指数增长1%,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增加1%,就业匹配率均显著提高0.2%。个体往往偏好更具发展前景,能够提供更多薪酬回报、发展机遇的领域,行业生产总值指数与占比分别代表行业纵向与横向发展情况,更优的行业发展态势有助于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匹配。
此外,回归结果显示,男性和有在校实习经历的毕业生有更高的专业匹配概率,简历数量显著正向影响专业匹配,面试次数则发挥相反作用。工作属于新兴产业、工作环境良好均正向影响专业匹配。
(二)处理样本选择偏误
为处理样本选择偏误问题,本文构建了样本选择模型,进行最大似然估计(受限于篇幅,样本选择模型回归结果未具体呈现)。在关注已就业高职毕业生的样本选择模型中,结果显示样本选择偏误问题存在。对比基准回归模型,样本选择模型回归结果的系数方向无变化,数值虽有所减小但仍然显著。在关注湖南省内已就业高职毕业生的样本选择模型中,结果显示样本选择偏误问题不显著,且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与基准模型基本一致。因此,本文利用全省就业群体的数据证明基准模型所得结论基本不受样本选择偏误的影响,回归结果具有代表性。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通过两种方式检验基准模型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受限于篇幅,稳健性检验结果未具体呈现)。首先,本文改变被解释变量专业匹配的衡量方式,将“很不相关”“相关度比较小”“比较相关”赋值为0,将“相关”与“非常相关”赋值为1,而后参照基准模型进行分析。回归结果显示,专业教育、双创必修课程、地区行业生产总值占比对专业匹配的影响与基准模型基本一致。
其次,本文改變模型设置,将专业与工作匹配程度“很不相关”“相关度比较小”“比较相关”“相关”“非常相关”分别赋值1至5,构建有序Logit模型。结果显示,随着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及双创必修课程的开设,高职毕业生专业不匹配概率下降,专业匹配概率上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会提高专业不匹配概率,减小专业匹配概率,高职毕业生就业所在行业纵向横向发展态势优良则会降低专业不匹配概率,提高专业匹配概率。综上,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基准模型结果保持一致,说明基准模型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四)异质性检验
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学生在高职教育期间修读某一专业,会积累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同专业提供的知识技能类型存在差异,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更侧重一般性知识技能培育,学生人力资本的通用性相对较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专业更侧重特定性知识技能培育,学生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较强[13](P82-88)。两类专业的内在差异会影响学生就业于专业匹配领域的可能性。因此,参照现有研究,本文将学科大类划分为人文社科与理工农医两组,分别探讨高职教育、地区经济环境对两组学生专业匹配的差异化影响①。
表3汇报了异质性检验结果。由前两列可知,在高职教育方面,两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主观满意度越高,学习成绩越优秀,选择专业匹配工作的可能性均显著上升。双创课程对人文社科毕业生专业匹配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对理工农医毕业生的影响则较小。这一差异可能是因为双创课程有效补充了人文社科学生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对其就业竞争力提升助益更大,而理工农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相对重视具体领域的深化探究和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双创课程对其的额外增益较小。
在地区经济环境方面,经济整体状况与行业发展态势对两组毕业生的作用方向相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越高,行业间交叉融汇,跨领域需求增多,理工农医毕业生的专业匹配率显著下降,而人文社科毕业生专业匹配率受影响不大,这可能与其具备的通用性知识技能相关。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更多伴随的是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和应用转化,相应行业领域有所壮大,对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随之扩大,体现为理工农医毕业生从事专业匹配工作的可能性较高。行业纵向横向发展态势较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人文社科毕业生专业匹配,但会对理工农医毕业生专业匹配产生积极且显著的影响。
此外,由本文基准模型回归结果可以发现,相比于女性,男性找到专业匹配工作的概率更高。为进一步分析男女两群体在专业匹配影响因素上的差异,本文在表3后两列中进行了性别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专业满意度、学习成绩及双创必修课程对两群体的影响大体一致,双创选修课程对女性专业匹配的作用更显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显著负向影响两群体专业匹配。并且,行业发展态势显著负向作用于女性专业匹配概率,当行业渐趋发展壮大,人才吸引力增强,行业内竞争加剧时,女性较低的专业匹配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相对不利处境。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使用湖南省2019届高职毕业生就业数据,实证研究高职毕业生专业匹配的影响因素,得到如下主要结论:首先,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成绩均正向影响专业匹配。双创课程,尤其是双创必修课程,有助于提高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匹配率。整体上,就创业服务对专业匹配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掘提升。具体到不同的学生群体,双创课程显著增进人文社科毕业生的专业匹配,但对理工农医毕业生的影响较小。双创选修课程对女性毕业生的专业匹配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男性毕业生的影响不显著。
其次,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会降低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匹配概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高职专业建设相较于经济新兴业态发展的滞后;行业良好发展态势则有助于专业匹配率的上升。具体到不同的学生群体,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会显著降低理工农医毕业生的专业匹配率,但对人文社科毕业生影响不大;二三产业占比、行业发展态势与人文社科毕业生的专业匹配负向相关,与理工农医毕业生的专业匹配正向相关。行业发展态势还会显著负向影响女性毕业生专业匹配率,显著正向影响男性毕业生专业匹配率。
综上可知,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符合职业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高职毕业生以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双创素养、就业能力作为工作领域选择的前提条件与重要参考,并结合经济情况、市场需求、行业前景等外在环境因素进行调整,作出工作领域决策。基于研究结果与相关政策①,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以期助益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助力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推进。
第一,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中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高职教育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专业设置应更加关注经济社会运行状态、行业领域实际需求,兼顾学科体系逻辑脉络、学生内在成长要求,因时因地制宜、动态适应调整。在实践上,高职院校要完善专业新设与缩减机制,畅通与国家战略政策规划、就业市场反馈等信息系统的联系渠道,及时捕捉并预判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从而建立相应专业,改进现有专业的培养方案,合并或减少社会效益较低的专业。同时,国家应同步推进相关主体积极履责、协调互动,强化政府部门体系化规范引导,鼓励高职院校个性化自主调整,重视第三方机构专业化评估建议。此外,鉴于当前社会分工细化、行业交叉融合,国家应支持高职院校为学科间师生沟通搭建桥梁,设置跨学科专业,适度放宽专业选择时限与条件,提高学生转向心仪专业的灵活性、自由度、可行性,助其为后续潜在就业领域积累专业知识。
第二,进一步在教师队伍、课程内容、监督管理等方面发力以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质量。在国家重视“双师型”队伍及相关资格认证制度建设,关注院校专任教师的职前培养、在职培训体系完善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自主定期开展与专业知识技能前沿动态、教学方法、职业素养等主题相关的教师培训活动,切实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支持各行业领域优质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进入院校兼职任教、合作交流;贯彻产教融合方针,积极对接重点行业领域的优质企业、科研机构,充分开发校企合作互惠潜力,拓展深化产教融合多元模式。一方面,通过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项目教学等形式增强专业教学的适切性;另一方面,发揮经济实体的市场联系、先进技术、实践空间等优势,将前沿理念及工艺引入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同时在高职教育体系内师生评价制度的改进过程中,逐步扩大教学过程、实践操作考评比重,监管课堂知识传授与实际训练的有效性。
第三,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中双创教育的深化落实。高职院校可考虑将双创课程纳入学生培养方案的必修课程,并与专业课程体系协调一致;建设兼具专业素质与双创素养的教师团队,鼓励其针对专业理论与实操特性,将双创教育有效融于专业教学;鼓励学生着眼专业特性及相关的行业动态,充分挖掘专业优势及潜在创新可能性;通过双创项目、双创竞赛、双创基地等形式,辅之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和规范奖励机制,在课堂内外营造更加浓厚的双创氛围,激发学生双创活力、意识及动能,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培育由此衍生的多元综合能力。
第四,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就创业服务的适切性、针对性。高职院校应更加有效地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充分调研政府战略规划及经济政策动向、市场需求趋向及毕业生就业反馈等,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和高水平的职业规划专业人员力量,使就业信息系统与服务平台运行更加高效。此外,高职院校可针对学生性别、学科、发展定位、家庭背景等不同之处,为学生就创业提供个性化规划与指导。以性别为例,高职院校可以帮助女性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就业市场中潜在存在的挑战,以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举措,同时承担起社会文化塑造与宣传职能,消减劳动力市场部分主体存在的性别歧视观念,与合作企业协作向学生提供性别平等的就业入职途径。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EB/OL].(2022-08-19)[2023-01-10].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8/19/c_1128929564.htm.
[2] 蒋晓明,易希平,张晓琳.后现代社会的职业教育走向——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与完全解放的全人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21(05):119-127.
[3] 柯婧秋,閆广芬.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动力、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22(01):120-127.
[4] 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22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5] 吴志功,乔志宏.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06).
[6] Robst,J.Education and Job Match:The Relatedness of College Major and Work[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7(04):397-407.
[7] 周必彧,翁杰.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及其对工资水平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10(Z1):87-90.
[8] Zhu,R.The Impact of Major-Job Mismatch on College GraduatesEarly Career Earnings: Evidence from China[J].Education Economics, 2014(05):511-528.
[9] 胡艳婷,蒋承.专业匹配对高校毕业生工资起薪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04):53-63.
[10] 彭正霞,陆根书.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20(01).
[11] 于洪霞,丁小浩.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匹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08):33-36.
[12] 张东海.人力资本抑或身份符号:研究生就业匹配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9(01):68-75.
[13] 刘扬.大学专业与工作匹配研究: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6).
[14] 李锋亮,陈晓宇,刘帆.工作找寻与学用匹配——对高校毕业生的实证检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15] 焦永杰.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专业匹配的研究—以河南YY职业学院为例[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8:1-54.
[16] 封世蓝,蒋承.就业满意度、专业匹配与户籍管制——基于2003~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J].社会科学战线,2018(07):252-256.
[17] 刘自团,陆根书.家庭经济资源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跟踪调查[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127-140.
[18] 郭睿,周灵灵,苏亚琴,等.学历、专业错配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J].劳动经济研究,2019(02):78-100.
[19] 冯成志.从象牙塔到人才市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匹配度实证研究——基于在广东就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13(06):111-116.
[20] Malamud,O.Discovering Ones Talent: Learning from Academic Specialization[J].Industrial & Labor Relations Review,2011(02):375-405.
[21] 吕洁华,刘思彤,蔡秀亭.专业与就业匹配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五所林业高校涉林专业调查数据[J].统计与咨询,2019(06):30-32.
[22] Wolbers,M.H.Job Mismatches and Their Labour-Market Effects among School-Leavers in Europe[J].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3(03):249-266.
[23] Robert,P.Job Mismatch in Early Career of Graduates under Post-Commun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14(04):500-513.
[24] 代懋,王子成,杨伟国.中国大学生就业匹配质量的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3(06).
[25] 封世蓝,谭娅,黄楠,等.户籍制度视角下的大学生专业与就业行业匹配度异质性研究——基于北京大学2008~2014届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分析[J].经济科学,2017(05):113-128.
[26] 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97-98.
[27] 孙海荣.基于人力资本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专业—职业匹配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03):77-83.
[28] 苏妍,马明宇,宁宇哲.专业匹配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基于麦可思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报,2022(01):161-172.
[29] Heijke, H., Meng, C.,Ris, C. Fitting to the Job: The Role of Generic and Vocational Competencies in Adjustment and Performance[J].LabourEconomics, 2003(02):215-229.
[30] Boudarbat, B., Chernoff, V. Education-job Match among Recent Canadian University Graduates[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12(18):1923-1926.
[31] 馬莉萍.流动与工作匹配[J].复旦教育论坛,2015(02):73-79.
[32] 朱红,张优良.北京高校创业教育对本专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基于学生参与视角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06):100-107.
[33] 董小平,苏姗姗.本科毕业生就业供给侧内部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A省毕业生就业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67-75,194.
[34] 冯臻,文玉菊.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2):86-92.
[35] 刘轩.就业准备对高职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基于489个追踪调查数据[J].职业技术教育,2016(27):49-55.
[36] 虞凯,平静,陶军.专业建设水平对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探究——基于4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Probit模型分析[J].职教论坛,2020(04):161-166.
[37] Schultz, T. W. Capital Formation by Educa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0(06):571-583.
[38] Souitaris,V.,Zerbinati,S.,Al-Laham,A.Do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mes Rais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Effect of Learning, Inspiration and Resourc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7(04):566-591.
[39] 朱恬恬,舒霞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调研与改进[J].大学教育科学,2021(03):83-93.
[40] 刘海明.产教深度融合:高职院校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6):129-135.
Abstract: Using graduates employment data from the class of 2019 in Hunan province, we examine the effect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on the major-job match among 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es based on a discrete selection model and build a sample selection model to address the sample selection bi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cademic satisfaction, academic performanc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all positively affect major-job match;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major-job match.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heterogeneous effects by fields of study and gender. Accordingly, this study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Specifically, it is suggested to adjust academic programs to better sui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program content,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and build more relevant and targeted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related servic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es; major-job match;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loyment
(责任编辑 黄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