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十年计量史学研究特色综述
2023-06-25胡博强
【摘 要】计量史学处于现代史学发展的兴盛时期,深入研究、把握这一特殊时期的史学,对于认知和建构整个现代史学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在计量史学领域中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成绩斐然。具体表现在对计量史学家个案研究全面化,对计量史学历程的总体分析不断深化,以及专题研究进一步拓展等方面。
【关键词】计量史学;史家;特色
【中图分类号】K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3
随着国内计量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十年来,学术界在计量史学史领域里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许多研究成果以专著形式出版,或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各级期刊上。本文将这些研究成果的具体内容加以归纳总结,以多视角地反映近十年来国内计量史学的研究特色和发展趋势。
一、对计量史学家个案的研究更为全面
要研究一个现代史学,必须先了解这个史学的史家,这个现代史学的具体发展历程、研究方法、操作特点以及该史学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研究之间的互动,这些都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史学家和他们的著述中。在史学史研究领域,学者们历来重视对史家的研究,史家的个案研究更是成为史学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21世纪初以来,学者们对计量史学家的个案研究与以往相比,表现得更为“全面”,这里主要表现为两层含义。
其一,研究对象的拓展。20世纪学术界对计量史家的研究多侧重于一些著名学者,如伊纳马·斯坦格、康拉德、迈耶以及蒂利等。近十年来,计量史家的研究范围得到较大拓展,一些过去没有受到过多关注的史家及史学著作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例如,王瀛培就是中国计量史坛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其撰述的文章《计量史学研究综述》从计量史学的产生与发展、操作流程、研究意义等方面,详细的对计量史学的进行了阐述和倡导,并进一步强调计量史学要为史学发展服务。作者虽然评价《历史学与统计学》并非如伊纳马·斯坦格本人所期望的能将统计学概念彻底集中,但充分肯定了《历史学与统计学》对统计学的订正和发展,以及体现计量史学初兴时期特征的地位。
从事中国金融和经济体制研究的彭凯翔也是著名的计量史学家,其所著《历史视野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变迁》,记叙了自20世纪90年代起至21世纪后的中国经济史之计量研究历史,与市场制度及量化研究相衔接,在史学史上也是一部研究佳作。韩炯的《从计量史学迈向基于大数据计算思维的新历史学》具体分析了计量史学的撰述缘起、内容架构、编纂体例和操作流程,认为《大数据催生史学大变革》重要的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取材丰富,包罗各家,稽考重据,重视史料的审核,并对姜义华计量方法的怀疑和考察精神、定量分析给予充分肯定。[1]
其二,对著名史家及著作研究的多视角化。著名史家及其著作往往对国内计量史学的发展做出过较大的贡献,他们的史学思想直接或间接推动了国内计量史学的发展,而史学著作则是在计量史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著名史家的研究在史学史研究领域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分量。学者们对计量史家的研究中,运用了现代史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其研究成果显著。
这十年以来,学术界对被认为是美国计量史学的第一部代表作,著名的康拉德和迈耶合作出版的《内战前南部奴隶制经济学》的研究可谓细致入微,佳作迭呈。例如,对其所认为得出的结论即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是不必要的,因为奴隶主在这个时候已经变得无利可图,南方的农奴最终将会自然走向灭亡的结果。熊金武认为该观点是“是非曲直”的。他通过考察奴隶制经济效率的方式即使用奴隶的收益率,通过计算蓄养奴隶一生的收入扣除成本,又分别估计了蓄养男性与女性奴隶的回报。然后,他用数据说明,奴隶供给稳定,奴隶价格增长区域结构表明奴隶制经济不会自我毁灭。从整体上,作者驳斥了南北战争前南方奴隶制经济不能自我维持的观点。在驳斥的文章中,不仅使事实结果变得清晰明了,填充了计量史学的研究形式,也扩大了史学史的研究领域。又在其著作《量化历史:经济史学的新范式》中,通过展现其发展历程、理论创新、研究框架及对历史资料数据化的利用等,揭示计量史学与量化、经济数据的关系。从整体上,将其研究归纳为是一项有益的范式创新,有利的推动中国经济史学融入国际经济史学界,也推动了经济学和计量史学联系的加深。
除此之外,李振宏也是近年来被较多关注的史家。王瀛培认为其著作《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在阐述计量史学的产生与发展時,还强调科学数字化正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数学统计方法已迅速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和现代史学的各个方面。王晓娟的研究更为细致,主要以其著作《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史学发展》为探讨核心,分析史学发展本身。她认为计量史学已突破传统史学的局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叙述性历史逐渐变为分析性历史,数学方法正适应当代史学研究这一新的发展需要。并认为《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体例上已经初具“大纲”雏形,只是叙事多简化、以及省略了计量史学发展的客观基础。[2]另外,霍俊江的专著《计量史学研究入门》,更是在总结了李振宏的研究成果之上,全面阐述了《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撰写的社会历史背景、写作思路、数据统计与史料价值、技术手段、基本方法以及所体现的哲学背景,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该书可谓计量史学研究入门之佳作。
二、对计量史学历程的整体研究不断深化
对史家个案的研究展示出计量史学的微观特征,丰富了计量史学史的细部内容。20世纪以来的学术界,对计量史学的研究侧重于于具体的数据整理和数据化分析,对计量史学的整体特征,以及史学与其他学术门类的相互联系则关注得相对较少。近十年来,部分学者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郭晓宇所著的《计量史学与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以近代中国的教育史为主线,论述了中国近代社会、教育与计量史学的关系,通过精研计量史学的方法在其他分支学科中的应用情况,展示了近代各方面史学思想的丰富多样,并将计量史学发展历程与社会变迁、学术风气之间的演变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同时展现了计量史学的新气象。由于时代关系的影响,虽然计量史学存在单一定性分析的不足,但史学家更多地将目光转向时代变迁的大趋势,注重表现教育史学中具有的数据分布和定量分析的内涵。其它如教育规模、程度和范围的研究、有关教育结构的数据分析研究,历史数据的发掘,史家关注的现象和因素,高度重视计量史学方法的指导,史料来源思想的发展等,文中都有精审的论述。[3]
以计量史学为入门的著作有两部。一个是霍俊江的《计量史学研究》,该书在广泛吸收前人及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重点按照计量史学的当代特征、技术方法、操作过程和技术应用以及计量史学作为现代史学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等,系统地论述了计量史学的发展状况,并且通过比较说明计量史学在90年代前后史学发展中的地位,使我们从宏观方面全面把握计量史学的基本状况。另一个是陈志武的《量化历史研究》该书以论文的形式,重点探讨了量化史学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量化史学的撰述特征,并重点通过论述量化的数据分析结构、构造模型方式、史家对当代史、边疆域外史、自然灾害史、专门史中的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来体现,最后,作者除了叙述了计量史学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外,还探讨了计量史学自身的不足和史学研究者在具体运用其方法时产生的一些问题。
此外,有不少单篇论文亦立足于计量史学的整体研究。例如王晓娟的《计量史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认为计量史学在史学观念方面,表现出思维僵化,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计量史学对研究者的要求。认为计量史学之所以在中国发展缓慢,与史学研究者传统史学思维落后有密切的关系。其特点是缺乏具有自觉史学批评意识的史家,提出的理论问题不够深入,当开展史学批评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时,研究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4]马金生和李宏的《中国大陆“计量史学 ”现状的本土化反思》中认为计量史学与本土史学的疏离与我国史学的思维模式、史料特点等本土史学实际相关与当代国外史学界的史学理念转向有联系。因此我们要借鉴西方史学转型的启示,以此来促进我国史学史学科内部以及史学与其他学科交流融合的两个发展趋势,且两大趋势间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并详细分析了两种趋势各自所具有的特征。[5]
三、对计量史学的专题研究得到拓展和深化
“让史学趋于精准”是计量史学的重要特征,因此,统计学与史学的关系也是计量史学研究的重点。关于如何“让史学趋于精准”,姜枫婷为其释义,并分析了计量史学的特征,认为采用数学运算和数据处理的分析方法,根据实际数字(数据)统计,对历史资料进行计(定)量分析,再把分析结果用来对历史现象进行验证。其意义和作用在于帮助历史学家精准地提出问题,不仅仅是从量的规定性上,而且也是从质的规定性上去分析问题,进而探讨和阐述社会历史进程中深层次的本质和趋势,从而使历史学研究的结论更加精确。而杨柳和杨洪波则从反对福格尔的观点入手,福格尔曾认为,计量史学方法“在分析群体行为时作用最为明显”。但杨柳和杨洪波则认为,计量史学诠释的一个明显特征应该在于对微观的精准关注,虽然计量史学的优势是在于研究历史群体的数据资料,揭示历史现象的整体性,但不应该忽略历史资料中的个体,也应该通过反应个体的数据,将其渗透到计量史学的研究中,使史学趋于全面的“精准化”倾向。
关于计量史学与史学的关系,霍俊江所著《计量史学研究入门》一书则是迄今最为系统的著作,该书从史学特征入手,于“导论”中阐述计量史学作为现代历史学中的一个崭新的、重要的分支。它不是以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进而探讨对历史和社会进程的影响为对象,而是侧重研究历史群体的变化。在如今自然科学发展占统治地位的科学研究中,逐渐凸显出对史学研究方法跨学科化的关系,同时也在不断地影响史学的发展。如计量方法运用在诸如近代封建制度、铁路、海洋运输的研究的调查,得出计量方法对于史学解释丰富性的优势;计量模型对于长时段历史框架构建的可能性,不仅从制度与国家角度解读了历史变迁,还引入了意识形态理念对于制度变革的影响,产生历史研究的新角度。[6]
计量史学与量化史学的关系被学者们广泛地关注并深入地研究。刘杰翻译的《献给历史学家的量化方法》于“引言”中对量化对计量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统计方法、图表形式和分析工具,并于定量技术的个案中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正文中十章具体方法阐述了量化历史主要以经济计量方法进行历史维度的跨学科研究,是当前计量经济史与其它历史研究的热点,突出强调其定量的方法研究历史,并将之作为“史意”的出发点和实现史学的可测量性,而且通过计量史学的定量形式来体现这一出发点,但与此同时,由于过于重视数据和变量关系,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量化史学是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的成熟阶段,充分吸收了此前历代官方的时间序列,技术方法都比较完备,因量化史学十分兴盛。
计量史学对陶瓷史学研究也有新的推动,张述伟认为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计量史学作为一种把科学的嚴谨性和历史的人文性结合起来的新兴历史研究方法。在陶瓷史学的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但可以分析书籍中有许多关于数量的记载,更是可以通过众多的考古遗存,来为计量史学提供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张述伟就在其著作《浅谈陶瓷计量史学方法的应用》中,全面考察了计量史学运用于陶瓷史学研究中的意义,并分析了其史学价值、对陶瓷史学的影响以及史学地位等,进一步扩充了计量史学史研究的领域。[7]
以上所述,为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在计量史学研究领域中的新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虽然仍有不少优秀佳作难以一一陈列,但从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已经可以窥见近十年来国内计量史学研究的整体特征。但仍不免有所不足,由于国内计量史学的相关书籍著作较少,使这一研究显得十分的空洞;另外,计量史学在经济史、人口史与专门史等方面的研究十分成熟,但现有的研究成果显然无法涉足其他史学领域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韩炯.从计量史学迈向基于大数据计算思维的新历史学[J].史学文苑:学术版,2016(1).
[2]王晓娟,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史学发展[J].史学史研究,2013(3).
[3]郭晓宇.计量史学与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J].学理论, 2018(7).
[4]王晓娟.计量史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3版)[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
[5]马金生,李宏.中国大陆“计量史学 ”现状的本土化反思[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6]霍俊江.计量史学研究入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7]张述伟,乔磊.浅谈陶瓷计量史学方法的应用[J].东方收藏,2021(21).
作者简介:胡博强(1994—),男,汉族,河北邢台人,在读硕士研究生,河北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