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生非智力因素的训练与培养的探究
2023-06-25李欣
李欣
高考是一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的考验。在复习知识的同时,要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考生非智力因素进行训练与培养。
一、训练学生指挥情绪的能力
情绪是指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兴奋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成事,又能败事。因此,要根据高考复习目标,培养学生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把情绪调整到兴奋状态。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训练:
(一)在回归课本的过程中加以训练
教材中所涉及的每个知识点都与高考试题相关。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抓住教材中的主干,又要关注细枝末节。只要认真总结历届高考试卷,就不难发现高考试题对教材中知识点的应用宽而广。因此,回归课本是高考备考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回归课本时,我们采用速读法查缺补漏。从书的第一页开始速读,熟练的内容一翻而过,对重点、难点、疑点的内容作简要记录,再迅速翻下一页。等到全书读完后,再对记录下来的部分进行精读,直到弄懂、记牢为止。要注意缩短回归课本的时间。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能有丝毫走神。这就需要把情绪调整到最佳兴奋点才能完成。这种办法是培养学生、指挥情绪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在考试过程中训练
考生拿到考卷时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消除紧张情绪。学生在做模拟试卷时,也要认真对待,充分模拟。例如:把教室布置成高考考场的样子,把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调整和高考相对应,在考前播放广播——考生须知,更换学生不熟悉的教师作为监考教师,等等。让学生在模拟考试中感受紧张情绪产生,直至经过自己的调控逐渐消除。在备考过程中,模拟考试是非常多的。如果每次都能够这样进行,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对考试已习以为常,那么紧张情绪自然会得到有效控制。
考生还应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把考试当作是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工具,通过考试去了解自己的知识漏洞,找到今后复习的方向。理解高考是测量自身起点能力的方法,既可以作为报考学校和专业的依据,又可以作为人生道路上选择职业的依据。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情感指对外界刺激而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例如:喜欢、厌恶等。兴趣指喜好的情绪。情感与兴趣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对事物持肯定态度就是喜欢的事物,也会产生喜好的兴趣。反之,对持否定态度的事物,必定没兴趣。
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学习变得枯燥和无趣。大量的练习和考试,使学生的生活几乎没有娱乐的时间。习题的难度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容易受到打击,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充分讨论,查找资料。采取抽答的形式,抽出主讲人,由他复述基础知识,讲例题的解题方法与步骤,怎样用例题作变式练习。其他成员参与启发、补充。在小组竞争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积分制。积分最低的组要受到一定的“惩罚”。惩罚措施多样,可以表演节目或为组里同学服务等。教师还要动员学生提出适合自身情感且趣味性强的好办法,从而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对复习内容的强化训练。
(二)让学生参与“微课”“短视频”的录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教与学可以增加一些短小的案例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目前,微课、短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普遍,能够起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学种习方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针对重难点和要点知识进行反复学习,而只需要用零散的时间。这既解决了在教学中进行十几分钟后因学生注意力涣散而没有听清、听全重点内容的问题,又解决了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跟不上教师进度的问题。
通常,具体的做法是,教师针对重点、难点知识或是一道题、一个知识点进行录制,制作成一个视频单元,给学生观看。那么,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让学生自己制作微课视频,可以是针对自己在学习上的难点问题,也可以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也可以是自己创造的小技巧、小方法;可以是对一道难题的讲解,也可以是知识点的总结;可以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也可以是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获得的灵感。总之,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制作属于自己的微课,然后将视频与大家共享。在这种情况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无论学生处于什么水平,都将积极准备,对知识的认知将更深入、更细化。
(三)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考中涉及的实验题目,是在复习中的难点,原因是通过做题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方法,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花了大量的时间却起不到很好的效果,让学生产生了厌恶的情绪。如果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把在习题中遇到的困惑,自己动手操作一遍,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做中学,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给枯燥的复习带来一些活力和乐趣。
在进行知识梳理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设计思维导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大家集思广益,再进行展示。
三、锻炼学生的意志与耐挫能力
意志指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自觉地努力的心理状态。挫折指失事、失败。最能体现意志的地方是人对待失败的态度。意志薄弱的人对失败垂头丧气,甚至习以为常。意志坚强的人便能“屡败屡战”,坚持到底。
在考生中有这样一部分学生,平时学习刻苦、认真,知识掌握得也不错,但一遇到重要的考试,成绩总是上不去。在被他人不认可的过程中,也逐渐丧失了信心。这类学生缺少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他们长期被阴影所束缚,变得麻木而习以为常。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跳蚤放在桌上,拍击桌子跳蚤便跳。跳起的高度与其自身相比约100倍。然后在跳蚤身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当跳蚤连续在玻璃罩上碰壁后,便主动降低了起跳高度。接下来逐渐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也不断地降低起跳高度,当玻璃罩接近地面时,跳蚤只会爬。这时把玻璃罩拿走再拍桌子,跳蚤也只能爬,不会跳。拿走玻璃罩,虽然此時的跳蚤还具备跳的实力,可惜的是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
同理,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考试的失败,是每一个考生都会经历的。意志坚强人的会分析失败原因,制订策略,迎接下一轮的挑战。意志薄弱的人遇到困难时往往产生消极的思想。每当考试来临,由于惧怕考试,而不能将自己的真正水平发挥出来。
针对这些学生,如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制订应对策略,再辅以应试技巧的训练,这对迎战高考将会产生极大的动力。在每年高考中,都会有平时成绩平平而高考却成绩优异的学生。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学生在最后冲刺阶段打碎自身成长的“玻璃罩”,脱颖而出。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这类学生,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早日打破“罩子”,提振信心,“跳”得更高。
高考不仅是智力因素的较量,而且是非智力因素的比拼。学生要想在高考的战场上取胜,就要把自己学会的知识,充分表达和发挥出来,非智力因素在此起到关键作用。作为教师,既要教会学生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