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逻辑、困境与策略
2023-06-25李新生
李新生
摘 要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新征程的基本目标。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复杂及体系化特征,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目标指向是和谐、协同、引领,产教关系在现代化建设新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挑战,表现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体系结构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契合性困境,专业结构与现代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和谐性困境,人才素质结构与现代产业革命及科技创新的协和性困境,产业企业参与职教办学与高等职业院校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困境。构建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应推进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着力建设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资源供给体系、专业建设运行体系、产教协同育人体系、多元办学治理体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产教关系;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4-0038-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目标,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方位。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区域经济发展之需和时代科技发展之势而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类型,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建设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从体系内部看,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纵向贯通、层次完善、学制完备、治理科学的体系;从体系外部看,是教育与经济循环通畅、教育与产业互动和谐的体系。建设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任务,“高质量教育体系设计的逻辑指向将直接推动产教关系、科教关系的融合”[1],可见,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是建设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以系统论的思维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演变逻辑、现实困境及发展策略,以期为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一、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发展逻辑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特殊性在于直接面向企業和市场办学、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2]。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类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连接产业界进行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一)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基本内涵
产教关系是国家教育体系和产业体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各种教育类型与产业体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产教关系的内涵丰富,从教育类型看,产教关系包含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看,产教关系包含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之间的宏观关系、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之间的中观关系、高等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之间的微观关系。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产教关系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调整和完善。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分工推动了教育和产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生产提供物质基础,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具有新的发展趋势,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这两种教育类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为社会生产活动实现科学分工提供人才支持,尽管两者都与社会产业发展存在必然的联系,但两者不能相互替代而又相互补充,高等职业教育应体现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属性。据学者研究与测算,2006-2015年,我国教育通过人力资本增加而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度总值为6.57%,其中普通本科教育占0.15%,高等职业教育占0.28%[3],高等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更明显。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社会生产关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参与社会生产分工的表现形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基本内涵包含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体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之间的关系,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高等职业院校与现代产业企业之间的关系,等等,体现为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体系在社会生产分工中相关要素的互相影响、适应及协同。建设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不能简单地把产教关系理解为校企合作关系和产教结合关系。从社会生产的相关要素和现代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结构看,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之间形成一种社会场域关系,它们之间的场力平衡就会促进两者和谐、协同发展;当高等职业教育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或者优先产业发展时,就会形成一种推力给产业发展带来加速度;当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或者落后于产业发展时,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不能给产业发展加速,而且需要产业体系产生一种拉力来拉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而达到平衡,这种拉力削弱了产业发展的动力进而影响产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种生产教育与产业体系之间的社会场域关系凸显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属性,产教关系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具体表现。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就是要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优先于产业发展,并给产业发展提供加速动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由产业拉动向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促进和引领产业发展转变。
(二)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形成的关键要素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理想状态就是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应然状态,对这种应然状态的解释需要一定的科学理论支撑。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了“场域”的概念,通过“场域”对社会空间进行分析和考察。“场域”理论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布迪厄对社会场域的考察与物理学中力场的分析方法并无太多不同。“场域”理论提出,社会空间由多元场域组成,包含了经济场、教育场、艺术场、政治场等,诸多的社会场域都具有重要的同源性[4],这种同源性就是力场的相互作用。经济场、教育场是同一级的场域,由于“庞大的场域可以被分解为诸多次一级场域,每一个次级场域在遵循它所属上一级场域整体性的逻辑时,也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5],因此,可以把产业场、高等职业教育场分别视为经济场、教育场的次一级场,它们在社会空间中形成同一层级的场域关系而相互依存。“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都是关系的系统”[6],可见引入“场域”概念来分析社会空间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从“场域”的视角来分析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必然要考察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就是一种场域关系。“场域可以被设想为诸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结果,场域的运作有点像磁场,其中的位置取决于他们与两个极点之间的关系”[7],由于物理学家詹姆斯·C.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的电磁理论就是分析场域关系的基本原理,可以借鉴电磁理论来分析产业场、高等职业教育场之间的场域关系,从而为形成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分析框架提供理论支撑。
1.和谐统一
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本性学说把电磁学和光学统一起来,揭示了电、磁、光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和谐统一性[8]。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和谐统一关系,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而且这种和谐统一关系具有客观存在性。就产教关系发展的本质而言,和谐统一的产教关系是一种合作共赢、协调发展的产教关系。发展是和谐的自然规律[9],和谐统一从其实质表现看就是高质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和谐统一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互相协调、互相适配、融合发展,共同实现技术技能创新,共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10],产教关系和谐统一构成了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体系建设的重要发展逻辑。和谐统一的产教关系是建设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和谐程度是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然而,区域经济特色性和产业结构差异性的存在,又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区域上具有不平衡性,产教关系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由不平衡、不协调向和谐发展变化。
2.协同融合
麦克斯韦方程组中磁场高斯定理显示:磁场无通量源,穿过任何闭合曲面的磁通量恒等于零,即磁感应通量在任何情形下是守恒的[11]。由此,产生磁场的两个磁极是协同的,两者相互依存而不可或缺,各磁极接受与释放的能量是平衡的。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体系虽然各自具有独立的发展过程和运行体系,但从二者在社会生产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来看,二者之间必须相互配合、协同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凸显各自的社会职责与使命。和谐统一的运动规律必然是从相对的状态中走向同一的高度、从对立的变化中走向融合的归点[12]。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空间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体系之间实际上具有物理学磁场意义,而产教协同、融合发展就是实现这种能量守恒的基本途径,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构建必然要走向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的协同融合发展。
3.适应引领
麦克斯韦方程组是宏观电磁场普遍适用的基本方程,其基本内涵显示,时变磁场将产生时变电场,时变电场又将产生时变磁场,时变电场和时变磁场互相激发,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相互激发,组成一个统一的电磁场[9]。此外,场所在的空间中任何一个体积元都具有能量,磁体间的相互作用依靠充满空间的场一步一步地从一点传递到另一点,磁场的能量传递通过电荷运动来实现,其能量类似于物体的动能[13]。从这一角度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就代表着时变磁场,而产业体系就代表着时变电场,二者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相互激发,不断向前发展。产教关系作为社会生产系统中的一种场域,其磁场能量的传递通过技术技能型人才用知识、技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与产业领域之间的流动来实现。“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它必然具有超越的特征”[14],因此,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出改造现实世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人能运用和控制现代科学技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超越甚至引领产业体系发展,在此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发挥适应产业经济发展功能还是超越引领产业经济发展功能,取决于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对现代产业发展变化趋势有着清晰地认知和预见。就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而言,要想让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就必须有效激发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社会空间由多元场域所组成,从而产业场、高等职业教育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社会场域关系,并且具有自身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有学者将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场域,把“职业”与“教育”视为该场域中的两种溪流,这两种溪流在共生交融的和谐场域中实现交汇[15]。综合上述分析,根据詹姆斯·C.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电磁理论的基本原理,借鉴其定理和定律来分析与构建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的适切性和合理性。因而,运用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探讨的方法论来分析产业场、高等职业教育场之间的相互关系,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形成的核心就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和现代产业体系之间的和谐统一、协同融合和适应引领。
二、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现实困境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体系之间的发展目标是和谐、协同、引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是动态的螺旋式递进过程,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及时根据现代社会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趋势进行人才培养结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内容的调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面临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困境。
(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体系结构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契合性困境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教育规模依然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无法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与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同时影响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构建与发展。从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人才培养体系结构看,高等职业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存在教育规模和体系结构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契合性困境。一是社会经济增长对高等职业教育需求递增。全球经济处于第三次黄金增长期,科技创新加速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增长和自身内生发展的推动下,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型为高质量增长模式,经济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强[16]。二是生产力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发生变化。为了适应生产力加速发展,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需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而逐步上移[17],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更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要求。从国际比较看,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比G7国家更明显[18],世界产业发展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分工的调整迫切要求我国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三是产业转型升级激发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调整。随着全球产业格局调整,国际产业将集中于比较优势强的国家,全球高技术产品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挑战,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部门和新业态出现,生产变化带来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社会生产中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比例将加大,高等职业教育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应对产业革命的挑战。四是人口结构变化和人们终身学习需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国人口结构中适龄劳动力比例下降迫使产业企业通过提升技术含量来适应人力资源的短缺,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使越来越多的现有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接受高等教育实现终身学习的诉求。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结构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全国各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短期内不会达到良性耦合状态[19],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是建设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现代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和谐性困境
现代社会产业结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之相适应。为满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发展来设置专业,对接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和职业岗位群,专业设置具有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专业结构与现代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和谐性困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结构调整具有环境限制性。人才培养需要师资、硬件条件等资源,由于高等职业院校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差异性,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很难跟上现代产业发展的节奏,有的学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在招生规模上向办学成本低的专业倾斜,没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区域产业结构发展需求科学确定专业招生规模。“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全国950所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的1753个专业点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活性服务业的相关专业占比分别为27.2%、19.6%、11.7%、7.6%、7.6%、5.1%,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部分专业与区域相关产业逐步协调、匹配[20]。二是专业结构调整具有时间周期性。由于现代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我国正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并开始向研发制造基地转型,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生新的需求。随着世界科技革命变化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截至202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共有765种专业,专业点数达到59111个[21],从整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看,产业结构持续变化与专业结构周期性调整不能同频共振。三是专业结构调整具有人才培养成效延后性。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兴专业在高等职业院校很难实现提前布局,人才培养需要3~4年的时间周期,高等职业教育新兴专业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难以实现和谐发展。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群建设获得较快发展,其组群逻辑主要体现为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相关专业简单整合与重构,缺乏同城市、同区域的同类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有效链接和错位优化,缺乏面向区域支柱产业和现代产业集群高度协同的特色专业群,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没有实质性的复合创新和质量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和组群效应不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素质结构与现代产业革命及科技创新的协和性困境
人才素质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结构复杂的综合系统,人才素质结构是素质系统要素的组织形式。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其人才素质结构内涵丰富,从外延看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从内涵看包括态度、知识、技术技能及其整合的人格品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素质结构与现代产业革命及科技创新存在协和性困境。一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和素质与现代科技创新需要存在差距。衡量高质量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要看数以亿计学生的素质能否不断提升和增强[22],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过于强调操作技能培养的现象,知识、素质和能力层面存在不足,特别是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素质、道德素质、创新素质、数字素养和信息素养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能适应现代科技进步和智能化生产需要,人才培养质量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匹配性不足,难以满足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3]。二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与现代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求存在差距。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创新,产业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期望,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技术技能结构不能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不能为数字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推动力。随着“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智能化生产技术大量应用于生产领域,将形成现代社会智能化生产系统,智能化生产需要大量技术理论与操作技能于一体的劳动者,智能化生产系统需要高度复合的专业型技术技能人才[24],这需要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教育变革来适应智能化生产的时代要求。
(四)产业企业参与职教办学与高等职业院校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困境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改善区域劳动力技能結构、提高产业企业人力资本质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征更需要产业企业的参与并提供技术技能积累的相关条件,需要产业企业的深度合作。
一是产业企业参与职教办学的物质资源投入与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需求的协同困境。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跨界培养除了产业企业必要的资金投入之外,更重要的是产业企业在实践性教学条件、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人才培养要素支持。从经费投入情况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来源于产业企业的资金支持很少,产业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主体,应当承担部分人才培养成本,而产业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真实投入却不明显。《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显示,2013-2018年全国产业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分别为61.45亿元、52.98亿元、44.29亿元、50.78亿元、41.09亿元、44.10亿元,分别占高等职业教育当年总经费的4.28%、3.63%、2.73%、2.92%、2.12%、2.09%,产业企业经费投入很低且呈逐年降低趋势,全国大部分地区产业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与高等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不匹配。二是产业企业参与职教办学的人力资源投入与高等职业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协同困境。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技术技能形成与积累需要产业企业的大力支持,特别需要产业企业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的投入来推动新技术、新技能的形成,由于产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技能支持更少,校企合作平台及企业实践基地难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和多元办学主体协同治理模式难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跨界培养难以达到期望目标。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1997-2020年,我国普通高职(专科)毕业(含结业)学生总人数5087.8万人[25],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产教关系这一“场域”向产业体系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之“能量”,而产业企业流向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技术技能形成与积累之“能量”严重不足,迫切需要产业企业补充“能量”实现磁感应通量守恒。
三、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发展策略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类型化、办学形态的类型化和管理模式的类型化支撑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26],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建设应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形成产业场、高等職业教育场之间社会场域关系的自身内在逻辑。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核,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建设需要高等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共同构建和谐、协同、引领的产教关系,突出技术学术和技术技能创新,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跨界培养模式和差异化管理模式,彰显其类型教育的功能与特征。
(一)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建设高质量的人才资源供给体系
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工业化和城市化显著发展,中长期内经济仍有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2035年之前GDP有年均8%的增长潜力,2036-2050年也仍有6%的增长潜力[27],经济增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拉动效应依然存在。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处于下降趋势,劳动力数量增速减缓或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通过劳动力接受教育程度的上升来弥补,调整高等职业教育供给结构是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变化的现实需要。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增长主要来自教育的贡献,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与数据统计研究所的研究与预测,2020-2030年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呈明显增长趋势,2016-2020年教育的贡献率为10.9%,2021-2025年为13.1%,2026-2030年为14.86%[28]。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现有普职比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将越来越大,其发展规模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有效建设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国家教育部门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结合我国战略发展需要调整高等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在保持高等职业教育规模适度增长的基础上,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从纵向、横向双向拓展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体系发展[29],构建纵向贯通、层次完善、学制完备的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体系,为形成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奠定基础。二是大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质量。高等职业教育既要直接增加人力资源的数量供给,也要间接通过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来满足现代产业转型和科技发展需要,通过有效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来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产教融合的有效推进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完善决策和管理体系,国家教育部门和产业相关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共同决策、信息共享、共同推进,构建系统化的国家决策体系和推进路径,形成产教融合决策合力,既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政策来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瞄准未来产业及企业需要,也要通过有效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企业走向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会对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交易过程中会有交易费用,它的大小影响经济活动组织和执行的方式”[30],由此,通过产业政策来影响产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行为具有现实意义。产业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执行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产业转型和微观企业的行为[31],国家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应根据要素结构来考虑,使产业政策科学有效并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思想,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产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如国家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引导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使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更高的高新技术含量,使其更好地满足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殊需求。三是协同建设高质量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国家从教育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综合化和系统化来设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运行体制机制,教育发展政策与宏观产业政策实现协同匹配,有效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进程,形成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实现现代产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供给契合,助力建设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资源供给体系。
(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资源跨校和跨地融合,建设高质量的专业建设运行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和谐、协同、引领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内部资源整合与协调发展,有效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形成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集聚,建设高质量的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体系。高等职业院校要瞄准我国未来10至20年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趋势,实现专业建设超前布局,通过专业建设激发高等职业教育在产教关系中的引领作用,积极推进以教促产。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包含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三个部分,高质量产教关系发展的重点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微观和中观层面的产教关系既要体现区域层面某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独立发展,更需要体现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协同发展和融合发展,共同建设高质量的专业建设运行体系。
一是精准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对接区域产业。高等职业院校应确定好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角色定位,主动实现主体专业发展与区域相关产业需求对接,辅助专业也需逐步与所服务的产业对接,构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水平和质量是专业群建设的关键变量[32],通过区域产业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中小企业参与合作,强化产教资源、要素的相互融合,建设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和产教融合平台,加强行业技术技能积累与知识创新研究,形成技术技能和产品研发优势,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二是着力实施区域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资源融合共享。处于服务区域同一产业的多所高等职业院校,通过职业教育联盟、职业教育集团等形式进行深度合作,加强内源性动力系统培育,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之间教育资源积累与集聚,实现教育系统内资源整合与共享,结合区域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和产业岗位群之间的“职业联系”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重组和优化,专业建设依托各自的优势错位发展,专业结构互融互补,形成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对接,打造跨越高等职业院校资源属性的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三是科学构建区域专业群建设运行体系。专业群建构应同区域产业集群之间保持动态的耦合匹配[33],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知识生产能力,提高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行业的匹配度,增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能力,高质量地服务区域现代产业集群发展。衡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观层面指标是行业、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匹配度[34],区域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优化与重构将带动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促进产业资源与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融合共享,促进专业结构和人才素质结构的优化,增强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和谐性,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突破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产业跨界鸿沟,建设高质量产教协同育人体系
区域产业发展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发展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研究表明,1978-2013年我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8%,固定资本的贡献率为94.72%[35],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固定资本投入的要素驱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投资产业企业人力资本将会获得更高的回报率。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建设需要突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鸿沟,建设高质量的产教协同育人体系。
一是突破产业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物质资源投入的鸿沟。在国家“人口红利”逐步减少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日益明显的背景下,产业企业需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特别要加大对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的投资,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仅仅依靠国家财政的投入将不能满足其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与筹措机制,提高产业企业资金投入占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总经费的比例。产业企业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在工程技术人员、生产技术、先进设备、实训场地等领域的投入,既是实现产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直接方式,也是实现自身多元化投资发展的重要渠道。二是突破产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鸿沟。产业企业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获得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增量和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来满足产业企业发展需要。根据现代产业革命和科技创新需要,校企共同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研发与创新、共同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共同开发高水平专业教材、共同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技术学术和技术技能创新、共同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培育工匠精神,校企共同构建高质量产教协同育人体系,科学调控产教关系的发展方向,推动区域产业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向和谐、协同,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产业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突破产业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实现技术技能学术的鸿沟。高等职业院校应抛弃学科学术的惯性思维,建立以技术技能为基础的技术学术体系,发挥现代产业集群的主导作用,校企共同开展技术技能积累与高新技术研发,构建以“校企技术共同体”为基础的高等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色的技术技能科研生态系统。产业企业加强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加大现有人力资源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存量人力资源的高新技术含量,结合产业发展实现存量人力资源的技能升级和技术赋能,促进产业企业技术创新和数字技术推广应用。产业企业依托高等职业院校构建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教育基地,为员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赋能基础条件。
(四)发挥多元办学主体的协同功能,建设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受高等职业教育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和制约。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表现形式,影响产教融合的相关要素对产教关系发展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特别是产教融合中利益主体对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涵括政府、企业、师生、社会等主体共同参与的生态系统[36],涉及到诸多利益主体,利益相关者包括核心利益相关者、间接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高等职业院校和产业企业是核心利益相关者,政府、公众、社区、校友、师生等是间接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由于利益主体所处的地位、影响力及其诉求各不相同,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困境与利益冲突。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建设需要发挥多元办学参与主体的协同功能,建设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一是稳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高等职业教育需引入大中型国有企业、行业龙头股份制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等相关资源,发挥产业企业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资源优势,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办学,为构建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二是积极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分衡治理”机制。产教融合是国家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体现,需要尊重产业企业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差异性,构建差别性的利益实现机制[37]。由于多元办学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不可能同时达到最大化,可以通过分主体、分阶段、多形式、多内容等采取“分衡治理”来逐步实现,充分调动产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如大型集团企业、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可以采取差异化的利益保障机制,根据企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实现其利益目标;对于技术偏好型企业和成本偏好型企业,采取不同的形式实现其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治理以达到其利益目标。三是探索高等职业院校设立类型化发展的学校内部治理机构。按照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高等职业院校根据专业群、生产链结构设立院系和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实现类型教育的特色治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向深层次发展。产教融合中利益相关主体加强沟通协调,充分考虑和合理权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由利益相关者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实现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协同和利益平衡。四是有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高等职业教育利益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多元办学相关主体的协同功能,确定共同的利益协调原则,找准各方利益契合点,达到利益相关者和谐共赢,为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和谐、协同、引领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国家从宏观上加强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建设,有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利益协调机制构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供良好的现代治理机制。
参 考 文 献
[1]史秋衡,冯路玉.论高质量教育体系设计的逻辑指向[J].重庆高教研究,2022(1):15-20.
[2]朱德全,石献记.从层次到类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百年[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3-117.
[3]張佳.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问题的实证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86.
[4][5][7]迈克尔·格伦菲尔.布迪厄:关键概念[M].林云柯,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88.
[6]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4:132-145.
[8]麦克斯韦.电磁通论[M].戈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9][12]巴湘.和谐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12-20.
[10]林晓雯,刘志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关系话语范式的演变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19(23):5-11.
[11]马海武.电磁场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66-168.
[13]严济慈.电磁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63-64,275-282.
[14]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3-6.
[15]陈亮,陈恩.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流职业教育建设的要义证成[J].教育研究,2020(5):99-111.
[16]何文章,张学英,凌光,等.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规律及趋势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7):96-98.
[17]刘新华,王冬琳,王利明,等.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93-98.
[18][28][35]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与数据统计研究所.2030年中国教育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7-92.
[19]潘海生,翁幸.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2006~2018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J].高校教育管理,2013(2):12-23.
[20]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8-12.
[21]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Z].教职成函[2020]1号,2020-01-13.
[22]陈宝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N].人民日报,2020-11-10(13).
[23]房风文,张喜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匹配性分析[J].江苏高教,2019(6):99-104.
[24]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2-78.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7~2020年各年度全国教育统计数据[EB/OL].(2021-08-30)[2022-10-16].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moe_569/.
[26]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11.
[27]林毅夫.中国经济的前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87-89.
[29]石伟平,兰金林,刘笑天.类型化改革背景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2):99-104.
[30]埃克里·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姜建强,罗长远,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17.
[31]陈冬华,姚振晔,新夫.中国产业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研究:框架、综述与展望[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8(1):51-71.
[32]潘海生.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任务与建设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0(1):116-119,127.
[33]王亚南,成军.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构:内涵意蕴、逻辑及技术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0(6):118-124.
[34]周建松,陈正江.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4):98-108.
[36]潘懋元,朱乐平.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逻辑: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教育研究,2019(3):117-125.
[37]潘海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194-196.
The Logic, Dilemmas and Strategies of Industry-education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Xinsheng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basic goal of Chinas new journey of moder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High-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The industry-education relationship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goal of high-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t is diversified, complex and systematic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logical point of the industry-education relationship of high-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harmony, synergy and leadership. It faces new challenges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of modernization, which shows the dilemma of fitting the scale and system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dilemma of fitting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with the moder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structure, the dilemma of concordance between the quality structure of talents and 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dilemma of synergy between the participation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the provis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earch for 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To build a high-quality industry-education relationship in higher vocation education, we shoul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focus on building a high-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uman resources supply system, a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system, an industry-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and a diversified school governance syste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dustry-education relationship;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uthor Li Xinsheng, professor of Maxism College of Hunan University of Industry (Zhuzhou 4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