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闻问切”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音乐鉴赏教学探究

2023-06-25刘烨

艺术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望闻问切小学音乐教学教学策略

摘要: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布,义务教育阶段正式提出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并在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新增了创意实践。其中,尤其关注到了当前教学大背景下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运用,架设起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改革使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目标发生了更深层次的转变,引起了不少教育者的思考。音乐鉴赏作为贯穿中小学的重要模块,不仅是校内课程,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培养音乐兴趣、积累音乐素养、提高审美感知能力、促进创新实践的有效途径。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鉴赏和教唱课程是两大支柱,其中鉴赏课程容纳了独唱、合唱、独奏、合奏、民歌、舞曲、中外管弦乐等多种音乐体裁和形式,旨在通过丰富的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推动鉴赏课程的教与学,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文章以苏少版五年级上册鉴赏课《春节序曲》为例,通过教学实践的论证,为广大教育者提供音乐鉴赏中审美的感知与构建、音乐要素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创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等教学新策略。

关键词:音乐鉴赏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小学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7-0-04

0 引言

《论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学习音乐作为修身、治学得以完成的催化剂,早在西周时期就被认定为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音乐鉴赏教学作为音乐学科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培养音乐兴趣、积累音乐素养、提高审美感知能力、促进创新实践的有效途径。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鉴赏课程容纳了独唱、合唱、独奏、合奏、民歌、舞曲、中外管弦乐等多种音乐体裁和形式,旨在通过丰富的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布架设起了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这样的转型指向教育目标的升华,要求音乐教学方法从学科本位转向育人本位。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以《春节序曲》一课为例,转变教学思路,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导向,尝试以下教学策略。

1 “望”表知里:审美的感知与构建

1.1 多觉联动,丰感知

音乐鉴赏在人们的认知中,往往被理解成听赏。浅层目标是通过听觉定义乐曲带来的体验感。但在听觉的感知下,传递出的信息往往基于表象。想要深层次地理解和感知音乐,需要有足够的感官刺激和多重理解。美国的加德纳曾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从联觉角度来看,人们的听觉、视觉以及感知觉在一定程度上常常互相影响,且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多觉联动在音乐教学中成了小学课堂的有效辅助。

以视觉体验为渠道,可以利用儿童的空间智能,将音乐转化为图形,随着音乐情绪速度的转变,使图像呈现不同的表现形态,且这一现象在音乐界得到过验证[3]。将铁片放置在音响的上方再撒上一层细沙,在音乐播放过程中,沙粒会随之形成多种图形,而这些图形的转变,其实就是音响强弱和节奏等因素的体现。这种手法简化后同样适用于小学音乐课堂。在《春节序曲》中,引子乐段表现了锣鼓喧天的热闹场景。在密集而轻快的八分鼓点声中,有规律地加入了四分重鼓点,可借助红色的主色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

a.“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和画面?”

b.“鼓点有哪些不同?”

1.2 多维融合,促构建

想要突破学科本位的审美培育,就必须挖掘教材的多维联系,将其融合延伸,打破单一的审美构建,从而实现对审美多样化的理解,促进深层次的审美

构建[4]。

1.2.1 音乐艺术与姐妹艺术间的联系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认识音乐与姐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是非常重要的”。舞蹈、美術、戏剧等姐妹艺术在本质上与音乐艺术相通,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而鉴赏教材的选定,往往融合了歌唱性、舞蹈性、演奏性等特征。《春节序曲》的引子乐段为演奏性较强的锣鼓节奏,主题一则引用了舞蹈性较强的秧歌舞曲音乐,主题二则引用了歌唱性较强的陕北民歌。在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情绪色彩,听辨音色,还要深入挖掘旋律特性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让学生懂得欣赏音乐,还能欣赏、理解与之联系的姐妹文化。

例如,针对乐曲中蕴藏的背景文化可以提出:

a.“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地区的舞蹈形式吗?”

b.“这首歌和乐曲中的哪一段旋律比较相似?加入歌词唱一唱。”

1.2.2 音乐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用数学逻辑提出了声学。明代的朱载堉首次运用数学计算求出了沿用至今的十二平均律。这些例子说明,音乐这样情感性较强的学科,也存在严密的逻辑思维,而这样的逻辑正是音乐中情绪推进或旋律递进的内在原理,是一种通过音乐抒发的逻辑美。《春节序曲》中运用了螺蛳结顶的创作手法,教师可以运用图示辅助学生理解“一个主题通过逐步紧缩的手法,直至形成简洁的顶端”,让学生感受乐句逐步紧缩带来的情绪推动,理解数理逻辑也可以创造美,鉴赏教学中主题乐段的顺序辨别也需要清晰的结构排序,这样的逻辑美在音乐教学中无处不在。

例如:

a.“结合图示观察乐句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2 博“闻”强识:音乐要素的理解与运用

2.1 层层递进,引理解

中有秦汉的“相和歌”,从徒歌、但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发展至丰富的汉大曲;西有巴洛克时期的单一手法,发展至浪漫主义丰富的音乐术语,其无不体现出音乐要素的丰富多彩。音乐家通过旋律、节奏、节拍、力度、曲式、调性等多重要素,力求音乐的丰满表现,只有对音乐要素有足够的理解,才能深入体会音乐所蕴藏的含义。小学音乐教育是兴趣培养和能力发展的根基,教师首先要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增加知识储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力度变化的作用、创作手法的规律以及情感变化与段落结构的划分等。在《春节序曲》一课中,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有助于引起学生对每个乐段的音色听辨和强弱对比的思考,联系场景感知情绪。

例如,聆听主题二所表达的情绪和画面时可以提出:

a.“聆听音乐,你听到了哪些乐器?请描述它们的音色特征。”

b.“听辨乐器出现的顺序,想象是什么场景?”

2.2 循循善诱,强运用

音乐不仅是静态的聆听,更需要动态的表现。如果说理解是“闻”,那么将其运用到音乐实践中就是“识”。对教师来说,课堂的引导和鼓励是激发学生实践动力必不可少的因素,而这与教师的语言组织、行为示范以及耐心坚持密不可分。首先,在良好的聆听习惯下,教师可以通过逐步提问,分析乐曲中音乐要素的特点,为实践做铺垫。其次,可以通过自我示范或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最后,建立评价机制,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与鼓励。

例如:

a.“‘花鼓’作为我国的传统打击乐,有着举足轻重的渲染效果,接下来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在打鼓的过程中,运用了几种敲击方式?请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尝试练习,后邀请小组上台展示。”

b.“在螺蛳结顶的乐段中,旋律还出现了前后呼应的现象,请你仔细聆听,前后乐句的强弱变化是怎样的?老师奏前一句,请你奏后一句,注意控制前后句的强弱对比。”

3 学“问”思辨:思维的发展与创新

3.1 启发生成,拓维度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当前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将教学目标局限于当堂课的乐曲鉴赏,忽视了鉴赏思维的培养和鉴赏维度的拓展,这就导致学生在长期学习下,鉴赏能力提升缓慢,更换鉴赏内容就无从下手。教师利用巧妙的提问和规范的回答方式,可以拓展学生思考的维度,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帮助学生养成从鉴赏一首曲子迁移至鉴赏一类曲子的能力,甚至可以鉴赏多领域的美。

3.1.1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提问

初听乐曲时,人们常常被乐曲表象中与其认知最相符的部分吸引。《春节序曲》是每年新春佳节都能听到的乐曲,可谓家喻户晓。此时的提问若与生活相联系,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

a.“这段音乐你曾在什么节日中听到过?”

b.“这种场景下你还想到了哪些音乐?”

c.“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

3.1.2 规范表达,促进习惯的养成

介于技能学科的特殊性,音乐中有许多的专有名词,而这些名词与其他领域有或多或少的相似度。在提出“找出乐曲中与之相同的乐句”时,学生的回答往往表述得较为模糊,如“那一句”或“第一行”。此时,教师可以灌输“小节”的概念,将作答话术纠正为“第1小节至第4小节”。在长期的引导示范下,学生的音乐思维将得到强化,鉴赏习惯的规范性也有益于“听、唱、动、奏”等其他领域的学习。

3.2 思辨内化,延深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了艺术学科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本质,除了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还要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前者是由外而内的生成阶段,后者则是由内而外的内化阶段。想要深化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理解和运用,就要打破固定思维,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进行思辨创新。借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歌词、节奏、律动、形式上积极尝试新花样,还可以利用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创新,产生“1+1>2”的效果。在善思考、乐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开发创新潜能的塑造与培养。

例如:

在《春节序曲》的旋律中,模拟春节场景,为不同的主题创编表演情景,如引子部分可加入春晚的开场主持,为主题一的旋律选择多样的舞蹈形式和伴奏,为主题二创编第二段歌词。

4 “切”身躬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音乐是人类寄托情感的载体,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正是有了前人的传承,才让人们有机会领略南方音乐的细腻婉转、北方音乐的高亢嘹亮、合奏乐的精湛技艺以及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舞蹈。音乐教育不仅是技艺的传授、内在的熏陶,更是文化的传承。

4.1 双向立足,建传承

音乐传承分为文化传承与精神传承两种。文化传承立足于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受到时代发展和网络平台的影响,如今的人们更易于接受流行音乐,而传统音乐中戏曲的韵味、民乐的典雅往往只能得到少数爱好者的青睐。这并不是因为它们过时或不那么美,而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过于局限,对此需要通过引导来促使更多人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而精神传承则立足于理解音乐情感的复杂性。其往往体现在音区的升高、节奏的急促、重音的强调、旋律的反复以及歌词的情意等方面,只有对音乐要素有足够的理解,才能感受到作者跌宕起伏的心境与精神。

例如:

a.《春节序曲》借鉴了北方的秧歌舞曲和陕北的民歌。针对这样传统的音乐形式,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观看秧歌视频,观察人们的动作表情和服饰,想一想人物性格及音乐特点”,促使学生理解陕北音乐和舞蹈的地域特征。

b.“为什么作者在欢庆春节的背景下,创作了主题二舒缓的旋律?作者想表达什么樣的心境,从哪些音乐要素得以体现?”通过连续提问引起学生思考春节的背后寄托了人们对新春的希望,也寄托了亲人间久别重逢的温馨与思念。

4.2 内外合璧,齐发扬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实现千百年的传承,且一直被人们接受,是因为其在传承的过程中能够与时俱进,不断融合变革。因此,音乐教学不仅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还要实现对音乐的创新发扬。文化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除了组织校内活动外,教师还应借助学生这一载体,将音乐文化渗透到家庭和社会中,充分发挥音乐的育人价值。

例如:

《春节序曲》是我国作曲家李焕之的代表作,其形式是西洋管弦乐合奏,风格上有着西洋交响乐的辉煌气势。后经过尝试,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在融合了西洋乐演奏技法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更多的小众乐器,效果别具一格。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中西对比,引起学生思考中西方音乐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增强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并向家人和朋友传递我国的音乐文化,激发更多人对民乐的热爱与学习热情。

5 结语

音乐鉴赏课程中对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任重而道远。在落实新课标之际,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人格。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为培养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贡献

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6.

[2] 崔允漷,邵朝友.试论核心素养的课程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10):24-33.

[3] 赵妙倩.多元化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黄河之声,2018(8):66-67.

[4] 郑和钧.协同教育与素质发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

作者简介:刘烨(1993—),女,江苏淮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育(音乐)。

猜你喜欢

望闻问切小学音乐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望闻问切”有效开展内地西藏班高中汉文的教学
“望闻问切”在数学解题中的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