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学对话交融
2023-06-25王玉冰
摘要:蔡国强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人这一身份使其能够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艺术灵感,其作品在西方社会享有广泛声誉,受到高度欢迎。通过欣赏蔡国强的多样化作品,可以窥见其艺术作品不仅具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还契合西方美学理念。他的艺术成就是将东西方传统与现代美术理念融为一体,达到自由创造的境界的结果。文章从中西美学间的融合与对话角度切入,分别分析其艺术作品中体现的中西美学思想及理念。就中国古典美学特质而言,蔡国强的作品首先运用了火药这一传统中国符号,并将其作为一种艺术媒介;他还将《易经》中白贲这一美学思想运用到作品中,达到绚丽与平淡调和之美;除此之外,他的部分作品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体现出鲜明的道家美学与生态美学价值取向。而从西方美学体现这一角度切入,其艺术作品表现了对柏拉图理念世界、看不见的力量的探寻,最具影响力的烟花表演这一艺术形式暗合本雅明提出的惊颤效果所产生的美学观。文章还探讨蔡国强独特的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形式,分析美学范式,为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创造与大众鉴赏提供崭新的角度。
关键词:蔡国强;中西美学;白贲;天人合一;惊颤效果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7-0-03
0 引言
蔡国强是国际当代艺术领域最受瞩目和最具开拓性的艺术家之一,其艺术表现横跨绘画、装置、录像及表演艺术等多种媒材。他以火药为材料进行的独特创作,一次又一次震撼西方艺术界,斩获了大量国际大奖。与此同时,近几年在国内不少的重大节日及场合中,都可以看到蔡国强的烟花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国内外都接受认可蔡国强的作品可以窥见,其作品融入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质,同时体现了西方美学思想。
蔡国强艺术创作的中西文化艺术对话交融特色与其成长经历及身份特征息息相关。蔡国强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相信风水、崇尚自然力量的渔村,从小便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国缺少发展当代艺术的土壤,蔡国强和许多艺术家一样,远赴国外发展,先后旅居日本、美国等地。面对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西方大环境,这些“第三世界”艺术家都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在国际上为中国当代艺术争夺话语权,而蔡国强的作品凭借中西方文化艺术高度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脱颖而出。
因此,本文从中西美学对话角度切入,分别以中国传统美学及西方美学理论分析阐释蔡国强艺术作品中的中西美学特色,并探索其在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融合中体现的艺术特征。
1 蔡国强作品的中国古典美学特质
1.1 火药:中国符号与媒介创新
在蔡国强的作品中,离不开火药这一创作材料。不论是因爆炸而形成的火药画,还是大型装置艺术与焰火表演,火药都是蔡国强作品的核心元素。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偶然发现的,后来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传统的“五行”之一,可以说火药从诞生之初便极富东方神秘主义色彩,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起初人们运用火药是为了延年益寿,体现了人们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受中国古代经学体系的影响,火药成为节庆礼俗的助兴之物,广泛用于庆贺、祭祀,娱乐审美价值大于实用价值,这种对审美欢愉的追求,也是生命观的一体两面。之后火药从审美中脱离出来,开始广泛用于战争,从药用与审美价值走向了毁灭身体的战争之用,是身体意义上的逆发展。
由此观之,火药代表了毁灭与重建。蔡国强意识到火药的矛盾性,进而探索如何将破坏活动转化成某种创造活动。如他自己所说:“火药爆炸强调的宇宙观强调创造与破坏两个阴阳对立的法则,用极端对立的材料:火药与布(或纸)表现极端对立的物质冲突时的生命运动之魅力。”[1]对蔡国强来说,火药就是他的画笔,画布从丝绸、玻璃延伸到了天空,带给人们视觉、听觉等多感官的震撼。
蔡国强追求火药爆破所产生的巨大威力与抽象痕迹,又以掌控火药的方式尝试传达他对文化、宇宙、人生的思考。在他的火药艺术中,不只是单纯挪用中国符号作为媒介,而是真正体现了阴阳转换、对立统一的中国文化哲学精神内涵及底蕴,是生命力的体现。
1.2 白贲:绚烂又复归于平淡
火药在瞬间被点燃、爆破、升华,随后消失,爆炸瞬间极其华美绚烂,而在爆破后仅仅留下燃烧后的痕迹。这种痕迹不是激烈华丽的,而是有种朴素平淡之美,格調清雅,气韵生动。这种反差首先体现在火药画中,蔡国强的作品《观潮图》以钱塘江美景为主题,通过火药在丝绸或纸上爆炸完成画作,一瞬间的爆破后,留下了水墨画般的痕迹。深浅不一的棕褐色如笔墨的浓淡,展现出了潮水的质感,他的本意便是以此探索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风格。而在烟花表演这种行为艺术中,这种美感得到了更直观的体现,例如2008年奥运会上走过北京中轴线的29个大脚印、《九级浪》白日焰火的缤纷色彩,这些爆炸在燃烧瞬间展现极致华丽之美,而烧尽后只剩下虚无,一切回归平淡。
这种艺术形式与《易经》中的传统美学白贲有极为紧密的联系。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两种美——错彩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分别对应华丽繁复和平淡素净。而《贲卦》中也包含这两种美的对立:“上九,白贲,无咎。”贲,本来是斑文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2]。蔡国强的艺术作品贯彻了这种美学思想,烟花绽开的一瞬间是绚烂的,之后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散,绚丽是暂时的,只有平淡才是永恒的。由错彩镂金的美到出水芙蓉的美,体现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拓展了美感的深度。
1.3 道家美学:“天人合一”与生态美学
蔡国强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火药符号的创新及美感深度的追求上,他的作品也蕴含道家美学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了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与哲学思考。道家的“天人合一”侧重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事物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蕴含朴素又超前的生态美学特质。
蔡国强不乏以生态环境为主题进行批评反思的作品,其中一个重要代表便是《九级浪》,其选择在白天的外滩燃放,极具开创性。焰火表演分为三幕,分别是“挽歌”“追忆”“慰藉”,用焰火的颜色来阐释“自然之死”的主题。第一幕“挽歌”以阴沉的黑色烟雾与白日作对比,向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致以哀悼并引发人们对生态问题的思考;第二幕“追忆”用绚烂多彩的烟花回顾没被破坏的美好的自然环境,唤起人们对美好自然环境的追忆与环保意识;最后一幕“慰藉”以五彩缤纷的烟花富有韵律地在空中绽放、洒落、倾泻的视觉冲击,展现自然的力量与人类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
与白日焰火这一表演艺术相呼应的还有《九级浪》大型装置艺术,这场装置艺术的载体为一艘破旧的木船,與外滩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载船而来的是99只遭受环境破坏的仿真动物,无一不耷拉脑袋,趴倒在船只的各个角落。蔡国强的这场艺术展览展示了其对生态的观照与反思。现代社会的人们往往以对抗姿态面对自然,甚至企图改造自然,而老子曾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人类应该对大自然的力量保持敬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蔡国强的许多艺术作品都带有这种色彩,其将自然生态看作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整体,焰火爆炸时天、人、自然成为一个整体,处于同一宇宙。装置艺术中对动物的关注也体现了超越个人、超越物种的更为宏大的生命观,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一种生态美学实践。
2 蔡国强作品的西方美学体现
2.1 看不见的世界:理念、自然、艺术
蔡国强的艺术作品虽然形式多样且多变,但其创作思路是一以贯之的,即“以看得见的形式,表现看不见的世界”。看不见的世界,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被称为“道”,而西方美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自然世界、艺术世界这三种。根据这一传统,艺术家遵循形而上学的宗旨:通过艺术,我们抵达超越事物表象的王国[3]。艺术与自然都是探求理念世界的方式,艺术是对自然的探寻、模仿、创新。
由这种思路解读蔡国强一系列有关宇宙对话、外星人计划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始终在追寻看不见的世界,企图控制看不见的力量。这种探索表现在对自然力量的运用上,蔡国强在艺术创作中有一个持续了21年的梦想,即用焰火创造一个梯子,从地面通向宇宙,完成天与地之间的对话。“天梯”计划辗转英国巴斯、日本、上海,都因天气或安全原因搁置,最后选择在福建泉州的惠屿岛上进行。泉州是一个地理位置极其特殊的城市,身后被高山环绕,外界通向一望无际的海洋,这样的地理环境使泉州人极为相信风水与看不见的世界。蔡国强从小受到风水观念的浸染,最终家乡成了他唯一能够升起天梯的地方,因此他更为相信自然中看不见的力量。这种对自然力量的信念不仅体现在对地缘文化的执着上,还体现在火药本身这一艺术形态上。火药的爆炸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自然也成为艺术参与的一部分,火药的爆炸打开了他与看不见的力量对话的窗口,他借用自然的力量造就了一种确定与不确定、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张力,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只是为这个过程制定了模式,而让自然力量来完成这些作品。”
这种对看不见的世界的探寻,蕴含蔡国强对宇宙、生命、天地的思考。《天梯》的创造是用热气球升腾架起一座500米的由火药制成的梯子,爆炸瞬间火星逐步向上攀升,似人类不断向宇宙探索的过程。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人探索宇宙的梦想成为现实,但艺术始终是抽象的,而烟花似乎成为唯一能够释放力量、实现由地到天的飞跃的媒介。蔡国强的作品便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他希望爆炸能够参与并融合宇宙的运动,成为某种原初性的理念整体,探索不同的时空维度。
《天梯》架起了一座蔡国强与家乡、亲人、世界、宇宙之间的桥梁。它连通宇宙、神灵与一切看不见的力量,连通过去与未来时空,连通了中国人具体的有关风水、平安、如意的期盼,亦连通了超越事物表象的王国。
2.2 瞬间与惊颤:本雅明的现代艺术观
蔡国强艺术创作的成功与本雅明的美学理念存在相合之处。本雅明认为,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信息瞬间性这一特点造成一切取决于时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不少人不再致力于耗费时间进行某种艺术创作,产生了艺术裂变。现代艺术的这种瞬间性导致惊颤效果成为现代艺术的特点之一,凡具有惊颤效果的艺术作品,均存在异样事物,而且是稍纵即逝的[4],这样的作品是费解的,只有在被接受者消化后才能被理解。
蔡国强的烟花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本雅明的艺术生产论,体现在对瞬时性的把握上。信息时代,人们被大量的信息轰炸,瞬间性的艺术令人感到震撼,能够快速吸引人的眼球。烟花的爆破是瞬间的,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凝神观照去感受艺术,而是转瞬即逝的视觉刺激。伴随瞬间刺激而来的还有艺术的费解惊颤效果,体现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混沌上。蔡国强说:“当大型爆破发生时,爆破的冲击力会产生瞬间的混沌。它会扭曲时间、空间、人的存在感,和围绕在你身边的东西。它创造了很多可能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一种时间的暂停。瞬间亦成为永恒。”[5]这种艺术体验带来了惊异或震颤,从而引发人们对艺术更深层次的思考,消化惊颤甚至成了蔡国强艺术得以展开的一部分,大众作为艺术的消费者,在其中完成了艺术接受。
本雅明的艺术理论虽被广泛应用于对电影艺术的解读,但蔡国强的焰火表演亦有此特点。大众作为艺术接受者,能够感受烟花瞬时爆炸带来的震撼,消化视觉的留影、耳际的鸣响以及认知上和空间上的混沌与差异,这也是一种费解与惊颤。
3 结语
在国际艺术舞台上,西方是强有力的艺术中心。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创造属于自己的方式并融入西方体制是困难的。在这种大环境下,蔡国强身为一个旅居海外的华人艺术家,对艺术的期待并非激烈的冲突与争夺,而是希望完成一种对话和来往。通过前文的论述,蔡国强的艺术作品在形式上更多运用了西方的理性思维,但是在作品内容和思想观念方面,他又偏爱东方古典思想。面对中西艺术,他的态度一直是开放包容的,对火药、历史典故、风水的运用体现了他对自己中国身份的认同和强调,而他也对塞尚艺术的纯粹性及杜尚艺术的前卫性对他的艺术启发直言不讳。对他而言,东西方艺术中一切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借鉴与交融的。
蔡国强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始终明晰自己的中国身份,延伸中国符号与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融入现代艺术形式,搭建起贯通中西美学的桥梁,于其中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前卫性表达手法,开拓性运用一些现代科技来展现多元的艺术理念,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参考文献:
[1] 王川.东方的智慧和语言:再识蔡国强公共艺术[J].雕塑,2018(2):56.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5.
[3] 黄月婷.蔡国强艺术作品个案研究:地方符码与全球化意识形态构造[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9:60.
[4] 邱明正,朱立元.美学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257.
[5] 蔡国强.九级浪[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2.
作者简介:王玉冰(2002—),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