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珞巴族民间音乐文化记忆探析

2023-06-25冯凡

艺术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民间音乐西藏记忆

摘要:在中國西南、藏东南部的广阔大地上,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群山的夹缝中以及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生活着珞巴族这个古老的民族,珞巴族人口数量在中国各民族中处于最低水平,仅有2000余人。以前靠打猎为生的珞巴人,现在已经改行种地。许多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民歌,如陕西民歌、台湾民歌、藏族民歌等。珞巴族山歌以特定的旋律与诗词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歌唱方式。珞巴族传统音乐由民歌、歌舞及器乐等构成,在传承珞巴族民间音乐文化时要考虑到这一点。文章对西藏珞巴族民间音乐文化展开研究,分析其民间音乐分类,并对西藏和珞巴族民间音乐文化记忆进行全面研究,总结不同类型民间音乐的相关文化,如叙事音乐、丧俗音乐等。西藏珞巴族的不同民间音乐有不同功能,各类民间音乐均能体现当地群众的不同情感,而且可以用于不同生活场景中。新时期背景下,对西藏珞巴族民间音乐文化进行分析,能够促进人们加深对珞巴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认识,更好地传承民间音乐文化。

关键词:西藏;珞巴族;民间音乐;记忆;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7-00-04

0 引言

珞巴族以米林、隆子和朗县为主体,分布于中国西藏地区,是中国人口相对稀少的少数民族。珞巴族民间音乐以特定的旋律和诗词相结合,运用非常广泛。珞巴族传统音乐由民歌、歌舞、器乐等构成,属于东亚音乐体系,其中以民歌、歌舞、器乐等种类最多。珞巴族传统音乐简单、质朴,风格、情调等均比较原始。

1 西藏珞巴族民间音乐分类

珞巴族传统民间音乐涉及民歌、歌舞、器乐等元素,其中以民歌最多,属于东亚乐系。珞巴民歌作为一种诗歌和音乐的混合体,运用非常广泛,而且往往以歌唱和舞蹈的形式出现。我国珞巴族民歌大致可分为夹依、百力、亚里、月这四大类。

第一类:以夹依为主的民俗舞蹈,主要用于节

庆、婚礼等活动。

百力是一种歌谣,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族风俗;亚里是向上苍祈祷的时候唱的歌;月是士兵行军之前,一起喝下一口牛心血时吟诵的歌曲,寓意对胜利的祈求,表达必胜的信念与决心。

第二类:主要是“白曲”,《浅析珞巴族民歌的一些特点》一文按照主题内容的六大分类方法,将其分成了以叙事性和民族性为主的歌曲,以结婚、节日为主题的庆祝歌曲,在进行宗教仪式时以宗教为主题的赞美诗,此外,也涉及打猎时唱的劳动歌曲。

第三类:根据赵赫《生态环境视域下珞巴族传统音乐与变迁》提出的“三型”分类,即以婚嫁、喜庆等为主要内容的“三型”分类,以民俗信仰为主要内容的祭典歌曲。

第四类:根据于乃昌《珞巴族文学史》所记载的“五类”,将其分为祭祀歌谣、婚恋歌谣、生活歌谣、教诲歌谣、新歌谣等。

2 西藏珞巴族民间音乐文化记忆

2.1 西藏珞巴族民间叙事音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珞巴族人已经停止打猎,但是其依旧把本族传统文化尽可能地传给后代。如今,每逢重大节日,珞巴族人仍会穿着自己的传统服装。珞巴族具有独特的音乐文化,珞巴族的乐曲分为两种,一种是声乐,一种是器乐。声乐是将诗词与特定的旋律结合起来歌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加金,通常在节日、祭祀、宴会等比较盛大的场合中演唱,内容大多是对族群起源、迁移史的赞美或叙说。西藏珞巴族民间音乐曲调深沉、庄重,以歌唱和舞蹈的形式出现,在歌曲的末尾有一群人以加金作为伴奏[1]。

珞巴族民间叙事音乐歌词种类繁多,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如于乃昌所著《珞巴族文学史》、关东生所著《中国民族文化大观藏族门巴族珞巴族》《斯金金巴巴娜达萌》《阿巴达尼》《金岗岗日》,都有类似的叙事特点。其中,叙事性音乐主要是对民族历史、神话传说和个人经历的叙述。

叙事诗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以乐曲的方式来歌唱,另一类由不同人在讲述故事时歌唱。前者的歌唱一般在一些特殊环境中进行,以青年为主,歌者多为各部族中经历丰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比较了解的人。各个部族叙事诗的曲子都有各自的特色,如博嘎尔部族将叙事诗的曲子称为“夹英”。叙事性乐曲被称作“达明达”,义都部落叫“阿依啊”,一般都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时加入一些音乐,如达木珞巴的《王子与公主的凄美爱情》和《善良的女儿与恶毒的后妈》,就是将王子和大臣、女儿和树林里小鸟的对话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民间音乐可以用在舞曲中,也可以用在叙事诗中。例如,加金被用到舞曲中,其节拍清晰,通常是从慢到快,乐曲的特点是粗犷、豪放,具有叙事性,可以边唱边跳,主唱旋律和节奏随着歌词的变化而变化,而副歌旋律、节奏和速度却比较固定。又如,专门用于史诗般叙事的加金加曲调,其旋律质朴、讲唱强烈、节奏灵活。尼玛扎西是有代表性的继承者之一,一直致力于对其的传扬,也期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传统文化。

2.2 西藏珞巴族民间丧俗音乐

珞巴族乐曲分为两种,一种是声乐,另一种是器乐。声乐是诗词与特定的旋律相结合,以加金为代表,流传在各个部族中,以叙说族群起源、迁移史为主。如《哭嫁歌》《哭丧歌》以及许多情歌,往往是基于传统旋律触景生情,即兴编曲,旋律非常平淡,每一句话都是四个节拍。

珞巴族人相信人死后魂魄不会消散,魂魄会在“乌佑蒙”重新开始人生。珞巴族丧葬仪式非常隆重,涉及报丧、停尸、送葬、下葬等多个环节。义都部族的“阿家里阿”、崩如部族的“西非里”、博嘎尔部族的“嘎嘣”等,都是祭祀仪式中的一种。文章通过对实控区珞巴族长者的采访,了解了相关丧葬习俗及丧葬习俗中所用的乐曲。在珞巴族,如果一个人死亡,其葬礼通常会很隆重,本研究通过采访、录音和查阅文献,将葬礼流程分成四个步骤:预备、停尸、出殡、下葬(见图1)。

2.2.1 预备时期的丧俗音乐

家人去世后,珞巴族人会邀请族长为其举行葬礼,也会邀请附近的人帮助处理相关事宜,如厨房事务、招待客人等。家里要准备好祭台,用来祭祀牲畜,然后让部落里的法师宰一只鸡,检查其肝脏,再通过肝脏的纹路来判断死者的下葬时间。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别的习俗,如斗玉珞巴民族乡的纳部落,会询问死者的魂魄,在举行葬礼时,抬尸人会拿着一根锋利的木棒,一边往前走,一边询问死者的魂魄愿不愿意把自己的身体留在这里。墨脱的珞巴人会将死者的新衣服换掉,再将死者的手抬起来放在其脸上,膝盖和脚踝并拢,将死者的身体捆在一起,让死者看起来像是一个孩子,象征他的灵魂将在另外一个世界重生。此外,再将其身体裹在被子里,在其身边放上一些物件,如弓箭、饰品。

2.2.2 停尸时期的丧俗音乐

珞巴族人的尸体需要停放三天左右。在这段时间里,其家人和远方的朋友会带着酒肉来悼念他,为其送行。前来悼念死者的女子会和死者的家属一起唱哀悼歌曲,歌颂死者为氏族所做的一切,歌颂死者对自己子女的照顾,祈求死者的英灵保佑自己的氏族和家庭,让其永远不会成为害人的恶魔。还会念诵一段咒语,与死者的灵魂交流,告知死者的情况、家人为其做了什么事,询问其去“乌佑蒙”的路上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及需要什么东西[2]。

2.2.3 出殡时期的丧俗音乐

珞巴族葬礼时间按照鸡肝颜色来定,一般都是在清晨,也有一些特殊的日子,如纳尔逊[3]。珞巴族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果死者是男人,那么就由长子来抬父亲的遗体;如果死者是女子,那么就由小儿子来抬母亲的遗体;如果死者没有孩子,或者孩子太小,那么就会有人给钱,让其他人来抬。出丧环节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如在义都部落,出殡时,在背尸者的前方会有一个人拿着一个有代表性的东西,如果死者为男性,那么其前方的领路人手中会拿着一把长刀;如果死者是女性,那么就会拿着一把织布用的木梭。

2.2.4 下葬时期的丧俗音乐

在将遗体运到坟场之后,各个珞巴部族的处理方法各不相同,但都会将遗体掩埋。下葬时负责葬礼的大儿子会先挖一铲土,再和负责葬礼的男人一起挖一铲两米高的坟墓,点燃一些稻草来烘烤坟墓的墙壁,防止泥土里的昆虫进入坟墓,等尸体安放好后,由负责葬礼的大儿子来填埋第一铲土[4]。下葬之后,会有一名法师为死者举办祭祀活动,并念诵“法师之歌”,期望死者能够安息,死后不会再怀念故土。如义都部落“依固”祭司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在葬礼结束后,“依固”祭司会敲一下悬挂在墓碑上的一根小小竹管,里面装着大米、青稞酒和肉类。此时,珞巴族人会念诵“阿依啊”的咒语,将“乌佑蒙”的信息传递给亡灵,并告诉亡灵已经做好前往“乌佑蒙”的准备,其会穿过几条通道,而“乌佑蒙”的通道就是进入亡灵世界的通道[5]。

2.3 西藏珞巴族民间劳动音乐

西藏珞巴族的民间劳动音乐内容丰富,如《呷金呷》就像珞巴族的开天辟地之歌,歌曲中每个句子都必须用“呷金呷”来结束。这是一首象征着珞巴族信念和生命的歌曲,从这首仿佛在讲述故事的歌曲中,能了解到珞巴族的发展历程[6]。在这首歌里,珞巴族人仿佛能看到自己先祖的脸,又仿佛是镜子里的自己,从模糊不清到渐渐清晰。

斗玉村是西藏山南市隆子县一个由珞巴族组成的小型村庄,名字叫“小加”的珞巴族女性在村里出生长大。珞巴族人从远古时代起,就居住在喜马拉雅群山之中,因被大山阻挡,所以与外面的世界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小加所居住的斗玉村更是如此[7]。在“兴边”“富民”的国家政策下,她亲眼看着自己的家乡一天天发生改变,每个人的日子都在不断变好。近几年来,斗玉村建立起了经济合作组织,并被评为全国边疆地区的“小康村”,乡亲都搬进了新房,孩子也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由老一辈传承而来的珞巴手工艺为斗玉村的村民提供了一条新的谋生途径,使其摆脱了贫困。珞巴族人凭借祖上传承的珞巴制衣技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

20世纪50年代之前,居住在深山中的珞巴族人基本没有离开过斗玉村,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日子。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和产生精神文化的“摇篮”,珞巴族人也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劳动音乐。珞巴族的劳动歌主要有狩猎歌、农事歌、交易歌等,具有协调运动、鼓舞情绪、减轻劳动负担等独特作用。珞巴族有诸多音乐内容直接反映了劳动场面、过程,并对劳动经验进行总结,这类音乐向后人传授了生产劳动经验和技艺,增加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知识[8]。

2.4 西藏珞巴族民间刀舞音乐

珞巴族刀舞又称“巴尔给”“剥格”“巴给”,极具民间特色。珞巴族没有文字,因此没有确切的珞巴刀舞史料。通过对珞巴族民间艺术家的访问,发现珞巴族原始舞蹈是从生产、生活、思想等方面直接发展而来。博嘎尔是珞巴族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的男人喜欢打猎,以打猎为主要职业,因此其舞蹈也被称为“波嘎”。

博嘎舞是一种类似于祭祀的舞蹈,是博嘎尔人在打猎前表演的群舞,目的是重现珞巴族的打猎场景,表现出博嘎尔人的勇敢与豪迈。珞巴族人每次打猎回来,都要进行一次“扁布仁”的献祭,这个时候也要博嘎舞。博嘎舞由男子表演,可单独表演,也可双人或组队表演。舞蹈演员们穿着一件名为“纳木”的齐腰羊皮大衣,头上戴着一顶名为“冬巴达贡”的帽子,腰间挎着一把用来打猎的弓箭,手中拿着一把长剑,这是珞巴族男人外出打猎时最常用的装备[9]。

与没有乐曲的普通舞蹈不同,博嘎舞具有原始、简单、奔放、豪迈的特征。博嘎舞的动作比较简洁,但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带有浓郁的山区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并显示出高昂的斗志和抵御一切外来侵略的气势。舞者时而挥舞长剑、时而摇晃肩膀,摆出刺客的姿势[10]。同时,要反复演唱一段歌詞,如“卡曲玛露—玛露卡曲—马格—马格”,这段歌词的基本含义就是向对方提出挑战,彰显自身勇气。整个舞蹈没有任何节奏,也没有任何节拍,有的只是“嗬——嗬——”的怒吼声,或是疯狂挥舞,如同几个人在战斗一样,舞蹈气氛十分热烈。又如《巴尔给(一)》(见图2),这是民荣部族的一首刀舞,是一种有节奏感的叫卖声和舞蹈,一种是只跳舞不唱歌,一种是先喊好然后再呐喊,再加上刀环撞击的节奏感,最终以叫卖声告终,这就是刀舞的一种特殊类型。刀舞的乐曲为四分之三,节奏以平分式和附点式为特色,在乐曲的展开上,采用反复的技巧。

《巴尔给(二)》(1~2)为嘎龙部族的刀舞乐曲(见图3),是一种有节奏的舞曲。在舞步开始之前,先由一人高呼一声,然后领头的人再高呼一声,以相同的音调唱出一首歌,其他的人跟着高呼一声,这就是一首众和之歌。此音乐节拍为2/4拍,节奏以均分的十六分、八分音符为主导,音乐中的旋律发展手法以重复中的同音重复为主。

博嘎舞是珞巴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说其是珞巴族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小样本,是珞巴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博嘎舞蹈的创作,是珞巴民族精神与美学特征的深层次积累,属于珞巴族特有的信仰,也是珞巴族人的智慧结晶。

3 结语

珞巴族民间音乐文化价值是珞巴族民间音乐能延续至今的重要基础,深入认识民间音乐文化价值,为后辈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西藏珞巴族民间音乐文化内容十分丰富,而且珞巴族民间音乐种类较多,具有不同的功能,涉及丧俗民间音乐、刀舞民间音乐、劳动民间音乐等多种类型。珞巴族民俗音乐与文化、社会发展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目前对民俗音乐的研究已获得一定成果,但笔者研究水平有限,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张永铭,刘晋.藏南珞隅地区济罗山谷和珞巴族阿帕塔尼人调查[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5):82-91.

[2] 李江华,格桑平措.米林县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民间音乐“夹英”初探[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2(1):123-125.

[3] 李江华.米林南伊珞巴族民歌田野调查[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158-160.

[4] 雷婷婷.西藏传统音乐的种类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3):159-160.

[5] 赵赫.珞巴族音乐研究现状与思考[J].西藏艺术研究,2018(4):10-14.

[6] 莫佳.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西藏夏尔巴传统民间音乐[J].中国民族博览,2018(10):149-152.

[7] 商文娇.略论藏族民间音乐发展历程及其特点[J].当代音乐,2018(7):80-81.

[8] 黄维.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西藏地区民歌研究:以藏族、珞巴族、门巴族为例[J].歌海,2017(2):59-62.

[9] 王明利.珞巴族非物質文化遗产研究综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5(12):114-117.

[10] 符琼.珞巴族研究综述[J].黑龙江史志,2014(13):357-358.

作者简介:冯凡(1986—),男,四川广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作曲理论与教学。

猜你喜欢

民间音乐西藏记忆
都是西藏的“错”
记忆中的他们
一个人的西藏
当代土耳其民间音乐实践
西藏:存在与虚无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