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2023-06-25王东旭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4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关系马克思主义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过程是在有着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的中国社会进行的。新时期,应该如何正确加深对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上下五千年积淀所形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厘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二者之间辩证关系,以唯物史观对二者的内在关系进行客观、全面的梳理对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实践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得以深化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4

独具民族特征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形成的,是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和。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这与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对其发展的科学指导,从理论上指明了方向。[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立足于中国最实际的基本国情之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具体实践,这就包括两方面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外的理论在传入中国后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一方面是根植于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实践中所形成的科学的理论成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二者互相融合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转化和公式计算,我们既要坚持不断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其的指导地位。厘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唯物史观对二者的内在关系进行客观、全面的梳理,对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以儒学为主流的优秀传统文化主张的核心价值观念即“三纲”“五常”,体现了当时伦理社会的要求。但这种文化维护的是古代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它代表着封建和权利至上的思想,它的存在成为了束缚人民思想解放的牢固枷锁。此外,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和君主专制政策的推行,使得中国的思想文化水平与其他国家比较来说,处于劣势地位。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传统的主流知识分子思想认识也比较趋于保守,即便是带有启蒙思想的一些文学大儒,谈起西方的文明也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下,使整个国家和民族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问题比较迷茫和不知所措,根本不可能从本质上解决封建社会的所出现的弊端。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是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努力寻找一条能够挽救中华民族危亡,摆脱困境、化解危机的道路,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马克思指出,人类创造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去创造,不是在他自己选择的条件下,更不可能对历史条件进行选择,而是在从过去继承的、既定的、直接经历的条件下去创造。这也意味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不仅取决于具体的政治和经济因素,也取决于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传承,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有独特的基本国情,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命运,这就注定了中国要走与自身相适应的发展道路,就从客观上规定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在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思想界的先进分子在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是截然不同的,科学的回答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必须正确的解决的重大命题。中国共产党反对以简单、粗暴、孤立的方式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是主张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客观分析。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必须好好总结和继承这一宝贵的遗产,决不能把自己和历史分开,我们党历来重视以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综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和智慧,认识社会规律,明确前进方向[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在几千年的歷史长河中源远流长,是因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被人们所共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但同时也要看到其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经济基础,从本质上讲还是为了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想继续发展,保持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相应变革,要深刻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辩证关系,这也就从本质上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具体的方向。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增添了价值体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旗帜鲜明的表示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并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3]在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进程中,无不彰显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奉献”“牺牲”“团结”“进取”等等品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事实践增添了价值体现。

戴延年在《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中提出“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要推陈出新,这其中的“推”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推开、推掉、推翻,同时也可以解释为推崇、推动、和推进,对于旧的传统,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其中民主性的精华要推动,封建性的糟粕要推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奠定了文化基础,反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实践所形成的创新理论,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不断追求、探索和为之付出艰辛努力想要实现的理想社会,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愿望,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追求,这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高度契合的。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朴素唯物论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早有体现,这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是有相通之处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一分为二、对立统一有着深刻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保持高度一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奠定了一定文化基础、又增添了价值体现。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主要因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所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主要来源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伟大建党精神之所以具有先进性和理论性,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崇德尚志”一脉相承,“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继承,“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弘扬,“对党真诚、不负人民”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中“苟利国家生死以”“一片丹心图报国”的写照。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

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必然是相矛盾的,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人们很难理解作为从国外传入的代表人类最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文明成果,与土生土长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共存呢?这是从形式上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片面的解读,并没有从本质上对二者进行深刻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文明成果,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相互对立的,也决不能互相割裂开来,二者在价值取向是高度契合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有许多相融相通之处。例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提倡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应地,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运动和以往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是不同的,无产阶级运动是为了解放全人类。比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倡民贵君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推动者,更是发生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张理想的人类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彻底解放全人类以后所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才是最美好的、最进步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其理论的指导作用。[4]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探索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成为全党应迫切掌握和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第一次被提出的。党强调,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现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中所形成的许多理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华文化、彰显着中国风格。

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传入中国的理论之所以能够被历史所选择、被中国人民所选择,就在于它能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具有时代特征又具有科学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6]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阐发出马克思主义的更深层价值,从而二者能够密切的统一起来、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不断的交汇和融合,表现出一定的动态化发展特征,二者的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方面。

四、结语

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所积淀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儿女引以为傲,底蕴深厚的中国优秀傳统文化更是我们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的发展优势。[7]与此同时,必须要准确结合时代要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科学的分析,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新时代实现更好的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何宜儒.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宣言》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作用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2]白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0.

[3]郭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和发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4]邵和平.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几个问题[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2).

[5]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6]张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J].人民论坛,2016(35).

[7]周晓阳.试论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作者简介:王东旭(1995—),男,满族,吉林辽源人,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科技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关系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