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查德·罗蒂回归生活的文化思想

2023-06-25刘汉玲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4期
关键词:罗蒂理查德文化

【摘 要】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对文化概念做出解释,一方面将文化视为“治疗新兴世界病理现象的方法”;另一方面将其看作“现代社会的和政治层面的回答”。到了后现代,理查德·罗蒂深层次地剖析了“文学文化”的概念,将其提炼到回归生活的“哲学文化”里,更多地关注文化的多样性,普遍性与价值性,探索人类行为的偶然性、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并通过对人类文化世界的剖析来把握人类。除此之外,罗蒂在对话哲学、文化批判、文学理论等多个领域也有着丰富的贡献,为后哲学文化的开拓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关键词】文化;理查德·罗蒂;文化哲学;后哲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4

一、文化哲学的兴起与演进

(一)文学文化

文学文化不仅仅指具有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的某种物质或者意识形态。它更多的是指一种客观世界与主观精神中相互统一的定在,既具有各种形式规定的普遍性,也涵盖了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时偏离统一规则的偶然性。对于定在主体在其创造世界过程中展示的自我意识,无论是善、恶、审美还是道德伦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文化不是一个与经济、政治、科技、自然活动领域或其它特定的对象并列的具体对象,它存在于人类的所有活动中,是影响人类行为的基本生存模式,是人类生活世界的内部运作机制。从宏观角度来看,文化是人类超越自然而创造的价值存在,是积淀的类本质的对象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属性,意韵深远,内涵广泛,它的主要内容有,在社会的变化和历史的浮沉中,存在着稳定的、深层的、无形的东西。从微观的观点来看,文化是一种历史地凝结成得固定的生活方式,这不是一种意识的概念,也不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问题,而是一种融合在整体的文明和社会的所有方面,它们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并隐藏于社会领域的各个角落。

(二)文化哲学

“文化哲学”虽然以文化的形式存在,而且同“文化”一样,都是服务于人的生活世界,但二者还是有所不同。既不处于先验哲学的客观世界,也不同于绝对精神强调的普遍性和同一性,而是在多元化的主体世界承认并包容了偶然性和自我意识。从文化哲学与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哲学不是关于文化的哲学,不是以哲学的方式研究文化,而是以文化的方式阐释、批判、反思人文与历史的本质和精神。从文化哲学与哲学的关系来看:文化哲学不是部门哲学,不是哲学的一个支流,而是哲学的一种新的当代形态,哲学精神与本质在当代的表达,成为哲学新的研究范式。

不同视域下文化哲学的研究进路有着细微的区别。在本体论的视域下,文化哲学是人们对文化本身的一种自觉,亦即:自我反思与批判。而站在存在论的角度分析,会发现与传统研究不同的是,旧有的问题通常为:什么是什么;而存在论的问题视野则转化为:什么是如何存在的,是如何是的。解释学是文化哲学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解释文化的合理性,困境,转型,危机,解构,现象,本质,日常生活习俗,历史演进机制和模式,甚至还涵盖了关于人(既包括个体的人、也包括共同体的人)之存在意义的阐释。从这种意义上说,它是对传统哲学研究的一种超越。教科书派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生产方式和技术的稳定前进,不是对社会的思考,而是对社会的改造,他们将哲学逐渐政治化,并以政治的视角来审查现存的现实世界。传统的哲学常常是脱离现实的、纯粹的、自足的理性,从外部审视所选择的对象,与对象自身的规律或理性之间缺少相应的内在联系,而导致哲学理性与生活的分离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分工。[1]卢卡奇曾经宣称科学和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是脱离生活世界的存在,哲学是由精神生产和物质的分工而产生的,它是从生活世界中独立出来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哲学等类似的独立的精神世界,已经忘记或者忽视了它同生活世界、物质世界的本质的内在联系,只是一味的追求抽象的理论体系,其自身的自我完善。[2]

文化哲学是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经验哲学、理性哲学、实用哲学等等都属于文化哲学的范畴,是文化哲学在发展演变中的其中一种范式。可以说,随着人自我意识的逐渐凸显,客观世界对个体差异包容性更强,使得传统的纯粹的形而上学的理性哲学愈发难以被接受,转而被具有自我意识的哲学思想逐步取代。这种哲学范式将自我意识与客观世界内在的结合起来,并把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交汇,是现实世界内在理性意识的一种矛盾运动,也是生活世界中人类自我觉醒、自我进步的体现。

二、理查德·罗蒂的文化思想

(一)罗蒂实用主义文化哲学的思想渊源

古希腊时期,受地理条件等客观条件限制,哲学家在提出“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哲学之问时,习惯以客体为对象。无论是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还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念论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脱节,还有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以及近代康德的纯粹理性,甚至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它们虽然各具特色,且后者对前者也不乏批判性的斗争,但是在許多方面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都有着形而上学的影子。超越经验和认知世界,沉溺于先验和形而上学。[3]这一时期的哲学主题是崇尚概念辩证法。

在近代哲学家眼中,人的认识不足以面对和解决现实世界中普遍性与偶然性、同一性与斗争性兼具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以海德格尔、胡塞尔和伽达默尔等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家们,通过解释学、现象学等方式提出了“存在”的思想。不再沉迷于永恒的抽象世界,而着眼于运动的现实世界。努力做到对现实物质存在的意义追求,对现实生活中的主体价值的关注。哲学从徜徉在缥缈的彼岸世界扎根到此时此地的人的现实世界中来,成为人类探寻主体意识和实现主体价值的载体。

随着西方进入后现代社会,人们逐渐打破了对传统哲学的迷信,对文化进行了反思,更强调人的尊严,更关注社会现实,摒弃了纯客观的逻辑分析,这与回归生活的文化哲学的研究范式不谋而合。罗蒂于1961年加入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哲学系,在1970年担任教授后,又担任了斯图亚特讲座教授。在进入普林斯顿之前,罗蒂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哲学熏陶,但是他对此并未投入自己的精力,直到在普林斯顿发表了《实用主义、范畴和语言》一文,才正式开启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哲学舞台。[4]作为后哲学文化的重要开拓者,罗蒂对笛卡儿、康德等人的认识论进行了抨击,成为修正我们关于哲学和哲学在文化中的作用的观念时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罗蒂后哲学文化的内涵

罗蒂是在了解了康德、尼采、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等人的哲学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哲学理念的。1979年出版的《哲学和自然之镜》,既是对传统镜式哲学的批判,也是对未来的哲学模式的憧憬。该学者用镜子来比喻传统的再现式哲学观,并认定近代认识论起源于“镜喻哲学”“镜式本质”,这两个概念在启蒙时期就已被广泛接受。1982年,罗蒂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离开了自己长达数年的学术舞台,并通往了自己的学术领域。随后他去了弗吉尼亚大学,从事交叉学科系的研究。他在发表了《实用主义的后果》这本书的同一年,提出了新实用主义的思想:从一定程度上说,他承认了反本质主义、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5]。1989年《偶然、反讽与团结》一书中,充分展示了这种新实用主义思想和它后续所展现的成果。

在罗蒂看来,哲学和文学之间是没有界限的,他认为相较于哲学,文學和政治学才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6]哲学应该与其时代的实际环境相结合,与绘画、雕塑、诗歌、科技等艺术形式相融合。罗蒂的这一颠覆传统哲学的观点引起了部分哲学家的指责。但事实上,我们深入研究会发现,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思潮并非要消解哲学,而是尝试以后哲学文化的方式来处理传统哲学背景下,所存在的一些不可规避的疑难问题。从《实用主义的后果》《偶然、反讽与团结》到《论海德格尔和其他人的论文集》等著作,罗蒂的文化哲学思想越来越明显,他提出哲学必须在神圣和世俗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通过功能、类型的划分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获得自我规定与自我交待。以更客观的旁观者视角对文化问题加以反思,并对未来的文化形态、哲学形态进行展望,逐步构建了全新的“后哲学文化”观。

(三)罗蒂回归生活的文化与对话哲学

后现代哲学的特点在于“脚踏实地,立足实践”,这就要求哲学家们不能站在文化之外,探寻空泛庞大的哲学体系。而是要扎根实处,回归生活,既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又能够面对生活现实,解决日常冲突与矛盾。

罗蒂在黑龙江大学访问时开展了一次讲座,其演讲的主题是“分析的哲学与对话的哲学”。他说文化与哲学的关系,并非是调和文化的不同,而在于我们如何调整、发展文化,并在文化演变中实现和谐。[7]用辩证法的思维来看,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既有优秀先进的文化,也存在滞后腐朽的文化。当文化具有正面效应时,哲学可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小,哲学的导向功能可能并不突出。但是当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当文化的内部组成要素之间相互独立、相互斗争、相互排斥时,哲学家们就会发挥自己的作用,跳出落后文化的禁锢,引导文化的正向发展。在罗蒂看来,某些激进的哲学家们一般飞翔于常识之上, 在脱离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批评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是非常滑稽的。

罗蒂明确提出要用“小写的哲学”代替“大写的哲学”。小写的哲学就是回归生活的哲学,对话式的哲学;而大写的哲学则将文化与非文化的事物进行了对比,并将其排除在文化之外。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文化与自然的对比,而只去比较当下的文化和将来可能的文化。如此以往,哲学就不会成为一种大写的哲学。在对文化和哲学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时,应当了解文化没有任何特权,应提倡哲学回归生活世界,回归文化。由于文化身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它会对大部分人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还会对政治制度和经济的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文化哲学并不单纯只是在文化以外的范围去引导文化,它只是让特定时期的文化精神能够进行自我的批判和反省,自我革新,使其由内而化的发生自我蜕变。在对西方历史上的“文学文化”思想做了充分解释和详细说明后,罗蒂立足后哲学文化的背景,构建了全新的“文学文化”理论,它并非强调文学内容对社会的影响,而是将文学特质赋予文化,再通过文学性文化整合社会,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8]

三、结语

在罗蒂之后,针对“文学文化”的研究,其中大部分是围绕着罗蒂的文化哲学思想所开展。“文学文化”的理论思想以一种涟漪般的形式向外扩散,在整个文化领域产生了“涟漪效应”。基于这种哲学范例下,一切学科都是诗意的存在,人们不但可以从艺术鉴赏中得到美学的乐趣,而且可以从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方面得到理性的审美。与此同时,文学和艺术本身也在人创作的书籍、绘画、建筑、雕塑、舞蹈和歌曲等作品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他以文化的形式使得哲学回归生活,并使过去、现在和未来彼此相互联系,超越了传统意义的跨学科,而是认为一切学科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在文化哲学中,文化世界是我们的参照物,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文化哲学范式的重新提出表明,哲学所关心的问题重心在不断地向下移动,回归到人类的生存与文化的世界之中,它在对道德观念、审美享受、行为准则等文化世界问题的梳理中实现价值。文化哲学在方法论承认了人的偶然性、矛盾性以及特殊性,更加注意从微观层面去解释人的行为及其历史,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生活世界的复杂难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我们重新认识“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指导,涉及到人文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对各学科文化的了解和提问,为哲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理路和更新颖的研究视域,并积累了许多理论资源,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与构建文化哲学——论世纪之交哲学理性的位移和发展趋向[J].求是学刊,2000(1).

[2]衣俊卿.文化哲学:一种新的哲学范式[J].江海学刊,2000(1).

[3]王鹤岩.罗蒂后哲学文化思想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

[4]卡洪.现代性的困境——哲学、文化和反文化[M].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张之沧.论罗蒂的后现代实用主义和幸福主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5(5).

[6]陈亚军.实用主义:从皮尔士到普特南[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7]衣俊卿,丁立群.走近罗蒂——与罗蒂先生关于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和文化哲学的对话[J].求是学刊,2004(5).

[8]张跃月.理查德·罗蒂“文学文化”理论的当代适用性[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作者简介:刘汉玲(2000—),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罗蒂理查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用蛋管住鸡
近十年国外理查德·罗蒂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谁远谁近?
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阿柚
英国雕塑家理查德.狄肯访谈
理查德.狄肯作品
文化之间的摇摆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