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圣”师旷的音乐贡献研究
2023-06-25陈丽丽
摘要:由于春秋时期政治动荡,战事不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残疾人,他们所受的教育与职业有紧密联系,如瞽朦、瞽史、伶优、阍人等,其中一些成了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中国古代瞽师代表——师旷,凭借精湛的鼓琴技艺、音律绝学,被后人尊称为“乐圣”。师旷善于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声音,民间传闻,师旷抚琴,可令吃草的马儿都立足聆听,他的代表作有古琴曲《阳春》《白雪》。《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师旷侍于晋侯”,由此可见其生活于晋悼公、平公执政时期(公元前573年—公元前532年),是我国史书记载最早的音乐大家。《淮南子》云:“师旷譬而为太宰。”他最早提出“民贵君轻”观点,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其职责小到乐器摆放位置与出演顺序的选择,大到音乐的教育教学。师旷以乐辅政,掌管着与音乐有关的大小事务,拥有决断乐官们陈述建议的权力。由此可见,师旷的政绩不亚于其艺术造诣,他可吹律听声、占卜军事,是历史上极少的以音乐辅政的大臣。他的乐教思想尤为先进,包括崇雅抑商、乐教兴国,以民为本、好乐无荒,以乐修身、音乐无界。文章论述师旷长期从事的音乐实践活动,以大量史料为依据,概述师旷在音乐创作、音乐思想、政治方面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师旷;瞽师;音乐贡献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9-00-03
0 引言
《周颂·有瞽》记载:“瞽,矇也。以为乐官者,目无所见,于音声审也。”“瞽师”指的便是盲乐师,古人受巫术宗教文化的影响,认为眼睛看到的是受限制的,而乐音是最能与天沟通、知晓天意的,眼盲者的听觉异于常人,十分灵敏,因此其通神职能得到重视,其后发展为具体的吹律占卜,在先秦尤为流行。此外,在文字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期,古人传承文化主要靠口传心授,瞽师的传诵使文化得以延续千年,随着文字的完善,其职能在历史进程中转变为向统治者建言献策[1]。
1 以史为据
1.1 时代背景
西周王朝统治者在官职设立上实行三公制,三公之下又有百官,这样的宗法、等级统治需要严格的“礼”作为支撑,《礼记·表记》记载:“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①由此礼乐制度得到完善及繁荣发展,瞽师兴盛起来。礼乐在我国古代涉及政治、社会、宗教、教育等方面,特别是其具有可以与神沟通的特殊功能。《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述:“瞽朦,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又六十人。”②由此可以看出,周朝乐师中瞽师群体非常庞大。
清代董增龄疏证的《国语正义》说:“就瞽之中,命大贤知为大师。”③指出大师是在庞大的瞽朦群体中,挑选出最出众、德行兼备的能者担任的,师旷便是享有盛誉的大师之一。关于大师的职能,《周礼》这样记载:“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③大师们擅五声八音,以六德为本,六律为音,参与国家重要祭祀,还能在军中以乐占卜吉凶,凡是国之学子,都要接受大师的乐德培养。也就是说,师旷的职能不仅仅是奏乐演出,其更像是朝廷重臣,身份尊荣。
1.2 经历简介
师旷,字子野,自称盲臣、暝臣,是晋国第一聪明之士。他的眼盲有多种传闻,有说法是天生眼盲,也有说法是为了专心思考,避免眼睛看到太多东西而分神,后天用艾草熏瞎自己的眼睛。《拾遗记》有这样的说法:“师旷者,或云出于晋灵之世,以主乐官,妙辩音律,撰兵书万篇。时人莫知其原裔,出没难详也。晋平公之时,以阴阳之学显于当世。熏目为瞽人,以绝塞众虑,专心于星筭音律之中。”[2]
先秦有许多乐师大家,而师旷可谓盛名在外,他被“孟荀”称为至聪、知音的代表,唐朝李翰的《蒙求》记载:“师旷清耳,离娄明目。”由此可见师旷拥有惊人的听觉,后人还以其名字指代乐感敏锐的人。由于其能占卜预事,因此有关他的神话小说不计其数,“順风耳”的原型就是师旷。《国语》《左传》都有记载师旷身为晋国大臣,履行乐大师职责的事迹。
2 师旷的古琴成就
2.1 仪式音乐
师旷精通五音六律,古琴技艺精湛。古人尊崇天神,认为仪式的环节越接近自然,越能与天感应沟通,而师旷正善于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声音。传说师旷鼓琴,通于神明,其琴声是“神圣之音”,可以通向天庭,引来凤凰玄鹤飞舞。《史记·乐书》记载:“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广博物志》亦有记载:“玉羊,白鹊翱翔,坠投。”师旷不仅将琴曲弹奏得出神入化,还可用琴声模仿鸟儿的飞行活动及鸣叫的声音,这样表现自然的琴声乐音,在古代祭祀仪式中尤为重要。
《宋东京考》记载:“吹台,在府城东南三里许。按《九域志》即繁台也,本师旷吹台,汉梁孝王增筑之,曰平台,后建禹王庙之上。”④如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古吹台正是师旷曾经习琴奏乐的地方。
2.2 经典之作
明朝第一代宁王朱权在《神奇秘谱》中记载了《阳春》《白雪》《峤》《无射》《玄默》《北鄙》,皆为师旷所作。《阳春》如其名,描绘的是和春之时,万物复苏、清风荡漾的意境,《阳春》《白雪》意为冬去春来,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阳春》是由古代歌曲《阳春白雪》演变而来的古琴曲,其曲谱为八段,最早被记录在《神奇秘谱》中。古琴曲《白雪》,被《神奇秘谱》《重修真传琴谱》《自远堂琴谱》等琴谱收录。
经《楚辞》中《宋玉答楚王问》这一典故的流传,“阳春白雪”渐渐成了高雅艺术的代名词,指高深、艺术性强的音乐,与之对照的是“下里巴人”,指通俗大众、难度不高又容易普及传唱的音乐作品。“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体现了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表现出了艺术之间的雅俗差异。
3 师旷乐教思想贡献
3.1 崇雅抑商,乐教兴国
师旷推崇雅乐,因为音乐关乎时代风气,认为琴声可传德行。
统治者应心系天下,不可贪恋商乐,听亡国之音。平民百姓沉溺歌舞尚能体现国之强盛,而为政者切忌沉迷靡靡之音,历史上因玩物丧志而亡国的君主有很多,《韩非子·十过》总结了君主常犯的十种过失,其中就记载着晋平公不听师旷劝谏其勿贪恋亡国之音后无果,而遭遇灭国的诡异故事。《史记·乐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平公大喜,起而为师旷寿。反坐,问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昔者黄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义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卫灵公曾命其随从师涓献新曲于晋平公,晋平公听此新曲沉醉其中,此时师旷却站出来连忙制止,称所弹新曲为亡国之音,原来此曲是“鬼曲”,乃亡灵师延为纣王而作。但晋平公喜听新曲,便说:“寡人好者音也,子其使遂之。”于是师涓继续弹奏,晋平公听后如痴如醉,问师旷此曲该是何调名,师旷答此曲沉琴发音,止于悲切,是《清商》,但不如《清徵》,便接师涓的琴弹奏《清徵》,霎时间,远方玄鹤飞至起舞,晋平公和卫灵公大喜,引众人称奇。听完《清徵》的晋平公又想听《清角》,师旷连忙拒绝,称《清角》乃黄帝在西泰山会合天下鬼神的乐曲,晋平公的德行是压不住的,听此曲会招来祸害,晋平公全然不顾安危,执意命师旷弹奏,果然乐声起,晋平公听后大病,晋国土地干旱三年。
这个故事富有神话色彩,在笔者看来,认可度比较高的说法应是亡灵师延为纣王制作商曲,是师旷编撰的故事,以此告诫君主不可像纣王那样贪图享乐,而灭国也不只是晋平公听“鬼曲”导致的,而是因为晋平公不听谏言,为听新曲不顾一切,这一点反映出他治国的态度,这便是晋国灭亡的原因。
由此可见,师旷所言“亡国之音”,并不是“鬼曲”《清角》,而是指能让人感受到亡国之痛的音乐,亡国是统治者不听忠臣规劝、沉迷音乐的后果。
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程度加深,师旷见证了礼乐制度走向衰亡,郑卫之音兴起,但他依然坚持音乐具有教化功能的本心,认为雅乐可兴国,俗乐会扰人心智。
师旷认为音乐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道德品行,洗涤心灵,对国家统治有重要意义。他的乐教思想是鼓励积极向上的正统音乐,净化社会风气,形成国家安定的局面。
3.2 以民为本,好乐无荒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师旷侍于晋侯。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由此可见,师旷认为如果统治者是一个不顾百姓生活安好,只贪图自我享乐的暴君,那人们便可不再爱戴拥护他,甚至不接受他的统治。正是因为师旷总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所以他才产生了“好乐无荒”的音乐思想,除了在音乐表演上反对靡靡之音以外,还包括对统治者不能沉溺音乐而疏于政治的谏言,这种音乐思想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统治。
师旷认为音乐要在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的情况下欣赏,警醒统治者以民为本,如果社会动荡,那么统治者过度欣赏音乐就是昏庸之态。
3.3 以乐修身,音乐无界
《国语·晋语》记载了师旷对音乐的看法:“夫乐,以开山川之风也,以耀德于广远也。风德以广之,风山川以远之,风物以听之,修诗以咏之,修礼以节之。夫德广远而时节,是以远服而迩不迁。”师旷认为音乐是没有界限的,音乐能沟通交流各地的文化,好的德行可以依靠音乐传播到远方,要推广这样的音乐,教化各个地方,令万物都受到感化,作诗来歌咏它,制礼来节制它。远方的人听到便来归服,近处的人接受感化而不必迁居。
师旷认为音乐不单纯是人们弹奏乐器发出的声音,还包括在旋律中不断思考、修身养性的过程。五音可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甚至蕴含真善美的修身品行,正音雅乐助人立德,淫声俗乐令人颓废不振。音乐是具有生命力的,是美好且无边界的,它能净化人的心灵。师旷的乐思令他不断追求崇高音乐,坚守本心。
4 师旷的音乐政治影响力
4.1 以乐谏君,民贵君轻
淮南子记载:“皋陶喑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何贵乎言者也;师旷瞽而为太宰,晋国无乱政,何贵乎见者也。”[3]由此可见其政治影响深刻。前文提到师旷的乐思是以民为本,他也是历史上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第一人。
师旷身居乐师的最高职位大师,肩负着向君主谏言的责任。他曾劝诫晋平公要跳出君王为贵、民贱人轻的思想,主张勤政爱民,尊重百姓的劳动,这与孔子的“礼、仁”主张一致。最早在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记载了师旷的政治活动,从史料可见他参与了晋国军事、外交、宗教、政治等方面的重要
事件。
师旷虽为乐官,但悼、平二公常常向他问政,若君王沉溺于享乐,他甚至以琴撞击,警醒君主要关注民生。师旷有胆有识,不惧君王严威,大胆谏言,严肃对待治国安邦的决策问题。此外,师旷曾向齐景公提出“君必惠民”的政治主张,由于其思民爱民,因此深受百姓拥戴,事迹流芳百世。
4.2 听风识律,参与军政
《韩非子·十过篇》《吕氏春秋》记有“师旷援琴而鼓”和“师旷欲善调钟”的故事,可见师旷是一位精通乐律的大师。在古代,婚丧嫁娶、祭祀朝拜等重要的节日仪式都离不开乐师,师旷虽眼盲,却好像开启了天眼,在大量史料、小说、神话中,师旷可以占卜易事,预见未来,他博学多才,擅阴阳学、星相、计算、韵律等技能。
《左传》记载师旷以琴音卜卦,这是相较于商朝更加科学的占卜方式,听风识律更是春秋时期判断战事吉凶胜负的重要因素,凝聚着古人的经验与智慧。《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由此可见师旷利用律学,在军事上亦有成就。传闻师旷曾“撰兵书万篇,述《宝符》百卷”,这种事迹存在夸大事实之嫌,毕竟师旷作为眼盲者,完成著作较为困难,但由此能看出师旷在民间的影响力之大,其“神通”本事使他的一生充满神话色彩。
4.3 歌颂功绩,传诵历史
师旷身为乐师,所创作歌颂的内容主要围绕先王的功德事迹,以鼓励现任君主勤政,亦会将历史灭国之事诵于歌中,以劝勉君主。这样富有历史意义的作品代代相传,为保留文化、传承历史作出了贡献。此外,瞽师歌颂这样的史记功德的行为,都是以宗教、政治等礼仪活动为基础的,因此在这样的正式场合下,瞽师的传诵职能也尤为重要。
5 结语
师旷一生创作的很多音乐作品如今都失传了,但留下的著作是经典之作。他以乐传诵,传承文化;以乐占卜,参与军事;以乐谏君,维护统治。师旷是我国古代罕见的拥有民本进步思想、音乐艺术成就与政治军事成绩显赫的音乐家,声名在外,到处都流传着他的事迹,他的乐教思想影响着后世,提醒后人要对音乐有更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胡雅静.“瞽矇”考—先秦盲人乐官的兴衰变迁[D].哈爾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 王嘉,萧绮.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78.
[3] 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617.
作者简介:陈丽丽(2000—),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