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康复锻炼在102例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2023-06-24云雪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300170
云雪(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 300170)
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其病因主要是脑部血管粥样硬化,致使脑动脉管腔狭窄病变,引起脑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和坏死,从而导致患者产生神经功能障碍[1]。目前,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常用的有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保护神经治疗等。由于脑梗死患者往往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单纯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护理并不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必须联合神经康复治疗和肢体功能康复治疗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2]。为更好地研究肢体康复锻炼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康复治疗效果,本文选取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3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现将详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3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②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疾病者;②存在精神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症者;③病历资料不全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将10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其中,对照组有男27例、女24例,患者年龄51-78岁,平均(60.4±11.3)岁;观察组有男26例、女25例,患者年龄48-79岁,平均(61.8±10.7)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主要针对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保护神经系统及改善脑水肿状况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同时还包括营养支持、葡萄糖溶液、氨基酸、微量元素补充等。对昏迷和重症患者,及时给予吸氧治疗和呼吸机支持,严重的应送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肢体康复锻炼治疗。①卧位康复训练。患者取平躺位并将下肢悬空,对上肢的肩部、肘部、手指和手腕依次进行上下、左右、旋转和伸展等活动,下肢依次进行伸展、弯曲、外展、内收等活动。每日2次,每次10min。②肢体关节功能康复锻炼。对患肢进行擦拭、抚摸和热敷,轻拍患肢关节并适当按压关节面。每日2次,每次10min。③体位变换训练。指导患者分别行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和坐位等体位变换训练。每日2次,每次10min。④正确坐姿训练。辅助患者坐在椅子上,当患者向一侧倾斜时应立即稳住患者;当患者能正确端坐时向倾斜方向轻推患者,直至患者形成姿势反射恢复正确坐姿。每日2次,每次10min。⑤站立位训练。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初始时帮助患者站立并将双腿分开至适当距离,并前、后、左、右轻度摆动患者的身体重心,直至患者保持站立位平衡;随后指导患者手握平衡杆,随意摆动患者,直至患者保持站立位平衡;再指导患者站立行走并跨越障碍物。每日1次,每次30min。⑥肢体综合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床下活动,后期指导患者进行基本生活能力训练,内容包括进食、穿衣、洗刷、大小便等。每日1次,初始时每次10min,后期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度延长至30-50min。
治疗40天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疗效。
1.3 评价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的康复疗效。康复疗效共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标准。其中,显效:患者头晕、恶心、呕吐、瘫痪、心悸和言语不清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患者头晕、恶心、呕吐、瘫痪和言语不清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没有改善,甚至出现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记录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采用NIHSS量表[4]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共包括意识水平、意识水平提问、面瘫、视野、上下肢运动、语言、感觉、消退和不注意等11个项目,总评分42分,以0-6分为神经功能恢复良好,7-16分为中度卒中,17-42分为重度卒中。采用Barthel评分[5]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指标包括穿衣、进食、洗澡、修饰、大小便控制、床椅转移、如厕、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10个项目,总分100分,满分表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61-99分为轻度生活障碍,41-60分为中度生活能力障碍,41分以下为重度障碍。③记录两组患者治疗中的头晕、恶心和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软件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49/5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4%(40/51)(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Barthel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Barthel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为(2.2±0.7),低于对照组的(4.1±1.2)(P<0.05);观察组的Barthel评分为(66.2±9.9),高于对照组的(50.4±8.1)(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和Barthel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和Barthel评分对比(±s,分)
组别 n NIHSS评分 Barthel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1 5.8±2.4 4.1±1.2* 36.8±7.6 50.4±8.1*观察组 51 5.5±2.5 2.2±0.7* 35.9±7.3 66.2±9.9*t 0.618 9.767 0.61 8.821 P 0.538 <0.001 0.543 <0.001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低于对照组的15.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率对比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缺陷和肢体运动障碍,其不仅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同时还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6]。且长期卧床还容易造成废用综合征,如肌肉萎缩变形、足内翻、关节脱位,也可能造成肢体痉挛,而关节活动减少也会影响患者的走姿,这些症状都是脑梗死恢复期需要防范和避免的问题[7]。
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如果在患病1个月后不进行康复锻炼,很容易产生运动障碍或畸形,此时再进行矫正将会变得更加困难,且效果往往较差[8]。因此,在脑梗死治疗中,早期康复治疗已经成为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肢体康复锻炼是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卧位康复训练、肢体关节功能康复锻炼、体位变换训练、正确坐姿训练、站立位训练和肢体综合训练,能良性刺激患者的神经系统,有效避免患者因长期卧床所导致的身体机能衰退,加快肢体活动功能康复,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缓解患肢肌肉、皮肤和骨骼的萎缩现象[9]。对脑梗死患者应用肢体康复锻炼,有助于改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能够有效避免出现肌肉萎缩坏死、心肺功能恶化等情况,并提高患者综合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10]。
在本次研究中,应用肢体康复锻炼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肢体康复锻炼,不仅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升其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