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3-06-23刘琳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课程思政

刘琳

[摘  要]大学生思维活跃、价值观尚未成熟,培养其正确的择业就业观难度较大,而前期疫情的影响又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带来了更大挑战。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面临立德树人、行业发展和学生成长等方面的新要求,亟待解决机械化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环境不匹配、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就业能力培养不匹配、学生就业价值观与正确就业观不匹配三大痛点问题,应在坚持问题导向、以生为本的基础上,通过“六个结合”理念,在教学方法、教学主体、教学评价、学生活动等方面精准发力,切实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  就业指导  课程改革

课题:西安邮电大学2021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GA202111)。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双创”教育,而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渠道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性强,高校应对标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要求,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改革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既要落实立德树人新要求,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又要适应行业发展新要求,提升课程对職场环境的真实模拟,更要满足学生成长的新要求,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1.面临立德树人新要求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有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尤其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形成、求职能力养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而不是一味地追“热点”、看“前途”;另一方面要将诚信教育、挫折教育贯穿其中,帮助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当前就业竞争大,个别求职者为了获取较好的岗位会造假简历,也有人因难以承受就业压力而产生放弃心理,这些情况都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教学方式方面临新挑战。该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仅依靠简单的课堂灌输效果有限,需要创新教学设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和针对性,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面临行业发展新要求

课程的改革创新还要聚焦现实问题,充分考虑学生就业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职业发展通道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紧跟现实、教学方式精准高效,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一是行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尤其需要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塑造。二是各行业竞争压力都比较大,用人单位需要能够快速融入职场环境、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这就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要立足企业、行业需要,对标工作真实环境,让学生对行业、企业的发展形势和就业后可能面对的机遇与挑战都有所了解,同时还要尽可能地给大学生多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从学生到专业职场人的转变。

3.面临学生成长新要求

新时代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不仅面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行业发展的新要求,还面临着“00后”大学生成长的新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接受的信息元素驳杂,易受到一些不良观念的影响,不利于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对此,高校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使其成长为能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目前,大学生借助网络技术开展学习的比例与时长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加之受前期疫情的影响,网络教学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建设也要重视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与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同频共振,以契合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成长成才规律,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现实痛点

尽管各个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受制于师资队伍、学校学科布局等因素的制约,以及课程建设的新要求,在课程教学中仍存在机械化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环境不匹配、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就业能力培养不匹配等问题。

1.机械化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环境不匹配

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机械化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环境不匹配是较为突出的问题。第一,教学内容时效性滞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当前的课程内容主要聚焦在简历制作、面试礼仪等方面,缺乏最新面试方式、形式的介绍和讲授。第二,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众所周知,不同行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很多高校针对文理工科学生均使用同一套教材或者教案,未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就业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脱节。

2.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就业能力培养不匹配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课程建设中的现实痛点之一就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就业能力培养不匹配。一方面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缺位。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仍以理论讲授为主,有的仅是通过网络平台开设。这样的教学方式几乎达不到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毕业生即使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但因缺乏实际求职能力,常常会面临就业难、就业差的问题。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团队教学方式落后。承担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多为辅导员、就业部门干部,他们可能具备较为丰富的就业经验,但在课程教学方面有所欠缺,针对性不足。

3.学生就业价值观与正确就业观不匹配

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学生,而当前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与正确就业观不匹配问题较为严重。我国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观念方面主要存在缺乏职业规划、自我评价不合理、求职期望过高等问题,而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侧重于求职创业的技术性指导,对于就业价值观教育有所忽视,不利于毕业生合理求职,也催生出了慢就业、懒就业、不就业等严峻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表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不能仅仅是讲授求职技巧,让学生获得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极易受到各种价值观念影响,出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此,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充分彰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思政育人功能。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创新理念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需要秉承新的理念,将理论教授与实践教学、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线下教育与线上答疑等方面实现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增强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

1.理论教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就业指导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各项求职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教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教师可采用案例分析、测评工具、分组调研、人物访谈、小组讨论等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制作个人简历、观摩招聘会、前往企业参观等途径,让学生深入了解就业形势和职场氛围,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高校要秉承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理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作用,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的贯穿,找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点,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社会进步需要、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等新要求、新变化。高校可通过职业人访谈、校友讲座等途径,用榜样力量、朋辈教育优势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行业、社会、国家发展相连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鼓励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去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就业。

3.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

要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学生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畅通师生沟通的渠道,多开展学生互动交流。课堂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便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对求职技能运用的熟练程度,了解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准备过程中的个性问题,从而能更好地进行精细化指导,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4.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高校应突破传统的校外教学空间,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仅靠课堂上讲授和校内实践很难达到“模拟仿真”的效果,高校應引入社会力量,与企事业单位合作,通过邀请职场精英开展讲座辅导、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等方式聚焦企业、行业的实际问题,紧扣职场需要,让学生了解“真”形势、感受“真”职场、获取“真”经验,能够精准分析就业形势,提前做好提升自身能力的建设方案。

5.线下教育与线上答疑相结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这说明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近两年,受疫情影响,高校大都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师生可通过QQ群、学习通、职业兴趣测评等方式进行线上交流。这样既能拓宽课程教学空间,突破时间和地点的制约,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搭建师生高效交流的平台,构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全空间。

6.教师互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高校应建立教师互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督导评价体系。就业市场形势瞬息万变,教师应多了解学生的反馈,尤其是已就业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这样才有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流程,让课程顺应行业发展,更好地提升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对学生进行精准教学与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创新路径

在秉承以上“六个相结合”的基础上,高校要将创新举措贯通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通过进一步完善与丰富教学方法、教学主体、教学评价等,着力打造有新意、有活力、有生气、有人气、接地气的课堂,确保学生爱参与、听得懂、学得会、用得着。

1.教学方法创新: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参与度

当前的大学生都是“00后”,他们思维活跃、主体性强,具有较强的思辨精神,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教师应在课程建设中着力加强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在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长、实践性作业的比重都要增加,同时还要注重课堂设计,将理论知识和小组讨论、简历制作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着。二是教学方法多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紧密贴合职场工作实际,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汇报、游戏探索、经验分享、校友访谈、创业比赛等多样的教学形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效率。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要在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网络阵地,结合学生的特性充分发挥新媒体和网络平台的作用,形成“课堂教学主阵地+线上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空间、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帮助。

2.教学内容创新:紧跟形势,增强课程时代性

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和支持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支持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要坚持问题导向,与时俱进,体现最新的就业形势和政策支持,彰显课程的时效性,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就业创业形势和压力。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要结合学校行业、专业特色和学生就业意向,通过调研分析历届毕业生意见、招聘企事业单位建议,紧扣当前整体就业创业形势,进行自编教材建设或者开展针对性的讲授,以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最大程度地贴合学生需求、企业要求和行业发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达到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共赢。另一方面,学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内容,着重介绍学校专业、所处行业建设的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开展行业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和行业自信,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3.教学主体创新:多元参与,构建教学共同体

要想进一步加强课程效果还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引入社会多元主体,共建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共同体。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师仍以学校就业部门、辅导员等人员兼任,他们尽管具有较为丰富的就业指导和竞赛指导经验,但比较缺乏一线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验,不能全面了解学生未来所在行业的前沿动态,难以精细模拟学生可能面临的职场环境。对此,学校可采取其他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形势。一是邀请职场精英来校开展辅导讲座,与师生多交流,帮助师生进一步了解就业形势和职场全貌。这样既能让师生了解到最新的企业和行业需求,帮助任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还能让大学生与职场精英面对面交流,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内生动力。二是采用招聘会现场教学、走访参观企业等方式让大学生提前感受职场氛围,获得工作经验。这种方式可以让大学生提前了解用人单位的能力需要,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能够提前准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三是与企业合作共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在课题研究、师资共建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既能帮助师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又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培养后备人才,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4.学生活动创新:以生为本,注重培养真本领

学校要以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真本领为导向,不断创新实践活动,形成课堂教学合力,丰富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面向学生,就是要面向实际、面向一线,切实培养学生的“真”本领,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主动和教师交流,分享职业发展规划、就业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困惑和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育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去分析、研判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让学生具备自我评估、自我选择的能力,在求职时能够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提高求职的成功率和满意率。一是学生活动形式要丰富多样,可通过多种形式活动还原求职场景、职场环境、竞赛过程。二是学生活动内容要紧贴实际,将学生小组研讨与个人分享相结合,活动内容应涵盖就业形势现状调研、个人职业能力发展、个人简历制作完善、创业团队模拟等方面,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5.教学评价创新:完善体系,促进评价五结合

教学评价对于了解课程效果、学生需求、教师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教学评价仍然存在着“唯学生”“唯督导”等情况。“唯学生”是指有的教师为了获取学生的“好评”,在教学质量评价中“放水”。而“唯督导”則指有的教师讲课过于“表演化”。为了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学校要不断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保证课程教学的精准反馈。可采用过程与结果、定量与定性、科学与人文、个人与团队、能力与素养“五结合”的评价理念,从出勤、考试、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生评教等多维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值得一提的是,要尤其注意用人单位和近三年就业学生的反馈,用就业实效检验教学效果。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高校、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努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为本,共同培养能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顾希垚,林秀娟.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7):108-111.

[2]郝亮,王鑫鑫.网络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0):103.

[3]文雅,赵佳雯.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79-80+83.

[4]毛俊响,李润龙.三位一体架构下政府和企业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J].高教探索,2021(5):124-128.

[5]吴海江.新形势下大学生如何突围就业阴影[J].人民论坛,2020(24):80-81.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课程思政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