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发展
2023-06-23王翔王皓文
王翔 王皓文
[摘 要]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石,是党提出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着眼于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进一步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探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须坚持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对于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3)01-0082-07
New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WANG Xiang,WANG Haowen
(School of Marxism,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The theory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is the ideological cornerstone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PC to put forward its lines,principles and policies.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with Xi Jinping as its core,based on the domestic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focusing on the profound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put forward the view that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s the defining fea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further emphasize that promoting well-rounded human development,and ensuring every dimension of governance are law-based and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everyone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ch has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xploring the law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needs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innov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promo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Key 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the essence of socialism;theoretical innovation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属性,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运动赓续传承的基因血脉,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标识。邓小平着眼于时代主题的转变,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聚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消除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进而在新的生产关系下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在生产力还较为落后的情况下片面地追求单一的公有制。这一认识突破了以往把社会主义等同于计划经济的思想窠臼,提高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科学水平,指导党和人民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随着改革开放实践不断深入,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理论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创新发展的現实逻辑
理论创新发展有其生成根源和现实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规律会有更加明晰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起点,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导向,紧紧把握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动向,不断解答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拓展和提升。
(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创新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供给不足和发展落后的状况发生根本性扭转,国家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0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比重达18.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经济发展呈现巨大潜力和充足后劲。中国拥有超过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21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2]。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还面临许多从未有过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经济发展要求来看,我们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从社会法治环境来看,国家和社会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是新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都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群体发展差距来看,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速水平较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明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设计还有待完善。总而言之,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迫切要求人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二)历史方位的重新标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创新的客观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推动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使党和国家事业实现历史性、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党的十九大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论断,这是党中央对时代方位的准确把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状况的整体考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们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标准都将进入更高的层面。列宁曾指出:“只有首先分析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3]由于时代方位的转变和发展阶段的跃升,我们不能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论断当作不可移易的铁律,而是要秉持创新发展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对探索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取得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等问题有更深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内涵、特征与要求作出新的概括和阐释。中国共产党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提出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三)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创新的促动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准确认识和把握国际环境发展变化的条件下开创的,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世情相结合的结果,这一事业的发展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深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就必须秉持一种世界眼光和国际情怀,深入分析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基本状况。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大国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深度调整,全球治理方面的分歧不断增加,一些国家社会失序、治理失效等现象日益频繁。一方面,美西方奉行保护主义与孤立主义,滥用制裁破坏国际规则,以自私心态和强权逻辑来捍卫其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给世界和平与稳定带来严重威胁。一些国家还针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尤其是政党制度制造舆论,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裁剪中国的实践,意图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阻挠中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困境、人道主义灾难、社会族群撕裂等矛盾、危机的日益凸显,使我们能够在国际比较的视阈下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思考自身完善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社会主义是在不断战胜各种挑战和困难的过程中前进的,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不能阻滞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我们应当具有宽广的视野,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在东方与西方的比较中、在机遇与挑战的交织中探寻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深化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两个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本质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是对社会主义内在恒常性质的一般性概括,而本质特征则是在本质基础上的表现形式,是众多特殊表征中的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继承前人理论成果、总结宝贵历史经验、立足中国发展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进行了新的概括,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在继承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4]列宁也强调“革命无产阶级的独立的、毫不妥协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胜利的唯一保证”[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所发挥的领导核心作用,表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逻辑。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还没有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上升到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高度。中国共产党人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统一性。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經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6]318这一论述将“本质”和“特征”联系起来,还用一个“最”字,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列特征中的优先位置,强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方向和前途的决定性意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视角拓展到上层建筑和政治领域,这是基于新的社会发展条件所作出的新论断,表明党对社会主义内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取得了突破性的认识。
(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中形成的。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以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系列讲话中,回顾党的奋斗历史,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终结旧中国一盘散沙的状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变革,使国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使民族接续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反观历史上曾经强大的苏联,由于没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在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全面否定和彻底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终至解体。苏联的教训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升制度优势敲响了历史警钟。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7]43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色、不变质,才能使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在谋划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
我们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创新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们得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指出:“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8]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和社会号召力。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有效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伟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从伟大事业实践主体的视角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是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前提基础,强调党的卓越的领导能力对于开创伟大事业的重要意义,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多维阐释
中国共产党着眼于我国发展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根本价值目标、国家治理方式、社会制度优势等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作出了新的阐释。这些新的论述没有否定前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观点,而是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实现了兼容性发展,赋予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一)从根本价值目标维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9]人的片面性根源于物质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狭隘性,特别是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每个人只从属于单个固定生产部门,只能发展自身才能的某个方面,而偏废了其他方面,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随着人类社会向更高的文明形态演进,人自身也会逐渐摆脱片面性与狭隘性,最终在需要、能力、活动等方面实现全面协调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层面的,当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更高层面的享受需要、文化需要、交往需要以及发展需要就会凸显。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实现,人的合理需求越是得到更高层面的满足,人的发展就越是趋于全面和自由。
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28。江泽民在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总体目标时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0]胡锦涛强调,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1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19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2]要在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辩证关系的思想,同时又着眼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强调现阶段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认识。
(二)从国家治理方式维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要求确立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利益的法律规范,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障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平等地享有各项民主权利,确保国家各方面工作都依照法律有序运行。习近平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13]7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加以确认,提出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为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2020年11月,党中央召开第一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强调既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这一系列理论和实践表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我们党对法治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其历史和现实依据。首先,这是党在汲取历史教训、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经验中获得的深刻认识。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13]8其次,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包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能够保证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顺利运行,能够促进这一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再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有助于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我们把实现广大群众的利益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中,注重用法治手段处理和化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需要协调的利益关系和应对的矛盾风险日益复杂严峻。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环节加以强调,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充满生机又井然有序。
(三)从社会制度优势维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西方资本主义存在的基础是私人财富的积累和资本的增殖扩张,这造成西方社会的巨大贫富差距,以及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了西方社会资本优先、富人先行的社会规则以及精英统治、等级制度的政治理念,倡导每个人都享有发展权利、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把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作为重要的政治原则,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有效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364由此可见,邓小平将共同富裕看成社会主义区别于此前一切社会制度的显著标志,看成判断社会主义道路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看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这就揭示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高度。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7]832020年10月,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4]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重要目标任务。首先,共同富裕是包含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的富裕,要努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的提升。其次,推动共同富裕,需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不断完善保障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最后,要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在落实好各项阶段性任务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迈进。
四、中国共产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
中国共产党注重和善于运用历史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强调要把事物置于历史进程中,从全局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从林林总总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敢于突破固有认识的局限,不断开创思想理论新境界。这些思维方法的运用对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进而在学理上作出新的概括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坚持历史思维,强调从历史中汲取思想智慧
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从对社会主义制度创立初期的曲折探索中得来的,也是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实践中得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演进的历史,不能割裂和否定这一历史。“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15]坚持历史思维,就是要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从以往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指导当前工作的思想力量。中国共产党从百年奋斗历史中认识到,伟大事业的成功推进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而将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中认识到,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的力量之源,因而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探索的曲折和失误中认识到法治体系和法治能力的缺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危害,因而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坚持历史思维是党的优良传统,只有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趋向,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进行科学概括。
(二)坚持战略思维,强调着眼全局进行科学谋划
科学社会主义就其理论缘起、运动发展和制度革新来看,是在较长历史阶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而就其与资本主义的共存形势来看,又是在竞争与合作中曲折发展的过程。要想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具备战略思维能力,占据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制高点,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认清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从而得到有关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善于从战略高度把握全局,为回答当今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和方法论指导。深化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和世界秩序变革完善的艰巨性,也要具备“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还要对于方向道路的选择秉持高度自信。新的奋进征程已经开启,我们需要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对当前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尤其要把握长远趋势,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悟准、悟清、悟透。
(三)坚持辩证思维,强调普遍和特殊的有机结合
唯物辩证法强调,在探究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时,要看到其所具有的主体性和多样性,认识到事物发展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前提下也具有独特的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上,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性原则,也注重体现中国发展的特殊性要求,努力作出贴合国情的理论创造。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表述不断调整,从最初的“社会主义本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这不仅仅是话语的转换,更表现出思想理论和现实场景的深度契合。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释中强调“中国特色”,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也意味着党在深化社会主义认识的过程中坚持把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理论的本土化和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16]在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凸显中国特色,并没有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也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选择发展道路,而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多层面拓展。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是脱离实际的单纯理论遐想,而是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聚焦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如此,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获取新的生长点,展现新的生命力。
(四)坚持创新思维,强调跟随形势作出新的论断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是亘古不变的,邓小平基于所处的时代环境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理论概括,这一概括虽然涵盖了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一核心内容,抓住了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到经济基础以外的其他领域[17]。因此,探究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因循守旧、满足现状,不能幻想把前人的理论成果当作应付当下一切新情况新问题的现成办法。邓小平曾说过:“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291-29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秉持推陈出新、开拓进取的理论勇气,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不断作出新的概括,不断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强大的理论引领力和现实阐释力。“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18]在新的时代征程上,我们要总结新的经验、创造新的理论,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国家统计局.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新时代开创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EB/OL].[2022-07-12]. http://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209/t20220913_1888196.html.
列宁全集:第2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2-14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列宁全集:第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5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52.
江泽民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胡锦涛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2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1.
黄红发.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拓展[J]. 社会主义研究,2010(6):4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责任编辑 张桂霞]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基金项目(581122502021)
[收稿日期]2022-08-08
[作者简介]王翔(1996-),男,陕西安康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