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2023-06-23胡兴萍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3年5期
关键词:作文题传统节日文章

胡兴萍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更注重考查核心素养,所以高考作文要避免素材陈旧、生搬硬套、分析无力等问题,要选择典型素材,并有效利用素材。下面结合具体作文题,研究、探讨高考作文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一、重视素材积累的全面性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二模卷作文题:

《尚书》中有“直而温,宽而栗”关于陶冶性情的句子,傅雷先生勉励他的儿子要恬静热烈,朴素深刻,温柔高傲,可见,良好的性情往往是相反相成的。

要求结合材料结合当代青年的成长写感受。

2022年新高考卷Ⅱ卷作文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推出一组纪录片,介绍一组热爱自己的行业、创新发展自己的事业、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的人物。

有科学家强调要致力于科技攻关,有摄影家强调要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建筑家强调要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要求写一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

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

“本手、妙手、俗手”这三个围棋术语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以上作文题涉及个人成长、家国情怀、为人处世等话题。由这些材料可见,要写好作文不仅要关注时代大主题,还要观照青年自身的素养。这要求同学们眼中有自我、家国、社会等。那么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应该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以备考场之用。

例如写宏大主题类的作文,不能空喊口号,必须运用经典素材和时鲜素材。很多同学没有素材的积累,反复使用陈旧的素材。如为了论证磨难造就成功这个观点,司马迁、史铁生等人身残志坚的故事就会反复出现。这么举例固然准确,不会出现跑题等问题,但是很多考生用这个素材,就会令阅卷老师感到审美疲劳。

用名人事迹做素材,事半功倍;用新鲜时事做素材,夺人眼球;用经典语录做素材,说服力强。

以2022年南京市二模卷作文题为例,解读材料得到写作的关键词:当代青年、性情。进一步分析材料,连缀成句:当代青年要有良好的性情。基于写作材料中“相反相成”四个字,说明性格特征不同,但目标一致,所以是相互成就的。如能找到两种性格相互成就的原理、根源,作文的立意会更加深刻;如果积累的素材丰富而全面,就能充分有效地展开论证,具有说服力,作文的档次自然就高。

材料中提到傅雷先生勉励他儿子的话,如果了解材料的背景故事,了解《傅雷家书》的相关内容:“可见他的确了解我的‘两面性,也了解到中国旧文化的两面性。又热烈又恬静……”并引用这段话,语文素养乃至文化修养自然可见一斑,会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对于材料中提到的相反相成的良好性情“直而温”,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典型的素材,如外交部“霸王花”——华春莹。在2019年10月23日的外交部記者会上有记者问:美国国务卿认为中国使用胁迫、腐败等手段治理国家,中方对此有何回应?华春莹回答:“中国从不违约退群,从不以大欺小,从不怨天尤人。‘胁迫这顶帽子扣不到中国头上。相反,‘胁迫这顶帽子非常适合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美方不必自谦。”温文尔雅却又一针见血的回答,是“直而温”最好的例证。面对美国国务卿的无端指责,发言人既有力地反驳了“胁迫”论,又不失大国风度。这种典型而又有力的例证,会让阅卷的老师精神为之一振。

二、重视素材运用的选择性

1.挖掘教材,不忽视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品,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样本,很多内容也是能够在写作中迁移运用的素材。同时,很多文学家的人生故事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作为常用素材。所以,要提高读写迁移的能力,有效运用语文教材这一资源宝库,灵活运用好教材中的素材。

不仅高中语文教材可以挖掘,高中历史教材、政治教材都可以挖掘。自古文史哲不分家,高中历史教材中就有很多历史人物、事迹、学派,这些都是可以积累并灵活运用在作文中的优质素材。

2.大量阅读,广采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课外阅读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渠道。学校一般都会订一些课外阅读的杂志,比如《作文素材》等,可以通过阅读、摘抄、整理进行素材积累。这些杂志上的文章实时性强,比如2022年9月瑞士网球运动员费德勒宣布退役,《作文素材》2022年第11期就出了这样的时评文《费德勒:斜阳西下,王者隐去》;还有些杂志专门针对当下重大考试或者重大社会事件开设的作文专题,比如整本书阅读风靡的当下,有杂志推出了《完成整本书阅读,成为<红楼梦>的知味者》专题……这些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来源。

课外阅读也不可忽略平时习题中的文本。好的习题、配套的文本一定是精挑细选的,这些文本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来源。比如学习了李清照的《声声慢》,《步步高》,配套练习出了《永遇乐·.落日熔金》的练习。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描写了一幅夕阳西下绚烂的景致,“铺翠冠儿,捻金雪柳”是对闺中盛装女子的描写。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本身就是上佳的素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持之以恒,在课堂内外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好批注、摘抄等工作,积极积累作文素材。

3.立足生活,懂时事

如果接触的事物多,了解的国内外热点时事多,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文字。”从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生活经验对写作的重要性。文章源于生活,要想高于生活,生活经验和生活感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勤于观察、思考,从而获得写作灵感。比如针对北京冬奥会和疫情防控等搜集材料,分析思考,以“如何在北京冬奥会上做好新冠病毒防护”为主题写作。

如今各种媒体盛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详细地了解国内外时事。但是网络的盛行也同样会带来问题:当网络信息铺天盖地袭来时,哪些才是可用、能用的材料?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双慧眼,会筛选。可以选择历史人物、新闻热点、辩论赛辩题等,进行讨论,辩论后留下的正能量的积极的东西,或许就是最时鲜的素材了。把这一方法利用好了,对写作大有裨益。比如针对近年来综艺盛行的选秀节目、偶像等现象,可以组织辩论赛: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偶像?如何看待青年偶像的榜样力量?在辩论中明确精神品质对一个人的积极影响。

5.结合材料,会选择

有一句话叫作“选择大于努力,思路决定出路。”这当然不是用来说写文章的,但蕴含的道理同样适合写作。对一篇文章来说,素材的选择和思路的确定能够决定一篇文章到达的高度。

以下面的问题及回答为例:

冯骥才先生说,“当前有不少公众特别是年轻人不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正慢慢成为假期、旅游、消费的代名词。对此社会现象,你有何思考?

同学A论述的片段:

楚国的屈平,在看不到国家希望的时候,毅然赴死,不愿看到祖国被毁的景象。岳飞刻在身上的精忠报国被他用一生去践行。抗美援朝的黄继光、邱少云用生命为国家和人民铺路……这些不断涌现的民族英雄,正是民族之魂的体现。而民族之魂的载体,正是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用“民族之魂”来定义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否有给传统节日戴高帽之嫌?所以该生虽然连续运用了三组人物事例论证观点,确是无效的论证。素材的选择错误,让文章经不起推敲。

同学B论述的片段:

每一个传统节日对中国人来说都意义非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在中秋月夜,表达亲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表达了渔夫对屈原舍生寻求高洁人生的赞颂,这其实也是后人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端午节的原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说出了除夕习俗以及春节的重要意义,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祈愿。可以说这么多各美其美的传统节日,其意义与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值得我们青年人去探索和发掘。

该生选择的传统节日虽毫无新颖之处,但是“适合”。“适合”在论证的时候就是对症下的药,虽不算出彩,却有效果。

同学C的论述片段:

例如中秋节,传说月亮上的广寒宫中住着一位奔月成仙的嫦娥与玉兔,寓意着人们祈盼团圆,享受生活的美好。这是古代人对浩瀚宇宙瑰丽浪漫的想象,象征着他们对天地的向往与追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意义。航天事业迅速发展,我国将“玉兔号”送上了月球,不知道两个“玉兔”能否相遇?我国的航天事业正在为我们探索这一切。月球车用“玉兔”来命名更是一种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与弘扬。

用现代视角看传统节日,结合中国当代社会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分析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大大拓展了文章的深度。

7.积累材料,要创新

摘抄富有文采和哲理的段落,机械地背诵素材,套用优秀文章的内容,这样的素材积累缺少再创作,运用时素材自然缺少创新。创新是在积累素材的时候就有所思考,从多角度分析素材,明确素材的运用范围和运用方法。素材可能是热点新闻、人物传记、哲学观点等,运用发散思维对素材进行辩证思考,就能够发现素材表达的独特立场或主题。平时摘录素材后,应用红笔圈画出关键词,再由关键词引发思考,思考的过程可以是发散的,思考的结果不论好坏对错都应记录下来。

三、重视素材运用的思辨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指向思维的批判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着重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类比、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很多同学面对不同的文题会选取合适的素材,但行文的时候仅仅是罗列素材,不会分析论证,导致文章没有说服力。素材经过作者的加工、升华,融入作者的思想,才能有灵魂。考场受青睐的文章一是注重思辨,体现辩证思维;二是文中有我,表达个人观点;三是观照当下,强化“时代与我的关联”。所以如何让素材具有思辨性,至关重要。

如谈“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热闹与‘枯燥”, 运用素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素材是否符合语境,在“热闹”的语境下,谈“热闹”的内涵。(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语境)

(2)素材的选择是否呈现深层思考,揭示本质。

(3)是否具有對“热闹”“枯燥”二者关系的正确思辨。

(4)是否具有“成长中的青年”的主题意识和价值判断。

做到以上几点,就能写出成功的文章。

猜你喜欢

作文题传统节日文章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