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及引导策略*
2023-06-22王艳丽张晓慧
王艳丽, 张晓慧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郑州 45119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由互联网催生的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传统媒介信息传播方式相比较,新媒体能够利用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声音等多元方式进行信息传播[1]。这种新型传播方式凭借其即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优势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递限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也拓展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途径,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重要平台。与此同时,新媒体逐渐成了青年群体日常生活实践中的“依赖品”,也成了其潜意识里的道德参考标准与价值信条,日渐演化为其内在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2]。对于这种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3]。
所以,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了解新媒体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及时制定相对应的科学引导措施,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新媒体获取和传播正能量信息,以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并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推动社会建设。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840份,其中男生356人,女生484人。一年级721人,二年级767人,三年级352人。
1.2 方法 采用的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基本情况部分:主要为性别、年级、专业、新媒体每天使用时间(<1 h、1~2 h、>2 h)、家庭区域(市县、乡村)、独生子女(是、否)、父亲母亲职业( 灵活就业、体制内、 自营经商)及家庭收入(富裕、适中、拮据)等客观信息。②职业价值观部分,该部分引用了职业价值观量表。采用凌文铨等[4]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问卷,共22道题目。该问卷包括三个因素:声望地位、保健因素、自我发展因素。每一题目的评价按Likert五点量表进行,按照“最不重要”“比较不重要”“一般重要”“比较重要”“最重要”五个等级进行评定,分别给予1~5分。
2 结果
2.1 大学生基本情况和职业价值观的总体特点 ①按照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独生子女251人,非独生589人;市县186人,乡村654人;每天新媒体使用时间为 <1 h 451人,1~2 h 213人,>2 h 176人;家庭经济富裕106人,适中563人,拮据171人;母亲职业为灵活就业696人,体制内137人,自营经商89人;父亲职业为灵活就业503人,体制内137人,自营经商200人。②按照职业价值观问卷的评分方法,把所有样本的三个因素的题目进行均分统计,结果显示,自我发展因素的单题平均得分为(3.95±0.48)分,是平均分最高的因子,其次是保健因素(3.88±0.51)分,再次为声望地位因素(3.26±0.63)分。通过对比发现,该部分调研对象倾向于将自我发展排在职业价值观的第1位,说明大学生群体更注重职业对其成就感、社会贡献程度、自身能力提升程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影响。
2.2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①大学生性别变量在“声望地位”这一变量检验的t值并未达到显著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因素”“自我发展”的因变量检验的t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保健因素”“自我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不同。在“自我发展”和“保健因素”方面,女大学生得分均高于男大学生。而“独生子女”自变量的分析结果中,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注重“自我发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住址市区或者乡村的t检验中,乡村学生的“声望地位”高于市县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②“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自我发展因素”方差分析整体检验的F值分别为4.525(P=0.029)、3.061(P=0.026)、7.516(P=0.008),均达到显著水平,即表示三个年级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的三个因素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LSD两两比较,结果发现,就“声望地位”而言,一年级组群体高于二年级和三年级组群体,平均差异值分别为0.42、0.90,说明大一的学生相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更注重“声望地位”这一因素;就“保健因素”而言,三年级组群体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组群体,平均差异值分别为0.39、0.52,说明大三年学生更期待较好的福利待遇等;就“自我发展”的多重比较而言,三年级组群体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组群体,平均差异值为0.77、0.59。总的来说,三年级学生更注重工作环境与福利保障因素和未来职业发展空间,而一年级学生则更多期待获得他人的尊重和高看。③“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方差分析整体检验的F值分别为5.123(P=0.009)、4.851(P=0.047),均达到显著水平,通过LSD两两比较,结果发现,“>2 h”均比“<1 h”和“1~2 h”平均差异值分别为0.53、0.42、0.44、0.54,表明使用新媒体时间长短也影响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④母亲职业如果为灵活就业,“声望地位”因素得分高于体制内和自营经商(F=2.475,P=0.022)。父亲职业如果为自营经商,则“声望地位”因素得分高于体制内和自营经商(F=4.053,P<0.001)。见表2。
表1 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住址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分)
表2 年级、使用新媒体时长、家庭经济及父母亲职业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分)
3 讨论
通过对三个因子的均值进行对比发现,大学生最注重自我发展因子,其次是保健因素,再次为声望地位因素。说明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在选择职业时会将工作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并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与李明等[4]的研究结论相似,说明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性别、年级存在明显差异。女大学生比男生更注重自我发展、保健福利保障,在社会声望因素上,虽差异不显著,但是女生均值也高于男生。这说明“女不如男”的传统观念正在被改变,女生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更多的女性渴望超越自我,逐渐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注重“自我发展”,乡村学生的“声望地位”高于市县学生。这说明家庭的物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也影响大学生的在职业上的取舍,独生子女家庭相对来说,学生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所以自己也更关注自我发展,而乡村家庭更渴望获得外部世界的认可,所以更注重声望地位,当然乡村因为信息交流更加没有边界线,所以在这样环境成长的学生也更倾向于追求他人的关注。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其职业价值观也不尽相同,这与大学各个阶段的特征紧密相关。大一学生刚到学校,面对新的环境希望有新的开始,所以就更注重陌生同学对自己的认可,更强调声望地位。这种职业价值观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这与刚刚步入大学还未涉足社会,并未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有一定的关系。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相来说,自我认知和职业认识逐渐趋于成熟,对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在经历了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学习以及实习和求职之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随之发生改变,并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做出相应调整,更加注重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有自我发展空间,以及未来基本的生活保障。使用新媒体时间长短也影响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整体来说,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学生对社会地位、福利待遇期待更高,这个跟新媒体的内容特点、语言特点,以及传达的观点有关系。新媒体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完整性,呈现非线性化、碎片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便捷地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传播注意力和传播重点的转移[5]。
很多新媒体账号为了博取眼球,获得流量,总是喜欢用“碎片化”的信息哗众取宠,而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社会的磨炼,轻易相信所谓的“成功”“财富”等等,所以越是沉浸于这些内容,人们就越容易对未来充满幻想。在全新自媒体的时代里,由于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对外界的认知很多来自网络信息,因此人们的个人意识也逐渐变得自我化,个人主义价值观也变得突出。因为在这样环境里,人们都想去宣传自己的价值观,也喜欢分享自己的观念,因此对于价值的标准已经成为每一个人内心去衡量事物的标准,自媒体传播的方式使大学生逐渐变得自我化,看待事物也逐渐功利化[6]。父母职业不同也影响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比较结果显示,母亲如果没有稳定职业,子女对声望地位的追求越高,因为母亲对子女的照顾更多,如果母亲没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有可能在照顾过程中暴露出更多的经济困境,所以其子女就会产生“自己要有自己的事业,绝不走母亲老路”的想法。相反,父亲职业如果是自营经商的话,大学生的声望地位得分更高。父亲自营经商,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使得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也不甘落后,期待获得父亲一样的成就。
4 建议
网络与生活息息相关,都是在生活中的价值态度的真实折射。由于当前大学生存在认知水平和社会阅历较不丰富的局限性,网络空间中,来自自媒体的各种观点、各种言论,如同社会思潮一样暗涌流动,冲击和消散着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的影响。所以当前青年群体的价值观正饱受考验,在“诱惑”面前,青年群体需要有人来指明方向。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高校作为培养机构,肩负着重要使命。
4.1 根据学生不同的背景,针对性价值观引导 不同性别、年级、父母职业均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所以学校可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比如一年级可多进行挫折应对教育,而三年级学生对进行职业应对教育。女生的职业期待普遍比男生要高,所以对男生要特别强化职业规划、职业目标建设的教育。另外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成长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等方面的培养,不论父母职业为何,都应该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
4.2 在校期间要提供全程的职业指导 大学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还应为其未来职业发展指引方向,高校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大学生设置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所以从学生入校开始到毕业离校,职业指导课程要随着就业市场的动态发展,随时更新教育内容并结合新颖的方式对大学生实施职业价值观教育。另外,如果利用高校自身资源与企业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就会让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更直观的认识,更能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
4.3 全方位实施隐性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鉴于新媒体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要科学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和技术进行隐性的思政教育,正如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7]。首先,在育人过程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主流媒体和政府机构的新媒体账号不论是公众号或视频号等,从而浏览革命历史、脱贫攻坚事例、新时代伟大成就等视频资料。其次,建设校内新媒体账号和资源库,播放本学校相关行业先进人物事迹、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宣传片等等,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从而逐步扭转当下网络世界中的金钱至上、娱乐至上、不劳而获等不良的颓废观念。再次,利用新媒体变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将在线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方式,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培育效果。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将新媒体植入高职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开展隐性化核心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