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数字绘本交互设计研究
2023-06-22刘华燕宋晓利
刘华燕 宋晓利
摘要:数字绘本是当今儿童阅读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儿童有最佳的阅读体验,文章选取2~8岁年龄段的儿童为研究对象,从他们认知发展的差异点出发,探讨数字绘本的分年龄段交互设计。
关键词:数字绘本;儿童认知发展;交互设计;分年龄段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1-0-03
数字绘本在儿童的成长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面向儿童设计数字绘本时应该着重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能力、运动能力、技术能力以及情感能力,分年龄段进行有针对性的交互设计[1]。如何让儿童通过交互行为更好地理解绘本所表达的整体思想,是当下数字绘本设计者应该思考并突破的难点,这也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1 数字绘本与儿童认知发展的相关概述
1.1 数字化时代的儿童阅读与数字绘本
阅读是一种独特的认知活动,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各种概念,获得不同的知识和信息。由于儿童识字量不多,传统纸质媒介中大量的文字会阻碍他们的阅读,进而削弱其阅读兴趣,因此,为了减少儿童阅读中的障碍,应大力推广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绘本。随着科技的发展,绘本开始以数字化的形态出现,不仅包括图文内容,还整合了丰富的视听觉效果及交互元素,增强了儿童阅读时的趣味性、互动性以及沉浸感。
对当今的儿童来说,数字技术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相关调研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有74.8%的儿童在2岁以前便开始数字阅读,儿童数字阅读付费较上年增长56.5%,数字阅读市场正在蓬勃发展。
1.2 认知发展与数字绘本交互设计之间的关系
儿童处于快速成长期。由新生儿成为幼儿,然后逐渐成长为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在每一个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运动能力和其他能力都会发生显著变化。所以在设计数字绘本时要全面深刻地了解儿童,熟悉他们的成长速度,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2]。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孩子出生时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即通过身体的感官及动作获取经验;2~6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时具备了一定的假想能力;7~11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开始逐渐理解标志所表达的意思;12岁至成年是形式运算阶段,这时的他们已经具备演绎推理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皮亚杰认为,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从对肢体动作的了解到对心理活动的理解。也就是说,在设计儿童数字绘本时,不仅要关注各年龄段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还要注重其情感发展情况。2岁和6岁的儿童虽然同属于前运算阶段,但是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活动大不相同,所以为他们设计数字绘本时,应该更加细化年龄段,以两岁为一个阶段,不让年龄差异成为影响儿童阅读效率和兴趣的因素。
2 数字绘本交互设计现状
2.1 年龄分级未落到实处
目前国内应用市场上下载量靠前的数字绘本APP有叫叫绘本、咿啦看书、KaDa故事等,受众主要是2~12岁的儿童。这些数字绘本大多数都标注有年龄分段,但是只在绘本内容的适配性上进行了划分,并没有分年龄段做不同的交互設计。
以咿啦看书为例,咿啦看书的介绍是专为0~12岁儿童打造的优质动画书阅读平台。APP内设有专门的中文分龄栏目,共分为2~3岁、4~5岁、6~7岁、8~9岁、10~12岁这五个级别。但点开每个分级中的绘本,除了内容有所不同之外,交互手势、交互形式、页面按钮大小等元素都基本相同。例如,2~3岁年龄段的绘本《大卫,不可以》界面中的下一页图标是右下角的小箭头,而8~9岁年龄段的绘本《木兰的路》中的图标依旧没有变化。虽然2岁儿童手部的发育已经较完整,但是介于屏幕的大小还须放大图标比例,而8岁儿童已经完全可以胜任小型图标。在交互形式上,《大卫,不可以》和《木兰的路》的主要交互操作都是点击画面元素触发动画和音效,加以少量拖动动作。不在界面标识和交互形式设计上进行不同年龄段区分,会影响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阅读体验。
为进一步了解数字绘本市场年龄分级现状,笔者对手机应用市场中下载量前10的儿童绘本APP进行调研。10个APP简介中都标注了适用年龄分级,登录时需要填写年龄的有7个,根据年龄段区分推送不同绘本内容的有4个。10个APP均未根据不同年龄段区分页面元素设计,在交互形式上也没有提供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认知的交互形式。
从调研结果不难看出,目前的数字绘本还未实现交互设计上的年龄分级。多数绘本APP仅在内容上进行分级,没有根据年龄分级设计不同的页面元素和交互形式。此类数字绘本本质上只是传统绘本的数字化转译,将静态的文字画面搬进了数字屏幕中[3],忽略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情况、发育情况等,也没有发挥出数字技术的优势。
2.2 交互界面可视性设计不佳
融入交互设计是数字绘本的一大亮点,也是其区别于传统绘本的重要标志。当人们与一个产品互动时,通过界面能够明白它是如何操作的,即可视性。因此,数字绘本界面中的元素必须告知读者如何操作及在什么位置操作,这才是合格的可视性设计。但是,当前数字绘本的交互界面可视性设计中存在信息传达不准确、不明了等问题。
例如,在互动式绘本《后羿射日》中,设计者在后羿拉弓的手上设置了一个可交互的提示按钮,读者面对这个交互按钮时会因定式思维不自觉用手指往后滑动以拉弓射箭,但实际的操作方式是点击后羿的手,且只有一个拉弓的动作,并未射出弓箭。这里界面提示的信息传达就并不准确,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此外,一个优秀的界面可视性设计可通过叙事的发展和界面元素轻松暗示用户该做什么,不需要任何提示标志。但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数字绘本在交互提示上都以闪动标志为主,或是放弃标识,让用户自行探索。例如,咿啦看书界面中只有右下角一个翻页箭头标志,其他的交互节点并无提示,只有读者自行点击画面中每一个物体,才能知道哪些元素可以交互。这种设计容易让用户误以为界面中的所有元素都能点击,便会花费时间逐个试探,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和阅读进程,不是合格的界面可视性设计。
3 符合年龄认知的交互设计策略
3.1 2~4岁的儿童:倔强的“小大人”
面对数字绘本,儿童需要通过不同的手势来完成一系列的交互动作。在现实场景中,2~4岁的儿童随着肌肉控制力和注意力的提升,开始掌握一些手部的精细动作,不仅能够单独活动每一根手指,还可以协调多根手指同时活动。例如,他们可以自主翻书、用笔画出横竖线和圆圈、完成简单的大块拼图以及用笔涂色。这意味着他们在阅读数字绘本时除了能用手指点击以外,还可以尝试用手指涂鸦、翻书。值得注意的是,2~4岁的儿童在现实场景中的划线和涂鸦往往是随意的,然而在数字绘本中要考虑到屏幕的大小及画面布局都将限制儿童的手部精细活动,所以设计时要注重放大画面的图标以便他们操作。同时要确保选择的操作手势的象征意义是当前年龄段儿童已经理解的,如现实生活中的擦除动作、用画笔涂鸦等。5岁以下的儿童更习惯用全掌操作,设计时应尽量用全掌操作的大幅度动作代替拇指和食指共同完成的细微动作。所以,在为2~4岁的儿童设计交互动作时,以点击、滑动、涂鸦为主。
电子屏幕上的交互操作需要儿童的手眼协调一致,那么设计者对儿童视觉发展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许多设计师认为儿童喜爱各种各样鲜艳的颜色,但过多的色彩只会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影响阅读效果。2~4岁的儿童能够初步辨认红、橙、黄、绿、青、蓝、紫这7种颜色,但其中只有40%的3~4岁的儿童能够通过名称正确地选择颜色。这时可适当设置一些简单的色彩辨认交互环节,这样可以锻炼儿童的色彩辨认能力。在知觉方面,2~4岁的儿童能够认识物体的外形是方是圆,知道上下空间概念和早上晚上时间概念。数字绘本的交互设计可以在配合故事情节的前提下根据外形、空间、时间等概念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使2~4岁的“小大人”们能在数字绘本中自主探索和学习。
3.2 4~6岁的儿童:幻想的“学龄前”
4~6岁的儿童虽然与2~4岁的儿童同属于前运算阶段,但无论是躯体动作还是双手动作,他们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他们已经可以完成精细的操作,还可以画出三角形、字母和带身体的小人,对两只手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此时的交互操作方式可以不再以点击、滑动、涂鸦为主,适当加入拖拽、旋转、捏等精细操作方式。例如,互动绘本《团圆中秋节》中的烤箱环节设计了打开烤箱门、拖住月饼放入烤箱托盘、再旋转烤箱按钮调整温度和时间。这一系列的交互操作方式属于精细动作操作,同时融入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思考点,即设计师在这里设置了一个不打开烤箱门便无法放入月饼这一环节。但在这一交互节点并没有开门提示,需要读者结合生活中掌握的知识自行思考,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儿童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在视觉发展上,4~6岁的儿童有60%能够根据颜色名称辨认出色彩,其中最容易掌握的是红色、黄色和绿色。5岁的儿童在图形形状的判断上已经能做到基本无误;在方位认知上,他们能以自我为中心分辨左右、上下和前后这6个方位;在时间概念上,他们可以分得清昨天、今天、明天、上午以及下午。这时便可以在绘本的交互环节添加色彩配对、图形选择、方位辨认等。4~6岁的儿童已经对数字产品的使用规则了如指掌,过于简单的交互操作会使他们觉得幼稚,他们已经为更复杂的交互做好了準备。但同时无法解决的交互会使他们感到沮丧从而放弃阅读。所以,为学龄前儿童设计数字绘本的交互环节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设计者全方位、多层次地考虑。
3.3 6~8岁的儿童:精明的“大小孩”
儿童的精细动作技能在这一年龄段变得非常完善,他们能够准确书写数字和字母,还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讲述故事。这时他们可以完成各种高难度交互操作。在阅读上,他们已经能够顺利阅读文字,逐字朗读已经不再适合他们,可以将朗读设置成可自由关闭,满足他们的全方位需求。处于“大小孩”时期的儿童思维开始发散,喜欢新奇的事物。这时在界面设计上便可以丰富画面元素,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视觉发展上,他们已经能够区分较为明显的色彩明度,建立了深蓝和浅蓝的概念,在图形形状的判断上也已经能做到基本无误。因此,在色彩和图形交互环节可以提升难度。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对事物的专注度有所提升,他们会一遍遍地尝试某个任务,直到完全掌握后才会转移目标。因此,为6~8岁的儿童做交互设计时可以针对他们的专注度设置适当的进阶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交互设计要重视难度的控制,以防儿童因为一直不能闯关成功而失去探索兴趣。同时,这些“大小孩”们很喜欢收集完成某项任务后的奖励,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能使他们更有动力去完成某事。所以,在进阶阶段,随着绘本故事的发展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如奖章、主人公配饰、闯关工具等,最好这些奖励能够保存、分享以及线上线下相联系,线上获得的奖励能兑换纪念品。在绘本的页面设计上,要保持不同等级间页面的一致性,可以通过改变页面中的某些元素来区分不同的等级,但整体结构框架不变,增强儿童的阅读连贯性。
4 结语
一些设计师觉得儿童不具备成年人的思维,所以不需要精心细致的设计,但事实并非如此。深入调查后发现,没有一款数字绘本APP能覆盖2~8岁儿童的年龄跨度。设计师在为儿童做数字绘本交互设计时,要以充分了解和满足各年龄段儿童的需求为基础,遵循以儿童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增加对儿童用户需求的深层考虑和研究,以设计出适合各年龄段儿童的数字绘本。在数字绘本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数字绘本设计师们要做到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做大人脑中的儿童设计,肩负起为儿童设计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1] 李萌.数字绘本的交互叙事设计策略研究[J].工业工程设计,2021,3(5):65-70,86.
[2] 黛布拉·莱文·格尔曼.数字时代儿童产品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283.
[3] 王梓.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式叙事儿童数字绘本设计策略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22,2(5):87-89.
作者简介:刘华燕(1996—),女,安徽六安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宋晓利(1981—),女,山东青岛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