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融合”视角下贵州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探
2023-06-22王玉刘国庆
王玉 刘国庆
摘要:科教产教“双融合”(以下称“双融合”)背景驱动下,贵州省高等院校需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贵州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有利于推进贵州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助力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全国其他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建议。贵州高校可以基于“双融合”视角,按照“贵州教育理念创新→贵州高校课程体系重构→贵州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贵州高校配套机制改革”的逻辑,构建贵州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理论框架。
关键词:创新能力;大学生;贵州高校;“双融合”视角;教育质量;能力培养;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1;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7-006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2022年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双融合视角驱动下贵州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22115)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强化科教融合,把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为提升贵州高等教育服务能力,贵州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关于做大省属高校实施方案》和《关于做特市(州)高校实施方案》。在“双融合”的背景驱动下,贵州省高等院校需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然而,贵州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脱节,科研与教学缺乏有效整合,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不能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校内校外资源尚未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合力等。
目前,“双融合”政策在贵州并未真正落地,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贵州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如何结合“双融合”机制对贵州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重新定义与量化,提升“双融合”政策的落地效果成为重要的研究话题。此外,当前贵州高校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贵州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贵州大学生创新能力情况和贵州高校课程设置现状打造符合贵州高校特色定位的一流课程,对推动贵州高校课堂革命和教学模式转变,提升贵州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数据背景下,贵州高校通过“双融合”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学科—科研—人才—产业”一体化的贵州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对接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保障贵州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顺利落实,贵州高校需要对相应的配套机制进行改革,如优化贵州高校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构建“双融合”质量机制、建立合理的经费投入和分配机制等。基于此,文章基于“双融合”视角,按照“贵州教育理念创新→贵州高校课程体系重构→贵州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贵州高校配套机制改革”的逻辑,剖析如何构建贵州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促进贵州高校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为贵州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贵州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1.“科教融合”与人才培养
科研和教学均是高校的基本构成元素,科教融合是整体,不能拆分理解,应当在保持各自特殊性的同时,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因此,为提升大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高校亟须推进科教融合。我国学界和实务界也在逐步聚焦科教融合理念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培养模式、实践路径、保障措施、科教评价等话题,并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2.“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主要体现学校与地方经济的联系,通过构建校企相互支撑的体制机制,培养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从研究视角看,现有研究主要从资源理论视角、新工科视角和组织协作视角展开分析;从研究内容看,现有文献主要从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产教融合的实施维度与推进策略、产教融合模式、产教融合机制、产教融合实践轨迹、执行困境与纾解路径等方面展开分析;从研究对象看,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高职学校。
3.“双融合”与人才培养
目前基于“双融合”研究人才培养的文献还相对较少,刘周研究了“双融合”的发展现状,周建松和陈正江基于学校发展系统的视角研究了高职院校产教科教双融合机制。而应用型高校科教产教融合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强调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社会建构性。因此,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然成为重要的问题,亟待突破。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可知,针对人才培养,学者们分别基于科教融合视角、产教融合视角和“双融合”视角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现有的文献以规范性分析为主,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剖析,主要从学校层面或企业层面进行单方面的分析,缺少对校企双方的互动作用的深入分析。目前,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对象多以高职院校为主,而缺乏对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关注。从地域来看,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我国东部高校,对我国西部高校的关注不多,对贵州高校人才培养的关注则更少。鉴于此,本文将剖析如何构建贵州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
三、贵州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贵州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推进的需要
以“三位一体+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化“双融合”机制,推动贵州教育理念的转变,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推进贵州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双碳”背景下,培育契合绿色发展理念创新能力的贵州创新型人才成为贵州高校创新教育的紧迫任务。贵州高校契合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双融合”理論框架,从顺应绿色创新生态潮流、增强绿色创新主体意识、创造绿色创新社会条件、开展绿色创新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有助于教学改革和“双一流”建设。
2.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基于“双融合”视角,创新贵州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方主体协同育人新机制,重构课程体系,改革配套机制,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有助于促进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贵州高校在“双融合”政策的引导下,构建“学科—科研—人才—产业”一体化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打造与贵州产业链紧密对接的专业群,并在培养模式、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结构性改革,有助于促进贵州社会经济发展。
四、贵州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理论框架
1.贵州教育理念创新
贵州教育理念的创新体现为“三位一体+绿色发展”理念+“四性人才”,即在“三位一体+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基于“双融合”驱动视角,培养具备学科性、创新性、应用性、产业性的“四性人才”。其中,学科性要求大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复合型知识,具备学术问题意识,敏感对待本学科的研究前沿及热点问题。创新性要求大学生具备批判性的创新思维和高超的整合能力,能提出新问题,并能独立剖析和解决,开创未来新局面。应用性要求大学生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创新。产业性指高校课程设计要体现一定的专业方向,根据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重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首先,要通过“双融合”整合贵州高校校内外的相关资源,注重高校与企业、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互动,注重总结贵州高校历年重大教育事件,按照“学科—科研—人才—产业”的培养模式,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其次,贵州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应顺应新发展格局与新发展理念,紧跟绿色创新生态潮流,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促进贵州高校教学理念的更新,助力贵州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
2.贵州高校课程体系重构
在“双融合”的基础上,要从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实践能力锻炼创新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四个方面重构贵州高校课程体系,打造贵州特色“金课”体系和专业群,促使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相连,以提升贵州高校教育水平,促进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1)专业知识创新。首先,要剖析贵州高校课程体系现状,调查贵州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找到专业知识创新的突破口,进而以教学理念创新为引领,争创一批符合贵州高校特色定位的一流课程。其次,要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创新,与时俱进。贵州高校要紧跟时代潮流,适时开设一些交叉性课程,对旧课程进行更新改造,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积累现状及学校的发展目标,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增加实务操作课程所占比重,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最后,要注重学科体系的结构性改革。贵州大学生的知识创新与贵州高校学科结构性改革关联密切,学校应在培养模式、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结构性改革。
(2)思维培养创新。贵州大学生在知识更新的同时,还需要培养独立和批判的思维方式,这要求贵州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思维培养课程,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积极推动翻转课堂教学,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敢说敢做,多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另外,贵州高校应该有本硕博贯通的意识,引导本科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书写学术性科研论文,参与各类调研及竞赛活动,以培养科研兴趣,助力贵州科研事业发展。
(3)实践能力锻炼。目前,贵州高校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可供学生参与的实践平台与实践活动相对匮乏,学生实践的主动性不强。对此,贵州高校应该积极与当地政府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甚至其他地区的高校寻求合作,助力自身结构性改革。贵州高校在引进相关资源时,要增加实践活动在学生考核中的比重,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4)综合素质培养。当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而贵州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还不够高,这需要高校、教师、学生、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比如,高校应积极推进思政教育,并为学生争取更多去名校或知名企业交流的机会。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主动参与各类项目。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一个过程,这需要社会的包容与支持,帮助贵州高校教育实现从知识传授为主向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主的转变。
3.贵州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高校人才培养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及其他地方高校的配合与支持。贵州高校应该大力推行校企、校地、校所等多元化合作模式,打造多方主体协同育人新机制。
(1)以促进贵州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贵州高校应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逐步完成结构性改革。贵州高校可以借助地域优势,基于大数据,收集整理贵州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数据,对口培养相应的专业性人才,紧密对接贵州产业链发展专业课程群,修订培养方案,更新主干课程设置,创新实践课程群,以提升贵州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助力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2)以提升贵州教育质量为导向,逐步推进贵州高校教学改革。为培养贵州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跨界创新的融合能力,拓展贵州高等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贵州高校可以尝试设置更多科研导师岗位,在科研嗅觉、课题研究等方面加强对贵州大学生的常规性训练,引导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讲座,争取更多与名校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研究性教学”营造主动思考、自主创新的学习氛围,双管齐下培养贵州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提升贵州大学生创新能力为抓手,更新贵州大学生评价机制与培养方案。为解决学非所爱、学非所长的问题,贵州高校可以尝试采用弹性学分制,完善学生考核体系,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及特长,创新性地完成相关課程学习与专业实践。教师应努力改进传统的案例式教学,积极引入启发式、研讨式、体验式案例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高校应该尝试改革毕业标准,进行学业制度创新。
4.贵州高校配套机制改革
(1)在教师层面,教师要提高综合素质,教学和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教学方面,贵州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上参与度和课下实践力,重视应用翻转课堂,紧跟时代潮流,更新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各项竞赛,与国内外名师“近距离”交流,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项目,以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科研方面,教师应积极与国内外名校合作交流,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争取更多国家项目,并让更多本科生参与到项目的申请与实施中,对其进行科研启蒙。
(2)在高校层面,贵州高校要大力引进高水平师资,制定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师资水平密切相关。首先,贵州高校要以开放性的心态,引进高质量师资人才,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更重要的是设置弹性考核机制,增大教学改革在绩效评价和职称评聘中的比重,激励教师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其次,贵州高校相关机构设置应该进行结构性改革,专门设置相关部门,服务于学生创新实践,还要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注重教研型课堂的构建。最后,贵州高校应该完善学生评价与考核机制,给予学生在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实践选择方面更多的自由,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在企业层面,贵州高校要主动争取与当地各类企业的合作,尤其要加强与名企的合作,使企业与自身共同进步,助力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校与企业应该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要根据企业所需,调整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容和形式等,以培养对口的专业性人才。另外,企业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并配备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可以对学生择优录取。
(4)在政府层面,为借助“双融合”促进贵州教育质量提升和贵州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需要优化顶层设计,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应该讨论出更合理有效的“双融合”治理机制,促进贵州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另外,贵州省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吸引社会投资,鼓励企业进行资金投入,逐步形成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
五、结语
为提升贵州教育质量,助力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贵州高校要基于“双融合”视角,按照“贵州教育理念创新→贵州高校课程体系重构→贵州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贵州高校配套机制改革”的逻辑,构建贵州省大学生創新能力培养体系。具体而言,要基于“三位一体+绿色发展”理念+“四性人才”进行贵州教育理念创新;在“双融合”的基础上,从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实践能力锻炼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重构贵州高校课程体系;通过推行校企、校地、校所等多元化合作模式,打造多方主体协同育人新机制,实现贵州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从教师层面、高校层面、企业层面、政府层面改革贵州高校配套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亚青.基于“双融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金融教育研究,2022(02).
[2]刘继安,盛晓光.科教融合的动力机制、治理困境与突破路径———基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案例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11).
[3]沈洁,徐守坤,谢雯.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逻辑理路、实施困境与路径突破[J].高教探索,2021(07).
[4]刘周,徐本川,吴向宾.科教产教双融合的实然之思与应然之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9(S1).
[5]王廷璞,马腾,王霞.科教产教双融合发展第二课堂创新实践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21(37).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of Guizhou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ual Integration"
Wang Yu1, Liu Guoqing2
(1. School of Accounting,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25,China; 2.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 Driven by the "dual integr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dual integr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Guizhou Province need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izhou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 First Clas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Guizhou, promoting the close integration of the education chain, innovation chain, and industrial chain, assis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uizhous economy, and providing reference suggestions for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ther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Guizhou universities can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ual integration", following the logic of "innovation in Guizhou education concepts→reconstruction of Guizhou university curriculum system→transformation of Guizhou talent cultivation mode→reform of Guizhou university supporting mechanisms".
Key words: innovation ability; college student; Guizhou university; "dual integration" perspective; education quality; ability development;economicdevelop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