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面的艺术教育助力社工

2023-06-22陈可歆

艺术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社会融入随迁子女艺术教育

摘要:随迁子女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伴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随迁子女在新环境下由于各种不适应,会面临社会融入问题。而艺术教育可以发动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等多方力量帮助随迁子女更加轻松地融入社会。文章从一个随迁子女的真实案例出发,从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切入,分析案主小龚迁入城市后因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而产生的各种成长问题,并提出多层面的艺术教育帮助案主小龚适应城市社会生活和健康成长的路径,为社会工作者介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随迁子女;艺术教育;社会融入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2-0-03

1 研究背景

融入城市是当前时代背景下不容忽视的议题,随迁子女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突然变化,在社会融入方面遇到了困难。在随迁子女大量存在的背景下,促进随迁子女适应城市生活及获得各方面的帮助是一项务实之举。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并不是单一的主体改变就能够解决的,这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比如政府、社区、社会、家庭、学校、朋辈,这些都对随迁子女的生活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这些方面共同得到改善,才能让随迁子女走出困境。而艺术教育像是一条纽带,可以串联多个层面,整合艺术资源,让随迁子女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魅力,激发正处于青春期的随迁子女的活力与创造力。本文探讨的艺术教育方式就是从各个方面考量,为随迁子女建立起艺术教育支持网络,让随迁子女从艺术教育中汲取力量,积极面对初到城市生活感到的陌生和不适应。

2 案例介绍与问题分析

2.1 案例概述

小龚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父母外出打工。12岁时,他跟随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面对陌生的环境小龚很不适应。父亲平时忙于工作很少回家,母亲在居住社区附近打零工以补贴家用并照顾小龚。每天清晨父母就要出门,晚上很晚才回家。父母也很少过问小龚在学校的情况。小龚渐渐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进度,成绩逐渐下降,在学校也变得自卑,不爱和同学说话,回家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社区小课堂邀请小龚去参加社区活动,小龚以“自己不会”“作业很多”等为由拒绝了。小龚和父母说想回农村,但是父亲说他在城里读书才会有出息。小龚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经常跟父母发脾气。小龚父母没办法,只能寻求社区帮助。

2.2 问题分析

调查发现,随迁子女的学习成绩很容易受新环境的影响。城市和农村的教育水平有一定的差距,硬件和软件设施也存在较大差异,小龚突然从农村转到城市上学,在学习上会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随迁子女小时候多在农村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长大,等父母在城里稳定下来之后,再跟随父母来到城市,家庭内部缺乏沟通[2]。小龚年幼时就很少跟父母在一起,亲子关系生疏,小龚和父母缺乏沟通交流的基础。父母忙于生计,且受教育程度不高,难以在学习上给予孩子帮助,导致亲子关系愈发疏离。因此随迁子女和父母比较容易产生隔阂,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不畅。

社区认同感也称社区归属感,通常是指社区成员对本社区的一种主观归属感。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文化背景等的差异都让小龚感到不适应,而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也直接影响了小龚对城市社区生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根据调查研究,小龚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不仅有自身差异的原因,还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社区缺乏有效的居民交流载体。社区内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小龚的需求,削弱了他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缺乏朋辈群体的支持。小龚在社区内没有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与同辈交往中受“城市儿童”与“乡下儿童”观念的影响,产生自卑感,削弱了他对社区的归属感[3]。

3 原因分析

3.1 随迁子女自身方面

小龚从小生活在老家,对老家的成长环境、学习氛围和生活方式都已经完全适应,而跟着父母来到城市,对小龚来说并不是简单换个生活和学习的地方,而是需要融入一个“新社会”,需要重新适应新的文化背景、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小龚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对社会生活带来的文化冲击难免出现不良反应,如沟通交流不畅、逃避集体活动、青春期叛逆等负面情绪,并且缺乏艺术教育活动帮助他释放压力。小龚在农村原有的关系网络因为随迁进城而破碎,并且流动人口在社会交往中处于边缘地带,难以获得新同学、新朋友的认可,在城市中未形成新的社会支持网络,最终难免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产生偏差[4]。

3.2 随迁子女的家庭方面

小龚的家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情感沟通不足;二是家庭教育方式有待优化。小龚的父亲在工厂工作,早出晚归,母亲在附近打零工贴补家用,也常常不在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通过艺术活动或艺术游戏来建立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更是无从谈起。小龚缺乏关心和家庭情感支撑,导致处于青春期的他缺乏家庭归属感。

3.3 随迁子女所在社区方面

小龚一家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所以居住在城中村,居住条件简陋,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住所周边没有专门的青少年艺术教育活动室、游戏室等场所,主要是到社区服务中心参与社区活动。社区活动缺乏针对性、艺术性,无法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需求,不适合随迁子女参与[5]。

3.4 隨迁子女所在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也是随迁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长期扮演的一个角色。小龚就读的学校缺乏灵活多样的艺术活动,没有组织艺术社团和小组,专业艺术教师稀缺,并且音乐课、绘画课等艺术类课程经常被其他教师“霸占”。

4 艺术教育注入多层面支持系统的路径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随迁子女空间的置换,导致旧的社会支持网络破碎,又受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导致小龚没有办法融入社会。本文以艺术教育为支撑,根据案主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

4.1 政府层面

给予艺术教育专项资金支持,联系社区干部成立随迁子女艺术教育关爱小组,提供专门的社区艺术教育中心活动室,聘请专门的艺术教师。为小龚所在社区成立随迁子女艺术教育专项活动资金和专项救助资金,为外来务工人员申请补助,特别是针对小龚母亲这样没有固定工作的情况,帮助他们减轻家庭负担,定期走访社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了解情况,帮助解决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难题,让父母安心地鼓励子女参与社区艺术教育活动。

另外,要定期检查社区内的活动举办情况,杜绝形式主义。政府要完善流动儿童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特别是在教育和户籍上,要逐步消解地域带来的不平等,让随迁子女不再觉得自己跟其他同学“不一样”,增强身份认同,从制度方面助力随迁子女与社会的融合[6]。政府还要加大对社区艺术教育公共服务项目的投入力度,引入市场机制。联合社会组织进行项目的招标支持,既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又能为艺术教育公共服务注入新的活力与创造力。

4.2 社区层面

丰富社区艺术活动,营造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小龚居住的小区位于城中村,针对社区居民多为外来务工人员的情况,社区可组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特殊艺术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社区艺术环境。随迁子女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学习当地文化,诸如“画出不文明行为”“卫生习惯演讲比赛”“释放压力的表演”等活动,充盈随迁子女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丰富课余生活。

小龚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能消减负面情绪,还能强化精神力量,对其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社工站可以协同心理咨询师,通过绘画等形式了解随迁子女的内心世界,定期对社区内的随迁子女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习帮助,建立邻里互助小组和随迁子女社会融入小组,帮助其加强身份认同。建立随迁子女志愿者小组,让社区内的随迁子女和城市里系统学习过艺术技能的子女“结对子”,形成搭档关系,增强其责任感和社区归属感。

4.3 学校层面

成立艺术教育专业师资小组,为学生提供艺术教育服务。为学生设立课后兴趣班,开设二胡、古筝、萧等传统器乐班和中国画、民间手工艺、书法等有利于学生接触优秀传统艺术的课程,并打造特色音乐课、美术课,杜绝其他科任教师占用艺术教育课程。这样既能减轻随迁子女的课业负担,又能提升其综合素养,开阔其视野,让他们从才艺学习中重拾自信[7]。学校教师要统计班级中随迁子女的人数,提高对随迁子女的关注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及时和随迁子女的父母取得联系,让父母和孩子多沟通交流,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心声。为了让小龚快速适应城市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可以给小龚找一个学习伙伴,让两人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帮助小龚建立朋辈支持。学校还要设立专门的心理活动室,用专业的技能和方法帮助随迁子女强化心理认同,及时疏导负面情绪,摆脱融入困境。

4.4 社会层面

形成良好的社会艺术教育氛围,让优良的精神文化潜移默化地熏陶随迁子女,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有趣的艺术活动向随迁子女传输优秀的传统思想。鼓励小龚参与社会艺术教育活动,打开心扉,接纳新环境。促进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是一项贴近老百姓的基层服务,社工机构、福利慈善组织等要发挥关键作用。而社会工作者致力于在一线为弱势群体服务,社会工作者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随迁子女更好地融入社会。政府和社会力量要形成合力,构建上下统一战线,加强艺术教育的有效融入[8]。全方位关注随迁子女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发展等各方面的情况,使其健康成长。

4.5 家庭教育层面

家长是孩子的主心骨,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离不开和睦的家庭氛围,其也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家长要积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其培养艺术特长。而且艺术特长可以搭建子女与父母沟通的桥梁,增加家庭中的共同话题,让随迁子女敞开心扉。家长可以定期与学校教师联系,了解孩子在艺术教育课程中和在校的整体表现,向教师请教如何提高艺术教育成效,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通过艺术游戏拉近与子女的距离,改变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构建新型家庭艺术教育氛围[9]。家庭教育对随迁子女的学习成长会产生较大影响,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有利于提高随迁子女的抗压能力,营造一个健康、有爱的亲子环境。

4.6 朋辈群体层面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同伴也十分重要。朋辈群体对随迁子女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在随迁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促进随迁子女综合认知水平的提高。同学是随迁子女来到城市后结交的同龄人。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离不开同学和伙伴的支持。为随迁子女在学校和社区建立艺术教育支持朋辈小组,形成良好的朋辈关系,不仅能让孩子们在生活上相互支持,在学习上也能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另外,随迁子女走出家门,建立同伴网络,还能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防止出现越轨行为。

5 结语

本文以艺术教育为链接中心,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出发点,依托各个支持系统融入艺术教育,为随迁子女营造更轻松的学习环境,为社会工作者促进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提供新思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中随迁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在社会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自身导致的,而是社会导致的,因此必须高度关注、积极解决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随迁子女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方法和支持网络破裂,而无法適应新的生活、学习、交往环境,缺乏正确的思想引领,变得不爱社交、性格孤僻,难以融入社会。艺术教育作为一个有效媒介,为随迁子女搭建了一座与各个层面沟通交流的桥梁。通过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各方的引导,积极开展各种艺术教育活动,有利于解决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

参考文献:

[1] 武慧,乔文俊.从边缘到中心: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融入问题探讨:基于对芜湖市的调查[J].中国集体经济,2020(19):162-164.

[2] 田艳芳,王瑾,张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交往融入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上海两区的调查[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1):117-128.

[3] 彭雨露.小组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实践研究:以中山市Z社区为例[J].智库时代,2019(46):150-151.

[4] 赵丽.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9,28(1):80-83.

[5] 周佳.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融入政策研究[J].学术交流,2015(12):153-157.

[6] 郭声健,邓茜.让艺术教育回归“以美育人”本位[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0):90-97.

[7] 刘丽丹,刘福利,张修竹.农民工子女艺术教育分析:基于中国知网67篇论文内容的研究[J].艺术教育,2015(11):117-118.

[8] 商艳玲.美术教育在外来务工子女融入城市过程中的作用研究[J].艺术教育,2014(8):38-39.

[9] 王贞琴,王泳舸.关于加强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65-168.

作者简介:陈可歆(1999—),女,江西抚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福利与服务管理。

猜你喜欢

社会融入随迁子女艺术教育
天津自贸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合作的策略漫谈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