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角下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数字化传承与推广研究

2023-06-22吴钰陈强

艺术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非遗传统文化

吴钰 陈强

摘要: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种类之一,也是民间五大木版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传统文化数字化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在数字化浪潮中不断更新,积极拥抱数字化。当前,挖掘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价值对其在新时期的发展尤为重要。数字化应当成为“非遗”传承的有力工具,将人们的智慧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生活中,让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大放异彩。文章以桃花坞木版年画为切入点,结合数字化设计传承,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了解数字化方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优势。

关键词:桃花坞木版年画;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2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2-0-03

1 桃花坞木版年画概述

1.1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民族情感、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桃花坞木版年画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蕴藏着优秀的文化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桃花坞木版年画,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苏州的木版年画之所以被称为“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因为当时的木版年画店铺集中在繁华的桃花坞这一处[1]。明中后期该地区消费市场的繁荣和民俗活动的增多,使桃花坞木版年画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桃花坞木版年画无论是在构图、色彩还是在内容表达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深受民间大众喜爱,所以成为当时流行的艺术形式。桃花坞木版年画与其他地区的年画大致相同,都在清朝年间发展达到顶峰,特别是在雍正、乾隆时期,技法精湛,题材丰富,画面宏大,且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这期间名作数不胜数,桃花坞木版年画发展进入了兴盛时期。在清末、民国初年,桃花坞木版年画真正演变为我们如今看到的模样,根据题材可以分为神佛纸类、吉祥祈福类、戏曲故事类、世俗生活类和花鸟类[2]。新中国成立后,桃花坞木版年画起到了宣传和带动旅游的作用,之后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文件的出台,为桃花坞木版年画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指明了新的方向。

1.2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首先体现在造型和构图上,画中人物造型融合了多种传统技法和笔法,有强烈的主观意象和夸张变形,注重写意和观念传达。例如,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常见作品《赵公明》,赵公明身穿铠甲,骑虎执鞭,人物造型夸张有致,左手持元宝,寓意招财进宝。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构图设计与年画主题存在必然联系,画者通过不同的构图方式表现年画主题,传达年画的深刻寓意。桃花坞处于吴地这一手工业发达地区,这注定年画画面要求线条疏密有度和追求对称丰满、均衡统一。

在色彩上,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色彩热烈直接,不需要过多的审美积累,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桃花坞木版年画也追求色彩的鲜明和对比冲突,独特的色调使其有很强的民俗味道。桃花坞木版年画受苏州文人雅士的影响,色系比其他年画多了一层独特的雅致和装饰趣味,整体饱满又大方。

桃花坞木版年画还有一个艺术特色便是肌理性。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本质是套印的版画艺术形式,受到雕刻和彩绘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年画在绘图完成后,手艺人用刀对其进行后续的刻版。桃花坞木版年画以长木刻线条进行雕刻,线条不能过密,也不能稀松,木版画的特性要求木版材料不能堵塞墨汁,因此木版通常选用枣木或者梨木[3],这样的手工雕刻和手工印刷能够让木版年画完美呈现纹理感。

1.3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播价值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一种独特的艺术,与当时苏州的社会环境和民風民俗密切相关,是苏州民众的精神信仰,是他们追求美好理想和情感传承的载体。桃花坞木版年画凝聚着江南水乡的民间灵气,风格如吴地女子那般精细、秀雅,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桃花坞木版年画历经沧桑,是具有400多年历史的艺术瑰宝。因此,具有东方意蕴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2 “非遗”视角下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播现状

2.1 设计题材固化,缺乏创新

兼具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桃花坞木版年画目前面临着传播困难的局面,尤其是主题比较固化。在过去,桃花坞木版年画会在重要的节日被民众张贴,年画主题主要是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方式和艺术形式的增多,人们在节日形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再依靠传统年画寄托情感,年画的题材因此与当代生活脱节[4]。由于老派传承人年事均已偏高,因此只有少数手艺人仍然在坚持这门技艺,而他们的思维由老一辈传承而来,相对固化。此外,制作工艺复杂也使木版年画更新发展困难。新媒体时代,年轻人追求潮流、新鲜、多元的事物,虽然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精良,寓意美好,但是显然其主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大众审美,因此木版年画想要在当下发展,就应当积极创新题材。

2.2 工序复杂,制作难度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远古走来,经过历史沉淀,自带工序复杂、制作难度大、保存困难等特点。桃花坞木版年画也不例外,其创作过程经过绘画、刻版、印刷这三个大工序,过程复杂又耗时,而且忽悠地域性和差异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序复杂的桃花坞木版年画难以融入大众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中。近几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实体作为其主要的传播方式也寸步难行。

2.3 传承的疏远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鲜明的内在特性,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化体,而当前时代的信息传播是碎片化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并不适用于当前的信息传播形式。以高校学子在小红书上直播家乡“非遗”——建盏为例,在其用16小时讲解和展示建盏这一传统艺术的过程中,仅一人观看,且是其年迈的老师。这种不带流量的传统艺术很难吸引社会大众关注,传承具有疏远性,群体覆盖范围小,这使社会大众很难完全接受桃花坞木版年画。

3 桃花坞木版年画数字化的必要性

3.1 保护和传承桃花坞木版年画

桃花坞木版年画结合了民俗、历史、宗教等多个方面,画中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保护和传承桃花坞木版年画也是在保护广大民众的习俗。数字化作为一种革新的手段,具有存储量大、交互性和娱乐性强、受众范围广等特点。运用“科技+文化”的整合传播形式,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传播环境,如运用影像来记录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影像不仅可以拓展文化本身,还能加深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当地政府也可以搭建数字平台,整合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相关数据,形成有效传播的数字资源,确保文化传承的连续性。运用数字化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还能够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

3.2 丰富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展现形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消费者带来了新奇的体验,数字化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转化、创新开拓了新的空间。例如,线上“非遗”展播平台能够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全身心感知氛围,将木版年画直观地展示给观众,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类似还有“非遗”三维IP形象设计、视频影像、动画等方式,都可以让观众了解并参与到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保护和传承中。桃花坞木版年画在传统展示形式的基础上,广泛采用现代技术,让人们轻松了解桃花坞木版年画不同时期的历史内容和深厚的艺术价值。

3.3 拓宽受众群体

拓宽受众群体是很重要的一步,有受众才有传承和发展的可能性。对于桃花坞木版年画这种缓慢发展的文化,充分运用数字化这一大众都能接触到的现代技术方式,不仅能提高其在年轻群体中的知名度,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保护中来。受众范围得到了拓展,桃花坞木版年画自然能实现良性发展。

4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数字化传承体现与推广方式

4.1 数字化保存,建立数据库资源

建设数据库成为传承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早在1996年就有了数字图书馆工程,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运用数字化手段可以采集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并整理归纳,存储到数据库中,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和数据库平台,就能够为大众提供查询和下载、传播传统艺术的功能。构建桃花坞木版年画数据库,可以根据桃花坞木版年画自身的特性进行设计,可从桃花坞木版年画品牌发展、技法研究、题材分类、色彩构成这四个部分进行描述和展现,将桃花坞木版年画收录到数据库中。这个数据库是可更新和升级的,会不断更新桃花坞木版年画数据库中的资料信息,做到与实体年画发展并肩同行,甚至还可以检索到有其他地区年画的数据库[5],为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保护与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源。

4.2 设计桃花坞木版年画数字产品,增强交互体验

我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应用长期以来都是使用数字摄影、录音等技术采集信息,但随着网络技术的愈发成熟,全息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始应用在传统艺术形式的保护与推广中,这些新兴的技术和全新的视觉效果真实呈现还原了传统艺术,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

由古吴轩出版社与中国电信苏州分公司联合发行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数字藏品《一团和气》,是桃花坞木版年画首次以数字藏品的形式与大众见面,一经推出,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数字藏品作为2022年年轻人追捧的“新宠”,掀起文化创作新浪潮,可以把该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以更为年轻便捷的新兴方式传递出来,有力地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全息影像技术是一种投影技术,观者可以直观地看到影像。早在2012年的春晚就使用了全息影像技术,该技术展示出的画面立体感强、生动逼真,应用到传统年画中,更可以生动地再现年画的画面内容和鲜明的色彩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模拟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运而生,在给观众呈现全新视觉效果的基础上,带给观众交互体验,不受限制地在三度空间中观赏事物。例如建设全息未来艺术展馆,投建桃花坞木版年画数字产品交互屏幕,桃花坞木版年画中不同题材的作品可以以三维模型的形式展示在大屏上,放大更多的画面细节,活化的年画作品还可与观者互动,同时有桃花坞木版年画数字化的介绍信息。在这样的“非遗”虚拟交互空间中,所呈现的奇幻又震撼的效果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参观人群在感受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魅力的同时,能获得更多的“非遗”知识。虚拟现实技术迎合了当下大众审美,也让桃花坞木版年画有了更多的展出机会。

4.3 拓宽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宣传方式

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成为大众观看、浏览网站的主要设备。移动互联网能够讓大众随时随地参与信息交流,如故宫博物院手机小程序就为大众提供了“手机游故宫”服务。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手机、平板,还是其他设备,都能让大众即时接收和传播信息。大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阅读图文、观看视频、浏览网页等。

在我国,移动终端有着庞大的用户基础,因此桃花坞木版年画可以借助移动终端吸引大量群体,同时这样的传播是双向的,接收群体通过社交媒体再转发传播,从而拓宽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宣传渠道。数字媒体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传统的宣传方式也不能忽视,两者相互结合、优势互补、融合传播,产生“1+1>2”的传播效果,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繁荣兴盛。

4.4 大力培养桃花坞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与发展的重任,能进一步挖掘和创新“非遗”之美。“非遗”项目可以走进高校,培养高校人才,为传承队伍添砖加瓦。有喜欢或者一直从事桃花坞木版年画工作的社会人士也应大力支持,给予他们系统学习木版年画的机会,可以开展授徒传艺活动,激发人们参与传承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动力。

5 结语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呈现方式多样。传统艺术与数字技术的结合运用,是现代视觉呈现的一种,桃花坞木版年画在自身包容性强的基础上,与数字化结合,一定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本文首先介绍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其次分析了其传承的价值以及传承中遇到的困境,然后介绍了数字化技术在木版年画传播过程中的应用。无论是展示还是传播,数字化技术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大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形式和功能也可以通过现代审美的解读而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 周新月.苏州桃花坞年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35-36.

[2]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桃花坞木刻年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13-162.

[3] 李子一.桃花坞木版年画数字化应用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11-12.

[4] 胡金成.体验经济视角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数字化产品开发与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20:26-27.

[5] 何瞻.数字经济下非遗文化传承及产品典藏营销策略研究[J].商展经济,2023(1):34-36.

作者简介:吴钰(1994—),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设计。

陈强(1977—),男,四川资阳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与设计。

猜你喜欢

非遗传统文化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