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敦煌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3-06-22曹馨月张婷

艺术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敦煌壁画传承发展

曹馨月 张婷

摘要: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动作为语汇,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中表达舞者的思想和情感,并体现生命力的符号。中华上下五千年记录着舞蹈的发展轨迹,舞蹈是肢体语言、人类文明和特有风俗习惯的载体,其以独特的形态显示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活力,使中华文明多姿多彩。敦煌舞蹈既不是某一地区的舞蹈,也不是某一时代的舞蹈,而是从敦煌壁画中提炼出的乐舞。敦煌壁画中留存着极其丰富、珍贵的乐舞形象,以此为历史依据,通过我国舞蹈工作者的智慧,壁画中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乐舞形象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舞姿进一步体现出壁画的文化内涵。文章从来源、魅力、艺术特征等方面对敦煌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敦煌舞蹈;敦煌壁画;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2-00-03

1 敦煌舞蹈的来源

舞蹈是最古老的藝术,也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延续最久远的艺术,是原始社会艺术的起源,它产生于人类的需要和实践[1],敦煌舞蹈便是对敦煌莫高窟文化最好的诠释。敦煌舞蹈对中国古典舞流派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它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的流派体系、动作语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我国的地域舞蹈特色。

敦煌舞蹈的起源可以从莫高窟内的壁画讲起,石窟内的壁画丰富多样,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佛经典故、山水花卉等图案,还留存着无数个神采飞扬的人物舞蹈形象,这些舞蹈形象能够充分显现出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全貌,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正是因为其见证了1000多年的历史变迁,才更好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及生活中的乐舞场面。敦煌舞蹈的大部分舞姿设计来自敦煌莫高窟壁画,是对敦煌壁画的动态展现,它的出现源自我国艺术工作者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是他们孜孜不倦地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舞姿进行研究,对壁画中的舞者形象进行分析,从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舞蹈种类。

1.1 壁画的模仿再现

壁画中不乏各种各样的舞者歌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龟兹壁画。龟兹壁画是最早出现的佛教石窟遗存,它见证了当时小乘佛教的兴盛,拥有比莫高窟壁画更为久远的历史,它记录了天相图、天宫伎乐、飞天等题记,整体以青色、绿色和白色为主基调,采用勾线的画法,将龟兹佛教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舞剧《五星出东方》便参考了克孜尔石窟中龟兹壁画里伎乐的形态与动作,舞剧中的大部分舞蹈动作可以在克孜尔石窟中找到原型,再将龟兹乐舞和当代舞蹈艺术相结合,进行加工创作,最终呈现出极具西域风格的舞蹈。

舞蹈是一种能够让静态的绘画和雕塑活起来的艺术,能够由止变行、由静变动,为一尊尊佛像、一幅幅壁画赋予了灵魂。敦煌舞蹈的艺术美便在于它独特的舞姿造型,对壁画的模仿再现让敦煌舞蹈走出石窟,使其从静态艺术转化为极具西域特色的动态艺术。

1.2 文化的相互交融

敦煌舞蹈是古时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它的形成融合了一定的唐代风韵。唐代在历史上是一个相对鼎盛的时期,因此敦煌舞蹈也随着唐代的鼎盛进入繁荣发展阶段。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可以看出,每个时期的伎乐形象都有所不同,在唐朝时期,伎乐形象的发展已然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伎乐形象姿态多变、灵动自然。

敦煌舞蹈具有浓厚的西域风格,充满了与中原舞蹈不同的异国风情,这主要是源于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也被称为中国古代的贸易之路。这条路被古人认为是连接古代东西方文明最重要的道路,几千年来,有无数商人、部落、教徒和游牧民族沿着丝绸之路去往其他国家,使中原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与西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全新的文化和特殊的舞蹈种类,并成为汇聚多种风格的传统美学艺术。

2 敦煌舞蹈独特的魅力

敦煌壁画的绘制开始于北魏时期,随后历经北周、隋代、唐代、五代、宋朝、西夏、元代等时期,延续了1600多年的时间,最终形成了莫高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榆林窟、水峡口石窟等庞大的石窟资源。敦煌壁画立足人们的所见所闻,大多是表现生活故事,如伎乐场景、尊像、供养人、百戏、出行、婚嫁宴席等题材,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与“佛教世界艺术幻想”的完美融合[2]。让世人感受到古人虔诚的宗教信仰,更为直观地看到中国古代乐舞的形式、动作以及古人的审美特征,这便是敦煌舞蹈的魅力所在。

2.1 独特的艺术特色

敦煌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里融合了西北的农耕文化、北方的草原文化以及古代丝绸之路的商业文化,敦煌舞蹈是典型的绿洲文化型民间舞蹈。敦煌舞蹈融合了西域舞蹈的风貌,大多数的舞姿以柔、韧的动作特点出现;手形上的变化丰富多样、纤细秀丽;手腕和肘部呈棱角状;脚下赤足,脚的基本形态为翘、勾;体态多为下沉、冲身状态。壁画中的舞蹈姿态十分丰富,有的是舞动的过程,有的是静止的造型,人物的神态大多温婉妩媚,体态基本为流线型的“三道弯”,手中拿着琵琶、长绸等道具。

2.2 鲜明的宗教色彩

敦煌文化本身有着丰富的汉文化元素,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西域传入的宗教文化的影响,所以在艺术创作上摆脱了我国传统礼教的束缚。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壁画艺术便融合了佛教、中国传统哲学、儒家和道家思想。起初,石窟的建造就是为了迎合宗教的需求,壁画的产生一是为了向佛教教徒传授佛教礼仪,二是为了寄托佛教教徒对佛教的思想感情,所以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根据史料文献记载,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因此佛教得以广泛传播,绘佛像、雕壁画等宗教活动也随之盛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多为两人一组呈竖排站立,相互对望,左手臂伸直在身旁呈“摊掌”姿态,右臂在胸前弯曲作“立掌”姿态,舞姿十分硬朗,这一舞姿是道教“羽化成仙”的表征,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对宗教的虔诚信仰,所以敦煌壁画是极为宝贵的宗教性精神财富。

3 敦煌舞蹈的“传”与“承”

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回望敦煌舞蹈研究的风雨历程,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工作者坚守在甘肃地区,想要将敦煌舞蹈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舞蹈形态加以复原展现给世人,打造属于当代人的敦煌舞蹈。敦煌莫高窟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世界艺术的宝库,其中的壁画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遗产等,这表明了敦煌文化对当代人的重要意义,也提醒着人们既要坚守传统,又要敢于创新[3]。

3.1 “传”——经典艺术作品的出现

早在20世纪初期,我国的舞蹈创作就已经出现了敦煌舞蹈的身影,梅兰芳先生的《天女散花》便以敦煌壁画中飞天伎乐的形象为剧中元素。1979年,在我国西北部有一群艺术工作者,他们希望能够创作出一部蕴含敦煌艺术的舞剧作品,于是他们踏上了艺术之旅,曾在两年内七进敦煌,只为能够从这些壁画中获取灵感以便于今后的舞剧创作。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下,舞剧《丝路花雨》诞生了,这部舞剧是编创者们从莫高窟2000多种艺术形象中挖掘出的灵感,其将原本沉寂在墙壁上的画面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敦煌故事。

编创者们以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和古丝绸之路文化为主,辅之以中国各地民族民间歌舞进行创作,同时,通过对唐朝经济贸易、文化等多方面的描绘,再现唐朝一片繁荣的景象。舞剧《丝路花雨》有着极大的艺术魅力,其不仅是对沉睡了千年的敦煌壁画的再现,更是对积淀了千年的敦煌文化的传播,创新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之路。

3.2 “承”——学院派舞蹈教学的研究

20世纪末期,敦煌舞蹈在稳步发展的同时进入了更多元化的探索时期[4];到了21世纪,敦煌舞蹈逐渐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舞蹈艺术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敦煌壁画进行深度研究并尝试撰写关于敦煌舞蹈的著作。例如,高金荣被称为敦煌舞蹈教学的拓荒者,她开创了许多敦煌舞蹈的基本功训练课程,为现今的敦煌舞蹈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如今,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敦煌壁画上的舞姿,部分研究者长期留在甘肃地区,研究文献所描述的乐舞伎的身体形态与现有壁画保存的舞姿体态之间的区别,从乐舞伎的眼神、手势、舞姿入手,提炼出属于敦煌舞蹈的基本形态,再结合当地民间舞蹈的韵律,最终形成了系统而科学的敦煌舞派。学院派的敦煌舞蹈旨在研究敦煌壁画、彩塑、舞蹈等遗存的艺术形式,致力铸就敦煌文化新的辉煌。

4 敦煌舞蹈在新时代的发展

敦煌舞蹈是近几十年来新兴的舞蹈类别,属于中国古典舞范畴,具有我国西部艺术特色。历史上的敦煌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之地,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心,现今,“敦煌”是我国西部文化艺术的代名词,是我国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承载着我国西北地区的独特风貌。“敦煌舞派”的创立能够让敦煌文化走出莫高窟,进入大众视野,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使敦煌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4.1 源远流长,致敬弘扬莫高精神

在几代敦煌舞蹈艺术工作者身上均可以看到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品质——“莫高精神”,其内涵可以解释为开拓进取、甘于奉献、敢于担当,这是敦煌舞蹈研究几十年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动力。通往敦煌艺术殿堂的道路是充满艰难险阻且十分漫长的,这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身先垂范、中年艺术工作者领军前进以及新青年砥砺前行。只有这样,才能让绘制在敦煌壁画上的舞蹈姿态、书写在历史古籍中的舞蹈文字、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舞蹈遗产活起来,弘扬敦煌文化,向“莫高精神”致敬。

4.2 推陈出新,建设繁荣敦煌舞派

建设繁荣的敦煌舞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外部推力,而这种推力正是来自人民群众对敦煌舞蹈发展的热情。当今时代的中国舞蹈艺术工作者将深厚的传统文化与宽阔的现代视野相结合,创造性地從敦煌壁画中汲取营养,创作出经典的舞蹈作品,从而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敦煌舞派”作为传承、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舞蹈流派,既具有极为丰富的地域特色,又具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艺术品质,用它独特的历史和时代文化内涵,支撑着敦煌舞蹈文化的快速发展[5]。

如今,“敦煌舞派”的建设以敦煌舞蹈理论研究和敦煌舞蹈作品创作为载体,进一步丰富敦煌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对敦煌舞派而言,既要保留经典,又要创新敦煌艺术及文化价值,在当代将敦煌舞蹈艺术发扬光大。

4.3 展望未来,将敦煌文化推向世界

正所谓敦煌是世界的敦煌,改革开放以来,敦煌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丝路花雨》这部舞剧更是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经典作品。迄今为止,这部舞剧先后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巡回演出,该舞剧演出场次多达2800余场,观看人数多达400万人次,所到之处皆引起强烈反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自信。

随着研究的深入,艺术工作者对壁画中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越来越丰富多彩,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学互鉴,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及自发弘扬本民族文化的时代特征,推动敦煌文化稳步向前发展,使其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使更多人了解敦煌文化、学习敦煌文化、弘扬敦煌文化,将敦煌舞蹈塑造为具有中国独特魅力的文化符号,为世界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想法”与“中国经验”。

5 结语

敦煌舞蹈以悠久的历史为根基、以汉文化为基本元素,融合具有西域特色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承担着传承中国古代敦煌文化及中国古典舞蹈文化的时代重任,这也就意味着必须重视对敦煌舞蹈的研究、传承、发扬。与此同时,在继承和发展敦煌舞蹈的过程中,应当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做到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让敦煌舞蹈在当下得到更好的传承,表现出更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因此,应基于敦煌舞蹈历史,提炼出敦煌壁画的各种乐舞元素并加以改进,挖掘敦煌壁画的可舞性及其内容,更好地了解敦煌舞蹈的风格,为敦煌舞蹈的发展寻找新的契机,使敦煌舞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用敦煌舞蹈丰富多彩的意蕴与世界文明交流。舞蹈是一种直观动态的艺术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会将几千年前的变化重现在人们眼前,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受到文化熏陶,更好地实现对敦煌壁画的艺术传承。由此可见,敦煌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经久不衰,艺术家必须用现代化的形式萃取敦煌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出一片新的发展天地,让敦煌舞蹈以更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

[2] 金秋.舞蹈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3] 付泓.敦煌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探究[J].北方音乐,2019(18):1.

[4] 中国舞蹈史编写组.中国舞蹈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5.

[5] 邓小娟,刘梦涵.构建中国“敦煌舞派” 传承弘扬敦煌文化[J].舞蹈,2022(2):98.

作者简介:曹馨月(2004—),女,吉林长春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舞蹈理论文化。

张婷(1979—),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

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表演、编创与理论文化。

猜你喜欢

敦煌壁画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敦煌图案色彩规律研究及推广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