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于欧洲景观设计的美国公园发展研究

2023-06-22顾洛菡周林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国家公园城市公园

顾洛菡 周林

摘要:17—19世纪的美国景观发展史中,美国的设计风格始终受到欧洲景观设计思想的影响,欧洲的自然主义等哲学思想传入美国,使其发现了自然景观在国家意识建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通过文学、绘画领域的描绘将壮美的自然风光带入大众视野,激发了亲近自然的民族共鸣。在自然主义景观设计盛行及民众渴望感受自然的需求下,美国提出了公园的概念,并从小尺度的风景园走向大型公共公园,最终建立起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公园体系。文章基于欧洲景观设计思想对美国公园发展的影响,对美国公园发展历史进行研究。

关键词:自然风景园;城市公园;国家公园;荒野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4

纵观美国的发展过程,每一时期的发展方向都与人对于自然的取向息息相关,揭示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从将原始环境视作威胁时的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做法到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后的亲近自然实践,对环境的态度影响着开发的手段。为寻求接近自然的方式,美国有识之士提出了公园的概念。

美国公园的产生建立在对其他国家借鉴模仿的基础上,先后受到欧洲移民的文化传播、英法哲学运动的影响,主要设计灵感来自18世纪末的英国自然式景观设计风格,蕴含自然主义的设计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于自然的取向,彰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最终,以反映壮美的自然景观为主的自然属性公园的诞生打破了欧洲模仿自然的景观主张,以保护自然环境原貌为关注重点,把自然式设计和自然保护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1],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国家公园体系。

1 美国学习欧洲景观设计的过程

17世纪欧洲移民登上美洲新大陆后,他们将欧洲的文化思想带到了蛮荒的美洲大陆,并用欧洲思想对美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19世纪唐宁的《园林的理论与实践概要》发表后,美国自然风景园产生,在继承英国的自然风景园的基础上,秉持着“自由平等”的信念兴起了城市公园运动,最终将公园概念推广到大自然,激发了国家公园运动。美国学习欧洲景观设计的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 整体学习阶段(17—18世纪)

17世纪欧洲人登陆新大陆后,在思想上对异乡持敌视、恐惧的态度,希望使用自身熟悉的欧洲意识对殖民地进行改造,使新大陆符合欧洲移民的固有审美,减少对新大陆的陌生感,缓解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移民需要在陌生的土地上定居下来,对新大陆的生活聚居地改造迫在眉睫,直接模仿现有的欧洲风格是快速建立聚居地最便捷的方式。设计风格基本以欧洲中世纪传统的平面布局为基础,使用棋盘式或十字式的规划格局。因此,此时期在景观设计上以欧洲设计传统为模仿对象,得到景观设计成果。

在殖民地时期,采取整体学习欧洲景观设计“对称分布,总体开敞”风格的方式来建设美洲,欧洲风格成为美洲景观设计发展的基础。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该做法对美洲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2 思想构建阶段(18—19世纪)

18世纪以后美国建国,殖民地社会体制改变,英法的哲学运动使美国受到自由精神的鼓舞,寻求民族独特的文化创造,产生对建立本国景观设计风格的向往。

来自欧洲的哲学思潮为美国带来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社会意识,为构建民族主义提供了途径。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孟德斯鸠与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等领导的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特征为对人类理性和权利的尊重,具有关注个体、自由思考的理智思维。启蒙运动之后,18世纪晚期出现了浪漫主义,注重人的自然情感。从对人的关注发展到对地方传统习俗的关注,引发了民族主义思潮,培育了美国建立民族身份的构想,为寻求美国特色的道路打下基础。

从启蒙运动逐渐发展到浪漫主义运动,即理性逐渐发展为感性,逐步扩展到各个领域,尤其在艺术领域,感性的情感抒发受到许多人士的赞同。浪漫主义时期,英国在文学、风景画领域和法国在绘画领域对大自然的探索极大地促进了景观设计的发展。艺术家注重描绘雄伟瑰丽的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成为浪漫主义作家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2],他们推崇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把自然看作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这种重视自然的意识激发了美国对英国自然主义风景园的兴趣,开始学习自然主义特征的景观设计手法,具体表现在花园设计中。比如乔治·华盛顿的私家花园弗农花园,将几何式构图与自然主义相结合,以英国自然造园家肯特的“自然厌恶直线”设计思想为支撑,将对称图案与曲线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自然景观作为景观设计中重要的元素,形成具有美国特色的自然景观设计风格。这种美国特色已经不是完全套用欧洲传统风格,而是在充分理解设计理论和思想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加以运用,对场地自然环境进行保留并设计的尝试。

在这个时期,美国更多受到欧洲进步思想的影响,意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希望构建美国特有的景观设计风格。对大自然的探索更新了美国对自然的态度,由征服自然逐渐向亲近自然转变,对欧洲风格进行选择性的学习。

1.3 风格形成阶段(19世纪30年代之后)

19世纪30年代之后,自然主义景观设计风格在美国盛行,美国也在对欧洲的学习中逐渐形成了本国的浪漫主义哲学内涵,深刻影响了景观设计的形成和发展。18世纪下半叶,雷普顿、普莱斯等主张自然式风格的英国造园家精巧的“画境般的”造园技巧传入美国,影响了美国的审美和对自然的取向。在风格探索的过程中,彻底转变了对自然的态度,自然风光不再是初登美洲大陆时人们眼中蛮荒、可怕的土地,而是被看作民族身份的载体。荒野景观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被赋予了崇高的价值,成为对标欧洲历史景观的美国标志。

随着美国的发展,文化建设铺展开来,受到欧洲的影响,美国文学艺术的创作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欧洲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从美国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中体现出来,在文学方面,威廉·卡伦·布莱恩特等诗人及作家擅长描绘美国式的自然景观;在绘画方面,风景画则是美国自然风光最直观的展示。浪漫主义艺术家常以未经开垦的自然景观如哈德逊河为描绘的题材,逐渐形成了美国第一个本土风景画派——哈德逊画派,其代表人物为托马斯·科尔,继承欧洲的风景畫传统,以敬畏自然的情感展示自然风光,表现人亲近自然的欲望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随着以荒野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数量增加,荒野逐渐成为引导美国人建立民族自信的工具,诞生了与其他各国不同的民族形象,自然景观在美国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形成推崇自然景观的景观设计风格。

2 美国自然风景园的兴起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早期的美国自然风景园运动激发并促进了美国自然风景园的产生。

美国的景观设计风格是以学习英国自然式造园传统为基础,同时考虑美国本土环境,并进行选择性参考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安德鲁·杰克逊·唐宁和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以前,自然风景园运动基本是沿袭英国园林的做法。美国自然风景园的兴起促进了城市公园运动的发展,为国家公园的产生提供了景观设计方法构想。

2.1 兴起原因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进步和自由平等的人权思想的兴起,人们感知美的需求逐渐增加,对欣赏自然景观产生向往。同时城市生活环境恶化,人们需要放松和身心再生的场所。

2.2 设计主张

美国自然风景园的兴起使园艺师学习到更多自然主义景观设计方法,其中,唐宁对美国景观设计发展的贡献不容忽视。英国自然风格造园派代表人物雷普顿及约翰·卡莱斯·劳登的设计思想传入美国,唐宁成为传播该思想的先驱[3]。唐宁主张自然与艺术相统一的设计方法,模仿自然元素形态造景,将自然之美在人工景观中流畅地表达出来。

1841年,唐宁出版了《园林的理论与实践概要》,提出了保存自然场所精神和本质的设计方式。唐宁认为自然有利于社会,与自然接触,人会感到精神与肉体的平衡[4],从而使生活更新。他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英国自然主义造园传统,赞赏英国景观设计中场地的独特性,进一步说明建立具有场地特色的景观设计风格的重要性,提出美国的景观设计也需要寻找独特性,而美国的特色就是壮美的原始荒野环境。总的来说,唐宁培养了美国人对荒野和荒野景观的欣赏,并将欧洲的城市公园思想引入美国,突破小尺度的私家花园等景观设计,走向大型的公共项目设计。

3 美国城市公园运动的兴起

美国城市公园运动根植于英国自然主义风格,发展到美国自然风景园运动,与城市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民主化思想。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起源于美国,继承了唐宁自然主义思想的奥姆斯特德提出了在城市中兴建公园的伟大构想,标志着城市公共生活景观的到来。

城市公园运动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大范围的公园建设运动——区域公园系统出现,成为美国公园建设和景观设计的主流,其中包括州立公园和国家公园两个等级。

3.1 兴起原因

第一,社会根源。民主、平等的思想将公共利益带入大众视野中,政府为实现民主目标,需要通过实际行动建立为所有人服务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被赋予社会责任。

第二,经济根源。商业的繁荣发展使得美国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设以满足功能性为首要考虑因素。并且城市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城市公园作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方法被提出。经济繁荣使美国有能力购买大量土地,不再仅仅专注于发展经济和工业,开始重视国家形象建设。

第三,城市现状与民众需求。民众渴望休闲娱乐和社交,需要满足功能需求的公共空间。在城市公园兴起前,公共空间性质单一,存在诸多限制;而由私人花园转变为向公共开放的花园则受限于用地规模,仅能满足散步、开展小型文化活动等需求。

第四,政治根源。建设城市公园的工程为失业人员提供工作机会,缓解了失业现象所造成的社会恐慌[5]。

第五,城市现状。城市扩张和贸易发展使城市内的交通道路迅速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延伸开来,格子状街区成为城市用地和交通的规划主流,有利于快速建设城市,但同时导致城市风格千篇一律,需要寻求更新城市节奏的方式。

3.2 设计主张

奥姆斯特德作为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同样也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园设计者之一。作为理论研究者,他提炼、升华了英国自然主义景观理论,并对风景的“自然之美”“如画般”特征进行强调,继承发扬了唐宁的自然主义设计思想,将自由民主精神和早期生态及环境保护思想融入公园中。另外,奥姆斯特德作为职业景观设计师,推动了“景观保护和协调发展”的正统景观设计思想的产生。

最初,奥姆斯特德将重点放在城市公园上,他认为在景观设计中自然元素仍然占主导地位,他主张将自然风光在城市内部公园中展示出来,将民众从紧凑的城市氛围中解放出来,进入作为公共空间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自我疗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风景,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满足民众更高层次的需求。公园设计目的为呈现“准确而卓越的自然”,力图减少对自然原型的改变,保留原始自然素材,实现与真正自然的对话,进一步体现景观设计中的自然主义传统。以富兰克林公园为例,在设计之初对其的构想就是乡村公园,保留大量自然原貌,使用原场地中的裸露岩石围合开放空间,将山边岩石作为野餐阶梯场地,将小型草地作为供草地运动的自由空间,将保留的天然林区和增加的原生植物作为自然植被等,表现了美国特有的荒野景观。

在城市公园的建设方向上,源于欧洲哲学思潮的民主平等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奥姆斯特德认为公园应向全社会平等开放,并受到保护,以防止私人侵占。这一构想奠定了“公园”理念的基础,体现加强公众参与、维护社会正义的职能,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民族认同。

综上所述,奥姆斯特德推动了美国景观设计的发展,以唐宁提出的保留场所的自然本底为基础,从生态的高度将自然引入城市,重视场所的原真性保护,加强人与自然的互动,同时为景观赋予社会伦理功能,强调平等思想。还将早期的公园概念推广到了广阔的大自然,由此推动了美国的国家公园运动。

4 美国国家公园

城市公园的概念在奥姆斯特德的带领下延伸开来后,民众对亲近自然的渴望推动了奥姆斯特德对更广大景观的思考,将公园引入具有突出自然特征的风景区,希望在原始自然环境不受人類进入痕迹影响的前提下,增加人们体验自然风景的机会,满足人类与环境互动的原始需求。

1863年,奥姆斯特德在参观加利福尼亚的约瑟米蒂后,向政府建议保护约瑟米蒂的自然风光并向大众开放;1864年,国会为了“公众利用、度假和休闲娱乐”,将约塞米蒂山谷保护起来,并通过了相关法案标志着区域公园运动的开始;1866年,约瑟米蒂成为美国第一座州立公园。在1865年的研究报告中,奥姆斯特德强调约瑟米蒂“只能用于公共目的”,并提出“理性的保护”,奠定了保护自然风景的哲学基础,并就特许经营、开发、科学保护和解释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建议。从保护目的来看,州级公园与国家公园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保护原始自然景观,避免私人占有。

总的来说,奥姆斯特德的建议基于一个前提,即尽管需要人工建设,但各类设施的位置和设计必须尽可能地保留原始风景特色,这也为国家公园未来“尊重自然、减少干预”的保护方式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187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黄石国家公园法案》,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沿用奥姆斯特德赋予公园的理念,将其作为“人民的权益和享乐的公园或游乐场”,其性质为公共土地,向所有民众开放。黄石国家公园拥有间歇泉、瀑布、峡谷和其他“奇观”,可以被看作“一座天然的城堡”,有着丰富的结构和古老的历史[6]。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了美国国家公园的基本标准,标志着美国国家公园建设开始发展,证明了国家公园这一大型景观设计方式的可行性。

国家公园是人类探索如何保护与接近自然的产物,是生态保护与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人们在对环境的探索中不断更新对于自然的观念,最终形成尊重原真性的保护共识,提出减少干预的设计方式。国家公园19世纪后期兴起于美国,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保护环境原貌为主体、多方协同发展的模式,总体实现了建立保护体系、树立尊重自然意识、增强公众参与、构建民族符号的目标。

5 结语

纵观美国从学习欧洲到建立国家公园的整个过程,欧洲的自然主义思想深深影响着美国景观设计的演变,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兴起带动了社会对自然的赞美,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丰硕成果和在生产生活中了解自然的双重作用下,美国人民逐渐放下对荒野的成见,尝试了解自然,亲近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摸索出了保留自然原貌的设计方法,遵从自然主义传统,建立有凝聚力的自然主义伦理,展示自然之美。同时,对自然的热爱使美国人发现了凝聚民族历史的重要媒介——风景,产生了风景民族主义,最终推动国家公园的产生和国家公园体系的建立,构建了美国独特的民族身份。

参考文献:

[1] 王保忠,安树青,宋福强,等.美国绿色空间理论、实践及启示[J].人文地理,2005(5):38-42.

[2] 孔维平.浅论浪漫主义对当下艺术自觉之启示[J].艺术评论,2012(6):89-91.

[3] 琳达·弗林特·麦克莱兰.国家公园建设:历史景观设计与施工[M].马里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98:12-87.

[4] 刘滨谊,周曉娟,彭锋.美国自然风景园运动的发展[J].中国园林,2001(5):90-92.

[5] 陈晓彤.传承·整合与嬗变:美国景观设计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18-119.

[6] 阿尔弗雷德·朗特.国家公园:美国的经验[M].卡尼尔: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出版社,1997:31-32.

作者简介:顾洛菡(1997—),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方法与理论。

周林(1981—),男,江西新余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历史地段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国家公园城市公园
刘玮玉艺术作品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探讨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