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广场设计中人的心理需求研究

2023-06-22王子君张嘉龙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城市广场心理需求设计

王子君 张嘉龙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广场逐渐发展成现代城市的主要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师需要根据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设计城市广场不同区域的功能,并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基于此,文章从生存需求、生活需求、娱乐需求出发,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城市广场设计的影响,并提出相关设计策略。

关键词:城市广场;设计;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3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广场逐渐演变成大型城市公共空间,其既是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年龄阶段的特定人群娱乐、休闲、活动需求的主要公共场所,又是现代城市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作为城市广场的使用主体,其精神与情感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设计师设计新时代城市广场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对整个城市广场进行设计价值评定的根本依据。因此,对人们的行为、特征与心理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对城市广场空间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1 环境心理学概述

1.1 环境心理学概念

科学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齿轮,一门学科如果不能及时从科学技术的进步中汲取养分,那么必将被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淘汰。多边、交叉、复合的学科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人们不得不综合考虑和研究与景观设计相关的学科,其中,心理学的作用不容忽视[1]。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其根本作用就是培养人们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促使人们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增进人类的生活福祉。而环境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是研究社会人群的各种心理需求与行为活动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问,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应用研究范畴。环境心理学重点关注人的环境意识和行为态度,关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2]。

1.2 城市广场环境心理学概念

原始社会末期,人们进行宗教仪式活动的空间就是中国最早的广场形式。新中国成立之后,外来文化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人们才慢慢了解城市广场深层的内容与意义[3]。现代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城市居民社会生活需要而规划建造的,利用各种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进行围合,由多种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构成,且具有一定主题和规模的结点型户外公共活动空间[4]。

近年来,中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广场既是人们了解城市的窗口,也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主要精神文化表现。人和环境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这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上主要表现为两点:首先,人是城市广场的使用主体,因此广场设计服务于人;其次,人通过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获取周边资讯,因此广场周边的环境会对人起到制约作用。人们身处城市广场,可以获取周边环境信息,并进行详细的信息判断,从而影响自身的心态和行动。因此,环境心理学是现代都市广场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

2 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心理需求

2.1 城市广场的重要性

公共空间是容纳人们建立一系列社会关系并产生社交行为的场所。随着人们社交空间需求的逐渐增加,公共空间的范围、层次在不断拓展,其内部机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5]。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中最主要的一种公共空间形态,承载着本地居民的“起居室”、外来游客的“城市会客厅”等社会功能,已初步成为最具公共性、最富社会文化内涵、最能体现现代城市文明繁荣进步和开放创新发展成果的重要城市空间。因此,城市广场是人们开展各类社会活动的理想场所,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汇集城市的文脉、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城市广场还是城市环境的净化器。城市广场种植了相应的乔灌木,能够有效减轻人们的视觉疲劳和心理压力,让人们享受回归自然的愉悦。更关键的是,这些植物可以吸收有害气体、消除噪声,在净化城市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常见的吊兰、香樟、柳树、合欢、紫薇等都具有净化空气、消除噪声、调节温度、杀菌的作用。

时代在飞速发展,这也给设计师提供了新的视角,使其重新认识与反思公共空间蕴含的内涵与意义,从而探索未来的城市广场设计发展走向。

2.2 人们对城市广场的心理需求

城市广场设计应同时考虑本地住户和外来游客的不同需求。在城市广场空间中游玩時间较长的主要是儿童和老人,他们的空闲时间更多,但停留时间段有所不同。老人主要在早上和晚上开展健身活动,儿童的娱乐活动则主要在下午放学后进行,中青年人一般周末或节假日出现在城市广场,而外来游客则以探寻城市特色文化为目的在城市广场短暂停留。因此,应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设计不同区域的功能。

城市广场的设计应考虑两点:第一,人们对场所的使用功能需求;第二,场所的人文价值、审美趣味。设计是探索研究人与自己的内在关系、人与世界的外部关系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的艺术。因此,对城市广场的设计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从环境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人们主要的心理健康需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2.1 公共性和私密性

公共性和私密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好的设计中,公共性和私密性应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形态的主要载体,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开展地点,也是公共活动的承载平台,一般以半私密、半公共的形式存在。设计师可以充分利用植物打造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在以植物为绿色屏障创造的安静空间里,老人可以散步,年轻人可以放心交谈。

2.2.2 安全性和可达性

安全性是人们对城市广场最基本的要求,场所应给人以安全感。城市广场的可达性是指从城市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达该广场的难易程度,其相关指标有距离、时间等。可达性是以人为主体的城市广场设计最基本、最原始的衡量标准之一[6]。它既是保证广场结构稳定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场空间保持发展活力的内在需要。

2.2.3 视觉性和特色性

城市广场是城市的自然空间,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植物、水体等作为自然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视觉性作用。植物景观是城市广场中最重要的生命要素,人们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进行感知,通常视觉占据主导。植物的视觉特征包括体型、色彩、形态、质地、季节性不同的组合,而这为城市广场的景观植被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广场研究

3.1 城市广场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城市广场开始发生变化。例如,杭州是中国有名的商业城市,原来西湖边的广场上有很多网红进行户外直播,唱歌跳舞的人随处可见,同时,有的老年人会在广场上跳广场舞、打牌,再加上周边路上车水马龙,西湖失去了应有的宁静。而现在,随着杭州的发展,其城区功能规划越发科学,城市广场的功能分区变得合理,且回归了原有的根本性功用,重新找回了西湖怡然自得的环境氛围。由此可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广场的设计规划会逐步变得科学合理。

3.2 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目前,国内城市公共空间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缺乏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很多城市公园的出入口较少,人们无法快速、便捷地进入园区。

第二,功能分区不明确。部分城市公共空间由中心向周围扩展开来,这导致功能分区混乱,影响了整个空间环境的审美品位与休闲体验。

第三,空间结构单一。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的逐渐提升,体验感、参与感逐渐得到重视。以往的公共空间仅仅提供“游—憩—赏”三种功能,已无法满足大众的多样化需求。

新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核心在于“公”,强调空间设计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为基础。这首先体现在共享开放上,公共空间要做到公共、共享、开放。应充分考虑公园的服务范围,增设多个出入口,以确保人们步行可达。例如,周口万达芙蓉湖生态城市公园通过整合自然元素,打造了多种功能空间,打破了公园和社区之间的界限,最终创造了一个“无边界公园”。其次是社交空间,除了上面说到的“游—憩—赏”,设计师还需要在空间不同节点建立功能活动区,并通过场所和景观元素的布置引导人们自发开展社会活动。再次,应打造生态空间,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场地等资源,以生态为基底布置活动空间,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将其与活动空间有机结合,重构多样的复合空间。最后是情感共鸣,设计师在设计时应综合考虑时代背景,融合人文情感与地域文化,弱化场地与周围环境的边界,让公共空间成为周边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成为具有强烈归属感的情感场所。

国外也对公共空间重新进行了定义。圣保罗大学的全球城市计划进行了Emo??es Moment?nea研究,以衡量如何改变圣保罗居民与公共场所的关系。调查显示,86%的受访者希望在公园和广场等绿色环境中度过时光。研究指出,城市广场似乎是相对拥挤的公共场所中更好的选择,因为它们更容易到达且更贴近自然,也更加舒适宜人。而设计公司Studio Precht设计的奥地利距离公园则考虑到了社交距离,这座距离公园最核心的设计理念就是创造安全的社交距离。其综合借鉴了自然环境和社交距离标准,以人类的指纹为原型,用高低起伏的树篱间隔出一条条平行的小路,形成一个螺旋式的图案,引导游客在具有私密性的景观中穿行游玩[7]。

4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广场设计中满足人心理需求的策略

4.1 满足生存需求的策略

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对于生存需求而言,食物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质。早在40年前,梅尔·巴塞罗谬就提出“一米菜园”这个具有前瞻性的理念。后有设计师将这个理念引入城市广场设计,提出“广场菜园”的设计概念。其是指在安全的社交距离内种植蔬菜。在专门开辟出来的广场空地上,人们亲自动手清除固体垃圾,松土、客土,随后播撒种子,进而修复土壤环境。通过人工辅助自然更替,给微弱的生态系统一定的成长时间与空间,最终收获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菜园。

4.2 满足生活需求的策略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的城市生活重心从办公空间转移到居家空间,生存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应在广场的设计中加入流动性设计、实用性设计和美观性设计。在流动性设计中,应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步行体验,创造绿化、净化且具有美观性的自然环境。在实用性设计中,应在广场中设置更多的独立空间,以供人们开展不同的休闲活动。在美观性设计中,则要注入城市文化记忆,打造引发共鸣的人文环境空间。

4.3 满足娱乐需求的策略

如今,人们更希望拥抱自然,获得精神满足。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空间创造社交娱乐场所,以便人们开展野餐、散步、放风筝等休闲娱乐活动。在广场空间安排上,应做到动静结合,既要打造私密的休憩场地,又要有供小孩和老人游玩、中青年人打卡社交的娛乐场所。连绵的绿丘、蜿蜒的小径、亲水的栈道,都可以变成儿童游玩的乐园。应充分利用不同空间节点搭建娱乐活动功能区,将场地和景观元素结合起来,引导空间内人群自发进行社交活动,打造可达性、聚集性强的交往空间。

5 结语

城市广场是一个多功能的公共空间环境,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对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广场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人心理需求的考虑更少。城市广场的设计必须建立在人与城市、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之上,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提升,这使其对日常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因此,人们的心理需求将成为未来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指导因素,决定设计发展的趋势走向。

参考文献:

[1] 白艳,张晓瑞.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759-20760.

[2] 伍麟.当代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与走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7-42.

[3] 魏平,熊瑶,窦逗.浅析城市广场的起源及未来设计趋势[J].大众文艺,2018(19):47-48.

[4] 马云霞,代学民.创造“以人为本”的城市广场[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3):35-38.

[5] 王世福,魏成,袁媛,等.疫情背景下的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J].南方建筑,2020(3):49-56.

[6] 严军.城市广场的物质环境建构[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61-65.

[7] 奥地利距离公园:后疫情时代的公共空间设计[J].装饰,2022(10):2.

作者简介:王子君(1998—),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设计学。

张嘉龙(2000—),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设计学。

猜你喜欢

城市广场心理需求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基于老年人居住行为与心理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南宁市城市广场绿化景观提升的必要性
老年电子产品中的人性化考虑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