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分析
2023-06-22董硕
摘要:创作历史题材剧作时,一方面,历史的真实性不容扭曲,过度创作会误导受众;另一方面,影视创作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尊重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创造。因此,近些年围绕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产生的有关“真实性”和“虚构性”的讨论日益激烈。文章试从“真实性”和“虚构性”这两个角度出发,寻找创作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时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的平衡点。
关键词:历史剧;创作自由;真实性;虚构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5-0-03
1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类型
1.1 定义及类型
历史剧是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关于历史剧的定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历史剧应更注重艺术表达而不是记录历史本身,有些学者则认为历史剧应该注重准确表现史实。还有一些学者持中立态度,他们倾向于综合双方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历史正剧、历史戏说剧和古装历史剧。
历史正剧非常尊重历史本身,其受众群体往往希望通过观剧了解真实的历史,其对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表现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精神。历史戏说剧则以历史人物为核心,故事情节大多为创作者虚构。相较于历史正剧来说,这类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趣味性更强。因为其创作初衷就是娱乐观众,所以此种题材的历史剧往往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古装历史剧则往往只保留了历史人物,甚至人物主体也是虚构的,此类历史剧除了会借鉴一定的时代背景和某些历史人物本身之外,故事情节基本是架空的。例如穿越剧,一方面其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另一方面其对待历史的态度不够严肃,会在某种程度上误导观众,所以这类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自由值得进一步探索[1]。
1.2 创作转型
我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自出现以来经历了多次创作转型。20世纪90年代初期,影视行业走上市场化道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影视行业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开始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寻找创作的平衡点[1]。在此阶段,它不再一味向观众呈现教化式的历史内容,而是大胆突破和创新创作内容,以平民化的视角组织剧情。这一时期,以德里达、福柯等为代表人物,兴起于法国的解构主义哲学在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文艺思潮。解构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广阔的繁荣发展空间,逐渐倡导差异和解构的方法论,因此这个时期的剧作者不再一味地描述历史本身,而是开始赋予历史题材作品新的历史观。此种历史观极富个人特色,因此每个剧作者对相同的历史会采用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其摒弃了传统的写作模式,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解读历史。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内容创作上,网络文学的兴起为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网络作品所受限制相对较少,创作环境更自由,因此许多前所未有、打破常规的历史题材作品应运而生,很多作品甚至完全脱离了史实,以穿越的形式讲述故事。而在技术上,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呈现方式取得新的突破,既为生动还原历史情节提供了助力,又使用魔幻手法表现虚构情节成为可能。
2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真实性与虚构性的辩证关系
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来说,真实性是指以史实为依据进行创作,而虚构性是指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或完全脱离史实进行编写。
2.1 三种类型历史剧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分析
王一川在《皇风帝雨吹野史:我看当前中国电视的后历史剧现象》中提到,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一般包括历史记忆、政治情绪、情理关照和审美表现这四个因素[2],其中第一个因素指的就是真实性,而其他三个因素都与虚构性相关。
历史正剧在遵循史实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当代人对历史的认识,但是此种虚构性并非捏造事实,而是融合现代思维的合理虚构。历史戏说剧在遵循历史的基础上虚构了大量内容情节,但是其核心宗旨并没有偏离,如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讲述的是康熙皇帝在各地体验民生的故事,剧中塑造了一个受人爱戴的好皇帝形象,这与史书记载中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相符的。历史戏说剧往往以平民化的视角讲述故事,其创作内容多参照民间故事和稗官野史,虽然其真实性存疑,但是其平民化视角的创作形式往往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因此具备更强的吸引力,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而古装历史剧则是依照情理关照和审美表现而生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近年来,古装历史剧备受追捧,吸引了一大批观众,使这类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大女主题材的《甄嬛传》《芈月传》《陆贞传奇》《武媚娘传奇》等,都是以一女性角色为中心,描绘其传奇的一生,在这些作品中往往只有故事的主人公是真实存在的,但故事情节是完全架空的。如《甄嬛传》中的女主甄嬛在剧中是一个深受皇帝宠爱的妃子,从一个初入宫门懵懂天真的青春少女最终成长为一个颇具城府、心思缜密的皇太后,她的一生可谓十分传奇,但是相关史书对她的描述非常少,查阅史书只可知甄嬛为清世宗雍正的孝圣宪皇后,生于1693年,因病卒于1777年,但其一生并不得宠,这与《甄嬛传》中的甄嬛大相径庭。除此之外,《甄嬛传》中关于甄嬛与十七王爷果郡王的私情、沈眉庄和温太医的私情等情节更是无从考究。虽然这些情节能够起到吸引观众的作用,但是部分史学家认为这种对历史的过分篡改一方面是不尊重历史、不尊重人物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可能误导观众。
2.2 同题材作品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分析
近几年,以清宫为背景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尤其以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最具代表性的皇帝的后宫为创作题材的最多。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宫斗剧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最早的《金枝欲孽》到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甄嬛传》,再到近几年较为火爆的《延禧攻略》等,其觀影群体非常庞大。
随着宫斗剧数量的增加,根据相同时代背景创作的作品为规避同质化问题,对同一历史人物的描写往往截然不同。如2018年在同一时期上映的两部清宫题材作品《延禧攻略》和《如懿传》都是以乾隆时期为时代背景,二者难免被人拿来作比较。两部电视剧的主要人物大致相同,但是有些人物设定却完全相反,如《延禧攻略》中的女主令妃是个正面人物,而《如懿传》中的令妃却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反面人物;《如懿传》的女主如懿是个淡泊名利、不愿参与宫斗的清流之人,而在《延禧攻略》中以相同历史人物为依据的娴妃却是一个心机深沉、表里不一的反面人物。
由于这两部作品是同一时期上映的,剧中截然不同的人物设定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因此观众在网络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尤其是对《如懿传》的人物设定提出了强烈质疑。因为无论是在史册记载中还是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令妃都是一个为人和善、子嗣满门且深受皇帝宠爱的妃子,就连历史戏说剧《还珠格格》中的令妃也没有脱离这种设定,但是《如懿传》中却把令妃刻画成了一个十足的坏人,而与此同时,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多为负面人物的娴妃却成了一个十足的好人。笔者认为,无论创作何种类型的历史剧,可以设定相应的虚构的戏剧化情节,但是不应该颠倒是非、搬弄史实,造成混淆视听的后果,尤其是在正反面人物设定上,应该尊重历史,单纯为了戏剧效果或追求差异化而进行不合理的创作是不值得提倡的。
2.3 多角度的真实性创作
有些影视作品虽然故事情节脱离历史,但是其在服装造型、台词对白、道具环境等方面都非常考究,力求还原历史,且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也非常尊重历史。《延禧攻略》的服化道极其精美,在整体色彩搭配上不同于以往对比鲜明的大红大绿大紫配色,而是选取了淡雅的高级灰配色,且为深度还原当时的服装、发饰等,创作团队还深入钻研了刺绣、打铁花、缂丝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为受众呈现了精美的画面艺术。
《甄嬛传》在台词设计上非常贴合史实,运用了一些偏向文言文的文体和专业的称呼,如各宫娘娘都被称为小主,同时,她们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在面对不同的人时又有多种自称,如本宫、臣妾、嫔妾等。剧中人物使用的一些具有修饰作用的词语赋予人物语言一定的年代感,如“方才”“想来”“极好”“左右”“罢了”等,造就了当年风靡一时的“甄嬛体”,且被观众灵活地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还原历史的台词语言使《甄嬛传》和其他的清宫历史影视作品区别开来,也是其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相较于《甄嬛传》,《宫锁心玉》《梦回唐朝》等影视作品的语言艺术就逊色了几分,剧中人物采用现代人的沟通交流方式,失去了时代韵味。
除了台词语言以外,《甄嬛传》还高度还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拍摄之前,演职人员经过了几个月专业的礼仪训练,且在拍摄过程中也有专业礼仪老师进行指导,如嫔妃之间的屈膝礼、面见皇上的跪拜礼、臣子之间的拱手礼等。
其实所谓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并不仅仅指事件本身,除了真实还原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以外,创作者们还要寻找服装、发饰、妆容、语言、礼节等方面的历史依据。影视作品要具备艺术性,而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需要注重其艺术表达,在故事情节设置上过分追求尊重史实会使剧情显得枯燥乏味,失去吸引力,且完全描述史实的应是历史纪录片而非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2.4 合理的虚构性创作
蔡建梅在《历史的权威在历史题材电视剧中丧失》一文中提到,现在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过分关注娱乐性和商业性,缺乏对史实的表现[3],这使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历史仅仅成为故事发生的背景,而故事本身却远远脱离了历史真实。所谓一定的虚构性并不是指完全脱离史实的捏造,其实历史可被分为“流传下来的历史”和“缺失的历史”,而“缺失的历史”往往远远多于“流传下来的历史”。“流传下来的历史”应作为创作依据和基础,而对于“缺失的历史”则应该展开合理的想象。对这一部分空白进行合理的虚构性创作并不会破坏剧作本身的真实性,反而会使其情感内容更为饱满,进一步突出戏剧的观赏性,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合理的虚构性创作往往与现代社会相联系。《延禧攻略》的女主魏璎珞不同于以往影视作品中温柔贤惠的人物形象,她机智勇敢、不畏强权,始终坚持个人追求,这个人设与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女子形象完全不符,具有虚构性,但是这样的女子形象却更能让现代都市女性在观剧时找到共鸣。《甄嬛传》虽然以架空历史的方式讲述了清朝后宫的爱恨情仇和钩心斗角,但是其内涵却十分丰富,并不拘泥于爱情本身,后宫女子的生存之道影射了现代社会职场竞争的现状,剧中的每个情节和台词都值得反复推敲。而那些单纯描写爱情故事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不过是把故事的发生背景由现代搬到了古代,并没有丰富的内涵,除了能够吸引部分年轻观众在茶余饭后观看外,并没有表现出剧作的艺术魅力,推广价值不高。
3 消费语境下的受众导向
纵观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发展路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逐渐由“教化性”向“娱乐性”转变,这种转变与受众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受众普遍呈现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状态,因此当时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以主流意识形态高度观照现实社会为主,迎合了人们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的心理。进入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国内民生基本稳定,人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人们逐渐开始关心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影视作品开始着重发挥娱乐大众的作用,虚构性元素逐渐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品位也逐渐提升,对文化、艺术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当前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娱乐性需求,还要积极寻找“真实性”和“虚构性”的平衡点,以创作出更优秀的影视作品。
4 结语
所有形式的创作转型都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存在内在联系,我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转型也要顺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并满足当代受众的需求。随着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受到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其创作环境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一些创作者因过于苛求还原历史而难以融入当代市场中,也有部分创作者因过分追求商业利益和受众,肆意篡改历史,有时甚至进行荒谬且毫无意义的改编。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应该追求历史人物事件和影视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因此针对这种现状,现代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应该追求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协调统一,如果过分苛刻地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则会消解艺术魅力,而如果过于注重艺术表现则会失去史实的支撑,所以创作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既要尊重历史,又要融入现代思維,只有实现历史意识与现代意识的相互融合,才能获得艺术层面和商业层面的双重成功。
参考文献:
[1] 吕霖枫.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代历史题材电视剧美学特征及创作转变[D].重庆:重庆大学,2015.
[2] 王一川.皇风帝雨吹野史 我看当前中国电视的后历史剧现象[J].电影艺术,2002(3):39-41.
[3] 蔡建梅.历史的权威在历史题材电视剧中丧失[J].电视研究,2002(11):65-66.
作者简介:董硕(1997—),女,黑龙江双鸭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