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研究

2023-06-22黄瑞丛嘉鹏

艺术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审美艺术作品美学

黄瑞 丛嘉鹏

摘要:物质或现象与个体之间有几种关系:首先是审美关系的表达;其次是真理的认识关系;最后是人和人之间道德标准的规范。审美关系表达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结合,专注于自由生动、可感知地表达事物。自由是审美的实质。艺术美学与一般美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审美对象,艺术美学的审美对象是艺术品。一般美学是指对现实之美的观察和反思。客观对象或现实现象并不作为实践和知觉的对象存在。在社会实践中,首先要在不稳定的做法和理性的态度之间与人建立关系。审美在人的精神思想中稳固进步、得到提升,科学地研究艺术的审美主体。在艺术审美的作用方面,要清楚艺术的观念、理解审美的内容、明白艺术审美的效用。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区别在于,其生产和存在需要符合审美条件。艺术家基于艺术品位不断创作,从而达到观赏者对艺术品位的要求。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愉悦的美学,审美和评价对人来说,在人的灵魂中不知不觉产生变化。判定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关键在于艺术作品是否展现了真实美,在审美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各种社会功能。艺术审美的直观感受就是一种有参照的审美,参照物在不同时间及地点存在不同的含义,面对审美物体时保持典雅且放松的状态,沉浸在审美的物体之中,陈述内心的审美感受。文章基于艺术审美与一般审美的区别,研究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审美。

关键词:艺术;美学;审美;艺术作品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5-0-03

1 艺术与审美的关系

把艺术作品当作审美对象,其中美是一方面,审美的对象是没有限制的,一般来说,审美就是观察客观的东西产生一系列美的感受,详细来说,审美指的是历史上人类通过社会实践和客观事物所建立起的一种独特的关系。对美的理解不单单是表面,人类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特定的活动认识和了解客观事物,搭建起客观事物与审美之间的桥梁,从而欣赏客观事物的美。

非现实是另一个方面,可以理解为创作过程中的意象,将想象力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以生活经历为媒介,由此在艺术家的脑海里形成的现象。从基本的层面来看,人通过直接观察客观事物所留下来的印象与艺术作品相结合产生的间接性感受,在艺术作品中亲身体验后,便会在脑海里产生情感和态度,在心灵中形成审美经验和判断,从而使对客观事物的审美与主体相统一,于是就可以从其中提取对美的认识。在这个活动范围里,情感得到了美的熏陶,思想也随之怡情悦性。“美存在于观者的眼中”的观点听起来很自然,因为审美是艺术作品的观者体验的一部分。艺术审美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是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审美活动既有生理参与,即人的思维活动,又受外部因素的影响[1]。

在创作艺术作品中产生美,增强审美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艺术的美来源于自然,在沁人心脾的树林中闻到自然的芬芳,在芬芳馥郁的花丛中感受鸟儿的欢声笑语,这些都会使艺术家在创作中获得更多的灵感,优秀的艺术作品无疑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馈。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艺术审美的概念在久远的古代就已形成,那时的美是纯粹的自然美,当时的艺术水平决定了美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出现,大大提升了人类的审美能力,为以后优秀艺术作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审美的艺术是人类存在的主要活动之一,是一种独特的活动,其中既有参与者的生理行为,又有参与者的心理行为,同时也受其他外界因素干扰。

2 审美的对象

多维度地了解世界各地的艺术,可知艺术的其他维度,包括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甚至是生物的和心理的,都与审美有直接的关系。在现实中欣赏艺术作品,不能以偏概全,要理性分析,辨别其优缺点。人类对审美的认识和感悟是不同的,对美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艺术的存在方式与现实中复杂的关系不同,每种艺术作品风格都对应与之相同的审美立场。

艺术作品是人工制品,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构造出来的。它们可以是实物,如绘画和雕塑,也可以是概念性的,如文学作品、音乐或舞台剧。概念艺术包括小说等虚构作品以及现场展览、戏剧表现等表演。每一种艺术作品都要找准定位:一些观众满足于喜剧娱乐,一些人满足于智慧和玄学,有的艺术作品则寻求突破各种界限或者使用更多技法。这些体验并不一定是积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艺术家可能会在一个背景下使欣赏者产生焦虑、担忧甚至是恐惧等心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产生这种负面感受是因为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产生了生理上的排斥,或者在过去经历了某件事情的悲观结果,导致出现对事物的厌恶。在解释学框架中,人们发现了艺术与想象、敬畏、狂喜、热情、赋予意义和对物质的定性评价之间的相互联系。

创作在艺术家的脑海里并不是一个机械思维过程,而是在某个特定环境中产生对生活的干预行为,并改善社会,推动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从本质上来谈论艺术,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运用自己对审美的认识,融合审美理念,营造艺术的氛围,达到反映现实中的美的目的。要对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认知功能、审美娱乐功能、审美心理调节功能逐一进行分析,并论证诸功能之间的联系;对艺术审美功能的完整性、广泛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进行分析,辨明艺术审美功能的特点[2]。

3 审美角度

实践是验证理论的有效方式,艺术的产物来源于生活经验,又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反馈于生活。许多人认可艺术,艺术作品是丰富生活的必需品。艺术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艺术作品是审美中不可缺少的主体。将艺术简化为令人赏心悦目的东西,当人们衣食无忧时,艺术品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从哲学方面来讲,艺术是艺术作品的物理特性、人的生物驱动力、艺术家及公众所处的社会结构。

给艺术下定义的最好方法是观察人们认为是艺术的活动,找到其显著的特征,然后给出一个试探性的描述。因此,本文提供的定义是临时性的、描述性的和可完善的,这与人们针对科学和技术等其他复杂的人类产品中采用的方法是相同的。首先,无论艺术是什么,它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些活动涉及艺术家,即受过特殊训练和具有特殊技能的人,他们可以创造被其他人(包括专家和至少一些公众)判断为艺术的工件(包括材料和概念)。一件艺术作品不可能被所有欣賞者承认,甚至可能被一些专家否定,从而形成不同流派和艺术运动。

艺术作品并非独立于人类,因为它们是由有意的活动创造的,只有社会文化行为者意识到它们,艺术作品才会存在。例如,音乐和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在一定的时间和背景下创作的,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复制,包括纸质书籍、PDF文件、有声书、乐谱、表演、背诵等。艺术作品将持续到最后的乐谱、记录、印刷或记忆被抹去或遗忘为止。艺术作品的价值被分解成两个维度——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前者可以保证艺术创作不会成为艺术家的亏本营生,同时使艺术品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投资产品;后者能让大众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具有参与感,将自己置身于艺术所反映的语境中,起到反思社会观念的作用[3]。

4 以《蒙娜丽莎》和《美丽的公主》为例

油画作品《蒙娜丽莎》在艺术史上具有无可争辩的地位,然而画作中的人物一直饱受争议,一方面是画中人物的衣着,另一方面是人物的配饰。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虽然画面中的人物非常重要,但艺术家的思想才是画中的灵魂,达·芬奇运用精湛的绘画技法,使画面符合观众的审美。《蒙娜丽莎》是最完整意义上的“诗歌”,它提供给观众的是一种在本质上非常个人和亲密的体验。《蒙娜丽莎》令人难以抗拒,这件作品最初就颠覆了画中人与观者之间的传统关系[4]。

虽然《美丽的公主》中的幻觉很可能是达·芬奇故意制造的,但这只是猜测,它可能包含和涉及画家的一种绘画方式,通过无意识的描述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美丽的公主》中,从公主的微笑中可以看到一种神秘的品质,被坎普描述为“平静而沉思,一个人成长得太快的表情”。年轻公主的表情很难解释,也许这反映了达·芬奇在他的《绘画论》中的格言,肖像应该揭示“精神运动”。由于公主的生活即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达·芬奇当然会理解这个年轻女孩的处境的复杂性,并感受到童年的天真与宫廷职责、婚姻和生育的命运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幅作品具有鲜明的达·芬奇绘画特征:左手向右下45°斜向扫线、精确的眼鼻轮廓和生动的睫毛,嘴角的渐隐画法、精确勾勒的面部弧线[5]。近距离看,她的嘴似乎是向下倾斜的,使她看起来忧郁,但从远处看,她的嘴似乎是向上微笑的样子,使她看起来快乐和开朗。此外,当以不同的模糊级别观看人像时,可以观察到类似的效果。从观赏角度来说,当人们观看模糊的肖像时,公主看起来比不模糊的肖像更快乐。当观众试图“捕捉”微笑时,微笑就消失了,人们把这种视觉错觉称为“无法捕捉的微笑”。

《蒙娜丽莎》可能是由达·芬奇在画《美丽的公主》时所尝试的绘画技术发展而来的。具体来说,他在《蒙娜丽莎》中使用的难以捉摸和神秘的微笑的绘画方法,可能是从他在早期作品中开发的技术发展而来。蒙娜丽莎力量的来源一直是一个秘密,直到今天,仍有艺术史学家对此感兴趣。达·芬奇通过对神经科学的研究,把绘画提升到了新的水平。通过艺术史学家对神经科学的研究,可以为艺术史做好准备,使用想象力来重建一些与艺术相关的神经,即便是最伟大的艺术家的活动,也是为了最终弥合科学家所熟悉的“大脑”和大脑之间产生的信号。

5 美的创造

把握观众想象力的需求是非常有必要且重要的,这要求艺术家激发自己的想象力。根据本文所提出的理论,找出不同类型审美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也许是有用的。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古典音乐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如今,几乎所有的评论家都认为它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西方音乐经典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第九交响曲》不仅包含了贝多芬人生的体验和总结,而且深藏着作曲家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切,在交响曲的外表框架中融入了深邃的哲理[6]。在《第九交响曲》出现的时候,贝多芬已经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交响乐风格的边界也被清楚地划定了。然而,贝多芬超越了人们接受的极限,许多评论家无法立即调整他们的标准来适应这首新作品。同一件艺术作品获得不同的接受,取决于观众对一系列习俗及其音乐和文化背景的妥协。

艺术不仅仅是机械的工艺再生产,艺术体现了精神和超越的领域。有人认为艺术的努力,特别是视觉艺术,是一种探索被观察对象固有的“精神维度”的尝试。在某种程度上,艺术是“标志性的”,它意味着生命。有人认为,艺术呈现并创造了一种宇宙语言,需要通过诗意的语言和创造性的想象来解读。人们可以预先假定艺术与人类“精神”的创造力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在这方面,毕加索的艺术是最有意义的,毕加索将艺术渲染成谎言,帮助人们更好地说出真相。生活中的邪恶和破坏性元素也可以成为艺术反映的对象。悲剧和死亡是美学的组成部分。毕加索害怕死亡,深信宇宙是邪恶的,他把艺术作为武器,把他的愤怒和报复发泄在人和画布上。此外,艺术体现了人类对意义、正义和尊严的追求,对理解生命的努力。

6 结语

审美体验是发生在某些进化的有机体中的一种大脑过程。审美体验既取决于一个物体由自然或人工产生的外部刺激,又取决于生物体的状态。如果体验是正面的,有机体就会认为这个物体具有美学价值。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满足特定的标准,物体就可能被认为是美好的。审美经验是审美价值的根源。美的事物本身并不存在:美学价值和所有价值一样,都是某些有机体在某种特定状态下对某些物体的虚构。艺术运动是物质社会文化系统,包括艺术家、专家、评论家以及与他们具体活动相关的许多物质和概念。艺术只是所有艺术运动的一类。艺术作品是一种文化产物,即在一个社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人类作品,其目的是诱导观者的某种审美体验。艺术作品可以是物质的,如绘画和雕塑,也可以是概念性的,如文学作品、音乐或舞台剧,还可以是混合的,如舞台表演。美学是对艺术的哲学研究,艺术是不科学的,但美学可以成为科学。

参考文献:

[1] 任伟.从“直观”到“屏读”的艺术审美心理嬗变[J].美与时代,2022(7):41-43.

[2] 曲辉.艺术审美功能论研究与新时代艺术审美价值的重振[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0.

[3] 施越.从香蕉到蒙娜丽莎 欣赏艺术,代价有多大?[J].世界博览,2022(5):46-49.

[4] 刘平.《蒙娜丽莎》的旅程:艺术品的迁移史[J].美术,2022(9):122-128.

[5] 达·芬奇原作《美丽的公主》首次来华 连接东西方艺术语境[J].公关世界,2018(12):32-33.

[6] 唐贤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内涵、结构与创新[J].中国民族博览,2021(18):152-154.

作者简介:黄瑞(1968—),男,山东梁山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绘画。

叢嘉鹏(1997—),男,山东威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绘画。

猜你喜欢

审美艺术作品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纯白美学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