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中的悲剧性因素
2023-06-22陈晓茜
陈晓茜
内容摘要:《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中最具有讽刺意味的作品,进而被选入语文教材,旨在引领学生感受经典戏剧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体会戏剧中蕴含的思想精神,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虽然这部喜剧充满滑稽和讽刺意味,但它所蕴含的悲剧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宗教歧视、爱情观念和金钱观念等方面都呈现出浓厚的悲剧性色彩,因此,这部作品极具批判性和现实价值,值得读者反复阅读。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 悲剧性 宗教歧视 爱情观念 金钱观念
《威尼斯商人》是语文教材中一篇经典的戏剧选文,同时也是莎士比亚笔下一部优秀的喜剧创作。这部作品采用了喜剧式的主旋律,发出了悲剧式的低音。这部戏剧讲述了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朋友情谊,帮助巴萨尼奥求娶鲍西亚小姐与犹太商人夏洛克签订“一磅肉”合约,中途生意出现意外,无法偿还借款而被告上法庭,鲍西亚扮成律师帮助他化险为夷的过程。这部戏剧主要围绕着三条线索展开,即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签订“一磅肉”合约、巴萨尼奥与鲍西亚的爱情过程、杰西卡与罗兰佐的私奔。剧情迂回曲折,矛盾冲突激烈,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喜剧中蕴含着很多悲剧性成分。
一.宗教歧视埋下祸根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1]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作为这部戏剧的两大主人公,并且也是发生矛盾冲突的敌对双方。戏剧的第一冲突自然而然就是“一磅肉”合约。他们两人都是威尼斯城里的商人,性格和地位却是大相径庭,一个是仁义宽厚的基督教富商,一个是自私吝啬的犹太商人。在普遍意义上,读者都认为夏洛克的悲惨结局是理所应当的,但站在他的角度和立场上看,由于存在宗教歧视,他对安东尼奥的做法又是合乎情理的。莎士比亚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对照性。在《威尼斯商人》中,他批判了社会存在的宗教歧视现象。这种宗教歧视在夏洛克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主要集中于夏洛克本人对宗教歧视的反驳、对安东尼奥的伺机报复、杰西卡改信基督教这三个方面。夏洛克是威尼斯城里以放高利贷为生的借贷者,更是一位犹太人。对于基督教的歧视迫害,他可以默默忍受并毫无反抗。但是安东尼奥在犹太袍上吐唾沫一事激起了夏洛克的怒火。在夏洛克的思想认识之中,安东尼奥的这种行为既侮辱了他自己,也侮辱了犹太民族及其信仰。因此,当安东尼奥向他借钱时,他唯一的条件就是割一磅肉。由此可见,夏洛克除了是追求财富的借贷者,更是一个忠实的犹太信仰者。当安东尼奥的商船出现意外时,夏洛克开始反击,他生气地发出了一连串的反问。从夏洛克的话语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基督教徒对犹太教徒的侮辱和歧视。夏洛克的控诉和愤怒是长期处于基督教世界饱受欺压和侮辱的宣泄,具有一定的犹太民族复仇意味。在那个时代,犹太人遭受着基督徒的欺侮和白眼,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思想尊严,都是低贱的。夏洛克是千千万万个犹太人的缩影。在自己的生意上,安东尼奥插足害得自己失去钱财;在尊严人格上,自己遭受安东尼奥的嘲笑和侮辱,被他们视为下等人;在灵魂上,被他们肆意凌辱和践踏,没有同等的地位可言。因此,夏洛克在长期的压迫下产生仇视敌对心理,但又希望得到尊重和平等,基督徒和犹太人被一视同仁。夏洛克的诉求正体现了弱势群体对于人格平等的不懈追求。可见,他对安东尼奥进行报复也是情有可原的。同时,我们也为夏洛克的不公平遭遇感到同情。
杰西卡改信基督教是宗教歧视的另一个表现。杰西卡是夏洛克唯一的女儿,父亲对她极其宠爱,为她提供了优渥的物质条件,让她衣食无忧,富足快乐。但是,杰西卡为了爱情与幸福,毫不犹豫地与恋人罗兰佐私奔,并脱离犹太教改信基督教。在夏洛克去赴宴之前,他还千叮咛万嘱咐地交代女儿不要和基督徒们多接触,始终严格地依照犹太教要求管教女儿。夏洛克在知道私奔事件后,他诅咒女儿要下地狱,宁愿她死去,也不愿看到她和一个基督教徒在一起,这是对自己和宗教信仰的一大耻辱。“表面上,杰西卡是为了追求真爱,但这是超越残酷的社会现实的,真正的深层原因在于社会现实。”[2]杰西卡和父亲一样,是一位犹太人。在现实社会中,犹太人是低贱的,自己和罗兰佐私奔违背了道德标准和宗教条例,无疑是罪恶的、可耻的。即使他们两人之间的爱情有多么的甜美,却因为杰西卡的猶太人身份和犹太信仰,他们两人也是无法在一起。迫于这种歧视压力,杰西卡选择脱离犹太教,成为一个基督教徒。在西方的文化中,宗教和信仰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不可以轻易放弃的。杰西卡放弃宗教信仰,放弃自己民族的文化也是出于一种无可奈何,这种无奈的来源就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宗教歧视现象。可想而知,宗教歧视在当时是十分的严重,莎士比亚写这部作品也就是抨击社会生活中的宗教歧视主义,追求一种平等的宗教精神。
二.虚伪的爱情观念
戏剧的爱情主线是鲍西亚与巴萨尼奥、杰西卡与罗兰佐以及尼丽莎与葛雷西安诺这三对恋人的情感发展。除了尼丽莎与葛雷西安诺这一段纯洁的爱情故事以外,剩下的两段感情并不是纯粹的爱情,都蕴含了杂念。
自十六世纪以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对立、道德观念等矛盾冲突随之尖锐。封建制度日渐衰败,旧贵族们封闭保守,除了尊贵的姓氏与血统外,一无所有。而封建意识依然左右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新兴资产阶级虽然在经济上获得富足,但仍渴望高贵的社会地位。于是,旧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就产生了虚伪的婚姻交易,以此各取所需。
社会环境的变化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在这种以婚姻为交易手段的社会环境中,爱情和婚姻必然是不纯粹的。巴萨尼奥和鲍西亚的爱情充满了个人私欲。巴萨尼奥是一个出身高贵但家道中落的旧贵族年轻人。他向安东尼奥借钱的目的就是求娶鲍西亚,究其根本是为了钱财。巴萨尼奥在追求鲍西亚时,他毫不掩饰地将鲍西亚比喻成找回财富的第二支箭,可见,巴萨尼奥只是将鲍西亚当做获取财富的敲门砖,对鲍西亚的感情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后来,安东尼奥被告上法庭,要求履行“一磅肉”合约,巴萨尼奥为了朋友道义和身家性命,将鲍西亚送给他的指环转手于他人,甚至是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这说明在巴萨尼奥的心目中,爱情永远没有友谊重要。站在朋友的角度,巴萨尼奥的做法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站在爱情的角度上,他对鲍西亚的爱是不深刻的,为了其他人就把信物送出,他对这份爱情是不坚定的。同时在戏剧中,鲍西亚的选亲之路也很戏谑。鲍西亚的选亲是父亲的临终遗命,通过选定匣子的方式选择自己的夫婿,这个环节看似很简单,但是充满了深意。鲍西亚对前来求亲的贵族不屑一顾,充满不情愿。即使是富家女,她还是要听命于父母。这一点与中国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一致的。当巴萨尼奥来选匣子时,鲍西亚对他是甚为满意,简直是情根深种。巴萨尼奥对鲍西亚是不怀好意与真心,而鲍西亚对巴萨尼奥是至情至真,因此在这段爱情故事中必然会有不纯成分。
杰西卡和罗兰佐是另一条爱情线索。杰西卡为了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背叛了自己的父亲,放弃了宗教信仰。在两人私奔的时候,罗兰佐说:“她已经教我怎样带着她逃出她父亲的家,还告诉我她随身带了多少金银珠宝”[3]这一句话很隐晦地暴露了罗兰佐的人品,他重视钱财,忽略了杰西卡对他的一片深情。葛莱西安诺在戏剧中虽然抱怨罗兰佐的不守时行为,却也暴露出罗兰佐对杰西卡的不重视。在私奔事件发生后,罗兰佐没有关心杰西卡的生活处境和心理状态,只关注她随身带的钱财珠宝。这一点在正常恋人眼中是难以理解的。总的来说,戏剧中所描写的爱情是不纯粹的,是虚假的,带有一定的个人私欲,所以贝尔蒙特的故事只能是童话,真正完美的爱情故事只存在于天边,虚无缥缈而易成幻灭。
三.异化的金钱观
在戏剧发展过程中,不论是人物之间的契约还是爱情故事都散发着金钱至上的气息,其呈现的金钱观更是无比畸形的。
金钱使人变得冷酷。安东尼奥和夏洛克都是商人,自然围绕着金钱生活。夏洛克视钱财如命,是个高利贷者,为了达到赚钱的目的,在法庭上不依不饶,表露了商人唯利是图的特性。他对待金钱的态度是吝啬的,自己的财产不容许别人损害,进而吝啬鬼形象也就表露于世。“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3]夏洛克之所以拒绝两倍乃至三倍的还款,坚持履行“一磅肉”合约,除了受到宗教歧视外,还因为安东尼奥在生意上影响了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也想趁机报复,致对方于死地,这样自己的高利贷事业就没有任何阻碍,以此来积累更多财富。夏洛克作为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其个性是阴险狡诈、凶残冷血的。当法庭调解让借款人安东尼奥出钱偿还他时,夏洛克险恶地说:“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3]说着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时刻准备从安东尼奥胸口上割肉,并且一味固执,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相比于女儿,夏洛克认为钱财更为重要,金钱是至高无上的,远胜于亲情。在得知杰西卡与罗兰佐私奔,并携带了大量的金银珠宝时,夏洛克悲痛万分,但是他所伤心的不是女儿的远去,而是财富的损失。这种浓厚的金钱至上原则为夏洛克的势利形象增添了一笔。
金钱使爱情变得功利。巴萨尼奥求娶鲍西亚的原始目的是获取钱财。他把鲍西亚看成寻找财富的钥匙。喜剧中这样写到:“她的光亮的长发就像是传说中的金羊毛,把她所住的贝尔蒙特变作了神话中的王国。”[3]有关金羊毛的象征意义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故事,它比喻稀世珍宝。在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中,金羊毛代表着海外商业冒险所寻求的巨额利润或宝藏。在巴萨尼奥的眼中,金钱是比爱情重要的,爱情可以为金钱做出牺牲,甚至是违背自己的内心。巴萨尼奥是没落的守旧贵族,在他向安东尼奥提及鲍西亚时,对她的富有充满向往和满足,他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鲍西亚的注意和喜欢,与她成为夫妻,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拥有财富。换而言之,巴萨尼奥到贝尔蒙特去求婚的动机是不纯洁的,其功利因素显然远远大于爱情因素。他的求婚虽然披着高贵的绅士外衣,但是骨子里依然透露着没落贵族阶级追逐财富的本质,一旦将爱情和功利的金钱观联系在一起,就玷污了神圣的爱情本质。
四.悲剧产生的意义
作品是作家思想观念的承载品。在戏剧中,夏洛克和安东尼奥的各种矛盾可以说是宗教观念冲突的引申和聚焦。莎士比亚正是通过两人的斗争,投射出了不同宗教信仰与精神之间的矛盾斗争,并表明自己的思想看法。
莎士比亚在戏剧中客观地评论了基督教思想。从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对话中可见他们的形象截然不同。在这种对比下,莎士比亚肯定了以安东尼奥为代表的基督教,表明了基督教优于其他宗教的看法,但他也指出了局限性。基督教徒们能够帮助同教中人,为什么不能接受异教徒?归根结底,这是由于基督教本身的缺陷。安东尼奥对夏洛克的长期侮辱说明了基督教违反“爱你的仇敌”的教义,这也无形中表达了对夏洛克的同情。与此同时,莎士比亚从基督教的角度上评价了夏洛克的借贷行为。莎士比亚认为,收取高额利息的商业活动是符合教法的,但是企图谋害性命则是非法的。在两人的借贷关系之中,夏洛克可以获取高额赔款,但不可谋财害命。这种行为既不符合基督教精神,也不符合人文主义精神。从总体态度上看,作者对夏洛克是“否定中给予同情与理解”,对安东尼奥则是“肯定中点明不足”。而这样中肯的评判试图表现出一种摒弃局限的基督教思想和宗教精神,即一种以基督教精神為根基并高于基督教精神的宗教思想,也是一种“爱全人类”和“不以暴制暴”的理性精神。
喜剧批判的另一个罪恶是金钱。在莎士比亚时期,资本主义关系产生萌芽,利己的拜金主义不断发展,金钱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这部作品正是要揭露金钱的破坏作用。金钱使爱情异化,成为爱情关系的纽带;金钱使社会异化,影响人际交流;金钱使人异化,人性变得扭曲。在威尼斯城中,人们奉行的道德原则是金钱至上。可见,在他们的眼中,金钱是万能的,没有什么比财富更为重要。在喜剧中的爱情观念里,金钱是占重要地位的。在巴萨尼奥的眼中,爱人是财富的化身。比起爱情,他更喜欢金钱,他的行为在无意识之下暴露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莎士比亚通过这样的描写无非就是揭露金钱对人类的毒害以及金钱产生的虚伪社会风气。莎士比亚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金钱至上,利益至大的时代,世界充满诱惑和金钱。每个人都是物质化,只为眼前的利益和金钱,人与人缺乏温暖和情感,有的只是冷漠和无情。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生活之中,人们只会越来越崇拜金钱和利益。
从莎士比亚的创作过程来看,《威尼斯商人》在客观上突破了悲、喜剧约定俗成的边界范围,将悲和喜两种因素精巧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强烈而鲜明的悲喜性对比。在轻松愉快的故事表面,蕴藏着崇高深沉的思想内涵,在宗教歧视、爱情观念和金钱观念上都有很好的体现,使得整个剧本呈现出悲剧性和喜剧性相结合的特点。《威尼斯商人》之所以被看成喜剧作品,是因为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符合一贯的喜剧原则。但不能忽视的是这部戏剧本身所包含的悲剧思想。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既可以反映人文主义下的社会生活,也可以暴露社会弊端,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思考性。
参考文献
[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N].语丝,1925(15).
[2]方石.谈<威尼斯商人>中的悲剧因素[J].宁夏大学学报,1985(3).
[3]莎士比亚.朱生豪译:威尼斯商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4]李雪,李雪东.<威尼斯商人>中的爱情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2(2).
[5]何小颖.夏洛克的命运犹太人的悲剧——<威尼斯商人>重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
[6]马红玲.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喜剧——<威尼斯商人>的另类阐释[J].戏剧文学,2006(7)
[7]廖若嫣,王婷.<威尼斯商人>中对种族歧视的批判[J].名作欣赏,2014.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