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用典的教学策略

2023-06-22易明珠

文学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用典古诗词高中语文

易明珠

内容摘要: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相对于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字面意义以及作者借助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古诗词中,用典类古诗词占比很大,如何高效开展用典教学,如何寻找用典教学的突破口等问题困扰着不少高中语文教师。本文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对高中语文用典类古诗词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此,对高效开展用典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 用典 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由于师生素质、教学方法、应试性质等方面的影响,古诗词与教材中其他文体的课文相比,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并不理想。部分教师教学时通常以探析引何典、抒何情为主,对其深层涵义的教学不够深刻,导致学生对用典类古诗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效率低、教学质量不佳等问题都在警醒我们必须重视用典类古诗词教学,探求高效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用典梳理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用典教学意义

本文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立足点,统计了其中收录的36首古诗词,共计25首使用了用典手法,所占比重大于大部分修辞手法。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用典类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尤为重要,用典类古诗词教学意义重大。

第一,丰富文化内涵。这一教学意义首先在于典故本身包含的文化性,典故来源于一些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等,是经过了时代的沉淀和选择的。其次在于古人引用典故的行为带有主观性,不仅要考虑自身情况,也会考虑典故中古人的精神或心境。学生在对古诗词进行学习时,能从品味典故、审视历史、结合古诗词等多角度进行鉴赏,丰富文化内涵的作用略胜于未使用用典手法的古诗词。

第二,扩充审美效果。这一教学意义首先体现于古诗词创作时的格律考究上。古人在创作时由于字数、押韵等方面的限制,会用简短的文字概述典故,不仅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能使古诗词音律和谐、语句凝练。其次,与其他修辞手法不同,古人通过引用典故来构建多层次抒情空间,使古诗词在审美上不会因单一叙事或言情而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时能够充分发挥想象,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第三,传承传统文化。古诗词中引用的典籍、典故所蕴含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感对后世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文化意义。但如果某个典故仅出现于一部典籍或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是不现实的。古诗词用典手法便起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一方面古人引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进行传承;另一方面,当代学生在学习用典类古诗词时也能通过学习、记忆所提及的典故进行传承。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用典教学现状

古诗词作为高中语文教材及高考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之一,实际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就用典类古诗词而言,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1.一笔带过,不注重深入探析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部分教师的讲解方式千篇一律,流程大致是:先让学生认识生字词,理解字面含义;随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精讲,探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是背诵。因此,逐句讲解便成为古诗词教学的“常态”。就用典类古诗词而言,部分教师也会点明古诗词引用了什么典故,但仅停留在典故的历史事实层面,一笔带过。这样重讲解轻探究的方式忽视了深入探析古人的选典原因、典故深层涵义,以至于学生无法与古人共情,失去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2.缺少积累,不注重语文素养

首先是学生缺少积累。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知识基础,但他们仍觉得大部分古诗词晦涩难懂。就用典类古诗词而言,学生能通过对字词的释义而懂得古诗词字面含义,也能结合注释知道引用了什么典故,但由于语文素养的限制,学生对于典故与作者、全文的结合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鉴赏用典类古诗词自然有难度。

其次是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学高为师”,一名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便是有丰富的、能够传授给学生的正确知识。但部分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不足,语文素养不高,教学用典类古诗词时对引用的典故不够熟悉,导致教学效率和效果受到影响;也会因讲解的知识点不够全面深刻,导致学生无法对所学古诗词建构完整的知识链,对掌握用典类古诗词的鉴赏方法造成消极影响。

3.忽视联系,不注重系统学习

古人使用典故与否、使用哪一典故都是带有主观性的,所引用的典故与古人本身有一定联系。并且,在部分古诗词中存在“一典多用”或“一文多典”的情况,这些典故与典故之间,使用了同一典故的诗词与诗词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但教师和学生有时会忽视这些联系。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学过的典故未及时复习或学得不深刻,而没有形成长时记忆,在学习新典故时不能及时调动,不注重系统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典故类古诗词时注重单篇讲解,忽视篇章联系,不注重系统性教学。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用典教学策略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堪称使用用典手法的典范。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此词的难点之一,便是引导学生通过探析用典手法完成对全词的鉴赏。本文也以此词为例,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用典手法的教学现状,对其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探析。

(一)深入探析,结合选典原因理解典故

由于时代、思维方式等限制,引导学生与古人共情是教师教学古诗词的一大挑战,不少教师因此以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含义,体会作者情感为教学目标。在用典类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深入探析古人的选典原因不仅能为学生掌握用典的鉴赏方法打下坚实基础,更是引导学生共情的必要準备之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典型的怀古抒情词,对此类型的用典类古诗词进行鉴赏时,应注重理清临旧地——思古人——感时事——抒己怀的脉络;在此过程中,应以探析选典原因为出发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选典原因首先要关注时代背景。年少时辛弃疾受家庭和自身原因的影响积极抗金,在南归后也一直想收复国土,却受到朝中的妥协派多次阻拦。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以“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道出自己的无奈和不甘。终于韩侂胄准备北伐并启用辛弃疾。辛弃疾作为一名爱国将领,久经沙场,知道一场有望取胜的战争需要什么,但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他必须委婉的说出自己的政治意图;何况此时的辛弃疾刚被启用,更要注重劝谏的艺术。于是词中引用典故,不仅能委婉的给当权者建议,同时能借助对历史人物的赞誉或讽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为国效力的决心。

其次,选典原因要关注题目信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提供了两个有效信息——地点和目的。就地点而言,孙权四次迁都,其中便有京口,刘裕祖居京口,这也是辛弃疾选择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原因之一。就目的而言是怀古。辛弃疾临旧地,想到时间能铸就“千古江山”,也能成就如孙权般的英雄;如今“舞榭歌台”依旧,但物是人非,“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英雄还有出生在“寻常巷陌”却能成功推翻东晋的刘裕。辛弃疾以对古人的追慕感叹如今的南宋没有像孙权、刘裕这样的英雄,但“廉颇尚能饭”,暗示自己尚能为国征战。这三个典故的目的表现为怀古抒情。下片的刘义隆为了“封狼居胥”草率北伐,落得“仓皇北顾”的后果;辛弃疾又想到如果再不北伐,那失地会不会和佛狸祠有同样的状况,百姓忘却故国,忘记反抗,在别人的统治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两个典故的目的表现为怀古讽今。

(二)注重积累,结合已有知识理解典故

“一典多用”的情况在用典类古诗词中经常出现,但由于不同作者、不同作品、不同心境等原因,同一典故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尽相同。因此,高中语文教师想要有效提升用典类古诗词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首先应注重师生日常对典故的积累,提升师生语文素养;其次要引导学生在知识与知识之间建立隐性的联系,让其能在面对“一典多用”时迅速调动长时记忆,结合已有知识去理解典故;最后,还应引导学生探析在不同古诗词中引用同一典故的异同。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孙权这一典故为例,学生们在初中时学过司马光的《孙权劝学》;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也有孙权这一人物形象。他们对孙权并不陌生,也知道其历史评价很高。随后,让学生带着对孙权的熟悉感,比较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三首词都对孙权饱含赞誉,辛弃疾在《永遇乐》中以“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追慕孙权,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抒发时无英雄的惋惜之情;在《南乡子》中借曹操的话赞颂孙权年少有为,暗讽当权者如同刘景升儿子一般无能;苏轼以孙权自比,借孙权的英雄形象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三首词是以相同的人物,不同的典故,描绘相同的英雄形象,抒发不同的情感。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便是“群文阅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一定的互文性,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自信心。

(三)寻找联系,结合全文理解典故

学生结合全文理解典故时,要考虑用典的效果和意图。“一文多典”是辛弃疾词作的特点之一,鉴赏时应注重在看似无关联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找出异同,探析典故与典故之间的联系,用典句子和未用典句子的联系,在整体中增强对局部的理解。

辛弃疾的整首词作都是围绕北伐来写的,其中五个典故都和北伐或战争有关。首先,战争胜利的有孙权和刘裕。孙权排除主和派的干扰而抗曹,独居江东以形成三国鼎立之局面;刘裕看出了辛弃疾故乡山东的重要性,以从东打到西的战法成功北伐,收复故土。这二人的经历和辛弃疾都有相似之处——辛弃疾主张北伐受到妥协派阻挠,刘裕和辛弃疾都认为山东非常重要;辛弃疾用孙权的典故表明对朝廷没有英主的惋惜,谴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用刘裕的典故对南宋朝廷进行讽刺。

其次,战争失败的有刘义隆和拓跋焘。辛弃疾通过刘义隆的典故表明自己并不反对北伐,但不打无准备之仗,暗示当权者应吸取刘义隆的教训,不要草率出兵。辛弃疾又以拓跋焘的典故点明北伐势在必行,但社会现状却是人们已经快忘了悲惨历史,忘了未收复的失地,暗示当权者应唤醒百姓,做好精神准备。

最后,辛弃疾认为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巨大,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年事已高但仍能带兵出征。虽然韩侂胄准备北伐让他十分的激动,但同时他也没被兴奋冲昏头脑,依旧保持将领的敏锐而给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也以此证明自己还有用,还能报国立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未使用用典手法。在探析此句时应注重三个问题:辛弃疾“望中”能看见什么?“犹记”什么?这一句和词中五个典故的联系是什么?辛弃疾从南归到出任镇江知府共四十三年,在被闲置的时间里,他时常北望中原,以爱国将领的视角看到因战争失败而破碎的山河、流离失所的中原百姓,感慨失地未收,壮志未酬。辛弃疾希望北伐的愿望因“望中犹记”而更加强烈,于是写下此词。词中的五个典故以历史事实对朝廷进行批判、提供建议,为早日不用“望中犹记”做准备,所以本句是全词的写作原因之一,典故为本句提供事实依据。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用典的教学策略并不止以上三条,具体选择哪些策略教师应该结合自身水平、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以便更高效地开展用典手法的教学、鉴赏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学习典故、积累典故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语文学习的能力。

四大文学体裁中,诗歌的历史最为悠久,包含的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高中语文古诗词用典教学如果希望更加高效,希望充分激发学生对用典类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教授學生用典类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总之,用典类古诗词的教学应成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教师需设计有效策略,以达到使高中语文用典类古诗词的教学更加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得志.高中语文古诗文典故教学研究[J].天津教育,2022(31):21-22.

[2]陈石佳.古诗词中的用典及其教学探析[J].中学语文,2022(30):27-28.

[3]傅炎红.高中语文古诗文典故教学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1(27):5-6.

[4]汪百花.叶落始知秋意,饮水方知盐味——浅谈高中语文古诗文中的典故教学[J].作文,2021(44):45-46.

[5]佟培基.气吞万里如虎——读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J].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01):114-119.

[6]陈遇春.谈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J].北京師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04):66-69.

[7]黄瑶.善用比较教学法,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J].对联,2022,28(18):38-40.

[8]霍立军,郑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教学的三个层次[J].语文教学之友,2021,40(08):40-43.

[9]张清河.壮爱国情怀 开一代词风——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J].名作欣赏,2011(08):25-26.

[10]梁伟新.探用典之法,解用典之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33):11-13.

[11]边春雷.沉雄“三叹” 英雄豪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题赏析[J].中学语文,2022(24):58-59.

[12]俞香顺.老却英雄似等闲——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J].七彩语文,2021(14):14-15.

[13]郑俊.英雄情结与仕子情怀——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解读[J].中学语文,2021(09):58-60.

[14]曾庚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文本解读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0.DOI:10.27019/d.cnki.gfjsu.2020.001813.

[15]樊运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浅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03):124-129.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用典古诗词高中语文
踏青古诗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习近平用典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漫谈诗词“用典”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