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板鹞风筝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2023-06-22黄天灵龚罗昀
黄天灵 龚罗昀
摘要: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人文价值。在国家强调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文创产业的兴起给“非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研究文创设计的同时,有机创新地融入“非遗”元素,能够增加年轻一代对南通板鹞风筝工艺的认知,促进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播。陶瓷产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将这样的载体与“非遗”的活态传承与设计创新相结合,能够让人更深刻广泛地了解南通板鹞风筝的文化内涵,为南通板鹞风筝文化的传承寻求更适合的现代传播方式。基于此,文章以日用陶瓷设计为例,对南通板鹞风筝的文创产品设计展开探讨。
关键词:南通板鹞风筝;文创设计;日用陶瓷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04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风筝的种类与形式多变,素有“南鹞北鸢”之说。南通板鹞风筝作为“南鹞”的代表传承至今,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在“非遗”传承和文化复兴的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非遗”的文化保护与创新,并将“非遗”文创产品作为传承和发展其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人们的娱乐方式愈发多元,南通板鹞风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利用新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载体来引起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创产品的关注。此次文创设计基于日用陶瓷餐具广泛的使用性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将其作为板鹞风筝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载体,采用现代文创设计的方式,使板鹞文化与文创产品结合,通过时尚化的形式语言传播其文化内涵,在保证实用性的前提下更好地贴合时代审美,以此适应当下的现代化“非遗”文创市场。
1 板鹞风筝的文化内涵
1.1 板鹞风筝的历史渊源
作为南鹞代表的南通板鹞风筝,不仅“扎糊绘放”四艺皆精,而且拥有哨口音乐的神奇特点[1]。南通板鹞风筝造型多以长方形和正方形重叠,构成六角形或八角形,再选取其中之一作为基本造型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重复排列衍生出七联星、九联星、十九联星等多种造型,此外,还有酷似鸣蝉的硬翅板鹞。无论何种造型的板鹞风筝,皆十分规整,且尺寸较大。同时,板鹞形若门板,但画面不失精致,常绘以神话传说、福瑞图样,民间剪纸和蓝印花布也会作为其表现形式,承载着当地人的美好愿望和憧憬。板鹞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筝面上缀满哨口,哨口大小不一,且按一定的规则整齐排列,放飞时声响气吞山河,声及数里,让人惊叹。
1.2 板鹞风筝的文化内涵
1.2.1 习俗传承
据通州旧志载,“通之资于盐利也久矣”[2]。南通是宋明清时期淮南盐的主产地,当地盐民需要准确地预测阴晴,以便垒灶烧盐。于是,聪慧的劳动人民制作了板鹞风筝,通过辨听哨口声调来预测当时的天气,进而劳作。此外,当地渔民为了满载而归,在出海前为了预测风力风向,也会放飞风筝。
1.2.2 康养健体
板鹞风筝最初还是民众农闲后的一项传统体育娱乐项目。放飞时需要一名经验丰富的“头把手”带头把握,由数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与之配合,听从“头把手”的口令,众人齐心才能放飞板鹞。南通位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较大,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气候,因此,南通板鹞从北宋开始流传,并一直延续至今,为南通民众提供了一项传承性的娱乐活动。
1.2.3 吉祥愿景
南通当地有俗谚说“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南通民众在放飞板鹞前,先将风筝供于堂屋,举行虔诚的供奉仪式。当色彩鲜亮的板鹞一飞冲天时,大小不一的哨口会发出悦耳的嗡鸣,围观者拍手欢庆,这预示着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万事如意。放飞板鹞代表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的期盼与向往,亦代表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
2 板鹞风筝的活态传承现状
2.1 手工生产发展受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的娱乐需求日益多元化,曾经作为人们主要生产生活用具的传统手工艺品逐渐淡化了其本质特征。如今,各种板鹞风筝在天空竞相争鸣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制作板鹞风筝的手艺人和爱好者群体日渐萎缩,板鹞风筝技艺濒临失传,代际传承出现危机[3]。由于社会大环境、传播方式单一以及工艺本质特性等局限性,众多包括南通板鹞风筝在内的传统手工艺难以得到关注和传承。同时,当前大众娱乐的方式呈现碎片化特征,传统手工艺在发展中受限,较难适应目前的市场需求。
2.2 工艺传承续力不足
板鹞风筝具有传统手工艺品典型的制作特征:用料考究,制作工艺复杂。除了传统风筝的扎、糊、绘工艺外,哨口的雕刻是整个工艺难度最高的部分。其需要手艺人从不同的葫芦中精心挑选适合制作哨口的原料进行雕刻,并使哨口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众多发音不同的哨口通过一定规律的组合,产生和谐美妙的乐曲。由此可见,板鹞风筝的制作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其工艺,还要有多年的经验支撑。年轻人觉得其学成时间较长,工艺繁复,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要领,因此对其望而却步。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很多年轻人并不能沉下心来专注于沿袭手工艺,导致工艺传承蓄力不足。
2.3 产品需求增量不足
板鹞风筝尺寸普遍较大,放飞的技术难度较高,有一些大型板鹞风筝需要几人相互配合才能放飞。一个中等尺寸、制作精良的板鹞风筝价格在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高昂的价格劝退了众多工薪消费者,体积小、便于携带且价格亲民、机械制作的风筝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基于以上幾点原因,板鹞风筝作为传统休闲娱乐项目的功能逐步丧失,转而成为承载文化价值的工艺品。同时,现有的板鹞风筝以文旅产品为主,基本上采用传统板鹞的缩小形式,外在造型和图案色彩大多比较传统,难以吸引当下年轻人的目光。
3 板鹞风筝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
3.1 元素的融会贯通
中华民族的茶文化、饮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茶具、餐具等日用陶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下的消费者不仅注重陶瓷产品的实用功能,还对产品的装饰功能尤为看重。消费者寄希望于通过独创性的产品,传达出自身对生活别具一格的解读。而板鹞风筝的筝面造型和哨口形态是具有较高辨识度的装饰性视觉元素。在日常陶瓷文创设计中,将其作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把握板鹞风筝的文化与艺术特征,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板鹞风筝文创产品。因此,新时代的陶瓷产品既要守正又要创新,将其传统造型纹样与现代审美元素相结合,赋予板鹞风筝文创产品更多的表现可能,才能满足当下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3.2 图形的时尚构建
每个时代对形式美感的呈现都有自己独特的时尚语言。以板鹞风筝为元素设计日用陶瓷,需要对传统的板鹞筝面纹样以及独特的哨口造型等方面进行提炼与重组,使其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符号,融合当下的时尚化色彩与造型,使产品既保留传统纹样的简洁外形,又融入当前的时尚理念,让消费者更易亲近并接纳产品。
板鹞风筝由六角、八角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构成,带有抽象的美学意蕴和独特的视觉美感[4]。基于此,提取板鹞风筝典型的造型结构——六角星、七星联和硬翅板鹞这三种代表性的几何元素,将风筝的外形简约化、几何化,设计出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的图样,使其具有更加活泼的视觉感受。通过时尚化的方式,研发出一系列独具个性且彰显时代特点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和各年龄段人士的审美需求。
3.3 品类的多元拓展
日用陶瓷种类很多,如餐具、茶具、咖啡器具、灯具、香器、花器等,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广泛使用性的陶瓷产品。此外,还有瓷板画、摆件等具有装饰性的陶瓷产品。这些均可以作为板鹞风筝文创产品的表现载体,将板鹞风筝的设计元素与之结合,不仅可以将板鹞文化延伸至更多领域,还可以使南通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3.4 内涵的深度体现
板鹞风筝除实用功能外,还承载了南通从古至今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板鹞的纹样内容取材广泛,以吉祥图案、历史神话、花鸟鱼虫为主,借此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此外,其他的民间工艺——蓝印花布、民间剪纸,也作为选材被绘制于风筝上。与传统民间工艺一样,板鹞也钟爱选择寓意国泰民安的“龙凤呈祥”纹样以及寓意幸福吉祥的纹样,如“年年有余”“喜上梅梢”等。此外,以八仙过海、送子观音作为题材的板鹞风筝作品也相当多见,人们多以此寄托对遇难呈祥和家庭美满的期盼与憧憬。
陶瓷蕴含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因此两者有同样的文化使命。通过陶瓷这一媒介来设计文创产品,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实用需求,又能向其传达板鹞风筝的文化内涵。
4 以板鹞风筝为元素的日用陶瓷文创产品设计实践
“非遗”在当今社会的认同度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青睐并选择消费“非遗”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为了使板鹞文化通过文创产品这一载体获得更多的关注,并在年轻人群中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继而生发出更具生命力的后续力量,本次南通板鹞文创设计实践把板鹞风筝的文化内涵以及南通地域文化注入日用瓷器的产品设计中,同时针对年轻消费人群控制产品价格,不采用过于繁复的制作工艺,使文创产品更易被年轻人接受。采用提取、重构的设计手段对板鹞风筝元素进行再设计,使陶瓷产品更具时尚化的艺术语言。
4.1 日用餐具设计
餐具是人们每天都会使用的日常生活器具,对板鹞风筝和南通文化的图形进行创新设计,并运用在现代陶瓷餐具上,能够使消费者在使用餐具的同时对本土文化产生共鸣。笔者局部提取创新图案,并运用到不同尺寸的成套现代陶瓷餐具上,推出南通板鹞主题的套装餐具文创系列设计(见图1)。图案将板鹞与同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通民间工艺蓝印花布结合,将南通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钟楼、文峰塔、电视塔、狼山、苏通大桥、南通大剧院和南通海门市科技馆,用蓝印花布中的“断刀”表现手法处理,配以寓意吉祥的鲤鱼、凤凰、蝴蝶、仙鹤和菊花纹样。色彩上,选取蓝印花布的靛蓝,板鹞六角部分图样采用蓝底白花,内部则选用白底蓝花。设计材料选用高白瓷泥经1300℃烧制成瓷,图样经设计后制成花纸,再经900℃复烧。选此工艺既能凸显图样的细节、控制成本,完成文创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又能使产品有青花瓷的传统韵味。
4.2 咖啡杯设计
针对当下咖啡文化在年轻人中盛行的现象,笔者将咖啡杯作为设计主体,首先以板鹞风筝中独具特色的硬翅板鹞作为基础设计素材,提取并简化其主体造型,再在框架中绘制装饰纹样。装饰纹样的灵感来源于传统纹样中的缠枝纹,将其加以变形填充至蝉形的翅膀部分。接着,将哨口用简单的线条加以勾勒,放大置于蝉形中间的位置。最后,底纹配以圆点,与蝉的眼睛和哨口的圆形相呼应。色彩方面采用互为补色的橙色和蓝色,高饱和度的选择更加贴近当下的审美方向。
4.3 茶具套装设计
饮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古至今,茶具器型一直在不断演变。如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为了让人们在工作之余和旅行途中也能享受到茶道给人带来的味觉的享受和精神的舒缓,一壶多杯、一体收纳的随身泡茶具产品能够充分满足当下的需求(见图2)。笔者对板鹞风筝和南通钟楼造型进行元素提取,配以板鹞传统纹样中高饱和度的红色、黄色、绿色,采用釉上彩绘制于器物上,花朵纹样则运用了粉彩技法,具有微浮雕的质感。三个口杯可一次叠套收纳,将板鹞的哨口造型提炼重组,分布其上,和壶一同传达板鹞风筝的文化气息。将板鹞图样创新性地结合于适应快节奏生活需求的随身泡茶具上,是板鹞文化与茶文化的一种碰撞,通过造型简约、一物多用的茶具,让人可以享受到轻松品茶的体验。
5 结语
“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与时代融合,使“非遗”真正成为活态遗产,才能保持“非遗”的生命力,让其重回当下,在继承中发扬,在传承中创新。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融入“非遗”,将其与时尚的表现形式相结合,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用現代文创产品的创新方式传播,这样既能让“非遗”保持原有的灵魂,又能在时代语言的破解之下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曹楠,李智,吉华.南通板鹞风筝保护传承探析[J].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2):11-14,31.
[2] 程亚民,李炎.南通市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164.
[3] 胡月馨.南通板鹞风筝制作及传承现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4(6):23-25.
[4] 吴玲玲.占尽东风第一鹞:南通板鹞的文化溯源[N].光明日报,2022-03-02(16).
作者简介:黄天灵(1978—),男,江苏启东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民间工艺。
龚罗昀(1990—),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视觉传达设计、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