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平凹《一棵小桃树》的人格化叙事手法

2023-06-22王竞仪吴都保

文学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贾平凹人格

王竞仪 吴都保

内容摘要:人格化叙事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能够增强作品的形象性和艺术性。从人格化的角度出发,结合小桃树的成长历程对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进行分析,桃核拱出嫩芽猥琐丑陋,映射着作者的自我窘境;弱小的小桃树身处角落无人问津却仍在风雨中顽强挣扎,同命运斗争,这是一种逆境中的生命哲学;小桃树遭受风雨摧残终在枝头绽放灼灼桃花,投射出作者心中的理想和情志。贾平凹笔下的小桃树不仅是生命的象征,更是一种人格化的特殊符号,是作者怀揣着的人生“大梦想”。

关键词:贾平凹 《一棵小桃树》 人格 人格化叙事 小桃树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凭借小说出名,写下了《浮躁》《废都》《秦腔》等名篇佳作;但其散文亦独具特色,往往迸发出哲理的光彩,这些哲理多来自作者的人生经验与体悟,富有趣味和个人特色。《一棵小桃树》正是他所作的一篇饱含人生感悟和生命追求的散文,重点突出了“小桃树”这一具有多重含义的审美意象。这棵小桃树不仅是生命的象征,更是一种人格化的特殊符号。“所谓人格化,是将自然山水景物赋予人的特性,使其具备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1]人格化是文艺作品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这一文学装置将人类的特征、野心、情感或行为赋予动物、非人类、自然现象或物体。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人格化”还可以说是一种拟人化,把人的特性加到非人的身上,尤其是动植物身上。然而,这两者之间有一点区别。拟人是把人类的特性加到动物或物体上以创造意象,而人格化则是为了让它们具有与人类相似的行为和外表。贾平凹在描写小桃树的过程中,采用人格化的叙事手法赋予小桃树人的性格特质,他不仅赞美了小桃树脆弱外表下的顽强品质,而且将自己的生命经历与小桃树的形象相融合,反映了作者的情志与理想,寄托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希望。

一.“猥琐”的小桃苗:自我窘境的现实映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白居易的笔下,桃花是美的,桃树是有灵性的。而贾平凹笔下的小桃树却是“没出息”的、“猥琐”的,是一颗“丑桃”。小桃树之所以长得委屈、没出息,是因为它生长的环境不好,且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又被人轻视和遗弃,生长得极为不易。细细品读,小桃树孱弱自卑、渺小丑陋的形象映入眼帘,倍感真实。它出身卑微,萌发于院子的角落里,环境恶劣,无人问津,以至于发育不全,样子猥琐。“弯了头”“紧抱着身子”,贾平凹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小桃树以人的情态,将它的凄惨模样描写得淋漓尽致,那生长在角落里的孤独、卑微、恐惧尽在其中。“‘瘦瘦的‘黄黄的则是以叠词的形式分别从形体和颜色两个角度写出了小桃树的‘丑——先天不足,营养不良。”[2]它的“样子也极猥琐”,“极猥琐”一词带有鲜明的轻视和自嘲的色彩,贾平凹用形容人相貌举止的词语来形容小桃树,更加丑化了小桃树的形态。这棵被丑化的小桃树从出生开始就被边缘化和漠视,孤孤单单而不为人所知,是一个弱小者的形象,“大家都笑话它”,连奶奶都说它“没出息”,身为主人的“我”也一直漂泊他乡将它完全抛诸脑后,这也就为后来“我”充满愧疚埋下了伏笔。正是由于“我”的遗忘和忏悔,“我”才对小桃树越发爱怜,有了想要为它写点文章的念头,其复杂的情感转变过程隐含其中。“小桃树的坎坷命运和作者艰难的奋斗历程从此开始有了相同的运行轨迹。”[3]从《一棵小桃树》的创作背景出发,将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小桃树的生长过程进行对比,我们能够发现他和作品中小桃树是一体的,透过这棵小桃树,我们可以洞察作者的心灵,透视作者的生命历程。文章安排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写小桃树,暗写“我”,明暗交汇,虚实相生,我的小桃树与“我”密不可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在《这是一个极丑的人》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家里人口众多,生活贫困,常常斗嘴吵架,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一碗黄豆两桶水煮成的稀饭,转眼黄豆便被捞得一颗不剩。贾平凹就是在这样一个贫困潦倒又充满矛盾的家庭中长大,瘦弱不堪,被人忽视,如同这棵小小的桃树,顾影自怜。小桃树是作者内心悲凉与寂寞的象征,可以说这棵桃树苗的背后隐喻的是一个和它一样丑的“我”。结合贾平凹的童年回忆,可见他对于“丑”“自卑”“无用”是耿耿于怀的。他曾在《游戏人间》中形容自己是“一个极丑的人”,也曾在多篇文章中毫不避讳自己的“丑”,认为自己懦弱、自卑、庸俗、碌碌无为。他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生活贫苦,孤陋寡闻。后来离开家乡进城读书,才感到自己多么渺小。从农村到城市,从青年到中年,他的一生风风雨雨,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淡化了太多的回忆。“在作者笔下,小桃树已经化身为抒性灵、发哲理的替物,具有了‘人格化的色彩。”[4]在贾平凹的眼里,这株小小的桃树到底承载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呢?事实上,贾平凹正是借这棵小桃树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情趣,小桃树坎坷命运正是贾平凹自身奋斗历程的缩影,体现了他对现实际遇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正是这种现实境遇造就了文人的另一条路,一条通向文学殿堂的道路。儿时的寄宿生活让他的童年充满压抑,眼前小桃树的处境又与他的情况如出一辙,回忆起自己曾经所遭受的磨难,发现曾经傲慢、矜持的“我”,也不过是个卑微的弱者罢了,小桃树的成长经历正是賈平凹多年来痛苦遭遇的再现。贾平凹没有选择以自身的伤痛为主题进行散文创作,而是以一种深情的方式讲述了小桃树多年来所遭遇的境况,使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和他所表达真情实感。他满怀期待地想要融入城市生活中,最后却发现自己的微弱力量根本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城市的繁华与骚动,冲淡了他想要大干一场的热情与热情,他慢慢发现原来人世间那本厚厚的大书自己连第一行都读不懂,看透了生活中的一切之后,心境也跟着慢慢地变老了。贾平凹对生命的无奈与软弱在城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昔日的雄心壮志渐渐被岁月冲淡,曾经的勇气与信心也因城市生活而渐渐淡化。贾平凹与小桃树之间有着默契的心灵感应,眼前的小桃树与作者不谋而合,经历极其相似。一切的矛头都指向了那棵小桃树,那种苍白和无助的感觉一瞬间涌向了作者心头,小桃树就是贾平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自然与人互相参化,当人按照自己的意志目的去同化自然时,自然也将它的品格投射进人的性情气质之中。”[5]由树及人,读者可以发现“我”就是小桃树,小桃树就是“我”,树和人是一体的。这与他的另一篇散文《文竹》的手法如出一辙,贾平凹的《文竹》恰似黛玉一般,柔弱可人,惹人垂怜,却又那般清白无瑕、洁身自好,但却饱受世人鄙视,心中暗自悲凉。这篇文章看似在写竹,实则运用了人格化手法以竹喻人。那垂泪的文竹依稀可见作者的人格追求,尤其是文章结尾处作者梦中与文竹的一段对话,更是隐幽将自己心中的悲伤、情思排解出来,堪称妙笔。贾平凹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把小桃树和文竹视为有生命、有情感的对象,写的虽是客观之景,但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色彩,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二.“弱小”的小桃树:逆境中的生命哲学

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贾平凹擅长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并通过自己高超的写作技巧赋予生命更高的意义,给身处困境中的人更多的启示,并强调面对苦难和逆境时精神坚守的必要性。他笔下的小桃树不仅有着“孱弱”的外表,还有着悲惨的遭遇。大家都不喜欢它,认为它长得不是地方,想要砍掉它。唯一坚定地认为它有出息的“我”在进城求学后,也漠漠地遗忘了它,但即使这样它依然努力生长,弯着身子,努力撑着枝条。它生长的环境很差,被猪拱折过,还差点儿被人砍掉,但在风雨的摧残下仍然开出了花。每当风雨来临之际,这棵孱弱的小桃树便会瑟瑟发抖,枝条慌乱,桃花瓣瓣零落。“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桃花第一次在风雨中绽放,这是何等的重要,具有多么难忘的意义,但却没有一只蜂蝶愿意为其停留,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痛苦,更像是一种被命运抛弃的写照。贾平凹运用拟人手法把小桃树人格化,通过描写小桃树枝条和花瓣在风雨中挣扎,赋予小桃树人的情态,“哆嗦”“慌乱”“老、瘦”等词用得恰到好处,把小桃树在狂风暴雨中的凄惨模样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心酸、痛心。在暴风雨的击打下,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昨日枝头盛开的桃花一片片被冲刷到地上,陷进泥土。此处两次运用“千百次”更说明了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下,小桃树所承受的困难之重,歌颂其在风雨中顽强地拼搏、与命运抗争的优秀品质,这是小桃树的生存哲学。这篇散文中,贾平凹多处运用这种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小桃树塑造成女性的模样,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阴性气质。如他把单薄的桃花比喻成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尽管它很弱小,但在暴风雨的侵蚀下依然选择把最美的地方展示在人们面前,小小的身躯,充满了勃勃生机。这也强调了小桃树的审美意象不仅具有东方仕女般的柔、静、娇、羞等美感特性,而且拥有中国女性身上的坚韧和美好。它虽外形单薄丑陋,又十分弱小,但它意志顽强,不屈不挠,敢于同困难作斗争,是那样的可怜,又是那样的可敬。小桃树从一棵卑微的嫩芽儿到最后在枝头绽放出灿烂的花蕾,历经了无数的风吹雨打和暴晒,最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尽管它的绽放显得如此微不足道,甚至没有一只蝴蝶和蜜蜂为之驻足,但小桃树依然在最高的枝头上安详地挂着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蕾,这也正是生命的真谛,是一种在逆境中的生存哲学。不需要过于在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要在生活的美好中绽放属于自己的花朵,以宽容的心态接受自己的不足,不去和别人攀比,少一些虚荣心,才能得到真正的生命之花。文革之风对贾平凹心灵造成的冲击瞬间得以释放,让他失落低迷的内心世界仿佛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正如许多学者解读的那样,小桃树有着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艰险的精神,这一点与“我”的人生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和小桃树之间是一种彼此融合的关系,但散文的内涵远不止于此,作者的思想情感也不仅仅局限于“我”与小桃树的状态,而是升华为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小桃树曾经被人鄙视、被人遗忘,甚至差一点被砍掉,但在这种不公正的对待下,它仍以从容的心态面对,以顽强的精神抗争,终于在经历风吹雨打之后迎来了它生命中的第一次绽放。贾平凹看似在描写一棵卑微的小桃树,其实也是在体悟生命的哲学,身处逆境不仅要拥有顽强抗争的精神,还要学会时刻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以一种“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淡然心态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小桃树用自己的成长历程,来帮助作者实现了对于生命的思考,人不但要以一种平静淡然的心态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更要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去面对事物发展的结果。

三.“灼灼”的小桃花:理想彼岸的自我想象

小桃树是贾平凹从幼时便怀有的对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他将自己追求超越平凡、拥抱幸福的奋斗故事写进了小桃树的生命图景中,化身成为‘梦的精灵。”[6]童年时期,奶奶的一句话影响了作贾平凹的一生,他坚信自己可以播种梦想,收获幸福。于是他把吃过的“仙桃”桃核儿埋在院子的角落里,让它在那里蓄着自己的梦。这种“种梦”的行为其实是贾平凹生命逆境中的一种梦幻般的自我突破。小桃树承载着作者的梦不断生长,“我”也慢慢长大走出了大山,小桃树的模样、生长经历和作者惊人地相似,对小桃树的呵护和爱怜,其实是作者对自己梦想的一种保护与坚守。结尾写多年默默生长的小桃树在狂风暴雨中含苞待放,贾平凹也在经历了多次投稿、退稿、作品被人质疑的风雨后终有所成就。他就像这棵生长在庭院一角的小桃树,历经多年的执着追梦,终在文坛有了一席之地。梦想不会放弃那些孜孜以求的人,只要我们不断地去追寻,我们终将被梦想的光芒所笼罩。梦想的枝头欲绽的花苞,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它展露着一颗奋斗不屈的心,那是历经沧桑的睿智与冷静,是感悟人生的坚守和感恩。此处的小桃树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树”的概念了,它虽然是桃树的外观,实际却是人的精神寄托,是生命的美好希望。

童年的梦想是希望一生能够幸福快乐,而现实终不会像孩提时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小桃树曾遭受过孤独、冷落和嘲讽,也经历了诸多的风风雨雨,盛开了属于自己的一树繁花,是梦想支撑着小桃树迎来了春暖花开,而“我”的梦想也应永远存在,一直坚定地走未来的路。贾平凹用朴实的语言,借小桃树暗示自己奋斗历程的艰辛,揭露了自己的苦闷,不断地思考人生,从中获得奋斗的信心和勇气,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希望人们能够如同小桃树那样,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不被肮脏的世俗所沾染,历经风雨挫折,仍能勇敢地面对人生的窘迫与苦难,最后抵达理想的终点站。

由“物”到“我”,由“景”到“志”,敏锐地洞察“物”“我”之间的关系发现,这不仅是作者进行散文创作的源泉,也是我们读懂散文的重要路径。贾平凹在散文中运用的人格化叙事手法塑造小桃树的审美形象,歌颂小桃树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并借小桃树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这棵小桃树早已不再是生活中平凡的树苗,而是作者心灵的寄托和希望。通过对小桃树的生长过程的反思,贾平凹认识到生命中的一切苦难都是希望的基石,发现了人生和生命的价值,作品中的小桃树成为了作者慰藉心灵、驱散孤独、鼓舞人心的象征物。小桃树是全文的線索,是文章的象征物,更是作者怀揣着的人生“大梦想”。贾平凹以小桃树为载体,抒发了对人生与希望的追求,这棵被“人格化”的小桃树蕴含着作者心灵深处的丰富情感,富有极强的感染力,这便是贾平凹笔下“小桃树”意象的真谛。

参考文献

[1]祝一勇.格物与人格化:《闲情偶寄》种植部艺术特色[J].新余学院学报,2022,27(01):38.

[2]李蒙寒.“叠词”:《一棵小桃树》的情感钥匙[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02):108.

[3]肖培东.桃树蓄梦想,旁批巧助读——我教《一棵小桃树》[J].语文建设,2018(10):28.

[4]张琼.从《一棵小桃树》看贾平凹的个性与散文创作[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52.

[5]李振声.贾平凹的散文世界:情致与启悟[J].读书,1986(04):34.

[6]丁世民.丑的生灵 梦的精灵 暖了心灵——《一棵小桃树》文本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7(14):60.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贾平凹人格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贾平凹:那个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李世南
浅论孟子“浩然之气”与人格养成
贾平凹书法作品欣赏
西安这座城
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