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审美欣赏”的心理机制探寻

2023-06-21李胜杰

新教育·科研 2023年1期
关键词:初中音乐

李胜杰

【摘要】音乐是一门既抽象又直观的艺术。音乐审美是学生音乐学习的根基,同时也是学生的音乐立美、创美的基础。从审美感知到审美创造,学生的音乐审美是一个包含了诸多心理功能的综合性活动。只有把握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规律等,才能引导学生的音乐学习不断地进阶,只有把握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征,把握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规律,才能让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学习顺沿科学的轨道前进。

【关键词】初中音乐;审美欣赏;欣赏心理

音乐学科是一门有着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的学科。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习得相关的音乐技能,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审美欣赏。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不仅仅是身体的活动,更是一个丰富的心理活动过程。从学生的审美欣赏、鉴赏的心理机制切入并展开研究,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力、欣赏力,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立美、创美素养。

一、审美感知:推开学生音乐审美欣赏的一扇“窗”

感知是学生音乐审美欣赏的基础,是学生音乐审美欣赏的“门户”。一切的音乐审美欣赏都要从学生的音乐感知入手。感知包括音乐审美欣赏的听、看、活动等的过程,它能唤醒学生的审美欣赏注意、促进学生的审美欣赏记忆。感知是一个丰富的、复杂性的过程,它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张开耳朵”,去听音乐的声响,而是要让学生的“专注地听”“持续性地听”“全面地听”“细致地听”,并且要将“听与想”“听与看”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走向深入、走向深刻。

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向音乐作品本身”,这是一种审美欣赏的现象学态度。这种现象学态度,能让学生直接与作品相遇,能让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获得“第一手资料”。通过音乐审美欣赏,能让学生的审美感官从纯粹的生理感官提升、发展为审美感官。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感知音乐作品的内容、音乐作品的形式,主要包括节奏、旋律、力度、音色、音高等的“音乐性元素”。审美感知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学生诸种音乐感觉的统整,发挥学生的音乐统觉作用,让感知成为一种整体性的感知,能让学生获得一种生命形态的感受、体验。比如教学苏少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的《茉莉花》,笔者就给学生提供了各地方的“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地方的民歌风格。学生借助于深度聆听、复听,借助于观看微视频等,借助于内在的身体律动,进行多维度、多视角、全方位的感知。作为教师,要充分地扩展音乐感知的面,升华学生的音乐感知高度、深度。

音乐的感知具有瞬时性。作为教师,要将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放置在一个时间段中,形成一种感知流。在音乐的审美感知中,不仅可以将音乐作品放置到“感知场域”之中,而且可以将附加一些人文信息,如音乐作品的历史、地理、艺术等的背景。通过音乐审美,能有效地积累学生的审美体验,锻炼学生的音乐思维、开拓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引导学生养成敏锐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审美情感:打开学生音乐审美欣赏的一把“钥”

初中生的音乐审美,不仅仅是纯粹的音乐感知,而一定是负载着学生的审美情感。作为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打开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的一把“钥匙”。通过情感的渗透,给学生一段难忘的情感体验。情感不是独立的,它总是附着在音乐的审美感知、想象之中。因此,音乐的审美情感具有一种弥散性。或者是温暖的表达,或者是激昂的激情,或者是缠绵的倾诉,或者是隽永的意境等,都能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都能不露痕迹的融入、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要从两个方面来展开:其一是外在的情境创设、渲染,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其二是通过内在的音乐本身的魅力,来濡染学生、熏陶学生。尤其是要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复调、和声、力度、速度、曲式等来感染、濡染学生。通过音乐的内在性的情感更能感染学生。在音乐作品中,每一个旋律、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和弦,都能侵袭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师,要善于让音乐作品表达的内容可视化,让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清晰化、具象化、细节化、生活化等。只有这样,音乐本身蕴含的内在性情感才能被学生触摸到。比如教学苏少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的《踏浪》,教师应当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的情绪。教学中,笔者先出示一条旋律,并邀请学生模唱。在聆听、模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歌曲中的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歌曲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心情?再次聆听音乐,你有怎样的感受?通过这样的音乐课堂交流,让学生对音乐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共振。

情感是学生审美鉴赏的关键,是学生音乐审美欣赏的纽带。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应用各种方法、手段,引导学生音乐感受、音乐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情感能让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更具有生命的活力,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学力,不断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三、审美想象:敲开学生音乐审美欣赏的一道“门”

联想、想象是学生伴随音响的感知、情感的体验而产生的一种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关的意象、意境。联想、想象具有音响的“造型”功能。这种“造型”,不是美术绘画、雕刻视觉意义上的造型,而是一种形象的联想、意象的生成、表象的重组。联想、想象是学生音乐审美欣赏的创造性表现,是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已有生活经验等关联着的。学生在音乐审美鉴赏的过程中,既可以展开再造性的联想、想象,也可以展开创造性的联想、想象。

在音乐的审美鉴赏过程中,听觉、动觉、视觉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感觉可以唤醒另一种感觉,这就是音乐的审美通感。音乐审美通感能触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并能触发学生的审美联觉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旋律入手、從节奏入手、从运动参与入手等,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想象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描绘性的音乐所引起的联想、想象,其二是情节性的音乐所引起的联想、想象,其三是由音响、情感体验所引起的自由想象等。音乐的想象容易出现随意状态。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音响的特性,催生学生自由联想,拓展、延伸学生的想象时空,从而让学生更为快捷、更为深入地走近音乐。比如教学苏少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香格里拉并不遥远》这一首歌,笔者就利用歌曲舒缓、起伏的旋律特点,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触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尽管很多学生没有去过香格里拉,但在音乐的聆听、学唱过程中,都能感受、体验到藏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学生的想象的翅膀遨游于蒙古大草原,有学生还作出飞翔的姿态;学生仿佛闻到了鸟语花香,有学生还作出了嗅的姿态;有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还跳出了藏族舞等。

引导学生的审美想象,教师要赋予学生的审美想象自主权利,给学生打在一个充分的想象时空,引发学生多种感官感知而产生审美表象、审美意象等。在审美想象中,学生能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内涵、意境。学生一方面听音观象,把握音乐的节奏之美、力度之美、音色之美、调式之美;另一方面引导观象取境,其中“象”先出、“意”其次、“境”最晚。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唤醒学生“第一想象”(直接想象),而且要唤醒学生的“第二想象”(由直接想象催生的想象)。换言之,不仅要唤醒由音乐的直观、形象所产生的想象,更要唤醒由听觉引发的想象。音乐想象,能促进学生的音乐审美创造。

四、审美理解:构筑学生音乐审美欣赏的一条“路”

理解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而且是一种高阶的、理性的心理活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音乐理解、深化学生的音乐理解。音乐不仅仅深化学生的认知,更能丰富学生情感,生成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来提升学生的理解思维。音乐的理解,能构筑学生音乐审美欣赏的一条路。为了促进学生的音乐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声势参与”,也可以引导学生的“表演参与”。

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要求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完整内涵,就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性的聆听,更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音乐作品的相关背景。音乐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艺术思潮,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元素等。更为重要的是,音乐作品能培育学生的良好的品格。通过音乐的审美理解,学生的音乐作品认知能从“感性”走向“理性”,音乐鉴赏也就能步入理想境界。为了促进学生音乐的审美理解,教师要唤醒、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审美经验,让理解在审美经验中提升,同时让理解促进学生的审美经验的生成。相比较于音乐的感知、情感等,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促进学生音乐审美理解主动,另一方面要保护学生的音乐审美理解自由。比如教学苏少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清明雨花”中的《雨花石》,教师应当通过理解这样的一首歌曲的深层思想,才能有效地表现音乐的内在性的情感,把握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在这一首歌曲的教学中,教师不是要“以情促知”,而是要“以知怡情”。“知”是基础,形象、情感是在“知”基础上的一种触发。当学生认识到歌曲背后的革命故事之后,自然能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自然能对革命先烈的敬仰,自然能激发学生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恋等。

音乐教育不是对知识的填充,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智慧、情感。音乐教学艺术是一种智慧与真情的艺术。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不是从音乐中寻找某种快感、寻找某种刺激,寻找某种答案,而是要对音乐作品的深层内涵有所感悟、感受。学生的音乐欣赏过程遵循着从感性到知性、从知性到理性的规律。通过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学生的音乐学习能抵达一种理想的境界。

五、审美创造:建构学生音乐审美欣赏的一座“桥”

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不是一个被动的、无意义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生命实践活动创造过程。作为教师,要积极打造学生的音乐创造的平台,给学生搭建创造的桥梁,让学生敢于創造、勇于创造、善于创造、乐于创造。创造不仅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心理的高阶活动过程。

将学生的音乐创造理解为自由的实践,就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表达音乐理解、表达音乐情感等。尤其是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自由的创造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双重特性。因此,我们将审美创造既可以理解为符合音乐学科本性的活动,同时还要将审美创造理解为学生的生命实践活动,将审美创造理解为学生的本质力量的全面解放与舒展。比如教学苏少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的《杨柳青》,笔者不仅引导学生欣赏,更引导学生表现,在表现中歌唱。作为初中生,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改编曲谱、改编歌词等,更应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歌唱。如此,盘活学生的创造心理、创造实践。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方言歌唱,比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乐器伴奏,比如教师更可以让学生在衬词部分轮唱等。通过学生的多样化的创造,让歌曲的内涵得到丰富、表现。通过这样的一种审美创造,让音乐更具有表现力。在音乐的审美创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加强学生对歌曲的评价。评价不仅仅是认知、理解过程,也是获得共鸣、共振的过程,还是进行质疑、批判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的过程。通过音乐评价,能有效提升学生音乐思维力、想象力,增进学生对音乐作品认知力。在音乐的审美创造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认识,又要引导学生鉴别,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的审美表现。从感知到体验、从理解到创造,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不断地进阶。

审美创造是学生音乐审美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的音乐审美的原点和归宿。作为教师,要及时跟进学生的音乐审美建构、审美创造,主动介入学生的音乐审美学习。在音乐学习中,学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通过音乐的审美创造,让学生的音乐学习“生命之树”常青。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才能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享受,才能让学生获得音乐的熏染、熏陶和教育。

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过程是一个包含了学生的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过程,它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性活动,更是一种精神性活动。作为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征,遵循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规律,才能让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学习顺沿科学的轨道前进。

【参考文献】

[1][德]库尔特·考夫卡著.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上).[M]黎炜,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0.

[2][德]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著.多元审美教育:中国音乐教育的新整体性.[M]顾家慰,译.中国音乐教育,2015(2).

[3]王晋伟.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J].黄河之声,2019(09).

[4]杨珍.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与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2018(04).

[5]黄蓉.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5).

猜你喜欢

初中音乐
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
浅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
让初中音乐欣赏活动课“活”起来
提高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于当前初中音乐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鉴赏教学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