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培养

2023-06-21农锦棠

新教育·科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运算能力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农锦棠

【摘要】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更多角度展开教学创新探索,以提升教学适合性,促进学生运算能力的快速提升。运算需要知识支持、需要方法应用、需要实践辅助,教师围绕生本主体展开教程安排,组织更多适合的运算活动,以调动学生运算主动性,增加其体验性,能够顺利启动学生运算思维,形成崭新教学契机。学生运算思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从更多方向展开教学研究,组织学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创造更多运算能力锻炼的机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能力;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诸多内容,数学运算能力属于重要指标,教师需要有创新设计和组织的意识,精选运算内容、组织运算活动、推出运算讨论、延伸运算训练,为学生运算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环境。学生运算能力呈现一定差距,其致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对学生运算现状做学情分析,针对性做出应对设计,能够大幅度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建模、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等,都属于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教师关注学生运算能力培养,其教学实践价值丰富,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精选运算内容,调动生本运算兴趣

数学运算需要数学知识的支持,也需要生活案例的对接,教师有意识组织学生梳理知识点,对接生活展开运算训练,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运算的主动性。

1.对接旧知整合内容

学生出现运算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知识储备不足、知识应用不当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如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数学算理等,无论哪一个知识点出现了短板,都可能导致运算问题的出现,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旧知梳理,创造一些知识归结分类的机会,设计一些趣味性、开放性、互动性运算活动,以调动学生主动运算的热情。学生知识储备有客观差距,教师针对差距展开学情分析,为教学设计提供有效参数。

数学知识呈现体系性,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对学生学习旧知积累情况有客观分析。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师先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案例进行引导,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归结出计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比较熟悉,自然进入到方法总结环节。教师从笔算进位角度展开指导,学生学习归结顺利展开。教师继续投放新课例,三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进行相关思考和操作,学生开始观察和分析,逐渐掌握笔算方法,并逐渐建立新旧知识对接点。教师对学生学习知识积累有准确把握,借助课例展开教学引导,让学生逐步进入研学环节,其学习调度非常成功。乘法有自身规律,方法带有共性特点,学生在分析应用中完成旧知新知对接,确保学习过程完整顺利。

2.融入生活设计方案

教师筛选运算任务时,要做好对接思考,关注学生生活认知基础,针对性筛选运算内容,能够为学生带来更为鲜活的学习体验。数学案例内容众多,学生对此有选择性,教师对学生学习关注点有清晰判断,对学生知识积累有正确认知,这样才能设计适合的运算学习方案,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运算不是简单的数据整合,需要数学思想的支撑,教师对学生数学思想基础展开客观分析,才能为学生准备适合的运算训练内容。

教师有意识结合生活计算案例进行教学设计,要求学生结合数学知识展开计算操作,促使学生快速形成计算能力。如教学“三角形”,这部分内容关涉三角形内角和计算问题。在进行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时,要借助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展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多边形物体,组织学生搜集相关案例,并要求学生自行计算其内角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学生对此比较熟悉,在延伸推演时,对多边形进行分割处理,分成几个三角形,自然得到其内角和度数。这个教学案例中没有太复杂的计算过程,但在三角形与多边形切分过程中,给学生创造对接思考的机会。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推演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其学习体验更为深刻。

二、组织运算活动,丰富生本运算体验

教师组织运算活动时,要关注学生运算基础实际,对学生运算存在问题展开科学研究,以便做出针对性应对,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到运算环节,在创造性学习中建立运算能力。

1.围绕主体组织活动

学生运算能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是最为普遍的现象。教师在学情研究时,要对学生运算问题进行科学归类,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不同指导方案。知识不足、审题不严、粗心马虎、理解误差、方法不当等,都可能导致运算的失误,造成运算问题,教师对学生运算致因进行细化归类,都能够为学生带来最有效的服务,帮助学生顺利进入良性训练环节,针对运算问题展开对应矫正。

教师对学生计算能力基础展开具体调研,以便做出准确设计,组织学生进行系统性学习。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要求学生口算整十除整十、几百和几十的数,理清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方法,然后做延伸设计,让学生对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归结出计算方法,了解商的变化规律。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要求学生计算之前先做估算,然后进行笔算验证,看谁估算最为准确。学生进入计算操作环节,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形成。教师对学生计算能力基础有准确判断,先进行旧知对接设计,鼓励学生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展开方法归结,然后推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算式,学生有前面的铺垫训练,其学习思维逐渐进入状态,归结出计算规律。教师围绕学生主体展开教学安排,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从学生学习思考情况能够看出,教师教学设计有针对性,训练效果显著。

2.传授方法提升效率

学生运算方法积累存在一定差距,教师及时传授一些运算方法,可以形成补偿效应。如简便方法的使用,不仅能够提升运算效率,还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的成长,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辅助作用。学生运算方法积累呈现个性化,教师需要有观察和发现,给学生更多矫正提示,对一些典型问题进行重点突破,这样可以获得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运算律”这节内容时,教师先期组织学生梳理加法结合律、交换律相关内容,利用具体案例进行实践操作和验证,学生很快进入到计算环节,在多次思考和计算操作中逐渐掌握运算律应用方法。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探索环节,教师结合具体案例传授一些计算方法。如21×45这个算式,可以借助乘法分配律、结合律展开思考和设计,将算式变成(20+1)×45,然后利用分配率得到900+45,最后得出结果945。这个算式利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簡化处理,利用口算便可以完成,计算效果大大提升。教师随即推出一些算式,要求学生巧妙运用运算律展开设计和计算。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和提示,进入研学环节,逐渐归结出计算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巧用运算律,无疑属于典型的学法总结,这对促进学生学科能力成长有一定帮助。

三、推出运算讨论,促进生本运算思考

学生运算操作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带有个性化特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法反思活动,要求学生对自身运算问题进行反思总结,能够促使学生建立反思意识。

1.针对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对学生运算问题进行细化之后,为后续教学应对奠定基础。教师组织学生专项研究运算问题,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和启迪。学生针对运算问题进行集体交流,不仅能够找出一些共性问题,还可以归结出一些方法和经验,让大家共享这些信息,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运算能力的全面提升。

学生对一些悬疑问题有主动思考和讨论的热情,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能够获得丰富学习成果。如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师先引入小数加法计算案例内容,通过分步骤操作,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为激发学生学科思维,教师设计数学思考问题:小数加法计算时,为什么一定要小数点对齐?学生开始思考和讨论,课堂研讨气氛逐渐形成。教师参与到学生互动环节,对学生问题讨论情况做具体分析,及时做出对应处理。学生研讨时,大多会结合一些生活案例进行解读。小数点标记的数位,小数和整数一样,都有数位规定,小数点则是数位界定的标准,唯有对齐小数点,才能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如甲商品价格为20.9,乙商品价格为10.00,这两个小数整数部分都是两位数,计算时要对齐数位,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小数点后面不管有多少位数,都要先对齐小数点,这样便可以得出正确计算结果。教师对学生分析判断情况做评价,学生逐渐完成认知内化。

2.推出课题进行研学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运算问题专题研究活动,能够对学生形成多点冲击,对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有重要辅助作用。学生大多没有专题研究的经历,教师科学引导学生组建研学团队,利用集体智慧解决运算问题,其适合性更高。教师要做好目标任务设计,提出详细的研学要求,规划清晰的研究路线。如果有必要,教师参与到学生研学活动之中,与学生展开多重讨论和对话,给学生更多方法指导,以满足学生主体学习需求。

學生对课题研学比较陌生,教师推出计算方面的研学任务,让学生自行组建研学团队,其助学作用更为突出。如教学“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师先介绍平均数概念,以及求解的方法,然后展示数据表、条形统计图,设计研学任务:自行组织课题研究小组,集体选择调查方向和主题,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数据,求出平均数,设计出数据表,制作出条形统计图,准备参与班级集体展示活动。学生接到学习任务后,开始了研学行动,教师辅佐学生确定研学主题,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学生有教材案例解析经历,逐渐进入到集体研学环节,通过多重讨论,归结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平均数计算方法。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先做概念解读,理顺计算路线,然后推出研学课题任务,成功激发学生主动研学热情。学生大多喜欢集体行动,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和组织,要求学生进入研学环节。

四、延伸运算训练,培养生本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培养离不开适合的训练和实践,教师根据学生运算实际设定训练任务,适时拓宽训练维度,课内课外对接、学习生活融合、线上线下结合,都能够创造运算训练机会。

1.拓宽视野设计训练

教师设计运算任务时,要在创新方向有更多关注,创新组织形式、创新训练评价、创新生活对接,都能够对学生感官带来冲击。教师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在观察、调查、分析、归结中建立运算意识,在数据分析处理中成长运算能力。学生对生活化运算训练任务比较有感觉,教师提出具体的运算要求,设定适合的运算目标,能够为学生运算能力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如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学生对公顷、平方千米两个数学概念进行重点研究,归结出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列出一些换算题目,学生逐渐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为延伸学生训练视野,教师要求学生深入生活之中寻找一些现实案例,关于面积计算问题。学生对生活化训练任务比较有感觉,很快就找到一些设计线索。如:学校占地面积是多少?村镇地理面积是多少?本市土地面积是多少公顷?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地图比例尺展开“纸上谈兵”,在地图上测量一定范围的地理面积。学生对地图计算测量比较有兴趣,纷纷响应,其研学主动性大大提升。学生习惯计算一些数据性计算题目,对地图测量计算比较生疏,这无疑形成一些学习挑战机会。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取向做正确判断,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研学行动,其实践效果显著。

2.内外融合强化实践

课内课外对接、线上线下结合,这是数学学科训练设计的重要形式。教师针对运算训练实际需要,推出一些延伸训练任务,组织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手段展开助学设计,能创造出更多训练契机。学生对运算训练有不同期待,教师做好学情分析,组织更多生活化训练活动,促进学生运算能力的成长。教师围绕学生展开运算活动设计和组织,以提升教学效率为目的,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

学生对课外数学计算内容有主动思考的意识,教师围绕学生学科思维基础展开训练设计,能够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线。如“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鸡兔同笼”是典型例题,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不同方法展开计算行动,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主动进入到研学之中。这是古代数学问题,利用方程和代数等方法都可以解决,这里不仅设计计算问题,还有逻辑推理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研学情况做方法指导,确保训练活动顺利打开。为激励学生研学主动性,教师鼓励学生借助网络展开信息搜集,了解解读这道题目的方法应用情况。学生对网络信息应用比较敏感,都能够积极响应,并主动展开独立研学行动。这道数学题目虽然是课内内容,却与课外有诸多联系,教师组织学生借助网络展开相关学习,其助学效果显著。

教师围绕学生运算能力培养主题展开教程安排,组织一些适合的运算活动和生活实践,都能够为学生带来运算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运算基础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对其致因展开学科研究,给出一些解决应对策略,组织学生进行矫正训练,在多方协助下,深入探究运算规律,增长运算方法,促进其运算能力的快速提升。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不能靠“题海战术”,如何提升学生运算能力,这是教师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吴炜.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策略的思考—以“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乘法)”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2(22).

[2]温发达.深度学习理论视域下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22(17).

[3]朱丽婷.小学数学运算能力评价教学举措探索[J].学苑教育,2022(12).

猜你喜欢

运算能力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提高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浅论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问题及策略
小学低年级计算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