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创意实践的策略研究
2023-06-21郑悦
郑悦
【摘要】为了进一步践行“双减”政策的要求,小学美术学科应提高创意设计的质量,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本文就“双减”政策背景下,对小学美术创新实践方法进行研究,旨在创新小学美术教学的形式,提高小学美术教育质量。
【关键词】“双减”;小学美术;创意实践;教育创新
“双减”政策的提出需要教师重新分配教学资源,并积极开展家校共育,实现学校和家庭的默契配合,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双减”政策推出的目的是合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能够拥有足够可支配的时间。基于此,深入探索小学美术创意实践教育方法,对于提升美术教学效能具有重要意义[1]。
一、小学美术创意实践教育发展趋势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懵懂阶段,虽然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但是认知能力不足,虽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却不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教学,引导其中的创意美术活动,即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同时通过讲述或观察简单的社会知识进行艺术创作,有意识地开发小学生潜能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美术思维。创意美术活动不同于普通的美术知识,要通过自己的思维创作逐步掌握绘画技巧,同时需要教师为孩子创造教学情境、引导小学生观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主动创作,根据各类知识思考问题。单纯理论的方式不能让小学生接受,需要结合区域性的文化特征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操,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2]。
现代美术核心素养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夯实原有知识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美术作为艺术类学科,不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框架将学生的思想禁锢,而是要在认知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潜能,以激发主观学习为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思维。但是,当前小学美术创意教学过程中仍受到传统思想影响,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多元化培养,只有深入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以及意义才能更好地提出教学优化策略。小学美术创意教学往往受到传统思维禁锢,教师更加看重学生的技能训练过程,要求学生按照范本进行创作,但是这种模仿性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全面素养提升,甚至还会引导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当前的教学现状千篇一律,学生只是在刻意的复制模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成长,而且也无法有效利用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小学生正处于探索世界的重要阶段,通过有意识地进行美术作品基础技巧引导,可以強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对创作产生兴趣,这种需要学生“动手+动脑”的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同时也能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与想法[3]。
二、探索小学美术创意实践活动创新的要点
1.有效挖掘美术文化,丰富美术活动
首先,一些教师在组织创意美术活动时较为随意,没能为学生制定系统性的教学方案。在小学生美术创意活动实践中教师要率先分析本地区的文化特点,并尽可能搜集地域资源内容,并按照不同形式进行分类。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既要符合年龄特征及兴趣,同时也要给学生最好的体验感,要让孩子在课程当中有所感悟并逐步了解美术内涵及意义,要让创意美术活动更具扎实的内涵功底。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思维较为活跃,对于一些抽象事物的理解较为缓慢,因此要立足于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细致考量,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经过教师加工及设计过的内容,但其主要目的是要能在教学过程中高效利用美术活动,让小学生逐步适应和接受[4]。
2.关注学生体验,明确美术教育目标
每一个孩子有着不同的美术感知能力以及学习效率,因此教师不能以统一的框架模式对所有学生进行框定,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以主推活动为重要目标,为学生在艺术领域的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学生虽然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是也需要有实际生活经验予以配合,才能更好地进行美术创新。注重小学生的实际观察和感知,可以为艺术创作积累经验,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审美体验。教师要为孩子打造具有美术文化氛围或拥有传统的良好学习艺术氛围,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以及直观参观活动的方式,对美术文化进行了解观察,并在脑海中逐步形成印象。但是要注重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应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让学生逐步将思维沉浸其中。此外,要重视小学生的感知体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很多时候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由于年纪小,缺乏自主思维意识,更多时候应该以教师的思想或主观意识为引导,这种想法较为片面,应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并产生思想碰撞,也可以进行经验互换,让孩子在创意活动中逐步培养社交能力,同时也能借鉴其他小学生艺术创作进行自我完善,这样才能让美术作品多元且富有个性[5]。
3.提升指导能力,实现隐性教育目标
小学生正处于探索世界的重要阶段,自身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因此教师的个人综合素养对孩子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应关注教师的个人综合素养,以此拓展创意美术活动形式。首先,教育工作者应深入了解创意美术活动内容及特点,只有通过不同形式的实际调研、参观走访以及采风活动,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建立相应的素材库,并为下一阶段的活动形式打下坚实基础。其次,由于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兴趣爱好以及基础能力具有差异性,因此教师也不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对所有学生进行框定,而是要注重孩子的个性化成长,建议教师与孩子家长进行紧密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为每一名孩子制作电子档案,有针对性地为孩子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并通过美术文化进行经验积累,弥补孩子在美术认知上的不足,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让孩子在活动中逐渐感知美术力量。最后,相关学校也要为教育工作者提供自我提升的机会与平台,引导教师梳理美术创意实践活动资源,并提升个人的美术综合素养,在实践中不断借鉴各地的教育理念,在创意美术活动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当前小学生成长在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因此创意美术活动也不应只仅局限于本校的课程活动,通过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可以开阔小学生的艺术眼界。
三、基于“双减”背景的小学美术创意实践教学策略
在小学课堂中开展美术实践教学是对美术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成长规律进行教学方案调整,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探索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并尝试多种创作技法触发灵感,引导学生对泥塑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美术教学过程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学生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尤其是创意美术教学通常采用统一框架将学生框定,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具有单一性的弊端,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作业要求,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将学生思维禁锢,同时也会遏制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可能产生叛逆心理,如果采用枯燥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仅会遏制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参与兴趣,同时也无法对客观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美术创意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学生想要学什么、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氛围,然后教师对教学形式进行优化调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作为主体进行选择。这种教学形式更有利于产生学习兴趣,也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下一步的美术课堂活动奠定扎实基础。
2.探索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是学生由于年纪小、思维活跃,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还要注重美术创意实践教学方法的引导,让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翅膀进行艺术创作。这个时期的学生缺少抽象概念,但是可以将具象化的事物融入到美术创作中,对于熟悉的人物、用品、卡通、机械动物等都可以运用多元方式进行创作,这些形象是学生日常的知识源泉,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兴趣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在导学阶段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符合教学目标的方式进行创作,不应该遏制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要对学生的各类幻想予以鼓励。此时的学生心理较为敏感,如果受到教师的无视,则可能产生退缩心理,久而久之则不愿意进行主动创作。因此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引导学生将幻想中的形象用画笔创作出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打造和谐的美术创新实践氛围。
3.尝试多种创作技法触发灵感
小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但是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因此学生都是在刻意模仿教师的美术创作技法,但又不知如何进行创作,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尝试多种创作技法触发学生灵感,例如美术课程中有很多其他艺术形式都可以进行借鉴,如风筝制作、木刻画以及立体纸工等,教師可以率先引导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艺术创作进行前期观察,并针对其中的剪裁、粘贴、插画等技术手法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考虑如何将其运用在实践方面。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经历多次失败,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给学生加油打气,并适时引导学生对细节部位进行精准把控。另外,也可以通过举行美术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竞争意识环境下不断进行自我突破和自我创新,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增强体验感,对于学生全面素养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4.采用开放式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小学美术评价体系大多由教师作为评价主体,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其中的弊端也显而易见,教师无法将全部精力进行平均分配,而且每一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实践能力以及艺术欣赏能力,也有不同的美术创作的倾向和偏好,单独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也不利于教师水平提升,所以需考虑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建议体系中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同时也要包括家长与其他教师。从学生角度而言,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评价,包括创作思路、创作目的以及创作动机等,并探讨相同主题下不同学生的创作变化,以此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和思路;从教师角度而言,要对学生的创作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小学生成长速度非常快,每一个学期都可能出现较大变化,因此评价体系要客观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薄弱环节,并根据变化提出可行性建议。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要体现在考试成绩上,同时也要符合多元化的艺术创作要求,因此建议教师对学生建立数字档案,对于作品进行跟踪打分,小学美术教师也要根据需求进行教学方案调整,而且也为教学评价体系提供更多角度的思考。
5.提升教师美术创新指导能力
教师是助推创意美术活动的主要引导者,因此个人的文化素养关乎创意美术活动的形式以及文化品位,因此应加强教师个人对美术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需要根据活动需求不断提升主题内涵,这样有利于拓展小学生美术创意活动形式。学校应组织教师分批分层对美术理论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实际调研、实地参观的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调研后积极地融合教育理念、尝试不同的创意美术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然后对美术活动进行反思,寻找到最佳的教学路线。另外,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感知能力有所差异,因此应重视小学生的感知体验,并助推创意美术活动的时效性。在开展活动前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可以通过图片、声音以及图像等多种方式进行环境渲染。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创意美术活动不仅是要让孩子感知美、了解美、创造美,同时也是情感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美术文化以及资源进行美术活动实践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成长规律,此外,也对相关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结合小学生年龄和学习特点进行观察,而且要适当进行艺术行为引导,鼓励孩子大胆想象进行创作。小学教师应深入分析创意美术活动特点,对于孩子的作品给予不同角度的肯定,充分挖掘和梳理美术文化,以此丰富美术活动,并将情感体验作为创意美术的重要目标,通过创新美术资源运用形式激发小学生创作热情,探访美术文化来拓宽小学生的艺术表现思路,让孩子在活动实践中快乐表达,并为其未来的艺术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燕燕.“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法探究[J].读与写,2022(23).
[2]黄燕青.“双减”政策下的小学美术“居家课程”建设[J].江西教育,2022(19).
[3]陈丽敏.“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设计探讨[J].读与写,2022(29).
[4]申茹.“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2(12).
[5]林艳梅.论“双减”背景下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寓教于乐”[J].读与写,20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