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多点融合
2023-06-21马荣
马荣
【摘要】在日常学科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数学语言的艺术美、发现数学数字的视觉美、探索数学应用的创造美,能够丰富学生学习感知,开拓学生学习视野,培养学生良好审美观。这样可以实现美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激发学生探索美和创造美的内驱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美育;融合
美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多点融合是新的教学尝试。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数学语言的表达之美、简洁之美、韵律之美;发现数学数字形象之美、符号内涵之美、图形对称之美;探索数学应用的生活应用之美、解法应用之美、实验应用之美。这样的教学实践,无疑能够为数学课堂注入丰富动力,也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提升学生审美品质。教师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的拓宽发现美的思维,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成长。
一、关注数学语言艺术美
美育与数学学科教学融合,数学学科便具备了艺术特性。数学语言本身是有严谨的逻辑性和思维性的,渗透美育后的数学语言又带有了表达之美、简洁之美、韵律之美的特点,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1.语言表达之美
小学阶段的大多数学生思维比较形象,语言表达伴随着大量的日常用语,教师需要直面这些现象,及时做出回馈和因应,以促使学生进入数学思维状态,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形成。数学学科教学中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名词,是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需要把抽象、严密逻辑的数学语言转化成简单明了、便于理解的生活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语言的表达之美。如教学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教师拿出两个水杯:这是两个水杯,从外表看分不出大小,如果装满水,便可以很快知道结果。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这两个杯子,你会怎么说呢?学生开始思考。“这就像父子两个,虽然儿子长得和父亲差不多高,但体重却赶不上父亲,可能食量也有差距。”教师对学生形象说法给予积极评价,顺势引出“千克”和“克”两个数学概念内容,通过对水杯大小进行判断,开启学习程序。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用实物引领,启发学生用形象比喻进行迁移渗透,成功调动学生表达思维。从学生形象表达中可以看出,学生数学思维已经启动,对数学学习充满了期待。
2.语言简洁之美
数学语言中的专业术语、名词都是专业而简洁的,数学语言可以概括一类生活现象、解决一类生活问题。教师在数学学科教学时可以渗透生活现象来解释数学语言,通过举例和使用生活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只有在生活认知基础上进一步体验和思考,在数学表达中有实践应用,才能感受到数学语言的简洁之美,促进其审美认知的内化。教师执行教学方案时,常常要介绍数学概念,或者是进行思考引导,需要对教学语言进行优化设计。如“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在学习验算相关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想想如何验算:如果用一种方法来验算另一种方法,需要做出哪些思考和设计?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进行思考。信息回馈环节,学生语言表达同样比较简洁:“可以从条件开启思想。”“可以从数量关系列出综合算式。”“可以把得数代入原题进行验算。”这些回馈看起来都很简洁,却蕴含丰富算理,直接揭示了操作路线。数学语言追求精密和准确,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要求学生用准确语言进行解读,给学生更多学习体验机会。验算是一种逆向思考行为,教师只是简单做出提示,学生便找到很多角度进行解读,说明学生数学思维已经进入状态。
3.语言韵律之美
教师把数学中晦涩难懂、不容易记忆的知识点编成儿歌、童谣,引导学生在传唱的过程中接受理解,从不同的切入点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师利用这些儿歌、童谣展开活动设计,渗透一些数学思想,这样才能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促使学生尽快进行学习状态,在传唱、感知、表演、对话、评价中建立语言应用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语言的构建行动,也能够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以提升其语言表达品质。学生对生活数学应用比较熟悉,教师不妨推出一些生活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应用数学语言进行具体表达。如教學“简单的周期”,教师展示一些图片信息,要求学生运用精确语言进行表述:彩色灯笼挂满街道,各种彩旗插满操场,还有更多的花盆整齐摆放在广场边,仔细观察这些图片,你会如何介绍这样的场面呢?介绍时要注意对接周期的数学概念内容。学生对这些图片展示内容比较熟悉,都能够主动展开思考和归结,尝试用适合的语言进行表述。“彩旗飘飘,场面壮观,这些彩旗排列为什么会给人带来美感呢?其中肯定有一些原因,如果从数学周期角度展开观察,你会有更多发现。”“彩色灯笼排列有序,而且带来规律性,周期特征鲜明,给人视觉带来冲击,自然产生无限美感。”教师对学生个性表达进行评价。
二、发现数学数字的视觉美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中数字形象之美、符号内涵之美、图形对称之美,给学生创造更多语言历练的机会,在实践体验中形成数学表达能力。学生从视觉上发现数学的美,才能勾起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进一步提升观察和审美的能力。
1.数字形象之美
数学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是数字,小学生初步识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数字形象化。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将数字形象比喻处理,把原本呆板的数字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联想中加深记忆,深度内化数学知识,感受数字的形象之美。学生是学习主体,在感受数字形象之美的基础上,调动数学思维,锻炼数学表达,以提升数学学习的内驱力,形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展示数据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数据特点,然后推出条形统计图,要求学生做对接思考:数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达是同一内容,如果从外形上看,哪一种更直观?学生进入观察环节,很快就给出观察评价:“自然是条形统计图更为清晰直观,不用细看数据,也能够做出判断。条形统计图不仅表达某一个数据的即时状态,还揭示一个发展趋势,这是统计表无法做到的。”教师结合学生感知体验进行详细解读,对条形统计图特点进行进一步分析,促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环节。数学图表内容很多,这是数学语言的重要呈现形式,教师从对比角度进行设计,要求学生进行直观分析解读,顺利启动学生数学思维,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数学审美认知意识,提升其审美品质。
2.符号内涵之美
符号是数学语言构成的重要材料,每个符号都代表不同的含意。小学生刚接触符号会有陌生感,尤其是相似的符号容易混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语言认知基础,对数学符号语言进行直观处理。如适时渗透儿歌、顺口溜等内容,对数学符号语言进行优化设计,将每个符号的用法和背后的内涵进行清楚解释。学生在朗朗上口的儿歌学习中顺利认识每个符号,以及每个符号所代表的内涵和用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符号,不妨结合图示进行设计,让学生熟悉数学公式。如一些带有字母的代数式,或者公式,其中的符号语言极为丰富,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性分析符号含义,可以让学生自然进入到数学概念解读和讨论环节。如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公式:S=a×b。学生解读其中的字母意义:S表示面积,a则代表长方形的长,b表示长方形的宽,这个公式是面积计算最常用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的推导,都与长方形面积公式有关联。学生对公式进行解读,不仅理清其思维路线,还能够由感性到理性进行推导归结,形成抽象数学认知。教师从数学符号应用角度进行引导,给学生提供解读认识数学语言的机会,丰富了学生学习视野。
3.图形对称之美
在人们的认知中,对称的图案图形是美的。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材中有许多对称图形。为深化学生图形对称意识,教师可以把剪纸艺术引入课堂,利用对称之美启迪学生审美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具体的操作,剪辑出一些对称图形,让学生自然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自然形成对称图形语言方面的学习认知。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践,了解了图形,感受到图形对称之美。如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师拿出一些剪纸作品,现场进行展示,要求学生观察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特点描述。因为剪纸图形比较精美,教师鼓励学生用欣赏的语言进行表述。学生开始观察和讨论,整合语言体系,主动进行描述。如:这些剪纸图案带有鲜明的对称特点,体现整齐性,对称整齐就是美,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取向。教师鼓励学生寻找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学生探索兴趣再度被点燃,开始观察和分析,逐渐找到学习起点。教师继续展示实物,运用方格纸模仿直线运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读平移现象,学生整合语言,对平移现象进行专业解读。教师利用图形观察机会组织学生展开数学表达,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展示的机会,对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成长有重要辅助作用。
三、探索数学应用的创造美
数学知识的应用追求实践性、开放性、应用性、多元性,教师需要有创造性设计和指导,这样才能启动学生数学知识创造性学习思维。在具体设计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应用、解法應用、实验应用当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以领悟数学应用的独特魅力。
1.生活应用之美
小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类型的数学模型,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教师加强数学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的对接融合,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生活问题,将数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现实生活场景中,能够强化学生数学学科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锻炼学生数学知识创造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思维综合能力。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内容,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学校花园:这个花坛太小了,长8米,宽6米,如果要扩大16平方米,你能够设计什么样的方案?用自己的话介绍你的方案。学生开始规划和思考,很快就有信息回馈:最为简单的方法是将宽增加2米,这样可以变成一个正方形,面积正好增加了16平方米。这样设计将更为美观,适合布设其中的花纹。教师对学生设计情况进行评价。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自然渗透数学思想,其审美训练自然发生。数学与学生生活对接点有很多,教师准确捕捉,可以创造丰富学习契机,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创意表达的机会,以感受数学语言之美。
2.解法应用之美
数学问题解答教学中,教师要有较强的拓展教学能力,在强调数学问题的常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基础上,着眼学生数学解题思维多元发散,指导学生从更多角度、更广域度展开解题思考,凸显数学问题解法应用之美。同一数学问题往往存在多种解题方案,教师注重数学问题教学的“一题多解”设计,引导学生形成更多个性化数学解题方法,增强学生数学解题认知体验,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创造性方法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学科应用能力。学生积累一些生活认知,教师对接生活进行数学训练设计,推出一些典型的数学案例,能够对学生形成启迪,也能够创造更多思考讨论机会。在教学“确定位置”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要求观看家校地图,引导学生辨别方向,找到学校的位置,然后找出一些特定地名,要求学生结合方位进行位置确认,用自己的话进行形象表达,要运用一些具体的数据。学生对地图比较熟悉,因为现在微信手机定位应用很广泛,学生看手机时有更多接触,很快就能够进入学习状态,组织语言进行位置确定表达。“我们村子,在我们学校北偏东方向,大约30°,距离大约10公里。如果骑车,半个小时便可以达到,欢迎大家来做客。”学生有即兴发挥的主观意识,在解读位置时,还增加了一些题外话,虽然看上去多余,但却让人感觉很温暖。
3.实验应用之美
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引入实验实践,从多维度拓宽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和亲手实践,促进学生对新知进行思维活动。同一实验的切入点不同,应用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应用数学知识,增强学生数学学科的体验感和新知内化,凸显数学知识实验应用之美。数学实验是特殊的数学语言表达形式,教师需要有创意设计,渗透更多应用因素,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接受数学语言,成长数学综合能力。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拿出多边形纸片,现场用剪刀裁剪成几个三角形,要求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个公理进行推断,说说这些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数,找出其中的规律,列出多边形内角和的求解公式。学生开始思考和讨论,教师要求学生自行实验操作,并做具体解读说明。学生进入操作环节,逐渐理清其中规律,列出了计算公式。教师要求学生现场解读操作和归结情况,学生快速做出回应,教与学达成更多契合。教师利用数学实验机会推出表述任务,让学生介绍操作过程,解读实验结论,激发学生数学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展开应对,并在具体表述中成长学科认知。
数学学科教学中展现美的途径是多样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多种改进,对数学语言进行科学的分析、鉴赏,促使学生感知这些数学语言的丰富内涵,自然建立数学语言认知基础,在数学应用中形成审美能力,进而形成学科核心综合能力。学生进入数学学习,主动接纳其语言审美的熏陶,能够自然完成语言构建,也能够感受数学的魅力。美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能够创造更多教学契机,教师合理安排,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天林.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有效途径[J].吉林教育,2017(38).
[2]徐润军.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渗透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1(36).
[3]黎婉婷,王玲.小学数学教学美育渗透的价值、困境、路径[J].新课程导学,2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