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境顺应论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实践与研究

2023-06-21王君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播

【摘 要】语境顺应理论揭示了精神世界、社会世界和现实世界对交际语境下语言选择的密切影响。根据这项语言适应法,中国文化必须采取情感激励策略、情境建构策略和时空扩张策略,通过适应人们的心理、社会和身体环境,积极创造具体丰富的语言学习交际情境,有效地激发世界各地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中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语境顺应论;中国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5;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2

语境顺应理论是语言学家维索尔伦的一项重要思想,其目的在于明确语言的运用是否符合特定的社会文化与认知模式,即语言是一种连贯的选择过程,“它赋予了人们从不同的变量中自由选择语言的方式,以达到最好的交流需求。”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顺应可以分成四个部分:语言的语境适应、结构对象的适应、动态的适应过程以及适应过程的认识。交际环境分为交际和语言环境两大类。交际环境包括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精神世界,它们都是非言语环境中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运用、构建和改变中国文化的语境,是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的关键。

一、语境顺应论理论概述

语境是一种与双方的语言有关的文化和知识,它包含了双方、社会、物理和精神世界。首先,从交际双方来说,他们是整个语境的中心和焦点,他们在语言的选择上是以心理认识为基础的。其次,交际世界是指交际者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制约和制约的社会境况或环境。社会世界由文化,民族,性别,年龄等多种因素组成。而这两种因素都会对交流双方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物质世界也可以被简化为时空,二者都会影响到双方的语言选择。在现实生活中,交际双方的具体地位取决于他们的语言和身体语言。

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全球”文化的成就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传播和交流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由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关系到国家形象的建设,从政府到人民为促进中国文化的“全球化”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

1.“多种多样”的视觉媒体

视觉媒体传播是指图像、短片、电视、电影等视觉元素的传达。就效果而言,视觉媒介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定部分展现给国外的受众,它具有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既直观又吸引人。就拿“垃圾女孩”来说吧,这个视频在二月十号的时候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四川雅安的一个女孩拍了15秒的剑舞视频,题目是“倒垃圾,顺便放个大动作”。在视频中,女孩漂亮的外表、她手里的长剑在空中飞舞,他那灵巧的剑法,吸引着在场的所有人,并迅速传到了海外。至今,该影片已播放了8000万次。许多国外网民对“千万别忘了与中国人交往”表示惋惜。甚至连国外的网民都在网上发帖,问女生有没有男朋友。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容似乎是陈旧的,缺乏新意,一个穿着睡衣的女孩以“反坏”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瞬间吸引外国观众的注意力,使他们对中国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2.关注“日常生活”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让国外的人们了解中国的日常生活,乃至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直接对外宣传相比较,传统宣传方式往往由于宣传方式艰苦,而引起人们的反感,甚至直接抵制”。这样的文化交流不够吸引外国青年网络的观众,身份太高,距离感太强,直接灌输的方式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应。而优秀的文化交流,需要共鸣,如从关爱家庭,热爱和感激生命,尊重和保护自然等等日常生活的家度出发,选择能够触动每一个普通人内心柔软的方式,是文化输出的最佳途径。

3.背景、隐藏形式的沟通

从整体上看,以文化资讯为直接对象,以中国文化的特定成分为切入点,而现代网络时代的来临,则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在不同的媒体中,文化资讯可能不再是主要的沟通主体,而成为影像、摄影主体、舞台背景或电视电影、历史情境、人物、事件、其他主体因素。以这种文化信息为背景,主要充当主要气氛的背景,使外国观众能够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交流方式,逐渐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就有一大片的灾难;嘻哈在一段短片中上演,场景可以是明清时期的古桥;在一段由公司员工拍摄的滑稽影片中,一张用墨水绘制的照片悬挂在办公室的墙壁上。国外的读者很少注意到中国的文化意象。但是,这些作品的背景材料,却有着很强的象征和象征作用。他们对听众的影响几乎是下意识的。在“微型媒体”的视觉表现中,文化信息也是以其为背景进行传播的,只不过这个过程更为复杂、晦涩。

(二)面临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传统文化的传播缺乏接近公众偏好和时代步伐的交流形式;一部分理解难度比较高的内容门槛导致了传播受众群体较为狭窄,如中国古诗、地方文学等。不重视大众文化,出口的文化符号大多注重当地文化价值,却忽视了观众的精神需求和观赏习惯,为了得到外国评论家的认可,一些影视创作者在传播“自我定位”时,以現代西方的另一方立场为基础,根据西方的价值立场进行制作和创作。这些问题限制了中国文化的传播,难以促进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其中一些缺点甚至进一步加深了旧的定型观念和误解。

三、语境顺应论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一)顺应社交世界语境

语境顺应理论中的“社交世界”是指在交际过程中,由交际环境所决定的交际原则和规范。因此,交际语言的选择要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社会群体的交流准则。

在传播文化时,文化必须放在某种现实物体之上,以达到简单、明确和容易理解的目的。中国文化只有被外国观众大量消费才有活力,文化消费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盈利能力。大部分的短片或小型媒介制作流程都是自发地、自觉地使用经过市场测试的成熟商业模式,从而更好地获得并保持用户粘性。在大受众评选之后,部分传媒文化传播的短片脱颖而出,具备很强的竞争优势。比如,赛鲁拉的个人微博就拥有11939万粉丝,1080,000 Facebook网页,1730,000 YouTube网页。根据2019年四月的数据,他们在国外的个人造访已经达到了1亿3千万人次。在 YouTube上,摇滚乐“学猫叫”的点击率高达3千万,评论区更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群体。在其它中国文化更丰富的地方,也可以有意地将浓郁的文化散播给年轻人和孩子,营造一种中国文化独特的沉浸体验。比如,许多非洲年轻人和孩子对汉语、快手以及抖音之类的短视频软件十分喜爱,学习中文时,往往会先说“老铁双击666”、“老铁没事”之类的话语,这也是属于社交语境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语境顺应论认为,语言的运用和选择具有显着的社会适应特征,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不仅影响指标语言的选择,而且对语言风格和语言内容也有诸多影响。语言社会世界因素包括社会场景、公共制度、民族、性别等。它们固有地规定了社会属性,如社会认同、地位、双方权力,使语言选择服从于下属、权威、人际关系和其他社会属性的影响,遵守社会世界的具体环境、制度和沟通规范。在所有社会因素中,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在语用上所说的语言的使用者不是抽象和理想化的假设,而是生活在特定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人。

(二)顺应物理世界语境

“物理世界,是指人类所在的地理、自然环境,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物理环境下,人类的思想和语言也会有差异。维索尔伦相信,被翻译的实体世界包含了时间,空间,语言的解释者,以及语言的物质环境。其中,空间与时间是构成人类思考与思考的基础,也是使用者在进行语言抉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的一种途径。时间指控包括事件时间、发言时间和起诉时间。空间主张包括绝对空间关系、说话人空间、参考空间和两种沟通者在物理世界中的地位、与口头行为有关的部门的身体语言:身体姿势、手势和生理特征以及两种沟通者的外貌。顺应论从时间和空间等物理世界的角度,论述了空间和时间传播中的语言选择的一致性。《舌尖上的中国》《故宫》《一带一路》等纪录片为中国文化有效传播题材,在世界各地连续播出,引起了世界各地人们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好奇,深受海外观众的喜爱。透过中国优秀的纪录片,外国观众可以领略中国的开放、包容、创新、传统,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变迁。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积极探索中国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转化的灵感》是第一季的第3集,讲述了很多关于食物加工的故事:蒙古忽必烈大汗远征云南,把奶制品运到云南。客观观众对时间信息存在着模糊的认知,恰当的解释能与图像相结合,从而客观的从历史的角度看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游牧民族的饮食习俗,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少数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传递蒙古远征是一种军事行动的语言信息,同时也使听众了解到中国饮食文化是由多个历史文明的累积而成,显示出深厚的饮食文化。在另外一篇关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别的论文中,淮南王刘安在炼丹时无意中导致了豆腐的产生,或许是因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了解不够,因为历史人物的身份导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这就需要译者充分考虑到观众对电影的期望,在翻译中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以降低因真实世界不同而产生的误解。比如,在记录片里,历史背景的介绍应当集中在与食物发展相适应的历史时期,而忽视那些最古怪、最难以理解的时期和历史人物。比如,《蒙古忽必烈汗》可以很好地说明云南豆腐的历史渊源。上述评论中提及的淮南王刘安,可以省略,因为观众只要知道豆腐的起源,就可以完成《《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推广以及文化传播。

(三)顺应心理世界语境

Vissoren认为心理世界的顺应是语用研究中适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交际行为的内在因素。翻译中译者语言的选择过程是适应双方心理世界的过程。使用语言激活的心理世界组成部分可以分为认知和情感组成部分,包括个性、概念、情感、动机、欲望和交际双方的意图等因素。

在进行复杂的对外文化交往时,基于人的直觉和天性的共同情感能够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有些学者相信,“拥有某种情绪的人,有着类似的经歷,可以共享情绪,建立自己的理解领域,这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所以,在国外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若能合理地运用和运用人类的情感机制,与外国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可以促进文化信息的传递和接收,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情绪因素有助于传递者更多地得到注意力。人们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能给人带来快乐和正面情感的文化讯息上,而这恰恰是传媒短片所起到的作用。这些当代和蓬勃发展的文化,如意想不到的投资故事、乡村青春不朽之路的摇摆不定、悠扬的民族风格歌曲、多彩的电子画描绘等,可以迅速缩小青年人在国内外的距离,获得情感共鸣。在东南亚等国家,中国人悠闲舒适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许多当地年轻人的目标。从适应中国文化的外国文化环境的心理背景出发,要树立中国文化意识,在适应背景下凝聚中国文化的外国媒体情感力量,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从语境顺应论的角度来看,语言选择的过程是语境和语义的相互作用。同时,中国文化在语境顺应论的视角下进行对外传播的案例过程中,语篇语言需要与其他非语篇要素相配合。不同的语境因素会影响语言的选择,但只有非文本因素,语言要做相应的调整。中国文化地外传播的研究范围广,实践性强,希望通过语境顺应论的角度研究来交换更多的社会文化信息。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语境顺应论下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运用、构建和变化对于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积极响应者,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理论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邹常勇.“微时代”语境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J].东南传播,2021(3).

[2]胡一凡,陈丽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现状与创新对策研究——以孔子学院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7).

[3]吴会娟,王原霞.语境顺应论视角下英语教学策略论析[J].教学与管理,2018(18).

[4]吕鹏,张弛,张智豪.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国纪录片解说词英译的语境顺应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英语广场,2018(11).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名称:《语境顺应论下中国文化的英译及对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L22BYY016)。

作者简介:王君(1979—),女,汉族,辽宁锦州人,硕士,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及翻译。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传播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浅析汉风壶与中国文化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