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23-06-21王云
王云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良好的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引领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思考与认知,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意识,提高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在本文中,笔者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供參考。
一、相关概念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情境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条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启动器。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学生没有问题就是大问题。学生如果有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他们的思维就会因为解决某一实际问题而启动,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就会采用查找资料、请教他人等方法进行学习,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思维的基点与创造的前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这增加了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助于打造充满趣味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专注度和参与度。其次,这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是主导者,课堂上的问题大多是由教师提出,学生则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让数学知识以更加多样、灵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降低数学学习难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通过学生的提问,教师能够及时、全面、直观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漏洞,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盲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多样化的问题
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疑惑是产生问题的源泉,当一件事情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学生就会在脑海中自发产生问题,以提问的形式向外界寻找答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提问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度与参与度。
例如,教师在教学“观察物体”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通过提问创设情境:“我市图书馆是一座长方体的建筑,小明分别从图书馆的前方、上方观察该图书馆,他会分别看到什么样的形状?”教师一边提出问题,一边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图书馆的外形以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直观、逼真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又如,在进行“混合运算”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50-3×2-7×3=?”的算式题目改为“假设小明带了50元在超市买零食,薯片一包3块钱,火腿肠一包7块钱,小明想买2包薯片和3包火腿肠,请问他买完还剩多少钱?”的问题情境,使理论化的混合运算题目以生活化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小学数学教学变得更高效。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学生提问的主动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小学生年龄小,让他们主动提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进行适当引导。在核心素养与新课改的视域下,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对数学知识的输出形式、传输路径、教学形式进行全方位的改善。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提高学生提问的主动性,并促使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教师在教学“倍的认识”相关内容时,可以围绕该课程的知识点,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以微课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来讲,在课前,教师可以录制微课帮助学生预习,在微课中加入一些“微”问题,如“倍的含义是什么”“请将2、4这两个数字以倍的方式阐述他们之间的关系”等,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和知识板块进行预习,以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在课中,教师以微课中的绘画工具作为辅助,随机“画”出一些知识问题,以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布置作业,为不同能力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开展抽签游戏,将“分数是什么”“生活中有哪些分数的表达式”“分数与自然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异同性”等与该课程相关的问题输入游戏程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抽取问题,并进行回答,这种游戏化教学模式可以让数学课堂充满未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的思考、学习和实践,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问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搭建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引导学生多向交流,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从某种角度来说,提出问题是成功的一半。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才有的“特权”。教师问、学生答,已经成为传统教学中的固定模式。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中,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的思路来设计问题,学生则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提问的机会,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善于提问、敢于提问,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数学思维,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升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在情境中又蕴含着数学信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这些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題。如在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大屏显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说说运动场上有哪些比赛小组、每组各有几位运动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讨论中提出几个可以用加法计算来解决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初步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接下来,教师通过播放动画视频,启发学生找到最简便的计算方法——“凑十法”。最后,教师让学生总结算法,齐读算式,发现算式中的共同点,并总结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问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提问,以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向的交流,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如学生可以对他人的言论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以“同学”的身份,向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等。这种多向交流、思维碰撞的学习环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乐于提问、善于提问、勤于提问,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增加学生的知识表达频率、思考频率和探析频率,帮助学生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提炼和归纳,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结语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关键,只有当学生能够敏于生疑、勇于质疑、敢于释疑时,他们才会有创新的可能。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灵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作者单位:
贵州省兴仁市波阳镇田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