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党的女儿》融入声乐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3-06-21郭进

艺术评鉴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族歌剧

郭进

摘要:歌剧《党的女儿》是一部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秀民族歌剧作品。通过给学生排演该剧,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剧中人物唱段的演绎能力和表演水平,以及舞台的应变能力,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表演红色经典剧目,可以了解历史,向英雄学习,传播英雄故事,传承红色血脉,传唱优秀红色歌曲,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

关键词:《党的女儿》  民族歌剧  声乐表演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3-0145-04

歌剧是一种由诗歌、音乐、美术、表演、舞蹈等多种形式组成的舞台综合艺术,因其具备较高的专业艺术性,所以对演员如何用歌声和表演去塑造好舞台上的各色人物提出了极高要求。正因为如此,专业艺术院校在对声乐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和训练中,尤其是对艺术硕士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只是简单会唱一批声乐作品而已。将歌剧表演融入到声乐教学之中,尤其是选择红色经典的剧目,让学生实训和参加表演,这就是一个有效的培养途径,是思政教育融入声乐教学之中的有效路径。但是,很多地方艺术院校给研究生安排的表演课一般只有一个学期,这对于热爱表演且想进一步提高表演能力的学生是不够的,只能学到皮毛而已。为了竭尽全力培养出多才多艺、适合于当今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声乐表演艺术人才,笔者多年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一直将民族歌剧表演融入到声乐教学之中。特别2022年,笔者选择红色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作为教学剧目,率领学生历经三个月努力,以一个师门的力量,全部由学生来参演,将这部歌剧搬上了舞台,并于当年5月份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成功上演,获得观众的高度肯定和称赞。通过该剧排演,同学们对剧中人物唱段和表演的演绎能力,以及舞台上的应变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演”与“唱”的能力,同时起到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爱国情怀的作用,真正实现了思想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融合。

一、选剧缘由

(一)内容“佳”

歌剧《党的女儿》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音乐元素的歌剧作品,它具有极强的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歌剧刻画出一系列人物形象,比如:女主人公“田玉梅”亲切委婉、大气豪迈,不屈不挠、坚强果敢;“桂英”胆小懦弱与信仰坚定;“马家辉”贪生怕死与狡诈虚伪的面貌,这些都揭露了当时社会不同人物的性格反差,在不同故事线的衬托下,弘扬革命精神坚定革命自信。自该剧上演以来,就获得了政治与艺术的双丰收,用歌声再现了共产党员在革命时期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充分体现出信仰的力量。

(二)音乐“妙”

本剧为女主角“田玉梅”所创作的几首唱段《天边有颗闪亮的星》《万里春色满家园》,这些是民族声乐中的经典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好听的旋律。“马家辉”的唱段旋律性很强,音调带有不安、轻浮油滑的特点。在唱段《马家辉我乐悠悠》中,略带谐谑性的音调特征与传统说唱艺术极其相似,加上演员略带醉态的、忘乎所以地适度表演,唱念之间便完成了这个贪生怕死、贪图权利的反派叛徒人物形象塑造。“桂英”天生懦弱,作曲家给她设计的音乐带有江西民歌风格,用几个短小的前置装饰音传达“桂英”内心强烈的恐慌感和内疚苦闷,形象刻画了桂英因丈夫马家辉叛变致使党组织被破坏后疯癫的人物性格。全剧的音乐无论是咏叹调还是宣叙调,抑或是情境音乐,都具备较强的民族性,精准刻画人物以及规定情境,且旋律朗朗上口,堪称民族歌剧经典音乐作品的典范。

(三)看点“精”

该剧有大量巧妙的戏剧冲突与个性鲜明的各色人物,台词与边说边演、边说边唱相结合,在视觉与听觉上更好地锻炼了演员唱功、人物塑造能力,以及台词表达能力。尤其首演是由彭丽媛、孙立英、杨洪基、秦鲁峰等歌剧表演艺术家呈现的,无论是演唱和表演,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去年国家大剧院又复排了《党的女儿》,由新生代歌唱家雷佳、廖昌永等主演,再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又给学生多了一个可以学习鉴赏的模板。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表演红色经典剧目了解历史、传播英雄事迹、传承红色血脉。

二、借前道,拓后新

(一)展现“显性思政”的功能

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通常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一对一”“一对二”的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学生不仅从老师那里获得声乐技能知识,也会在潜移默化中由专业知识的学习转移到模仿教师的思想言行,专业课教师是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自觉性,是否把思政教育贯彻到日常教學中,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是直接的。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融入红色经典民族歌剧表演时,既可以以鲜明的思想主题、突出的民族风格展现“显性思政”的功能,又有益于提升学生的全面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表演形式之“新”

此次给学生排演的经典剧目《党的女儿》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排演模式:将学生分为三个组别,分别安排了三个“田玉梅”,三个“桂英”和三个“马家辉”。这样既保证了作品的完整性,同时又能保证更多学生有学习和参与的机会,也增加了学生对于红色经典民族歌剧的了解与关注。经过两个月齐心合力的排练,最终在展演时获得圆满成功。虽然学生表演的音乐会版《党的女儿》只是在音乐厅简陋的舞台上,只有几个简单的道具烘托,仅用一架钢琴伴奏,但学生却把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理解精彩地呈现在舞台上,为观众献上了一场感人至深的红色赞歌。

(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笔者任教多年,培养了很多优秀学生,这些高学历的艺术人才既聪明又有才华,笔者与他们既是师生,也是同行,亦师亦友。因此,每次给在校学生排演新歌剧时,都会邀请广西歌舞剧院担任演员的学生小冯前来担任助手。小冯在广西的几部原创歌剧中都担任过重要角色。他将“体验派”的专业表演和声乐演唱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独特的歌剧表演理念。请他过来当副导演既可以替老师分担一部分工作,又能有机会让他把这几年在舞台上的表演体会和心得传授给在校学习的学弟学妹们,还安排他也参演其中的重要角色,饰演更多不同类型的角色。由于有富有经验的学长加盟指导和参演,学生展演的剧目整体质量得到保证和提升。同时小冯在指导研究生的表演当中自身表演和导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正所谓“教学相长”。师门之间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学、共同切磋、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收效显著。

三、歌剧《党的女儿》排演教学心得

(一)角色认知——深入剖析人物性格,情感融入

该剧讲述了1935年,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女共产党员田玉梅在老支书的掩护下死里逃生。田玉梅没有被敌人的血腥屠杀吓倒,她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在党组织不复存在的危难关头,她迅速成立了党小组,敏锐判断并利用叛徒的奸计伏击敌人,最终将“盐”送到了游击队的手中,保存了敌占区我党的有生力量。为了掩护游击队员小程,田玉梅被敌军抓住,最后光荣牺牲。

出色的表演能给角色加分,并能将观众快速带入剧情。因此,要想塑造好角色,表演到位,对人物的正确揣摩和准确拿捏是最重要的。在塑造歌剧中的人物角色时,演员要思考自身的肢体行为、语言表达、演唱内容和情感表现等多个方面,尽量做到“人戏合一”,尽量“化身于角色”,达到一种“忘我”的表演状态。在歌剧《党的女儿》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是很有特点的,如:剧中的女主角“田玉梅”是一个质朴善良的农村妇女,一个情感丰富又温柔的妻子和母亲,但她也是一个有着信念坚定、果敢坚强的女共产党员,丈夫罗明更是一位优秀的革命者,赓续传承的红色血液使田玉梅的人物性格更加立体真切。作为母亲,她的坚强散发母性的光辉,作为妻子,她把家庭和信仰坚定守护,作为一名党员,她不畏强敌、斗智斗勇,作为姐妹,她鼓舞人心,永作护航人。在塑造“田玉梅”这个角色时,面对不同的场景和人要呈现出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语态、不同的表演,这就需要演员有多样化的情感表达方式。演员需要通过观察生活中各色人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情感,这样才能充分体会作为妻子、母亲、姐姐和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气质、人物形象、情感、形态、步伐、眼神举手投足间的每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与歌剧人物的音乐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在表演人物上显得朴实自然。饰演女二号“桂英”的研究生姚国茹,为了塑造好因自己的丈夫叛变而造成党组织惨遭迫害后内心受到惊吓和羞愧胆怯而变得疯疯癫癫的“桂英”形象,整天走火入魔般地练习呆滞的眼神,神经质般的语气和表情,最后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表演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呈现出非常好的演出效果。

研读剧本,深刻体会角色处境,分析人物内心,对人物各方面的精准把控,才能做到表演风格统一、表演状态“入情入景”,为塑造好角色、唱好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词声融合——以词带声,精准演绎人物性格特征

在中国民族歌剧中,除了唱段,台词也占有较大比重,特别是在这部歌剧中,无论是音乐还是念白,都借鉴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戏曲元素,戏曲中讲:“三分唱,七分白”,可见说白的重要性。民族歌剧中的台词需要我们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演绎台词时,一是要根据剧中所饰演角色的年龄、性格、出身等人物特性分别对角色的说白进行准确处理。处理的方式也分为多种,一般我们强调通过气息和声音色彩控制和调节语调、语速等方面,赋予人物形象灵动感,也通过说白准确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要注意歌剧台词的表达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有很大差异,饰演者不能完全用生活语言状态去演绎剧中人物,要借鉴声乐方法,使语言在自然表达人物内心的前提下更加清晰准确、饱满动情。如该剧主人公田玉梅在剧中与不同人物对话时,就有着明显的区分。例如:她与女儿对话时透露出温和慈爱,但又是一个从严要求的母亲。与好姐妹桂英对话时是鼓励关爱,与敌人对话时需要面不改色、从容淡定等,这就是人物赋予语言的多重性。

总之,借用声乐对于声音的训练方法,塑造一个自然且立体的声音是歌剧表演中台词的重要训练步骤,让音乐和语言完美融合在一起,需要更多的生活体会和技巧积累,以更好地传递人物性格、串联剧情发展,保持歌剧作品艺术性。

(三)唱腔多元——技巧与唱腔融合,塑造不同角色

《党的女儿》这部优秀的剧目中每一个人物的唱腔都是由作曲家量身打造的。恰如其分又准确到位地用音乐塑造和烘托出剧中人物的特性和个性,极为贴近人物,非常符合各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有效推进剧情的发展,展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使剧中人物更具有真实可信的形象。

女主角田玉梅第一首咏叹调《血里火里又还魂》是这部歌剧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唱腔,也可以说它是整部歌剧的音乐动机。也是这段唱腔把田玉梅的坚强不屈、不惧生死的共产党员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唱腔的旋律主要借助于北方蒲剧板腔体,刚健粗犷的音乐线条,加上高亢豪放的演唱特点,非常符合主人公性格刚毅的特点。紧拉慢唱的音乐形式起到了烘托整幕音乐氛围的作用,根据剧情的需要,还分别使用了散拍子、垛子版等节拍节奏,使剧中的戏剧冲突有条不紊地展开,在整个故事展开之前做了一个完美铺垫。田玉梅的第二个重要的咏叹调《生死和党心相连》是在剧中的第四场,玉梅劝说桂英不要寻短见,唱起这首激情而又充满革命情怀的唱段,唤回桂英的坚强意志,决定继续和玉梅并肩战斗。演唱时通过气息的巧妙运用、情绪的戏剧化处理、咬字的强调等手段,充分刻画出共产党员田玉梅不畏艰难险阻,誓死把一生献给党的高尚品格和坚强的性格。被广为传唱的田玉梅最后一首咏叹调《万里春色满家园》被誉为戏剧女高音的试金石,这段唱腔的难度很高,表现了田玉梅英勇就义前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和对美好未来的一种遐想,在音乐的创作上别出心裁,在音乐处理上分别以五个“告别了”拉开整段唱腔,有特色部分的依旧是音乐中的长音拖腔,从开始的“我走 我走”到唱段结束的“我走 我走”,保持音乐方面的呼应,最后回归主题。

“马家辉”重要唱段《马家辉我乐悠悠》是他在家里喝着酒,自得其乐地哼唱,描写了他当叛徒之后洋洋自得的心情。全曲是用小调风格三拍子的节奏来写作的,旋律有一点动荡不安,体现出人物狡诈、丑陋的形象特征。旋律以字行腔,似说似唱,又似自言自语,非常生动。这段音乐对人物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演唱时要注意说唱的特点,咬字要清晰,掌握三拍子的特性和律动感,聲音的强弱要根据词意来处理。

演唱是声乐学生的基本功,在唱歌剧作品时,不仅要唱“对”,还要唱“好”,歌剧作品的演唱分为“咏叹调”和“宣叙调”。咏叹调唱不好会出现“不走心”的情况,应该注意准确表现人物情感和角色特性的同时必须要有正确的语气感,这样才能让观众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宣叙调唱不好则会出现“散”的情况,应该注意它旋律性不明显的特点,做到演唱和情感的完美连接。在处理咏叹调作品时,可以采用清晰分段和带角色朗诵的方法进行练习,处理宣叙调作品时则要兼顾作品前后剧情发展和角色关系的连接。优秀的声乐作品本身带有丰富的情感,演员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情感更加准确地整合成自己发乎自然的角色表演,并传递给观众,进而这部伟大的作品才能在舞台上绽放光华。

(四)角色沉浸——投身入戏,情感认知,寻找共鸣,人生洗涤

作为演员,要想达到对角色的准确定位,就必须要本身完全融入到剧情中,自己在剧中所处的是什么年代?什么性格的人?什么身份的人?必须认真做案头工作,这种艺术的再创作不仅需要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应该尽力创造出与之相应的外在艺术形象和外在表现形式。这是一个演员所需的基本素养,内心世界与外部形象同时塑造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这样的艺术创作才能让观众真实看到,进而充分感受和理解。由于个人生活环境和生长经历不同,所以演员在塑造角色时亦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但人对于悲欢离合的感受却是共通的,也可以称之为“共情”,在歌剧表演中,“共情”就是我们艺术创作的源泉之一。研一学生王翔艺才23岁,平时是一个性格内敛、儒雅腼腆、外形高大帅气的大男孩儿,笔者安排他在该剧中饰演叛徒“马家辉”,唱腔倒是很快就学会了,也唱得挺好,可是在第四场表演《马家辉我乐悠悠》这段醉酒戏时因为他从不喝酒,无法体会醉酒状态,导致表演时肢体僵硬,找不到表演的感觉,不知道怎么带着醉态走路和表演,苦恼万分,十分焦急。后来他经过反复观察生活,反复观看名家表演视频,甚至喝上两口酒再上场排练,在导演的再三启发指导下,终于逐步找到了该如何去表演这场戏,由此角色开始学会表演,学会了塑造歌剧人物,拓宽了表演不同人物状态的方法。

教师要督促学生提高文化艺术素养,“体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想象”,是实实在在的经历,生活中有感悟才能有表达,有思考才能有深度。这个是学生日常可以自控的学习模式,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笔者认为提高文化素养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可以有效帮助我们理解剧本内容、历史事件、人物心理,更能在精神上得到洗礼和升华。

四、结语

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学生通過排演歌剧《党的女儿》也收获众多,不仅是专业能力上的提高,舞台表演经验的积累,对如何解决学生歌唱时心理紧张状态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对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革命主义精神的再次解读,更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也让观众在真实可感的“杜鹃坡”再次感悟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重温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缅怀英雄才能展望未来,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中国红色经典歌剧的演出实践,不断建构他们心中对于国家的使命感与认同感,让学生对革命事业充满坚定信念。此次歌剧《党的女儿》成功排演,是我们师生将专业与思政相结合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与探索,通过这堂生动的音乐“党课”,带领全体观众在催人奋进的旋律中重温百年党史、凝聚起奋进力量,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人生航向。

参考文献:

[1]张春良.歌剧排演对于高师声乐教学的积极意义——基于校园版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的排演思考[J].中国音乐,2012(04):188-190.

[2]钱庆利.永不褪色的信仰之歌——观国家大剧院复排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有感[J].人民音乐,2021(09):12-17.

[3]杨柳松.民族歌剧的演唱技法及艺术形象塑造——以《党的女儿》为例[J].四川戏剧,2020(12):117-119.

[4]刘银娥.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的艺术特征及它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5]张迪.试论歌剧《党的女儿》艺术特色及主要唱段分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猜你喜欢

民族歌剧
浅谈民族歌剧的发展源流及其独特的魅力
民族歌剧《彝红》的当代意义及艺术分析
中国民族歌剧题材与音乐艺术特点浅析
谈中国民族歌剧的独特魅力
民族歌剧创作的往日辉煌与现实危机
新时期下民族歌剧发展思考和建议
歌剧与声乐教学的互动性研究
浅论西洋歌剧对中国现代民族歌剧的影响
“歌、表、舞”复合型教学模式下中国民族歌剧演员的培养
论民族歌曲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